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暖心:悄然開啟內心的柔軟
忙得像一陣風,快樂也像一陣風
每一天,總是這么忙碌,所以,艾里克經常處在焦慮緊張之中,這種消耗性的快節奏,使艾里克工作到中午就感到疲勞難耐了;挨到晚上,艾里克的體力更是消耗殆盡,沒有一天不是精疲力竭、軟綿綿地躺到床上。
或許是上天有意安排吧!也可以說是一種機緣,艾里克的家坐落在一片樹林中,有個清晨,艾里克很早就醒了,想要再睡也睡不著,于是艾里克從床上坐起,愣愣地往窗外看。
那時,剛好有一只小鳥,從漫長的睡眠中醒過來了,那幅情景深深地吸引了艾里克。首先,艾里克發現鳥兒的頭部埋在翅膀底下,全身羽毛都縮了起來,就以這個姿勢維持著睡眠狀態,當它醒過來后,就把那顆小腦袋從羽毛下面拔了出來,睡眼蒙地四面環顧好一會兒;然后伸長了一只后腿,一邊打著呵欠,一邊充分地撐開雙翅,開到了極限的程度就像一把扇子一樣,用它的翅膀遮住了伸長的后腿;接著,小鳥兒又縮回翅膀和后腿,又伸出另一只腿,重復剛才的動作。接下來,它又把小腦袋埋入羽毛之中,然后又拔出來。這一次它可能比較清醒了,精神抖擻地仔細觀察周圍的環境后,轉回頭去,雙腿和雙翅都伸得長長的,突然,就用那美妙的歌喉唱起歌來。做完這些事之后,小鳥兒便輕輕巧巧地從樹枝上跳了下來,喝了幾口冷水,拍著翅膀飛走了,它要開始一天的工作——尋找食物去了。
艾里克見到這幅情景,不禁若有所悟地告訴自己:“如果這是一般小鳥兒晨起后的習慣動作,那它們也實在是很悠閑,很會享受生活了!既然連鳥兒都可以如此快活,我為什么不能效法它們,優哉游哉地度過我的清晨呢?”
艾里克想到做到,真正地從頭到尾模仿小鳥的動作,甚至在幾個動作之后還唱起歌來。他發現,唱歌是非常令人愉快振奮的一件事,能使人感到安詳。
“其實,我是沒有什么音樂細胞的。”艾里克笑著對一個朋友說:“不過,我還是想試試看,能不能安詳地坐在椅子上唱歌。結果,我唱了許多首圣歌和一些快樂的旋律,妻子差點嚇壞了,還以為我發瘋了呢!”
頓了頓,艾里克說:“那只小鳥給了我許多啟示,可是,我卻無法幫它什么忙。不過,我替它做了一些小小的禱告,也算是回報它賜予我的快樂。在我做了那些動作之后,覺得肚子餓了,便請求妻子準備一頓像樣的早餐,讓我慢慢地享受。如此一來,我的精神愉快多了,也輕松多了,工作的時候,我覺得緊張減少了許多,能夠在一天之中,從容不迫地完成我的工作。”
“7月5號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7月10號有一個重要的談判”、“7月15號出差廣東”……自從有了工作,很多人的日歷都是被安排得滿滿的。的確,他們真的很忙,總有做不完的工作。但是,無論多么忙,我們總是可以在日歷上留一些空白,把屬于自己的時光排除在一系列的計劃之外。例如,星期六的下午到晚上,除非是有天塌下來的事情發生,任何人都不能從你手中搶走這段時間,你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去爬山、去騎自行車、去喝茶、去逛書店、去花卉市場。
無論是忙碌還是閑適,都要在其中找到悠然愜意。不要為了達到什么目的,為了得到怎樣的結果,而委屈自己做不情愿做的事情,那樣太不值得。
幸福,源自內心的簡約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說:“我來到森林,因為我想悠閑地生活,只面對現實生活的本質,并發掘生活意義之所在。我不想當死亡降臨的時候,才發現我從未享受過生活的樂趣。我要充分享受人生,吸吮生活的全部滋養。”
梭羅走進山林,脫離了復雜的外部世界,讓自己置身于一種最簡單、最自然的生活中。在大自然的啟發下,在寧靜的湖光山色中,他發現了很多原來未曾發現的生命的秘密。古往今來,那些真正健康長壽的人,那些人格高尚、具有愛心、在專業上有所建樹、給人類社會留下精神財富的人,無不生活簡樸,思想單純專一。在世人眼里,他們看起來也許并不怎么聰明,甚至會有些傻里傻氣,實際上他們是大智若愚,自覺地淘汰了對他們來說是多余的東西罷了。
有一本美國詩人的傳記中記載著這樣一位行吟詩人:
