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小心藥物破壞維生素的保健功效
維生素并非和所有藥物都“一拍即合”
維生素不僅是一種營養素,也是一種藥物,具有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的作用。有些維生素因為其可幫助和促進其他藥物發揮藥理效應,減少或拮抗某些藥物的毒副作用,而經常與多種藥物配伍使用。如維生素B1可對抗異煙肼可能引起的急性中毒。維生素C可阻止異煙肼在腸黏膜中與硫酸結合,使之更多地保持游離狀態,因此提高其在血中的濃度而增加效果。
但是,維生素并非萬靈藥,也是有脾氣的,也有它喜歡的藥物和不喜歡的藥物。維生素和它喜歡的藥物配伍,自然是好上加好,效果加倍;遇到它不喜歡的藥物,它就有可能使其藥物失效,或者兩敗俱傷,甚至還能產生毒性反應。如維生素C能促使苯丙胺排泄加快,藥效降低。在鏈霉素、卡那霉素、卷曲霉素、紫霉素等治療結核病時,維生素C的酸性環境會使這些藥物的抗菌作用減弱,同時維生素C也會被氧化而失效。大劑量的維生素C會使磺胺類藥物在酸性尿液中的溶解度大大降低,且在腎小管中析出結晶,引起血尿、尿閉等癥。
你因擔心維生素和藥物的“愛恨”關系,而擔心維生素與食物是否也存在“愛恨”關系,就完全沒有必要了。這是因為食物中往往含有多種維生素,且這些維生素在食物中的含量非常少,同時存在大量其他營養素,一般不會因相互反應而失效。我們更需要知道維生素和哪些藥物“一拍即合”,和哪些藥物“相看兩生厭”,這樣才能揚長避短,使健康長長久久。
所以,你可千萬別以為維生素和所有藥物都是朋友,它們也可能是“有它沒我,有我沒它”的敵對關系哦!
利尿劑導致維生素B1流失
利尿劑分為幾種,具體有噻嗪類,比如氯噻嗪,氯噻酮;髓襻利尿劑,也叫亨氏環利尿劑;保鉀利尿劑;滲透利尿劑等。不同的利尿劑利尿的原理或者作用的部位不一樣,但副作用都大同小異。
服用利尿劑會導致尿中維生素B1排出增加,一些高危人群,例如心臟病患者,長期使用利尿劑會導致維生素B1缺乏。
2000年有關學者做過研究,他們以12位速尿靈治療的VSD病童及10位TOF病童樣本,收集手術前24小時和術后5天的營養評估資料、藥物使用情形、體位測量和生化指標,以活性酵素來分析是否有維生素B1缺乏之情形。結果發現32%的病童的熱量攝取偏低、18%病童的維生素B1攝取為符合RDA的需求;2組的體位測量均偏低,尤其是VSD組。18%CHF的病童在術前有維生素B1缺乏的現象,而4個維生素B1缺乏的病童中有3人維生素B1攝取不足;術后5天,27%病童有維生素B1缺乏的現象,因此慢性心臟病的病童在術前和術后常有維生素B1缺乏的現象。
通過抽樣研究,專家得到的結論就是利尿劑可以造成體內維生素B1的缺乏。利尿劑對維生素B1流失多少的影響主要與利尿劑使用量的大小有關,而跟利尿劑的種類沒有很明顯的相關性。
所以,在服用利尿劑的患者,一定要注意補充維生素B1。
口服避孕藥要補充維生素B2
提到避孕藥,很多的成年女性并不陌生,口服避孕藥是很普遍的避孕方式。口服避孕藥的主要成分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具有抑制排卵的作用,有效率高達90%以上。
避孕藥讓女人免除了意外的懷孕的苦惱,可以毫無芥蒂地享受夫妻間的“魚水之歡”。可是凡事有好必有壞,避孕藥也是如此,它對我們的身體有貢獻,隨之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口服避孕藥對機體的物質代謝和營養吸收都能產生影響,并能改變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要量。連續服用避孕藥三四個月,就可引起因各種維生素吸收代謝障礙而引起下面一系列的癥狀。
1.類早孕反應
類早孕反應較常見,約占用藥人數的50%。癥狀多為先重后輕,以后逐漸消失,可能與機體逐漸適應有關。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甚至乏力、頭暈等類似妊娠早期的反應。
