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三修:修心 修性 修行
- 吉家樂等
- 8272字
- 2020-09-27 14:24:09
第五章 專心:一心走路,用安穩的步伐丈量紅塵

出發的理由:讓心里的渴望給你方向
明朝宰相張居正在《先公致禍之由敬述》中寫道:“二十年前,曾有一宏愿,愿以其身為蓐薦,使人寢處其上,溲溺垢穢之,吾無間焉,有欲割舍吾眼鼻者,吾亦歡喜施與?!陛晁]是荊楚之地流行的一種臥具,用稻草綰繩編結而成。張居正這一宏愿,表示他身為父母官,甘為百姓奔波勞苦,欲救百姓脫離苦海。他的這一精神,其實已經具備了佛陀甘為眾生而舍肉身的大慈悲精神。張居正的一生,也是在為實現這一宏愿而努力,其做法雖有些地方招人非議,但并不妨礙他的濟世情懷。
佛法認為,有了愿力,就會有奇跡發生。所謂愿力,就是希望、愿景。修佛法也好,救濟眾生也好、普度人間也好,沒有愿力,便很難成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提之路。
火再大,只要有心就一定能夠撲滅。歡喜首的愿力看似不切實際,但其“精衛填海”的精神和大慈大悲的情懷足以撼天動地,奇跡又怎么可能離它而去。
佛說,每一種善行都有回聲。而在修行的道路上,每一種愿力都能有想象不到的回報。
在佛法當中,有一種奇跡的入定方式,叫作“站禪”。這種站禪入定法便要依靠一顆純凈的求佛參禪之心才能做到。
有人說,這就是“站禪入定”,還有一些人直接稱他為“肉身佛”。
每個修行成肉身佛的僧人,因為心中有堅定的信仰,有修成正果的愿力,一心一意地禮佛,所以在何時何地都能夠進入心中的道場,成就自己的菩提路。然而,有許許多多的人從未經受修行的苦難,卻讓生活中的一點小煩惱弄得委靡不振,在生活之路上走得磕磕絆絆。他們哪知道其實生活便是由一個個苦難和煩惱的念珠串成的,每一段苦難和煩惱都是一次錘煉,有了希望就能將念珠轉過去,而沒有希望、沒有信念,轉過去的煩惱念珠在轉回來的時候還會帶來新的煩惱。
一心走路,才能步步蓮花
《阿彌陀經》里講,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才可以往生極樂凈土。這并不是說你念佛就能夠往生極樂國土,而是因為你念佛產生了定力,有了一心不亂的定力做基礎,才可以往生極樂國土。換句話說,只要你上班、工作一心一意,有了定力,你也可以借助這個定力以及善的發心,想往生哪里,就往生哪里,并不是只有誦經、打坐、念佛,才可以往生極樂凈土。每一個法門都是為了產生定力,有了定力才能隨心所欲,而一心不亂就是最大的定力。
不管你身在何處,在你朝著那個方向走的時候,能夠認真地堅持下去才能有所收獲。認真便是道!認認真真地做每一件事情才能得道。認真,對于每一個平凡人來說都是一種生活姿態,一種對生命歷程完全負起責任來的生活姿態,一種對生命的每一瞬間注入所有激情的生活姿態。我們回顧歷史便會發現,許多成就斐然的人無一不是以真心對待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修身齊家,就連撞鐘這樣看似平凡的小事,他們也能用心來做。
這位新來的和尚便是著名的悟由禪師。從此以后,他牢記奕尚禪師的教誨,事事認真,做任何事都保持撞鐘的禪心,后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撞鐘的時候想到的只能是撞鐘,無論是誰有了這樣的認真態度,他的前途都是不可限量的。
我們雖然都會撞鐘、走路,但常常心浮氣躁、步履匆匆,結果總把焦慮和痛苦印在大地上。如果我們忘記焦慮,一心走路,每一步都心懷平靜和喜悅,那我們的每一步都會使大地綻放蓮花!
