- 笛卡爾哲學原理(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荷蘭)斯賓諾莎
- 2721字
- 2020-11-06 18:48:26
(六) 結束語
本文的任務只是就《笛卡爾哲學原理》的性質、特點和寫作經過,有關《笛卡爾哲學原理》的一些重要問題,以及資產階級學者的歪曲利用,作一個簡短的說明和介紹,以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參考。應當說明的是我們在這里著重指出斯賓諾莎哲學體系、認識論方法論的唯物主義無神論基礎,這并不意味著斯賓諾莎的哲學體系不包含很大的局限性。只是篇幅所限,未能再作分析。
斯賓諾莎這本著作已整整出版三百多年,但其中所顯露出來的作者自己的無神論觀點是永不會消失的。如果本譯本的出版能夠使我們對斯賓諾莎唯物主義無神論的研究深入一步,譯者就感到最大的滿足。
1979年于北京
[1] 斯賓諾莎生前一共出版了兩部著作,一部是《笛卡爾哲學原理》,一部是《神學政治論》,前書是用他自己的名字發表,后書由于種種政治原因匿名出版。
[2] 參閱《斯賓諾莎書信集》(英文版,倫敦,1928年,下同)第八、九、十三、十五號。
[3] 《斯賓諾莎書信集》第122—124頁。
[4] 這是1663年2月德·福里(Simon de Vries)從阿姆斯特丹致斯賓諾莎一封書信(第八號)中所提及的名字。后來庫諾·費舍(Kuno Fischer)認為這青年為阿爾貝特·博許(Albert Burgh)。
[5] 參閱《斯賓諾莎書信集》第九號。
[6] 同時可以參閱本書梅耶爾的序言,這篇序言是梅耶爾在斯賓諾莎授權之下寫成,斯賓諾莎也完全同意這篇序的看法。參看《斯賓諾莎書信集》第十三號,第十五號。
[7] 《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20頁。
[8] 恩格斯:《德國農民戰爭》,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00—401頁。
[9] 猶太教會開除斯賓諾莎教籍的決定書這樣寫道:“遵照天使的意旨和圣徒的判決,并征得神圣上帝和本圣公會全體的同意。我們把巴魯赫·斯賓諾莎開除教籍,驅逐出教會,并予以譴責和詛咒……無論白晝和黑夜都該詛咒的東西!在睡眠和從夢中醒來時都該詛咒的東西!在外出或回家時都該詛咒的東西!……警告你們,誰都不要以口頭或書面同他交談,不對他進行任何服務,不同他住在同一屋子里,不同他并肩站著,不閱讀他編寫的任何東西。”
[10] 《倫理學》,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33頁。
[11] 《倫理學》,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21頁。
[12] 《倫理學》,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21頁。
[13] 參閱《斯賓諾莎書信集》第三十二號。
[14] 在《斯賓諾莎書信集》里有著大量關于當時科學及其實踐方法的討論,涉及力學、物理學、天體觀察和動物學,他曾經和科學家惠根斯進行了學術交往,通過奧爾登同波以耳展開了學術爭論,并且他自己就進行大量的科學實驗。柯勒魯斯(Colerus)在其斯賓諾莎傳記里告訴我們,斯賓諾莎非常有興趣于昆蟲的研究,并用顯微鏡進行了多次的觀察〔弗洛伊登塔爾(Freudenthal)《斯賓諾莎生活史》德文版第61—62頁〕,魯卡斯(Lucas)也告訴我們斯賓諾莎關于顯微鏡和望遠鏡的著作將會向他揭示“光學的最美麗的秘密”,如果不是死阻止他的話(弗洛伊登塔爾《斯賓諾莎生活史》德文版第14頁)。科學家胡德(Hudde)和耶勒士(Jelles)也曾經把他們在透鏡計算中所遇到的困難,以及望遠鏡的構造請教過斯賓諾莎(見《斯賓諾莎書信集》第三十六、三十九號)。萊布尼茨也把他的光學論文(Notitia optica promota)寄贈斯賓諾莎請予批評(《斯賓諾莎書信集》第六十五、六十六號)。斯賓諾莎自己也寫了一篇“虹的代數測算”論文。
[15] 參閱本書梅耶爾序言,他說《笛卡爾哲學原理》包括了“笛卡爾還沒有解決的某些重要和困難的形而上學問題”,主要就是指《形而上學思想》這篇附錄。
[16] 庫諾·費舍:《近代哲學史》,德文版,海德爾堡,1898年,第二卷,第299頁。
[17] 弗洛伊登塔爾:《斯賓諾莎和經院哲學》,德文版,萊比錫,1917年,第94頁。
[18] 帕洛克:《斯賓諾莎的生平及其哲學》,倫敦,1880年,第30頁。
