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專心:一心走路,用安穩的步伐丈量紅塵

出發的理由:讓心里的渴望給你方向

明朝宰相張居正在《先公致禍之由敬述》中寫道:“二十年前,曾有一宏愿,愿以其身為蓐薦,使人寢處其上,溲溺垢穢之,吾無間焉,有欲割舍吾眼鼻者,吾亦歡喜施與?!陛晁]是荊楚之地流行的一種臥具,用稻草綰繩編結而成。張居正這一宏愿,表示他身為父母官,甘為百姓奔波勞苦,欲救百姓脫離苦海。他的這一精神,其實已經具備了佛陀甘為眾生而舍肉身的大慈悲精神。張居正的一生,也是在為實現這一宏愿而努力,其做法雖有些地方招人非議,但并不妨礙他的濟世情懷。

佛法認為,有了愿力,就會有奇跡發生。所謂愿力,就是希望、愿景。修佛法也好,救濟眾生也好、普度人間也好,沒有愿力,便很難成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提之路。

很久以前,有一只名叫歡喜首的鸚鵡,它與許多鳥獸同住在雪山對面的大竹林中。有一天,竹林起了大火,火苗迅速地蔓延開來,竹林瞬間化作火海。由于火勢猛烈,鳥獸們都非常害怕,四處逃竄。

眼見這一幕,歡喜首心中不忍,飛向遠處的大海取水。大海距此遙遠,竹林面積廣大,歡喜首根本不可能撲滅大火,但它仍然不舍林中的鳥獸同伴,于是奔赴大海,沾濕翅膀,回到竹林抖落翅膀上的水,希望撲滅大火。

就這樣,它不停地在大海與竹林間往返奔波,不辭辛苦,幾乎要累死了。

歡喜首的大慈悲精神撼天動地,驚動了天宮的天主釋提桓因。釋提桓因驚訝地問:“何業力竟使忉利天宮發生如此震動?”釋提桓因用天眼觀察,發現了歡喜首的行為,不由得大為感動。于是,釋提桓因來到歡喜首的面前說:“竹林如此之大,你來回所沾的水不過幾滴,根本無法撲滅大火,為什么還要堅持?”

歡喜首回答:“我相信只要有愿力,就一定能滅火,即使犧牲性命。如果我犧牲了性命也不能撲滅大火,愿意來生再繼續滅火,直到大火熄滅為止!”

釋提桓因被歡喜首的悲心及精進的愿力所感動,立刻降下大雨,撲滅了大火。

火再大,只要有心就一定能夠撲滅。歡喜首的愿力看似不切實際,但其“精衛填海”的精神和大慈大悲的情懷足以撼天動地,奇跡又怎么可能離它而去。

佛說,每一種善行都有回聲。而在修行的道路上,每一種愿力都能有想象不到的回報。

在佛法當中,有一種奇跡的入定方式,叫作“站禪”。這種站禪入定法便要依靠一顆純凈的求佛參禪之心才能做到。

九華山的明凈和尚常因能站著睡覺而在香客中馳名。他在站著睡的時候,身體站得筆直,吸氣時身體向后微微仰,呼氣時則微微前傾,隨著丹田氣息的循環而微微擺動身體。

有一年冬天,明凈和尚又在一棵大樹下站著睡著了,他并沒有依靠大樹,而是站在那里,呼出來的氣體把頭發和眉毛都熏成了白色,他依然不為所動。

一個香客好奇,覺得明凈和尚是個懶和尚,于是上前碰了碰他,又用手電筒在他的眼前晃了很久,但明凈和尚紋絲不動,連眼皮下的眼珠都沒有動彈,靜如泥菩薩。

有人說,這就是“站禪入定”,還有一些人直接稱他為“肉身佛”。

每個修行成肉身佛的僧人,因為心中有堅定的信仰,有修成正果的愿力,一心一意地禮佛,所以在何時何地都能夠進入心中的道場,成就自己的菩提路。然而,有許許多多的人從未經受修行的苦難,卻讓生活中的一點小煩惱弄得委靡不振,在生活之路上走得磕磕絆絆。他們哪知道其實生活便是由一個個苦難和煩惱的念珠串成的,每一段苦難和煩惱都是一次錘煉,有了希望就能將念珠轉過去,而沒有希望、沒有信念,轉過去的煩惱念珠在轉回來的時候還會帶來新的煩惱。

