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力而行,畫好自己的底線
懂得知足的人往往會量力而行。即使前面有很多誘惑,但是他仍然能夠不為所動,仔細斟酌自己一天至多能行多遠,深思熟慮之后才去安排行程。尤其是一條從沒走過的道路,他會花費更多的心思去衡量:何處崎嶇、何處坎坷、何處嚴寒、何處酷熱,他都要弄得一清二楚。不管別人給他施加多少壓力,或者前方有多少誘惑,他都不急不躁,沿著既定的路線緩緩而行。
生活里,有人看到了巨大的利益,所以不停地調整自己的路線,甚至急躁地想要直奔利益的終點,可是急于求成的人往往會事倍功半。還有一些人,他們整天都在為了未來操心,可能幾十年以后才會面對的難處,他們現在就開始憂心忡忡了。但是命運只肯按照現實的樣子,向我們展示生活,根本不可能因為我們的急躁就提前向我們展開未來的畫卷。所以,我們只能按照自己既定的生活之路,一步一步地為未來打開局面。生活不能急躁,應嚴格遵循自己的力量付諸行動。
蔣方剛到廣州時,曾為找工作奔波了好長一段時間,起初他見幾個跑業務的同學業績不俗,賺了不少錢,學中文專業的他便找了家公司做業務員,然而辛辛苦苦跑了幾個月,不但沒賺到錢,人倒瘦了十幾斤。同學們分析說:“你能力不比我們差,但你的性格內向,不愛與人交談、溝通,不善交際,因此不太適合跑業務……”
后來蔣方見一位在工廠做生產管理的朋友薪水高、待遇好,便動了心,費盡心力謀到了一份生產主管的職位,可是沒做多久他就因管理不善而引咎辭職了。之后,蔣方又做過公司的會計、餐廳經理等,最終出于各種原因都被迫離職跳槽。
最后,蔣方痛定思痛,吸取了前幾次的教訓,不再盲目追逐高薪或舒適的職位,而是依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憑借自己的中文系本科學歷和深厚的文字功底,應聘到一家刊物做了文字編輯。這份工作相比以前的職位,雖然薪水不高,工作量也大,但蔣方卻做得非常開心,工作起來得心應手。幾個月下來,他就以自己突出的能力和表現令領導刮目相看,器重有加。
回顧以往的工作歷程,蔣方深有感觸地說:“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應當根據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一味地追逐高薪、舒適的工作,曾讓我吃盡了苦頭,走了不少彎路。事實上,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應結合自身條件,依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去選擇相應的事來做。放棄那些不適合自己的生活,我們的生活才會快樂。”
就如同故事里的蔣方,很多人都是受到了生活的誘惑,總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獲取更多,可是事實是我們還不具備那么多的力量,貪圖誘惑,朝著更大的目標行進,只會加大我們的壓力,讓自己無法適從。
還有些人不知量力而行,認識不到自己的弱點,而總是在做一些超過自身能力所及的事情。我們都不是天才,更不是能力挽狂瀾的偉大人物,我們中的絕大多數可能只是普通的人,許多事超過我們的能力范圍,我們當然不能做一個不自量力的傻瓜。因此,凡事盡力而為的同時也要量力而行。在我們樹立自己高遠目標的同時,也要畫好自己的底線。永遠也別好高騖遠,同樣應避免鼠目寸光。
有一位武術大師隱居于山林中。由于他的名聲,人們都千里迢迢來拜訪他,想跟他學些武術方面的竅門。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大師正從山谷里挑水。
他挑的不多,兩只水桶都沒有裝滿水。按他們的想象,大師應該能夠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他們不解地問:“大師,這是什么道理?”
大師說:“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夠用。一味貪多,適得其反。”
眾人越發不解。大師從他們中拉了一個人,讓他重新從山谷里打了滿滿的兩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
“水灑了,豈不是還得回頭重打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才挑得還少嗎?”大師說。
“那么大師,請問具體挑多少,怎么估計呢?”

大師笑道:“你們看這個桶。”眾人看去,大師在桶里畫了一條線。
大師說:“這條線是底線,水絕對不能高于這條線,高于這條線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還需要畫一條線,挑的次數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條線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這條線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眾人又問:“那么底線應該定多低呢?”
大師說:“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人的信心不容易受到挫傷,相反能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量力而行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與周圍環境的了解,是為了用最少的力量取得最大的成績。
也許我們平時會把某個目標定得很高,不過真正實行起來還是要量力而行,不能為了所謂的面子或其他原因勉強自己,否則多半會令自己后悔不已。在明知自己可能做不到的情況下還固執地前行,不是執著而是愚蠢。就像天才與傻瓜只有一線之隔一樣,執著與愚蠢往往也只有一線之差。一件事情遇到困難該堅持的時候,你放棄了,距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另一種是方向錯了,明明早就該“棄暗投明”,你還是不撞南墻不回頭,這就是固執的愚蠢,不是執著的堅定。
——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