2.陰道出血
不少女性在服藥期間,會發生持續性的點滴出血,或者如同月經量的突破性出血。這與漏服、遲服了避孕藥或者避孕藥藥效不足有關。
3.面部色素沉著
一些服藥時間較長的女性臉頰部可能出現像懷孕時那樣的蝴蝶斑,這是雌激素引起的色素沉著。妊娠期已有色素沉著的人用避孕藥后容易發生,并且與日光照射有關。
4.體重增加
避孕藥物中某些成分可以引起體重增加:雄激素可以引起食欲亢進或痤瘡等,尤其是在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前3個月內;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水、鈉潴留,因此導致月經后半個周期體重增加;孕激素促進合成代謝,導致體重增加。值得一提的是,體重增加的發生率僅為15%左右。
5.月經過少或閉經
很多女性朋友服用避孕藥后月經量變少了,甚至發生了閉經,怎么回事?原來避孕藥可以使子宮內膜發育不全,腺體分泌不足,因此子宮內膜不能正常生長而變薄,致使月經量減少。個別女性因避孕藥的抑制作用過度,在停藥后不發生撤退性出血,出現閉經。
為了避免和減少上述不良反應,專家建議,女性在口服避孕藥的同時應當在日常飲食中注意多食用含維生素的食物。
(1)補充維生素B6:口服避孕藥會出現維生素B6不足的情況,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補充,容易發生貧血、皮膚粗糙、易患細菌性疾病。
(2)減少維生素A、維生素D攝取:長期口服避孕藥,會造成某些維生素在體內積聚過多,尤其是維生素A和維生素D,所以需要控制攝入含上述維生素較多的食物,如牛奶、黃油、冰激凌等;適當控制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動物內臟等。
維生素須與抗癲癇藥物間隔服用
癲癇是一類由于多種病因引起的腦局部病灶神經元突發性異常高頻率放電,并向周圍擴散引起的大腦功能短暫失調綜合征,表現為突然發作、短暫運動感覺功能或精神異常。
生物癲癇病發作可使正常的神經細胞受到傷害,膠質細胞增生以及體內其他器官生化環境的改變。癲癇病發作會對腦造成損害,引起記憶障礙、智力下降、性格改變,又可促使發作次數增多,對行為產生影響。一些病史較長的患者常出現行為怪異,表現為少言寡語、性格孤僻、易沖動暴怒、多疑等。
而治療癲癇病只能利用藥物來控制,但如果長時間服用抗痙攣的藥物,如苯妥英(用作抗驚厥和抗癲癇藥)、普里米酮、氯硝西泮、加巴噴丁、鎮靜安眠劑會降低血液中生物素的含量。這就是與藥物的相克所產生的副作用。所以病患在治療癲癇時,需要額外補充生物素等維生素,以增強抗癲癇藥的療效。不過,維生素不能與這類藥物同時服用,而是要間隔服用。
以生物素為例。在補充生物素的時候要注意,補充的量需要根據給予營養學會制定的推薦攝入量水平來配制,因為過量的生物素反而會影響癲癇的控制。更為重要的是,服用此營養素時必須與抗癲癇藥相隔2~3小時。至于其他維生素,遇到抗癲癇時,同樣需要間隔服用,具體要遵醫囑。
藥物與葉酸間的服用宜忌
葉酸是由蝶酰谷氨酸、對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等組成,是一種水溶性B族維生素。葉酸對孕婦尤其重要,如在懷孕頭3個月內缺乏葉酸,可導致胎兒神經管發育缺陷,從而增加裂腦兒,無腦兒的發生率。其次,孕婦經常補充葉酸,可防止新生兒體重過輕、早產以及嬰兒腭裂(兔唇)等先天性畸形。
含葉酸的食物很多,但由于天然的葉酸極不穩定,易受陽光、加熱的影響而發生氧化,所以人體真正能從食物中獲得的葉酸并不多。天然的葉酸生物利用度較低,在45%左右。合成的葉酸在數月或數年內可保持穩定,容易吸收且人體利用度高,約高出天然制品1倍。

唇裂

唇裂和腭裂

正常的唇和上腭
在補充葉酸的時候還要注意葉酸和一些藥物的相互作用。抗生素類藥物可影響血清或紅細胞中葉酸的濃度,出現濃度偏低的現象。正使用苯妥英(抗癲癇藥),或是服用雌激素、磺胺類藥物、苯巴比妥(安眠藥與鎮定劑)、阿司匹林的患者,應該增加葉酸的攝取量。在服用甲氧喋啶,乙胺嘧啶這類藥物的時候,要與葉酸的補充時間錯開,因為這類藥物對二氫葉酸還原酶有較強的親和力,能阻止葉酸轉化為四氫葉酸,中止葉酸的治療作用。