一心走路,才能步步蓮花

《阿彌陀經》里講,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才可以往生極樂凈土。這并不是說你念佛就能夠往生極樂國土,而是因為你念佛產生了定力,有了一心不亂的定力做基礎,才可以往生極樂國土。換句話說,只要你上班、工作一心一意,有了定力,你也可以借助這個定力以及善的發心,想往生哪里,就往生哪里,并不是只有誦經、打坐、念佛,才可以往生極樂凈土。每一個法門都是為了產生定力,有了定力才能隨心所欲,而一心不亂就是最大的定力。

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從西天取經歸來后,名動天下,就連隨行的白龍馬也被贊為“天下第一名馬”,迷倒了眾多驢馬。很多驢馬都把白龍馬奉為偶像,因此,總有驢馬來找它探討如何獲得成功。有驢馬問它,為什么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不能實現目標呢?白龍馬回答道:“我去取經,大家也應該沒有閑著,有的可能比我還要忙。但我的目標很明確,一步一個腳印,十萬八千里后,我回來了,你們卻還在原地踏步,你們的努力只是機械地走著?!?/p>

驢馬一聽,愕然。

不管你身在何處,在你朝著那個方向走的時候,能夠認真地堅持下去才能有所收獲。認真便是道!認認真真地做每一件事情才能得道。認真,對于每一個平凡人來說都是一種生活姿態,一種對生命歷程完全負起責任來的生活姿態,一種對生命的每一瞬間注入所有激情的生活姿態。我們回顧歷史便會發現,許多成就斐然的人無一不是以真心對待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修身齊家,就連撞鐘這樣看似平凡的小事,他們也能用心來做。

有一天,奕尚禪師從禪房中出來就聽到了陣陣悠揚的鐘聲,禪師立刻被那種與眾不同的鐘聲吸引了,他仔細聆聽,神態極其專注。鐘聲停了以后,他向弟子詢問道:“今天早上撞鐘的是誰啊?”

侍者回答道:“他是新來的,才來了沒幾天。”

奕尚禪師說:“你去把他找來,我有話要問他?!?/p>

那個新來的和尚來了,奕尚禪師問道:“今天早上你敲鐘的時候是什么樣的心情呢?”

他回答道:“沒有什么特別的心情,只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p>

奕尚禪師道:“我看不是這樣的,撞鐘的時候,你一定是想著什么,否則,你不會撞出那樣的鐘聲。我仔細聽過了,今天的鐘聲格外響亮,只有真心向佛的人才能撞出那樣的聲音來?!?/p>

新來的和尚想了想,然后說道:“我沒有刻意想什么,在我還沒出家以前,師父告訴我說:‘做什么事都要用心,撞鐘的時候想到的只能是鐘,因為鐘即是佛,只有虔誠、齋戒,敬重如佛,才配去撞鐘。’”

奕尚禪師面露喜色,提醒他道:“撞鐘是這樣的,做任何事也都是這樣的。要保有今天早上撞鐘的禪心,以后,你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p>

這位新來的和尚便是著名的悟由禪師。從此以后,他牢記奕尚禪師的教誨,事事認真,做任何事都保持撞鐘的禪心,后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撞鐘的時候想到的只能是撞鐘,無論是誰有了這樣的認真態度,他的前途都是不可限量的。

我們雖然都會撞鐘、走路,但常常心浮氣躁、步履匆匆,結果總把焦慮和痛苦印在大地上。如果我們忘記焦慮,一心走路,每一步都心懷平靜和喜悅,那我們的每一步都會使大地綻放蓮花!

