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資治通鑒
上
第一卷
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
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瑤之賢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弗聽。智果別族于太史,為輔氏。
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將置后,不知所立,乃書訓(xùn)戒之辭于二簡,以授二子曰:“謹識之!”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習(xí);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于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后。
簡子使尹鐸為晉陽,請曰:“以為繭絲乎?抑為保障乎?”簡子曰:“保障哉!”尹鐸損其戶數(shù)。簡子謂無恤曰:“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為政,與韓康子、魏桓子宴于藍臺。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guī)。智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對曰:“不然。《夏書》有之:‘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夫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無乃不可乎!蚋、蟻、蜂、蠆,皆能害人,況君相乎!”弗聽。
智伯請地于韓康子,康子欲弗與。段規(guī)曰:“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狃于得地,必請于他人;他人不與,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變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萬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悅。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與。任章曰:“何故弗與?”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與。”任章曰:“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后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奈何獨以吾為智氏質(zhì)乎!”桓子曰:“善。”復(fù)與之萬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趙襄子,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襄子將出,曰:“吾何走乎?”從者曰:“長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罷力以完之,又斃死以守之,其誰與我!”從者曰:“邯鄲之倉庫實。”襄子曰:“浚民之膏澤以實之,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其晉陽乎,先主之所屬也,尹鐸之所寬也,民必和矣。”乃走晉陽。
三家以國人圍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產(chǎn)蛙,民無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絺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人欲為趙氏游說,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請使于齊。
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曰:“臣聞唇亡則齒寒。今智伯帥韓、魏以攻趙,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謀泄,則禍立至矣。”張孟談曰:“謀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二子乃潛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唯輔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shù),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dāng)∽樱庞杏喽虏蛔悖灾劣陬嵏舱叨嘁樱M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安王十五年(甲午,前387)
魏文侯薨,太子擊立,是為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商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jīng)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武侯曰:“善。”
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秦兵不敢東鄉(xiāng),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子乎,屬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
久之,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吳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為人剛勁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吳起,賢人也,而君之國小,臣恐起之無留心也。君盍試延以女,起無留心,則必辭矣。’子因與起歸而使公主辱子,起見公主之賤子也,必辭,則子之計中矣。”公叔從之,吳起果辭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懼誅,遂奔楚。