跌倒別急站起,看看低處風景
有位哲人曾說:“我們的痛苦不是問題本身帶來的,而是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而產生的。”這句話很經典,它引導我們解脫,而解脫的最好方式是面對不同的情況,用不同的思路多角度地分析問題。因為事物都是有多面性的,視角不同,所得的結果就不同。
要解決一切困難是一個美麗的夢想,但任何一個困難都是可以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一個矛盾,而對于每一個矛盾只要找到合適的界點,就可以把矛盾的雙方統一。這個界點在不停地變幻,總是在與那些處在痛苦中的人玩游戲。轉換看問題的視角,就是不能用一種方式看待所有的問題和問題的所有方面。如果那樣,你肯定會鉆進一個死胡同,離那個界點越來越遠,處在混亂的矛盾中而不能自拔。
活著是需要睿智的,如果你不夠睿智,那至少可以豁達。以樂觀、豁達、體諒的心態看問題,就會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以悲觀、狹隘、苛刻的心態看問題,你就會覺得世界一片灰暗。兩個被關在同一間牢房里的人,透過鐵欄桿看外面的世界,一個看到的是美麗神秘的星空,一個看到的是地上的垃圾和爛泥,這就是區別。
換個視角看人生,你就能從容坦然地面對生活。即使跌倒,也別著急,正好可以看看低處的風景。當痛苦向你襲來的時候,不要悲觀氣餒,要尋找痛苦的原因、從中得到的教訓及戰勝痛苦的方法,勇敢地面對這多舛的生活。
匍匐著看低處的人生,是一種突破、一種解脫、一種超越、一種高層次的淡泊寧靜,更是一種獲得自由自在的樂趣。轉一個視角看待世界,世界無限寬大;換一種立場對待人事,人事無不輕安。
活著需要睿智,需要灑脫,如果這些你做不到,至少還可以勇敢。生活也許到處都是障礙,同時也到處都是通途,只需大膽地向前走。
舉人一聽,覺得更有道理,于是振奮精神參加考試,果然考中了。
換一種思維方式,把問題倒過來看,你就能變負為正,在做事情時找到峰回路轉的契機,同時贏得一片新的天地。如果有個檸檬,就做一杯檸檬水,變負為正是許多成功的人都具備的一種能力。誰的生活都不會一帆風順,當你遭遇到負面力量時,你必須努力將負的變為正的,由此才能更接近目標。
不必遠眺,彼岸此刻在腳下
多少人在人生的旅途中走馬觀花、步履匆忙,時而好高騖遠,時而瞻前顧后,總被那“亂花叢”迷了雙眼。殊不知,何必遠眺?我們奮力追尋的彼岸,此刻就在我們的腳下??!
佛陀告訴我們,人只能生活在今天,也就是現在的時間中,誰都不可能退回“昨天”或提前進入“明天”。當一切變成黑暗,后面的來路與前面的去路都看不見,如同前世與來生都摸不著,我們要做的還是“看腳下,看今天”。“昨天”是存在過的,不可及;“明天”僅是可能存在的,同樣不可及。
在佛法上,時間是相對的。南懷瑾禪師在講解佛經時說:“痛苦的時候,一分一秒卻有一萬年那么長,幸福快樂的時候,一萬年一百年,也不過一剎那就過去了。”因此,佛法已經點題了,“一時”就是無古今,也無未來。
只要活得明心見性,隨緣任運,不管是長壽,還是短命,都不虛度此生。“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鄙翘摕o而又短暫的,它在一呼一吸之間,如流水般消逝,永遠不復回。一個人只有真正認清了生命的意義和方向,好好地活著,將生命演繹得無比燦爛、無比美麗,才是真正懂得善待生命的人。
故事中各位弟子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不同的人性。人是惜命的,希望生命能夠長久,才會有那么多帝王將相苦練長生之道,但他們無法改變生命是短暫的這一事實;人是有貪欲又是有惰性的,才會有那么多的“鳥為食亡”的悲劇發生;而人又是爭上游的,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的“只爭朝夕”,從不松懈。
扼殺我們心智的最可怕的一句話是“還有明天”?!斑€有明天”,這是一種可怕的思想,它讓人不思進取,蹉跎歲月,浪費生命。它成了人做事拖延的借口,也是許多人一事無成、無所事事的原因。
昨天是一張作廢的支票,明天是一張期票,而今天是你唯一擁有的現金,所以應該聰明把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一邊后悔著昨天的虛度,一邊下定決心,從明天開始做出改變,而今天就在這后悔和下決心之余被他輕輕放過。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你所能擁有的只有實實在在的今天。只有好好把握今天,明天才會更美好、更光明。
依止自己: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島嶼
人人信佛,可佛陀自己又該信誰呢?