跌倒別急站起,看看低處風景

有位哲人曾說:“我們的痛苦不是問題本身帶來的,而是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而產生的。”這句話很經典,它引導我們解脫,而解脫的最好方式是面對不同的情況,用不同的思路多角度地分析問題。因為事物都是有多面性的,視角不同,所得的結果就不同。

要解決一切困難是一個美麗的夢想,但任何一個困難都是可以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一個矛盾,而對于每一個矛盾只要找到合適的界點,就可以把矛盾的雙方統一。這個界點在不停地變幻,總是在與那些處在痛苦中的人玩游戲。轉換看問題的視角,就是不能用一種方式看待所有的問題和問題的所有方面。如果那樣,你肯定會鉆進一個死胡同,離那個界點越來越遠,處在混亂的矛盾中而不能自拔。

活著是需要睿智的,如果你不夠睿智,那至少可以豁達。以樂觀、豁達、體諒的心態看問題,就會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以悲觀、狹隘、苛刻的心態看問題,你就會覺得世界一片灰暗。兩個被關在同一間牢房里的人,透過鐵欄桿看外面的世界,一個看到的是美麗神秘的星空,一個看到的是地上的垃圾和爛泥,這就是區別。

換個視角看人生,你就能從容坦然地面對生活。即使跌倒,也別著急,正好可以看看低處的風景。當痛苦向你襲來的時候,不要悲觀氣餒,要尋找痛苦的原因、從中得到的教訓及戰勝痛苦的方法,勇敢地面對這多舛的生活。

匍匐著看低處的人生,是一種突破、一種解脫、一種超越、一種高層次的淡泊寧靜,更是一種獲得自由自在的樂趣。轉一個視角看待世界,世界無限寬大;換一種立場對待人事,人事無不輕安。

活著需要睿智,需要灑脫,如果這些你做不到,至少還可以勇敢。生活也許到處都是障礙,同時也到處都是通途,只需大膽地向前走。

一個舉人進京趕考,住在一家店里??荚嚽皟商焖隽巳齻€夢,第一個夢是自己在墻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還打傘;第三個夢是跟心儀已久的表妹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著背。這三個夢似乎有些深意,舉人第二天就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墻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都躺在一張床上了,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

舉人一聽,如同掉進萬丈深淵。他回到店里,心灰意冷地收拾包袱準備回家。這時住在他隔壁的和尚見了,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就要考試了嗎?你怎么今天就要回鄉了?”

舉人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和尚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墻上種菜不是高種(中)嗎?戴斗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

舉人一聽,覺得更有道理,于是振奮精神參加考試,果然考中了。

換一種思維方式,把問題倒過來看,你就能變負為正,在做事情時找到峰回路轉的契機,同時贏得一片新的天地。如果有個檸檬,就做一杯檸檬水,變負為正是許多成功的人都具備的一種能力。誰的生活都不會一帆風順,當你遭遇到負面力量時,你必須努力將負的變為正的,由此才能更接近目標。

不必遠眺,彼岸此刻在腳下

多少人在人生的旅途中走馬觀花、步履匆忙,時而好高騖遠,時而瞻前顧后,總被那“亂花叢”迷了雙眼。殊不知,何必遠眺?我們奮力追尋的彼岸,此刻就在我們的腳下??!

佛陀告訴我們,人只能生活在今天,也就是現在的時間中,誰都不可能退回“昨天”或提前進入“明天”。當一切變成黑暗,后面的來路與前面的去路都看不見,如同前世與來生都摸不著,我們要做的還是“看腳下,看今天”。“昨天”是存在過的,不可及;“明天”僅是可能存在的,同樣不可及。

在佛法上,時間是相對的。南懷瑾禪師在講解佛經時說:“痛苦的時候,一分一秒卻有一萬年那么長,幸福快樂的時候,一萬年一百年,也不過一剎那就過去了。”因此,佛法已經點題了,“一時”就是無古今,也無未來。

只要活得明心見性,隨緣任運,不管是長壽,還是短命,都不虛度此生。“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鄙翘摕o而又短暫的,它在一呼一吸之間,如流水般消逝,永遠不復回。一個人只有真正認清了生命的意義和方向,好好地活著,將生命演繹得無比燦爛、無比美麗,才是真正懂得善待生命的人。

有一天,如來佛祖把弟子們叫到法堂前,問道:“你們說說,你們天天托缽乞食,究竟是為了什么?”