[19] 漢斯·伯列坦英譯本:《笛卡爾哲學原理》,芝加哥1905年,第XI頁。
[20] 文德爾班:《哲學史》,英文版,紐約,1956年,第378頁。
[21] 參見《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第9頁。
[22] 笛卡爾:《方法談》第二篇,見《笛卡爾哲學文選》,英文版,劍橋,1911年,卷一,第92頁。
[23] 笛卡爾:《哲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第IX頁。
[24] 《知性改進論》,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副標題及第22頁。
[25] 《笛卡爾哲學文選》,英文版卷一,第92頁。
[26] 《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第105頁。
[27] 在《形而上學沉思》附錄中笛卡爾曾經做了一個嘗試,建立了十個界說,七個公設,十個公理和四個命題。但僅此而已,未做進一步推演。
[28] 《倫理學》,第90頁。
[29] 同上書,第34—35頁。
[30] 《倫理學》,第35頁。
[31] 同上書,第36頁。
[32] 同上。
[33] 斯太因(Ludwig Stein):《萊布尼茨和斯賓諾莎》,德文版,柏林,1890年,第283頁。轉引自麥康(R.Mckeon):《斯賓諾莎的哲學》,英文版,1928年,第92頁。
[34] 笛卡爾《哲學原理》,第IX—X頁。
[35] 參閱《知性改進論》,第28—29頁。
[36] 《知性改進論》,第31頁。
[37] 同上。
[38] 本書第53—54頁。
[39] 《倫理學》,第4頁。
[40] 同上書,第75—76頁。
[41] 《知性改進論》,第32頁。
[42] 同上書,第34頁。
[43] 我們之所以說是一個帶有唯物主義傾向的改造,是因為唯理論不論是唯心主義的唯理論,還是唯物主義的唯理論,最終總是和唯物主義原則相違背的,正如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所指出:“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來源于感性,否則理性的東西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只是主觀自生的靠不住的東西了。”又“如果以為理性認識可以不從感性認識得來,他就是一個唯心論者。”事實上斯賓諾莎為了解決理性認識的來源,最后不得不假定一種莫須有的所謂“神的無限的理智”,人的精神活動都是這個“無限的理智”的一種樣式。
[44] 笛卡爾:《哲學原理》,第13—14頁。
[45] 《倫理學》,第82頁。
[46] 《斯賓諾莎書信集》,英譯本,第76—77頁。
[47] 笛卡爾:《哲學原理》,第6頁。
[48] 本書第166頁。著重點是譯者加的。
[49] 《倫理學》,第3頁。
[50] 同上書,第6頁。
[51]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92—193頁。
[52] 同上書,第8頁。
[53] 參閱笛卡爾的《哲學原理》,第一章。
[54] 《斯賓諾莎全集》,德文本,柏林,1874年,第一卷,第29頁。
[55] 《斯賓諾莎書信集》,英譯本,第99頁。
[56] 《倫理學》,第43頁。
[57] 《倫理學》,第33—34頁。
[58] 《費爾巴哈著作選集》,1955年俄文版第2卷,第500—501頁。
[59] 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卷,第177頁。附帶指出一下:斯賓諾莎的神即自然,世界的統一性和必然規律性思想,一直影響到二十世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我相信斯賓諾莎的上帝,他的上帝表現宇宙的和諧,不過問人世的禍福”。
[60] 帕洛克:《斯賓諾莎的生平及其哲學》,倫敦,1880年,第166頁。
[61] 文德爾班:《哲學史》,英譯本,1956年,第409頁。
[62] 羅賓遜:《斯賓諾莎倫理學釋義》,萊比錫,1908年,第47頁。
[63] 斯苔士:《宗教和現代意識》,倫敦,1953年,第151頁。
[64] 魯一士:《近代哲學的精神》,第三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