他一生都住在旅館里,拒絕房子等他認為是負擔的東西,不斷地從一個地方旅行到另一個地方。他的一生都是在路上,在各種交通工具和旅館中度過的。當然,他并不是沒有能力為自己買一座房子,這是他選擇的生存方式。后來,政府鑒于他為文化藝術所作的貢獻,也鑒于他已年老體衰,決定免費為他提供住宅,但他還是拒絕了,理由是他不愿意為房子之類的麻煩事情耗費精力。就這樣,這位特立獨行的行吟詩人,在旅館和路途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直到90多歲時逝世。他死后,朋友為他整理遺物時發現,他一生的物質財富,就是一個簡單的行囊,行囊里是供寫作用的紙筆和簡單的衣物。而在精神財富方面,他留下了10卷優美的詩歌和隨筆作品。
他一生都在路上,從一個地方旅行到另一個地方,用紙筆訴說著自己的旅程。他是一個倔強、孤獨的老人,而他擁有的經歷及精神財富,讓很多人羨慕不已。
幸福一直在我們心底,只是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性地選擇了視而不見。看看自己的身邊:家人健康、有份工作、能自食其力,感受勞動帶來的快樂我們已經擁有很多。
幸福不在別處,就藏在我們的心底。
心寬了,整個世界也就廣了
心靈就像一個人的翅膀,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但如果不能沖破心中的牢籠,你的翅膀就舒展不開,即使給你一片藍天,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覺。
有一條魚在很小的時候被捕上了岸,漁人看它太小,而且很美麗,便把它當成禮物送給了女兒。小女孩把它放在一個魚缸里養了起來,每天這條魚游來游去時總會碰到魚缸的內壁,心里便有一種不愉快的感覺。
后來魚越長越大,在魚缸里轉身都困難了,女孩便給它換了更大的魚缸,它又可以游來游去了。可是每次碰到魚缸的內壁,它暢快的心情便會暗淡下來。它有些討厭這種原地轉圈的生活了,索性靜靜地懸浮在水中,不游也不動,甚至連食物也不怎么吃了。女孩看它很可憐,便把它放回了大海。
它在海中不停地游著,心中卻一直快樂不起來。一天它遇見了另一條魚,那條魚問它:“你看起來好像悶悶不樂啊!”它嘆了口氣說:“啊,這個魚缸太大了,我怎么也碰不到它的邊!”
我們是不是就像那條魚呢?在魚缸中待久了,心也變得像魚缸一樣小,不敢有所突破。當有一天到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時,狹小的心反倒無所適從了。
俄國作家尤·沃滋涅先斯卡婭對幸福的闡釋是“幸福就是那些快樂的時刻,一顆寧靜的心對著什么人或什么東西發出的微笑”。在《籃子的秘密》一文中,她寫道:
有段時間我曾極度痛苦,幾乎不能自拔,以至于想到了死。那是在安德魯沙出國后不久,我知道,他永遠不會回來了。一天,我路過一家半地下室的菜店,見到一個美麗無比的婦人正踏著臺階上來——太美了,簡直是拉斐爾《圣母像》的翻版!我不知不覺地放慢了腳步,凝視著她的臉,因為起初我只能看到她的臉,但當她走出來時,我才發現她矮得像個侏儒,而且還駝背。我耷拉下眼皮,快步走開了。我羞愧萬分。“瓦柳卡,”我對自己說,“你四肢發育正常,身體健康,長相也不錯,怎么能整天這樣垂頭喪氣呢?打起精神來!像剛才那位可憐的人才是真正不幸的人。”
我就是這樣學會了不讓自己自怨自艾,而如何使自己幸福愉快卻是從一位老太太那兒學來的。那次事件以后,我很快又陷入了煩惱,但這次我知道如何克服這種情緒。于是,我便去夏日樂園漫步散心,我順便帶了件快要完工的刺繡桌布,免得空手坐在那里無所事事。我穿上一件極簡單樸素的連衣裙,把頭發在腦后隨便梳了一條大辮子。又不是去參加舞會,只不過是出去散散心而已。
來到公園,找個空位子坐下,便飛針走線地繡起花兒來。一邊繡,一邊告誡自己:“打起精神!平靜下來!要知道,你并沒有什么不幸。”這樣一想,確實平靜了許多,于是就準備回家。恰在這時,坐在對面的一個老太太起身朝我走來。
“如果你不急著走,”她說,“我可以坐在這兒跟你聊聊嗎?”
“當然可以!”
她在我身邊坐下,面帶微笑地望著我說:“知道嗎?我看了你好長時間了,真覺得是一種享受,現在像您這樣的人可真不多見。”
“什么不多見?”
“你這一切!在現代化的列寧格勒市中心,忽然看到一位梳長辮子的俊秀姑娘,穿一身樸素的白麻布裙子,坐在這兒繡花!簡直想象不出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我要把它珍藏在我的幸福籃子里。”
“什么,幸福籃子?”