“世尊,這是為了滋養身體,保全生命啊?!钡茏觽儙缀醪患偎妓鳌?/p>

“那么,肉體生命到底能維持多久?”佛祖接著問。

“有情眾生的生命平均起來大約有幾十年吧。”一個弟子迫不及待地回答。

“你并沒有明白生命到底是什么。”佛祖聽后搖了搖頭。

另外一個弟子想了想說:“人的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間,春夏萌發,秋冬凋零。”

佛祖還是笑著搖了搖頭:“你覺察到了生命的短暫,但只是看到生命的表象而已?!?/p>

“世尊,我想起來了,人的生命在于飲食之間,所以才要托缽乞食呀!”又一個弟子一臉欣喜地答道。

“不對,不對,人活著不只是為了乞食呀!”佛祖又加以否定。

弟子們面面相覷,一臉茫然,又都在思索另外的答案。這時一個燒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說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間吧!”佛祖聽后連連點頭微笑。

故事中各位弟子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不同的人性。人是惜命的,希望生命能夠長久,才會有那么多帝王將相苦練長生之道,但他們無法改變生命是短暫的這一事實;人是有貪欲又是有惰性的,才會有那么多的“鳥為食亡”的悲劇發生;而人又是爭上游的,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的“只爭朝夕”,從不松懈。

扼殺我們心智的最可怕的一句話是“還有明天”?!斑€有明天”,這是一種可怕的思想,它讓人不思進取,蹉跎歲月,浪費生命。它成了人做事拖延的借口,也是許多人一事無成、無所事事的原因。

昨天是一張作廢的支票,明天是一張期票,而今天是你唯一擁有的現金,所以應該聰明把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一邊后悔著昨天的虛度,一邊下定決心,從明天開始做出改變,而今天就在這后悔和下決心之余被他輕輕放過。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你所能擁有的只有實實在在的今天。只有好好把握今天,明天才會更美好、更光明。

依止自己: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島嶼

人人信佛,可佛陀自己又該信誰呢?

自心自悟,自傘自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島嶼,無需倚傍他人,你可以依止自己。

釋迦牟尼到了一個叫逝多林的地方,看見地上不是很干凈,于是立即拿起掃帚,準備清掃。這時,佛祖的弟子舍利子大目犍和大迦葉阿難陀等都聞訊趕過來,看到佛祖親自掃地,于是紛紛效仿佛祖,一起掃地。掃完后,佛祖和眾弟子便一起來到食堂,坐了下來。這時,佛祖說道:“其實,掃地有至少五種好處,一是可以讓自己的心更加清凈;二是可以讓他人的心更加清凈;三是可以方便大家;四是可以讓勞動成為一種習慣;五是可以培養一種美好的品德?!?/p>

對于普通人來說,掃地是一件枯燥勞累之事,但對有心人來說,掃地也是一種修行。人的心靈變化是無限的,從骯臟的心靈可以產生出骯臟的世界,從純潔的心靈中可以產生出清凈世界,這正是“心凈則佛土凈”的含義。

佛陀所創造的世界,是脫離了煩惱的清凈世界。學佛在自心,成佛在凈心。佛教的一切法門,主要是使人明白自心,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主要是使人清凈自心。

一座縣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的時候,他就開始掃地,從寺院掃到寺外,從大街掃到城外,一直掃出離城十幾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h城里的年輕人,從小就看見這個老和尚在掃地;那些做了爺爺的人,從小也看見這個老和尚在掃地。老和尚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樹,不見其再抽枝發芽,可也不見其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團上,安然圓寂了,縣城里的人誰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歲。過了若干年,一位長者路過城外的一座小橋,見橋石上鐫著字,字跡大都磨損了,老者仔細辨認,才知道石上鐫著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傳記。根據老和尚遺留的度牒記載推算,他享年137歲。

