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資治通鑒》序
宋神宗御制

朕惟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剛健篤實,輝光日新。《書》亦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詩》《書》《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跡,存王道之正,垂鑒戒于后世者也。

漢司馬遷紬石室金匱之書,據左氏《國語》,推《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采經摭傳,罔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馳騁上下數千載間,首記軒轅,至于麟止,作為紀、表、世家、書、傳,后之述者不能易此體也。惟其是非不謬于圣人,褒貶出于至當,則良史之才矣。

若稽古英考,留神載籍,萬機之暇,未嘗廢卷。嘗命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論次歷代君臣事跡,俾就秘閣翻閱,給吏史筆札,起周威烈王,訖于五代。光之志以為周積衰,王室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平王東遷,齊、楚、秦、晉始大,桓、文更霸,猶托尊王為辭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韓、趙、魏為諸侯,周雖未滅,王制盡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其所載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模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教,斷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于戶牖之間而盡古今之統,博而得其要,簡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總會,冊牘之淵林矣。

荀卿有言:“欲觀圣人之跡,則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若夫漢之文、宣,唐之太宗,孔子所謂“吾無間焉”者。其余治世盛王,有慘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或知人善任,恭儉勤畏,亦各得圣賢之一體,孟軻所謂“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至于荒墜顛危,可見前車之失,亂賊奸宄,厥有履霜之漸。《詩》云:“商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故賜其書名曰《資治通鑒》,以著朕之志焉耳。

治平四年十月初開經筵,奉圣旨讀《資治通鑒》。其月九日,臣光初進讀,面賜御制序,令候書成日寫入。


朕知道,君子多熟悉前人之行、往昔之事,以此來蓄養品德,所以能夠剛健堅實,光輝日新。《尚書》也說:“作為君王,應該廣采眾學,時刻有所建樹。”《詩經》《尚書》《春秋》,都是說明得失的規律,存守王道的正統,給后代以借鑒和訓誡的著作。

漢代司馬遷綴集皇家石室和金柜里的典籍,根據左氏《國語》,推及《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等,博采經籍,摭取傳紀,網羅天下軼事舊聞,縱橫馳騁于上下數千年間,開篇記載黃帝軒轅氏,至于西漢發現麒麟而止,創作紀、表、世家、書、傳形式,使后世述史者都不能改變這種體例。由于他判斷是非不與圣人相悖,褒貶十分得當,才被稱為優秀史家的人才。

父皇英宗,留神典籍,日理萬機之時,也未嘗輟止讀書。曾命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論列歷代君王大臣的事跡,讓他在皇家秘閣翻閱文獻檔冊,供給史官、筆紙,修撰起自周威烈王、訖于五代的歷史。司馬光的意見認為:周朝積弱,王室衰微,禮樂儀制和軍事征討都由諸侯恣意自為;周平王被迫東遷國都,齊國、楚國、秦國、晉國于是強大;但到齊桓公、晉文公交替稱霸,還要假托尊崇周王為辭以收服天下心;直至周威烈王任命臣子韓、趙、魏三家為諸侯時,周朝雖尚未滅亡,但王室制度已喪失殆盡!這也是古人著書時開篇立意的宗旨。書中記載圣明君主、賢良大臣,切磋治國之道,議論中的精辟語句,道德、刑法雙管齊下的良善制度,上天與人世相處的關系,吉兇、善惡現象的根源,作威作福興盛衰弱的原因,規劃利害的效果,優秀將領的戰略,廉謹官員的治策,以邪正為標準進行判斷,從郅治與怠忽中抓住要旨,直至詞語淵博厚實的文體,哲理深刻的含義,實可稱完備無缺。全書共記載十六個朝代,輯成二百九十四卷,放置于室中而盡知古今之道統,內容廣博而得其要點,簡明而又周詳于事件,也可稱為歷代典制法規的總匯,檔冊文牘的全書。

荀況曾說過:“若想觀察圣人的形跡,便要尋其出類拔萃者,后代賢王即為其例。”像漢朝的文帝、宣帝,唐朝的太宗,正屬孔子所說“我無可非議”者。其余太平治世享有盛名的君王,或有憂國憂民仁愛之心,或有忠貞利民的教誨,或知人善任,勤儉謹慎,也各得到圣賢的一方面,如孟軻所說“我對于《武成》只取其二三事而已”。至于荒淫覆亡者,可使我們見到前車之鑒;亂臣賊子,則引起我們嚴寒將至的警惕。《詩經》說:“商朝的借鑒不遠,就在夏朝的滅亡。”所以賜此書名為《資治通鑒》,以表明朕之心志。


治平四年十月初次開設御前講經,奉圣旨講讀《資治通鑒》。是月九日,臣司馬光開始進讀,皇帝面賜御制序,命臣待書成之日寫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德镇市| 郧西县| 北辰区| 台南县| 蓝田县| 宜州市| 湘潭县| 顺义区| 洛阳市| 文安县| 电白县| 和龙市| 和龙市| 桐柏县| 通州市| 晋宁县| 阿图什市| 富锦市| 龙陵县| 台山市| 西城区| 涡阳县| 措美县| 平塘县| 玉门市| 永康市| 旬阳县| 南和县| 吴忠市| 修武县| 嵊州市| 平湖市| 南和县| 柳林县| 吴江市| SHOW| 望都县| 达孜县| 文成县| 富蕴县| 定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