大量攝取葉酸會使服食二苯基乙內酰脲的癲癇癥患者產生痙攣現象,所以也要避開這類藥與葉酸同時服用。
另外,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的藥物如甲氨喋呤、甲氧芐氨嘧啶和干擾葉酸吸收的藥物如某些抗驚厥藥,口服避孕藥都能降低葉酸的血漿濃度,嚴重時能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這是由于這兩種藥物與葉酸在細胞內代謝有最后的共同通路所造成的。
補充維生素K要避開這些藥物
維生素K是臨床上常用的維生素類藥物之一,包括維生素K1、維生素K2、維生素K3、維生素K4,具有止血、解痙的作用。維生素K像其他維生素一樣與藥物之間也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的。在補充維生素K的時候,盡量與下面幾種藥物避開使用。
1.維生素K與抗凝血劑
使用抗凝血劑,如肝素、雙香豆素、華法令和新抗凝等時,不要吃含有大量維生素K的食物或保健品,以免產生反效果。比如,口服雙香豆素的結構與維生素K相似,可與維生素K競爭,減少凝血酶原在肝臟內的合成。
值得注意的是,孕婦如果因為癲癇服用抗驚厥藥后,經過胎盤輸送,會產生類似抗凝藥的作用而抑制維生素K的生成,引起新生兒維生素K的缺乏。
2.維生素K3與消膽胺
維生素K3與消膽胺并用時,維生素K3吸收減少,所以長期用消膽胺時,應補充維生素K3,而口服維生素K3時也不宜用消膽胺。
3.維生素K3與抗生素類
維生素K3與某些抗生素合用,會使維生素K的抗凝效價降低。維生素K3還不宜與鏈霉素合用,因鏈霉素能增強抗凝血劑的抗凝血作用,故本品不宜與鏈霉素合用。
4.維生素K與抑制腸道內細菌生長的藥物
廣譜抗生素和腸道內不易吸收的磺胺類藥物,能抑制腸道內寄生的非致病菌,從而減少了腸道內維生素K的合成,導致維生素K的缺乏。
另外維生素K還不能與巴比妥類藥物、碳酸氫鈉、青霉素G鈉、鹽酸普魯卡因、鹽酸氯丙嗪注射液一起使用。
藥物對維生素A的副作用
事物往往有其相生相克的規律。就如雞肉與芝麻,都是人們餐桌上的常客,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然而一起食用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藥物的使用尤其如此,許多常用藥,就會對人體內的維生素A產生副作用。
1.抗生素
人們對和維生素只一字之差的抗生素并不陌生。嚴格意義上講,抗生素就是在非常低濃度下對所有的生命物質有抑制和殺滅作用的藥物。我們在日常生活和醫療當中所指的抗生素主要是針對細菌、病毒微生物的藥物。它的發現對人類壽命的延長至少貢獻了10歲,這確實是醫學史上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盡管大家公認抗生素是20世紀最偉大的醫學發現,但是它作為一種藥物,廣泛使用以后可以產生很多不良反應,這是大家屢見不鮮的。
當我們使用四環素、多黏菌、卡那霉素、廣譜抗生素等抗生素時,會對人體維生素A造成負面影響。人體在服用了抗生素后,胰臟所分泌的脂酶被抑制,膽鹽因此沉淀,最終造成小腸黏膜損壞,導致消化和吸收障礙。如此一來,無法吸收的鉀、鈉、鈣、脂肪、維生素A與維生素B12將隨著人體的糞便一起排出。尤其是廣譜抗生素,長期應用后,使腸道細菌受抑制,減少維生素A的合成而導致它們的缺乏。
2.口服避孕藥
實驗證明,婦女口服避孕藥會使血漿中維生素A的含量增加,尤其是吃復合口服避孕藥的婦女,血漿中的維生素A會顯著增加。實驗同時還發現,當停服避孕藥,女性懷孕發生后,血漿中維生素A仍維持高水平。實驗者因此擔心由于維生素A的持續升高,是否會發生中毒與胎兒畸形的可能。但目前臨床上尚無定論。
3.降血脂藥物
