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見面和告別

第一印象

我們對別人最初的印象主要建立在外表上:一部分在于衣服和發型,主要的是在于臉部和身體。當然,一旦我們認識并了解了某個人,我們可能會發現最初的看法是錯誤的。一開始我們認為沒有吸引力的人,如果我們發現他和自己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可能就會覺得他越來越有魅力。有的時候,我們曾經認為幽默風趣的人,可能變得不那么有趣,或根本不像我們當初認為的那么招人喜歡。

一旦我們看到某個人,如果總體上,他的外表是我們所喜歡的,我們往往會與之進一步接觸。兩位同性或異性在聚會中相互認識,在此過程中,他們通常會表現出以下幾大“信號”。

1.友好的興趣

這一點往往通過下列方式表現出來。

◇一個人望過去,與另一個人視線相對。

◇他們彼此靠近,握手,然后相互自我介紹。

◇他們可能站著,半對著彼此,保持著私人地帶的距離。

◇當他們談話的時候,大部分時間他們會微笑。

◇兩個人都會密切地關注對方在說什么。

◇傾聽者會時不時地點一下頭,鼓勵講話的人繼續說。

◇當他們談話的時候,可能開始覺得和對方在一起越來越輕松自在,并且還會通過改變他們的姿勢、手勢和動作表現出這一點。

◇當他們感覺越來越自在和舒適、越來越和對方言語投機、越來越認同對方的觀點時,他們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甚至可能開始與對方驚人的相似。

2.性興趣

間隔著一定距離的兩個陌生人,在性方面相互吸引的時候,他們可能會瞟一眼彼此的胯部,兩個人目光糾纏,在無意中表露出各自內心的秘密。根據一些研究者的調查,這一行為并非取決于性別。

3.談話中的目光接觸

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中,眼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要建立一種關系,首先需要認識某個人。認識某個人不可避免地會涉及談話。對于一場友好的、不存在任何威脅的談話來說,參與談話的兩個人往往都會通過掃視對方的方式來相互鼓勵。死死地盯著某個人看,通常被認為是在挑釁對方。因此,在友好的邂逅中,目光接觸往往都是參與者雙方有施有受,既給予也接受。

(1)說話者的目光接觸

一般來說,在平常的社交性偶遇中,當說話者想做下面這些事情的時候,他會瞥一眼傾聽者。

◇想要開始說話。

◇想看看自己對傾聽者的評價是否產生了影響,以及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想從傾聽者那里得到反饋。

當說話者的思緒、意見和評論像水流一樣酣暢淋漓地娓娓道來時,他往往會把臉轉過去看別處,以此阻止傾聽者打斷他說話。

(2)傾聽者的目光接觸

在西方國家的大部分地區,傾聽者往往比說話者的觀看和注視的行為更多。根據一些研究人員的調查和研究,傾聽者用于觀看和注視的時間大約占據了整個過程時間總量的30%~70%。至于具體的比例,取決于傾聽者的文化背景,及其對說話者的興趣多少。在一些非西方文化中,以及部分西方國家和地區,說話者做出的觀看行為往往比傾聽者要多。一旦傾聽者變成了說話者,注視的行為通常會發生變化,以適應這種新的角色。

(3)延長目光接觸

當正在談話的人越來越有感覺,或對對方越來越感興趣的時候,延長目光接觸的行為就會發生。對對方產生性方面的興趣,或產生防御意識,甚至產生敵對情緒,或者想進行侵犯行為的時候,也可能會導致目光接觸延長。

(4)會話中的注視

人們在相互交談的時候,他們觀看對方的具體什么部位,為其他人看出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提供了“證據”,如下列例子所示。

◇在一場正規而友好的會話中,每個人的眼睛通常都會聚焦于另一個人的眼睛和嘴之間的部位(參見圖1)。

◇一位有著豐富經驗的談判者可能會將視線聚焦于其他人的前額和眼睛部位,以此為他的談話營造出意志堅定的氣氛(參見圖2)。

◇有可能成為性伴侶的兩個人,在近距離進行親密會話的過程中,他們注視彼此的范圍可能從眼睛下行至胸部(參見圖3)。

身體接觸

這一部分介紹了常見的一般的身體接觸和親密的身體接觸,同時介紹了可能涉及的其他人際關系和情形。也許在現實世界中,這些關系模式與該部分描述的可能會有細微的差別。

普遍的問候方式

有一些特定的問候方式全世界的人們都在采用。這些問候方式包括在下文中提到的3種“識別信號”——揚起胳膊打招呼、揮手和握手。

不管什么時候,當兩個彼此認識的人看到對方走近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同時做出一組含有3種動作的姿勢,表示他們認出了對方:

◇他們會微笑(參見圖8b)。

◇他們會將頭向后仰。

◇然后他們睜大眼睛(參見圖8c),前額微皺,眉毛迅速向上飛揚,被稱為挑眉(參見圖8a)。

與微笑一樣,“挑眉”被稱為一種與生俱來的反應(這也成了一種普遍的反應),但是,這種姿勢似乎沒有組成問候儀式的組成部分。

微笑表示很快樂,頭向后仰和眉毛上挑,則表示非常驚訝。兩者合在一起,就是在說“見到你真是又驚又喜呀”。

發送識別信號除了涉及頭部之外,兩個人帶著友好意圖接近彼此,當他們之間還隔著一段距離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揚起一只胳膊向對方致意。打招呼或揮手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出現在世界各地。

1.打招呼

打招呼,只是簡單地揚起一只胳膊(參見下頁圖9),表示你已經看到了另一個人。人類學者認為,這種姿勢表現出了打招呼者善意的愿望——想要觸摸尚且不能伸手觸及的那個人。

2.揮手

表示見面問候地揮手與表示再見地揮手通常是一樣的。

握手方式

當兩個人達到了可以相互觸及的距離時,就會出現某種形式的身體接觸行為。在西方國家,在非常正式的場合中見面的人往往會握手。作為一種公開的姿勢,握手表明自己手中空無一物,沒有攜帶任何武器。握手的起源較早。一些人認為握手可以追溯到羅馬時期,人們在見面時有緊緊握住對方前臂的習俗。但是,我們今天通行的握手可能僅僅始于兩個世紀以前。

1.最原始的握手方式

當兩個人握手的時候,通常都會伸出右手,拇指在最上面,兩只手互相握著,掌心對掌心,上下來回用力地搖握(參見圖10)。但在世界某些地區,握手的方式有所不同,如下所示。

◇來自歐洲北部的人,傾向于握著手上下用力地搖,但是,僅限一次。

◇來自歐洲南部和拉丁美洲的人,也傾向于握著手上下用力地搖,不過時間較長,而且顯得更加精力充沛。

2.地方化的握手方式

地方化的握手方式,包括與美國和拉丁美洲相反的一些方式,在世界各地的朋友之間,也充滿了許多特別的、個性化的握手方式。

◇在北美,朋友之間可能會拍打彼此的手掌來問候對方(參見圖11a),然后手指凹成杯狀,兩只手相互勾起來(參見圖11b)。這種問候方式很快流傳到世界各地。

◇在墨西哥農村,朋友之間可能在握手之后緊緊握住對方的拇指(參見圖12)。

◇在世界的許多地方,朋友之間很長時間沒有見面之后,如果再次相見,可能會用其他額外的姿勢和動作作為對握手的補充。

3.握手,顯露性格的蛛絲馬跡

一個人握手的力度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義。在西方國家,一個人如果握手非常有力,通常會被認為是一個真誠的人。然而,在亞洲的許多地區,這種方式表示這個人具有好斗的性格。

4.誰主動握誰的手

在大多數西方國家,第一次見面的兩個人都可能會主動伸出右手讓對方握,但是,這并不是全球性的。

在東亞和北美部分地區,婦女和孩子很少握手。

告別時的揮手方式

與問候一樣,告別也可能涉及親吻和擁抱。剛分開的兩個人如果已有一段距離,他們可能給對方一個飛吻,并揮手致意。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揮手說再見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下面是幾個例子:

1.側旁揮手

手臂上舉,掌心向前,手左右搖擺,手臂保持不動(參見圖13)。如果一個人在遠處向某個人揮手,整個手臂可能都會左右搖擺,或者甚至兩只手臂同時揮動。側旁揮手的表現形式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會發生。

2.“打旗式”揮手

北美洲的人傾向于保持手腕不動,前臂和手做“打旗”動作(參見下頁圖14)。但是,在歐洲部分地區,這個動作意味著“不”。

3.輕輕拍打,掌心朝下

伸展手臂,手掌心朝外。手上下來回輕輕拍打,就像在拍打對之揮手的那個人一樣(參見圖15)。在一些國家,以這種動作揮手非常流行,法國尤其顯著。

4.掌心向上揮手

抬起手臂,另一個人看不見揮手者的手掌心。同樣地,手掌上下來回揮動(參見圖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鲜城| 鄂尔多斯市| 晋中市| 嘉善县| 清河县| 松滋市| 冀州市| 象州县| 锦州市| 安乡县| 丹寨县| 杂多县| 浦城县| 夏河县| 神池县| 安福县| 贵阳市| 甘谷县| 丰镇市| 喀什市| 岑巩县| 西安市| 葵青区| 额敏县| 余干县| 德清县| 西和县| 惠水县| 吉水县| 嘉义市| 开封县| 五大连池市| 锡林郭勒盟| 永清县| 漠河县| 泾川县| 阜宁县| 西贡区| 宿松县| 内江市| 尚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