據說,軍閥孫傳芳的部隊中有一位軍官在這縣城扎營時,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懇求老和尚收他為佛門弟子。這位軍官丟下他的兵丁,拿著掃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掃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人人都把心地掃,世上無處不凈地。

也許那些物欲太盛的人會譏笑這位老和尚除了掃地,掃地,還是掃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沒勁。其實這位老和尚就是在這與世無爭的生活中,給縣城掃出了一片凈土,為自己掃出了心中的清凈,掃出了一生的平淡美。

世人心中之所以有諸多痛苦和煩惱,都是因為自己的心不凈,如果不能去除淫心、貪心、怒心,人就會陷在塵世的各種誘惑、迷惘中不能自拔,從而難以享受到生命中最本真的快樂。如果心靈是污濁的,人生的道路就會坎坷不平;如果心靈是清凈的,人生的道路就會寬廣平坦。

當下全心全意,將來才不會只有追憶

關于這首《錦瑟》,歷史上至少有十幾種說法:詠瑟說、情詩說、悼亡詩說,等等。每一種說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但這些不同的說法背后都蘊藏著一個共同的警示,那就是:用心感知當下,把握今天,別等到年華老去,空留下惘然的追憶和無盡的迷思。

生命匆匆,今天該做什么,就全心全意地去做,不要為昨天的事犯愁,也不要為將來的事煩憂,這樣才能在每個今天,都感受到幸福的自在真意。

一個夏日的午后,靈佑禪師午睡剛醒。

弟子慧寂入室問安,靈佑禪師見是慧寂,便將頭朝墻轉了過去。

“師父,您這是何故?”慧寂謙恭地問師父。

靈佑禪師起身說道:“我方才得了一夢,你試著為我圓圓看?!?/p>

慧寂聽完師父的夢,沒有言語,只是端了一盆水給師父洗臉。

過了一會兒,靈佑禪師的另一弟子智閑也前來問安。靈佑禪師對他說道:“我剛才小睡中得了一夢,慧寂已為我圓了,你也替我圓圓看。”

智閑答道:“我在下面早就知道了?!?/p>

靈佑禪師笑了笑:“哦?那么是什么呢?你說說看?!?/p>

智閑同樣沒有言語,只是沏了一杯茶,端到靈佑禪師面前。

靈佑禪師對自己的兩位徒弟很是稱贊:“你們二人的見解比舍利佛還要好!”

圓夢的最好方法就是忘記它!夢中經歷的事情,縱然精彩絕倫,也始終只是一個夢境,與現實何益?睡醒后洗洗臉,洗完臉后喝喝茶,才是真實而完滿的生活。又何必想著夢里的那些人和事有什么樣的比喻和暗示呢?

一心走路,才能步步蓮花。把整顆心都放在當下,才能讓人間行腳的每一步,都開出只屬于自己的蓮花。

弘一法師正是這樣,他精彩的一生,與他“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是分不開的。弘一法師做名士時,寄情聲色,縱情詩文,狂放恣意,是個徹徹底底的名士;等做了和尚,他就把紅塵舊事統統拋諸腦后,無牽無掛,“芒鞋禪杖走天涯”,是個無牽無掛的真和尚。

夏丏尊先生說弘一法師做人的一個特點就是“做一樣,像一樣”,而俞平伯則形容得更為生動完整:“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風流名士;演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弘一法師何以能夠做一樣像一樣呢?就是因為他做一切事都認真地、嚴肅地、獻身地做。”

若是凡事都能認真、嚴肅、獻身地去做,自然能做一樣,像一樣,而那每一樣,也都是一朵清凈自在的蓮華。

遺憾的是,現實中的大部分人都無法專注于現在,他們有的悲嘆過去的苦難,有的懷想曾經的榮光,有的擔憂明天的衣食,有的憧憬下輩子的福報。可惜了這匆匆的流年,和旅途中開得正艷的繁花,也可惜了他們自己。