我們說的降血脂藥物主要指的是消膽胺。消膽胺是一種含季胺的陰離子交換樹脂。一般用于治療高膽固醇血癥、慢性膽囊炎、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藥物引起的膽汁郁結性黃疸、膽結石、卟啉沉著病等。大量長期服用可引起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缺乏以及造成肝臟損害。有實驗證明,人體如果每日服用30克樹脂,由于膽酸從糞便中排出及脂肪性腹瀉,能導致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不良。
4.礦物油
一般意義上,礦物油指的是把通過物理蒸餾方法從石油中提煉出的基礎油。礦物油往往給人們的感覺是,有著亮澤、鮮艷的表象,其天然性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是,在有些情況下,我們接觸到的礦物油會阻礙人體對維生素A的吸收。
日常生活中,我們一般使用的潤滑性瀉藥,如常用的有甘油、液體石蠟、蓖麻油、麻仁潤腸丸等就含有礦物油。這類藥物大都是無機礦物油。人們利用這些瀉藥阻止腸道吸收水分,最終達到軟化糞便的效果。當這些瀉藥進入人體后,其內含的礦物油也就是液狀石蠟會在小腸黏膜上形成薄層,從而阻礙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這一問題在1927年通過一系列動物實驗與人體研究已得到確證。實驗人員讓志愿受試者服用礦物油或礦物油乳劑,劑量為20毫升,每日3次。結果發現服用礦物油的人不能吸收膳食中的胡蘿卜素,全部從糞便排出。如果胡蘿卜素預先與礦物油形成乳劑,則只有一部分被吸收。
因此,不適當的使用瀉藥會使人多次腹瀉,以致嚴重影響維生素A與胡蘿卜素的吸收。此外,瀉藥里的礦物油還會在小腸中阻礙脂肪微膠粒的形成,這也是影響維生素A吸收的原因之一。
5.維生素C
當人體服用大量的維生素C后,會加速體內維生素A的排泄,所以維生素C對維生素A有著破壞性的作用。當我們在服用維生素C片或者含有維生素C的復合維生素藥品時,一定要注意,維生素A的服用量是否相對充足。
6.異維A酸
在治療痤瘡而使用異維A酸時,不宜同時補充維生素A,否則將增加兩者的毒性。
7.抗驚厥藥
服用抗驚厥藥的孕婦應在醫生指導下選擇是否服用維生素A制劑,以免造成胎兒畸形或者肝臟損害。
此外,制酸藥氫氧化鋁、考來烯胺、硫糖鋁和新霉素等可影響維生素A的吸收。
藥品與維生素之間的配伍關系
“配伍關系”是一個醫學名詞,是指兩種以上藥物混合使用或藥物制成制劑時,會發生體外的相互作用,有的會相互促進,有的則出現藥物中和、水解、破壞失效等理化反應,大大降低藥物的治療作用。
在維生素中,有食物中的維生素、保健品中的維生素和維生素類藥物。它們在和一些藥物同時服用時,可能致使藥性減小。因為同服的藥物,雖然不屬于配伍禁忌的范圍,但這些藥物與維生素相互干擾對方的吸收。
有些藥物的使用則會導致機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增加。原因主要有:
1.藥物與營養素在腸道內壁的反應
藥物與營養素在腸道內壁發生物理化學反應,降低了維生素或藥物的吸收量。這種理化反應包括溶解性升高或降低、沉淀反應、復合作用、隔離營養素、營養素被吸附到藥物微粒上等。如果藥物引起營養素吸收障礙持續發生而未得到及時補充的話,體內維生素會發生耗竭,這種耗竭不僅取決于藥物劑量、攝入續時間、攝入頻率,還取決于是否與食物一起攝入。
2.藥物特性對營養素吸收起決定性的影響
在目前臨床上普遍接受的劑量基礎上延長使用時間會使血清β-胡蘿卜素降低,加大劑量會使其他脂溶性維生素及葉酸耗竭。此外,藥物抑制維生素新陳代謝、促進腎臟分泌排泄,由于維生素的缺乏導致免疫功能的下降,這些都使機體對維生素礦物質的需要量增加。
3.補充維生素對藥物的有利影響
維生素對藥物的影響首先可降低某些藥物的毒性,如補充葉酸在低劑量甲氨喋呤治療中的作用。其次可降低藥物引起維生素耗竭所引起的患病危險。后面將提供一些某些藥物與特殊維生素和礦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的信息供參考。