楚悼王素聞其賢,至則任之為相。起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yǎng)戰(zhàn)斗之士,要在強兵,破游說之言從橫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強;而楚之貴戚大臣多怨吳起者。
二十一年(庚子,前381)
楚悼王薨。貴戚大臣作亂,攻吳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肅王即位,使令尹盡誅為亂者;坐起夷宗者七十余家。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當(dāng)初,晉國的智宣子想以智瑤為繼承人,族人智果說:“他不如智宵。智瑤有超越他人的五項長處,只有一項短處。發(fā)美高大是長處,精于騎射是長處,才藝雙全是長處,能寫善辯是長處,堅毅果敢是長處。雖然如此卻很不仁厚。如果他以五項長處來制服別人而做不仁不義的惡事,誰能和他和睦相處?要是真的立智瑤為繼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滅亡。”智宣子置之不理。智果便向太史請求脫離智族姓氏,另立為輔氏。
趙國的大夫趙簡子的長子叫伯魯,幼子叫無恤。趙簡子想確定繼承人,不知立哪個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訓(xùn)誡言辭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兩個兒子,囑咐說:“好好記住!”過了三年,趙簡子問起兩個兒子,大兒子伯魯說不出竹簡上的話;再問他的竹簡,已丟失了。又問小兒子無恤,竟然背誦竹簡訓(xùn)詞很熟習(xí);追問竹簡,他便從袖子中取出獻上。于是,趙簡子認為無恤十分賢德,便立他為繼承人。
趙簡子派尹鐸去晉陽,臨行前尹鐸請示說:“您是打算讓我去抽絲剝繭般地搜刮財富呢,還是將它作為保障之地?”趙簡子說:“作為保障。”尹鐸便少算居民戶數(shù),減輕賦稅。趙簡子對兒子趙無恤說:“一旦晉國發(fā)生危難,你不要嫌尹鐸地位不高,不要怕晉陽路途遙遠,一定要以那里作為歸宿。”
等到智宣子去世,智襄子智瑤當(dāng)政,他與韓康子、魏桓子在藍臺飲宴,席間智瑤戲弄韓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規(guī)。智瑤的家臣智國聽說此事,就告誡說:“主公您不提防招來災(zāi)禍,災(zāi)禍就一定會來了!”智瑤說:“人的生死災(zāi)禍都取決于我。我不給他們降臨災(zāi)禍,誰還敢興風(fēng)作浪!”智國又說:“這話可不妥。《夏書》中說:‘一個人屢次三番犯錯誤,結(jié)下的仇怨豈能在明處,應(yīng)該在它沒有表現(xiàn)時就提防。’賢德的人能夠謹慎地處理小事,所以不會招致大禍。現(xiàn)在主公一次宴會就得罪了人家的主君和臣相,又不戒備,說:‘不敢興風(fēng)作浪。’這種態(tài)度恐怕不行吧!蚊子、螞蟻、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況是國君、國相呢!”智瑤不聽。
智伯向韓康子要地,韓康子想不給。段規(guī)說:“智伯貪財好利,又剛愎自用,如果不給,一定討伐我們,不如姑且給他。他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會向別人索要;別人不給,他必定向人動武用兵,這樣我們就可以免于禍患而伺機行動了。”韓康子說:“好主意。”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萬戶居民的領(lǐng)地。智伯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給。家相任章問:“為什么不給呢?”魏桓子說:“無緣無故來要地,所以不給。”任章說:“智伯無緣無故強索他人領(lǐng)地,一定會引起其他大夫官員的警懼;我們給智伯地,他一定會驕傲。他驕傲而輕敵,我們警懼而互相親善;用精誠團結(jié)之兵來對付狂妄輕敵的智瑤,智家的命運一定不會長久了。《周書》說:‘要打敗敵人,必須暫時聽從他;要奪取敵人的利益,必須先給他一些好處。’主公不如先答應(yīng)智伯的要求,讓他驕傲自大,然后我們可以選擇盟友共同圖謀,又何必單獨讓我們作智伯的靶子呢!”魏桓子說:“對。”也交給智伯一個有萬戶的封地。
智伯又向趙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土地。趙襄子拒絕不給。智伯勃然大怒,率領(lǐng)韓、魏兩家甲兵前去攻打趙家。趙襄子準(zhǔn)備出逃,問:“我到哪里去呢?”隨從說:“長子城最近,而且城墻堅厚又完整。”趙襄子說:“百姓精疲力盡地修完城墻,又要他們舍生入死地為我守城,誰能和我同心?”隨從又說:“邯鄲城里倉庫充實。”趙襄子說:“搜刮民脂民膏才使倉庫充實,現(xiàn)在又因戰(zhàn)爭讓他們送命,誰會和我同心?還是投奔晉陽吧,那是先主的地盤,尹鐸又待百姓寬厚,人民一定能同我們同舟共濟。”于是前往晉陽。
智伯、韓康子、魏桓子三家圍住晉陽,引水灌城。城墻頭只差三版的地方?jīng)]有被淹沒,鍋灶都被泡塌,青蛙孳生,人民仍是沒有背叛之意。智伯巡視水勢,魏桓子為他駕車,韓康子站在右邊護衛(wèi)。智伯說:“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讓人亡國。”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韓康子,韓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腳。因為汾水可以灌魏國都城安邑,絳水也可以灌韓國都城平陽。智家的謀士絺疵對智伯說:“韓、魏兩家肯定會反叛。”智伯問:“你何以知道?”絺疵說:“以人之常情而論。我們調(diào)集韓、魏兩家的軍隊來圍攻趙家,趙家覆亡,下次災(zāi)難一定是連及韓、魏兩家了。現(xiàn)在我們約定滅掉趙家后三家分割其地,晉陽城僅差三版就被水淹沒,城內(nèi)宰馬為食,破城已是指日可待。然而韓康子、魏桓子兩人沒有高興的心情,反倒面有憂色,這不是必反又是什么?”第二天,智伯把絺疵的話告訴了韓、魏二人,二人說:“這一定是小人離間,想為趙家游說,讓主公您懷疑我們韓、魏兩家而放松對趙家的進攻。不然的話,我們兩家豈不是放著早晚就分到手的趙家田土不要,而要去干那危險必不可成的事嗎?”兩人出去,疵進來說:“主公為什么把臣下我的話告訴他們兩人呢?”智伯驚奇地反問:“你怎么知道的?”回答說:“我見他們認真看我而匆忙離去,因為他們知道我看穿了他們的心思。”智伯不改。于是絺疵請求讓他出使齊國。