石屋禪師有首偈子云:“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枝頭的梅子沒成熟時,你做什么能使它成熟?窗下的梔子沒結花苞時,你又能做什么使其花滿枝頭?其實,這都是沒有意義的問題,梅子沒熟時,就去曬曬太陽;梔子沒開時,就去看看夕陽,當我們從今天已經成熟、盛開的清風明月、晚風斜陽里獲得心滿意足的幸福時,那梅熟梔香自然會悄然而至,與我們人生的“錦瑟”音聲相和。

佛陀期許我們的幸福圓滿,莫過如此吧。

莫總遙望,腳下即是幸福原鄉

人們求的是遙望著遠方的彼岸,幻想著自己的幸福,是否正在那個地方開花結果,等自己去摘取。而佛陀告訴我們:倘若幸福在明天,那明天永不會到來;倘若彼岸在遠方,那遠方也永不會靠近。

多少人在人生的旅途里走馬觀花、步履匆忙,時而好高騖遠,時而瞻前顧后,總在那亂花叢里被迷了雙眼。何必遙望呢?我們奮力追尋的人生彼岸、幸福原鄉,就在我們此刻的腳下??!

人只能生活在今天,也就是現在的時間中,誰都不可能退回昨天或提前進入明天。如果當一切變得黑暗,當后面的來路與前面的去路都看不見,如同前世與來生都摸不著時,我們要做的只能是“看腳下,看今天”。昨天是“存在過”的,不可及;明天僅是“可能存在”的,同樣不可及。這不可及的一切,又怎么可能是幸福的原鄉呢?

生命是虛無而又短暫的,生死有時就在轉眼之間。我們只有一心一意地體會當下的一顰一笑、一呼一吸,才能不虛度這一生一世。

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間。曾經鮮活的臉龐,可能下一秒就會永遠凝固。對此,經典電影《春風化雨》里的基廷老師有過更生動的描述。

一次,他把班上的學生帶到了校史陳列處?;⒗蠋熥屚瑢W們仔細凝視上百年前的畢業生合照,讓他們安靜地端詳照片上每一張生動的、充滿活力的臉龐,他則在同學們的耳邊低語:“我們都是凡人,孩子們。信不信由你,這個房間里的每個人,總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就像這些照片里的面孔。你們曾無數次經過這里,卻從未真正看過他們?,F在,你們看他們,和你們的差異并不大,對吧?同樣的發型,和你們一樣精力旺盛,和你們一樣不可一世,仿佛世界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他們自認為注定要成就大事,和你們中的大多數人一樣,他們的雙眼充滿了希望。他們是否最后虛度了時光,最后一無所成?如各位所見,這些男孩現在都已化為了塵土。如果你們仔細傾聽,便能聽見他們在低聲耳語,附耳過去仔細聽,聽見了嗎?及時行樂吧,孩子們,珍惜時光,讓你的生命超凡脫俗、無與倫比?!?/p>

如果我們也靜靜地翻翻已經逝去的親友的相片,也許就能對佛陀的開示、基廷老師的教誨有更深的感觸。生命,這一呼一吸間的生命,這正在流淌的、腳下的一切,才是我們擁有的全部。人間行腳,并不是艱苦跋涉,越過千山萬水去尋一處世外桃源,而是把那千山萬水,用我們清凈溫暖的內心,在腳下踏成美麗的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木林县| 昭觉县| 吉林省| 安图县| 双牌县| 牟定县| 铜陵市| 博罗县| 富顺县| 怀集县| 武功县| 清徐县| 平遥县| 嘉荫县| 修水县| 江都市| 绥中县| 鲁山县| 汉川市| 平江县| 京山县| 东莞市| 宁阳县| 尤溪县| 安宁市| 邵阳县| 无为县| 伊金霍洛旗| 来安县| 乌鲁木齐县| 开江县| 岢岚县| 隆子县| 响水县| 江川县| 龙井市| 岐山县| 东光县| 南溪县| 鲁甸县| 赤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