藥物對維生素E的副作用
維生素E(生育酚),又名生育酚或產妊酚,在食油、水果、蔬菜及糧食中均存在。維生素E于1988年人工合成成功,現有市面上有片劑、注射劑、栓劑等劑型供人們使用。維生素E功能眾多,現在許多人都會熱衷于補充維E。但對于正在服用藥品的慢性病患者而言,就不可隨便服用維生素E。因為維生素E與一些藥物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同服非但起不到提升健康的作用,反而可能成為安全隱患。下面,仔細來了解下與維生素E發成沖突的藥物。
(1)無機鐵:無機鐵是硫酸亞鐵的簡稱,它不能與維生素E同時服用是因為它會破壞維生素E,而影響維生素E的吸收和利用。如果不得已,必須服用含有少量硫酸亞鐵的營養補品而又服用維生素E時,必須前后相隔8小時。
(2)阿司匹林:維生素E與阿司匹林都能降低血液黏稠度。當維生素E與阿司匹林同時服用時,應根據醫囑調整服用劑量。
(3)降低脂肪吸收的藥物:如考來烯胺,新霉素,硫糖鋁等這些降低或影響脂肪吸收的藥物會干擾維生素E的吸收。
(4)洋地黃:維生素E可增強洋地黃的強心作用,服用此類藥物的患者請慎用維生素E,以免發生洋地黃中毒。
(5)口服避孕藥:口服避孕藥可以加速維生素E代謝,可導致維生素E缺乏。
(6)雌激素類:長期大劑量(每日用量超過400毫克)服用維生素E,特別是與雌激素合用時,可誘發血栓性靜脈炎,應該警惕。
這些藥物與維生素C同服要多注意
維生素C有很多功能,比如抗氧化、防止衰老、保護皮膚和牙齒等,但由于維生素C的還原性或酸性,導致其與許多藥物都不能隨意配伍使用,在臨床用藥時或藥品經營中如需上述藥物,最好改變給藥途徑,或間隔使用,以避免產生相互的不良反應。
1.維生素C與抗生素
維生素C與抗生素合用于抗感染,臨床上較為多見。維生素C與四環素族抗生素、紅霉素等注射液混合時可產生渾濁或作用下降;維生素C與紅霉素片口服,可使紅霉素的甙鍵水解而失去抗菌作用,紅霉素在堿性環境中抗菌效能較強,在pH值低于4時抗菌作用消失;維生素C與慶大霉素同用,與氯霉素、青霉素注射同用,其抗菌活性顯著下降,不宜配伍應用。
2.維生素C與堿性藥物
維生素C與堿性強的藥物合用時,維生素C會完全失去作用。維生素C與碳酸氫鈉、谷氨酸鈉、氨茶堿等合用時,維生素C即被氧化而降低效果,不宜合用。
3.維生素C與安眠藥
因為安眠藥會破壞泛酸的吸收,并增加維生素C的排泄,所以不要在服用安眠藥的時候服用維生素C。
4.維生素C與其他藥物合用
長期大量服用維生素C可致草酸鹽結合,若與鈣片長久同服,則引起結石的機會更多。
維生素C與磺胺類合用,可能引起結晶尿,造成腎損害。
除以上與維生素C產生拮抗作用的藥物外,還有一些藥物同維生素C有協同的作用,可以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這些藥物主要有:
1.服用護肝片
慢性乙型肝炎者,在服用護肝片、肝泰樂、益肝靈等保肝藥物時一定要補充維生素C。因慢性乙型肝炎有的容易發展成肝硬化、肝癌。而維生素C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和活力,可有效地遏制外來致癌物質對身體的威脅,起到既護肝又抗癌的作用。
2.服用降壓藥
長期服用降壓藥的人群,也需要增加維生素C的服用量,這是因為高血壓病人缺乏維生素C時,血管脆性增加易引起腦出血,高血壓病人在服降壓藥時加服維生素C,對預防腦出血有一定作用。
3.服用降糖藥
因維生素C能促進胰島素分泌,提高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助降糖藥“一臂之力”,為此,專家建議,糖尿病人在常規降糖藥物治療的同時,加服維生素C。
4.服用皮質激素
長期服用皮質激素可能由于毛細血管周圍膠原組織減少使皮下組織疏松而引起皮下出血。若與維生素C合并應用,則可減輕或防止此種并發癥。
5.服用山莨菪堿
口服山莨菪堿常出現口干現象,若與維生素C配伍應用,則可避免口干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