趙襄子派張孟談秘密出城來見韓、魏二人,說:“我聽說唇亡齒寒。現(xiàn)在智瑤率領(lǐng)韓、魏兩家來圍攻趙家,趙家滅亡后就該輪到韓、魏了。”韓康子、魏桓子也說:“我們心里也知道會這樣,只怕事情還未辦好而計謀先泄露出去,就會馬上大禍臨頭。”張孟談又說:“計謀出自二位主公之口,進入我一人耳朵,有何妨礙呢?”于是兩人秘密地與張孟談商議,約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了。夜里,趙襄子派人殺掉智軍守堤官吏,使大水決口反灌智瑤軍營。智瑤軍隊為救水淹而大亂,韓、魏兩家軍隊乘機從兩翼夾擊,趙襄子率士兵從正面迎頭痛擊,大敗智家軍,于是殺死智瑤,又將智家族人盡行誅滅。只有輔果得以幸免。
臣司馬光曰:智伯的滅亡,在于才勝過德。才與德是不同的兩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論之曰賢明,于是就看錯了人。所謂才,是指聰明、辨察、堅強、果毅;所謂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tǒng)帥。云夢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稱為剛勁,然而如果不矯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為利箭穿透堅物。棠溪地方出產(chǎn)的銅材,天下都稱為精利,然而如果不經(jīng)熔燒鑄造,不鍛打出鋒,就不能作為兵器擊穿硬甲。所以,德才兼?zhèn)浞Q之為圣人;無德無才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挑選人才的方法是,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與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來作惡。持有才干做善事,能處處行善;而憑借才干作惡,就無惡不作了。愚人盡管想作惡,因為智慧不濟,氣力不勝任,好像小狗撲人,人還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夠的智力來實現(xiàn)其奸謀,又有足夠的勇氣來果斷實施暴行,就如惡虎生翼,他的危害難道不大嗎?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愛;對喜愛的人容易寵信專任,對尊敬的人容易疏遠,所以察選人才者經(jīng)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國家的亂臣奸佞,家族的敗家浪子,因為才有余而德不足,導(dǎo)致家國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瑤呢!所以治國治家者如果能審察才與德兩種不同的標(biāo)準(zhǔn),知道選擇的先后,又何必擔(dān)心失去人才呢!
周安王十五年(甲午,公元前387年)
魏國魏文侯去世,太子魏擊即位,是為魏武侯。
魏武侯順黃河而下,在中游對吳起說:“穩(wěn)固的山河真美啊!這是魏國的寶啊!”吳起回答說:“國寶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勢險要。當(dāng)初三苗氏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他們不修德義,被禹消滅了。夏朝君王桀的居住之地,左邊是黃河、濟水,右邊是泰華山,伊闕山在其南面,羊腸坂在其北面,但因朝政不仁,也被商朝湯王驅(qū)逐了。商朝紂王的都城,左邊是孟門,右邊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面,黃河經(jīng)過其南面,因他施政不德,被周武王殺了。由此可見,國寶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勢險要。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這條船上的人,也要成為您的敵人。”魏武侯聽罷說道:“對。”
魏國設(shè)置國相,任命田文為相。吳起不高興,對田文說:“我和你比較功勞如何?”田文說:“可以。”吳起便說:“統(tǒng)率三軍,使士兵樂于戰(zhàn)死,敵國不敢謀算,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又問:“整治百官,親善百姓,使倉庫充實,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再問:“鎮(zhèn)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依附聽命,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還是說:“我不如你。”吳起質(zhì)問道:“這三條你都在我之下,而職位卻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田文說:“如今國君年幼,國多疑難,大臣們不能齊心歸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這個時候,是囑托給你呢,還是囑托給我呢?”吳起默默不語,想了一會兒說:“囑托給你啊!”
過了很久,魏國國相公叔娶公主為妻而以吳起為忌。他的仆人獻計說:“吳起容易去掉,吳起為人剛勁而沾沾自喜。您可以先對國君說:‘吳起是個杰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國家小,我擔(dān)心他沒有長留的心思。國君您何不試著要把女兒嫁給他,如果吳起沒有久留之心,一定會辭謝的。’主人您再與吳起一起回去,讓公主羞辱您,吳起看到公主如此輕視您,一定會辭謝國君的婚事,這樣您的計謀就實現(xiàn)了。”公叔照此去做,吳起果然辭謝了與公主的婚事。魏武侯疑忌他,不敢信任,吳起害怕被誅殺,于是投奔了楚國。
楚悼王平素聽說吳起是個人才,一到便任命他為國相。吳起嚴明法紀號令,裁減一些不重要的閑官,拋棄了王族中的遠親疏戚,從而安撫獎勵征戰(zhàn)之士,希望大力增強軍隊,破除合縱連橫游說言論。于是楚國向南平定百越,向北抵擋住韓、魏、趙三國的擴張,向西征討秦國,各諸侯國都害怕楚國的強大,而楚國的王親貴戚、權(quán)臣顯要中卻有很多人怨恨吳起。
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
楚悼王去世。貴族國戚和大臣作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悼王尸體邊,伏在上面。攻擊吳起的暴徒用箭射吳起,并射中了悼王的尸體。辦完喪事,楚肅王即位,命令楚相全數(shù)殲滅作亂者,因射吳起之事而被滅族的多達七十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