自心自悟,自傘自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島嶼,無需倚傍他人,你可以依止自己。
對于普通人來說,掃地是一件枯燥勞累之事,但對有心人來說,掃地也是一種修行。人的心靈變化是無限的,從骯臟的心靈可以產生出骯臟的世界,從純潔的心靈中可以產生出清凈世界,這正是“心凈則佛土凈”的含義。
佛陀所創造的世界,是脫離了煩惱的清凈世界。學佛在自心,成佛在凈心。佛教的一切法門,主要是使人明白自心,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主要是使人清凈自心。
據說,軍閥孫傳芳的部隊中有一位軍官在這縣城扎營時,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懇求老和尚收他為佛門弟子。這位軍官丟下他的兵丁,拿著掃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掃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人人都把心地掃,世上無處不凈地。
也許那些物欲太盛的人會譏笑這位老和尚除了掃地,掃地,還是掃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沒勁。其實這位老和尚就是在這與世無爭的生活中,給縣城掃出了一片凈土,為自己掃出了心中的清凈,掃出了一生的平淡美。
世人心中之所以有諸多痛苦和煩惱,都是因為自己的心不凈,如果不能去除淫心、貪心、怒心,人就會陷在塵世的各種誘惑、迷惘中不能自拔,從而難以享受到生命中最本真的快樂。如果心靈是污濁的,人生的道路就會坎坷不平;如果心靈是清凈的,人生的道路就會寬廣平坦。
當下全心全意,將來才不會只有追憶
關于這首《錦瑟》,歷史上至少有十幾種說法:詠瑟說、情詩說、悼亡詩說,等等。每一種說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但這些不同的說法背后都蘊藏著一個共同的警示,那就是:用心感知當下,把握今天,別等到年華老去,空留下惘然的追憶和無盡的迷思。
生命匆匆,今天該做什么,就全心全意地去做,不要為昨天的事犯愁,也不要為將來的事煩憂,這樣才能在每個今天,都感受到幸福的自在真意。
圓夢的最好方法就是忘記它!夢中經歷的事情,縱然精彩絕倫,也始終只是一個夢境,與現實何益?睡醒后洗洗臉,洗完臉后喝喝茶,才是真實而完滿的生活。又何必想著夢里的那些人和事有什么樣的比喻和暗示呢?
一心走路,才能步步蓮花。把整顆心都放在當下,才能讓人間行腳的每一步,都開出只屬于自己的蓮花。
弘一法師正是這樣,他精彩的一生,與他“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是分不開的。弘一法師做名士時,寄情聲色,縱情詩文,狂放恣意,是個徹徹底底的名士;等做了和尚,他就把紅塵舊事統統拋諸腦后,無牽無掛,“芒鞋禪杖走天涯”,是個無牽無掛的真和尚。
夏丏尊先生說弘一法師做人的一個特點就是“做一樣,像一樣”,而俞平伯則形容得更為生動完整:“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風流名士;演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弘一法師何以能夠做一樣像一樣呢?就是因為他做一切事都認真地、嚴肅地、獻身地做。”
若是凡事都能認真、嚴肅、獻身地去做,自然能做一樣,像一樣,而那每一樣,也都是一朵清凈自在的蓮華。
遺憾的是,現實中的大部分人都無法專注于現在,他們有的悲嘆過去的苦難,有的懷想曾經的榮光,有的擔憂明天的衣食,有的憧憬下輩子的福報。可惜了這匆匆的流年,和旅途中開得正艷的繁花,也可惜了他們自己。
石屋禪師有首偈子云:“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枝頭的梅子沒成熟時,你做什么能使它成熟?窗下的梔子沒結花苞時,你又能做什么使其花滿枝頭?其實,這都是沒有意義的問題,梅子沒熟時,就去曬曬太陽;梔子沒開時,就去看看夕陽,當我們從今天已經成熟、盛開的清風明月、晚風斜陽里獲得心滿意足的幸福時,那梅熟梔香自然會悄然而至,與我們人生的“錦瑟”音聲相和。
佛陀期許我們的幸福圓滿,莫過如此吧。
莫總遙望,腳下即是幸福原鄉
人們求的是遙望著遠方的彼岸,幻想著自己的幸福,是否正在那個地方開花結果,等自己去摘取。而佛陀告訴我們:倘若幸福在明天,那明天永不會到來;倘若彼岸在遠方,那遠方也永不會靠近。
多少人在人生的旅途里走馬觀花、步履匆忙,時而好高騖遠,時而瞻前顧后,總在那亂花叢里被迷了雙眼。何必遙望呢?我們奮力追尋的人生彼岸、幸福原鄉,就在我們此刻的腳下??!
人只能生活在今天,也就是現在的時間中,誰都不可能退回昨天或提前進入明天。如果當一切變得黑暗,當后面的來路與前面的去路都看不見,如同前世與來生都摸不著時,我們要做的只能是“看腳下,看今天”。昨天是“存在過”的,不可及;明天僅是“可能存在”的,同樣不可及。這不可及的一切,又怎么可能是幸福的原鄉呢?
生命是虛無而又短暫的,生死有時就在轉眼之間。我們只有一心一意地體會當下的一顰一笑、一呼一吸,才能不虛度這一生一世。
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間。曾經鮮活的臉龐,可能下一秒就會永遠凝固。對此,經典電影《春風化雨》里的基廷老師有過更生動的描述。
如果我們也靜靜地翻翻已經逝去的親友的相片,也許就能對佛陀的開示、基廷老師的教誨有更深的感觸。生命,這一呼一吸間的生命,這正在流淌的、腳下的一切,才是我們擁有的全部。人間行腳,并不是艱苦跋涉,越過千山萬水去尋一處世外桃源,而是把那千山萬水,用我們清凈溫暖的內心,在腳下踏成美麗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