“這是個秘密!不過我還是想告訴你。你希望自己幸福嗎?誰都愿意幸福,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怎樣才能幸福。我教給你吧,算是對你的獎賞。孩子,幸福并不是成功、運氣甚至愛情。你這么年輕,也許會以為愛就是幸福。不是的,幸福就是那些快樂的時刻,一顆寧靜的心對著什么人或什么東西發出的微笑。我坐在椅子上,看到對面一位漂亮姑娘在聚精會神地繡花,我的心就向你微笑了。我已把這一時刻記錄下來,為了以后一遍遍地回憶。我把它裝進我的幸福籃子里了。這樣,每當我難過時,我就打開籃子,將里面的珍品細細品味一遍,其中會有個我取名為‘白衣姑娘在夏日樂園刺繡’的時刻。想到它,此情此景便會立即重現,我就會看到,在深綠的樹葉與潔白的雕塑的襯托下,一位姑娘在聚精會神地繡花。我就會想起陽光透過樹的枝葉灑在你的衣裙上;你的辮子從椅子后面垂下來,幾乎拖到地上;你的涼鞋有點磨腳,你就脫下涼鞋,赤著腳,腳趾頭還朝里彎著,因為地面有點涼。我也許會想起更多,一些此時我還沒有想到的細節。”
“太奇妙了!”我驚呼起來,“一個裝滿幸福時刻的籃子!您一生都在收集幸福嗎?”
“自從一位智者教我這樣做以后。你知道他,你一定讀過他的作品,他就是阿列克桑拉·格林。我們是老朋友,是他親口告訴我的,在他寫的許多故事中也都能看到這個意思。遺忘生活中丑惡的東西,應把美好的東西永遠保留在記憶中。但這樣的記憶需經過訓練才行,所以我就發明了這個心中的幸福之籃。”
我謝了這位老婦人,朝家走去。路上我開始回憶童年以前的幸福時刻,回到家時,我的幸福之籃里已經有了第一批珍品。
收集幸福時刻的籃子,多么奇妙的想法!就像我們在遇到開心事的時候,會感覺整個世界都變得美好了一樣,當我們把自己的內心安定好,即使面對再大的困難,也能夠從容應對。
把握好手中的遙控器,將你的心靈視窗調至快樂頻道,你的心認為對了,整個世界便也對了。
快樂在于你所朝的方向
生活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平淡中蘊含著喜怒哀樂,需要每一個人用心品味。
戰時,湯姆森太太的丈夫到一個位于沙漠中心的陸軍基地去駐防。為了能經常與他相聚,她搬到了基地附近居住。
那實在是個可憎的地方,她簡直沒見過比那更糟糕的地方。丈夫出外參加演習時,她就一個人待在那間小房子里。那兒熱得要命,仙人掌陰影下的溫度都高達華氏125度;沒有一個可以談話的人;風沙很大,到處是沙子。
湯姆森太太覺得自己倒霉透了,很可憐,于是便寫信給父母,告訴他們她放棄了,準備回家,她一分鐘也不能再忍受了,她寧愿去坐牢也不想待在這個鬼地方。她父親的回信只有3句話,這3句話常常縈繞在她的心中,并改變了湯姆森太太的一生:有兩個人從鐵窗朝外望去,一個人看到的是滿地的泥濘,另一個人卻看到滿天的繁星。
她把父親的這幾句話反復念了多遍,忽然間覺得自己很笨,于是她決定找出自己目前處境的有利之處。她開始和當地的居民交朋友,他們都非常熱心,當湯姆森太太對他們的編織和陶藝表現出極大興趣時,他們會把那些舍不得賣給游客的心愛之物送給她。她開始研究各種各樣的仙人掌、頂著太陽尋找土撥鼠、觀賞沙漠中的黃昏、尋找300萬年以前的貝殼化石。
她發現這片新天地令她既興奮又刺激,于是她開始著手寫一本小說,講述她是怎樣逃出了自筑的牢獄,找到了美麗的星辰。
湯姆森太太成了一個快樂的人,她終日保持著微笑,也因此贏得了當地人的喜愛。
正如梭羅所說:“不論你的生活如何卑微,你都得面對,不要逃避,也不要以惡言相加。”快樂只是一個角度問題,找對了方向,你就會笑著面對一切。
快樂不在于我們所處的位置,而在于我們所朝的方向。要有“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心境。
幸福就在我們身邊
幸福就是一個小男孩在歡快地奔跑著放風箏,幾分鐘之后卻眼淚汪汪,緊接著又破涕為笑。
幸福像一只蝴蝶,你去追逐它,可總是捉不到。當你安靜下來,它又會落到你的肩膀上。其實,幸福就在你的心里,等著你來發現它。
這是一個古老而又有現實意義的故事:
一天,一個終日愁苦的青年去拜見一位大師以求得到幸福的良方。大師說:“只有世界上你認為最好的東西才能使你幸福。”
于是,他辭別妻兒,踏上了尋找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的漫漫旅途。
起初,他遇見了一位重病患者,他問:“你知道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是什么嗎?”病人懨懨地說:“那還用問嗎?是健康的體魄。”青年想:健康?我每天都擁有,算不上世界上最好的東西。
接著,他遇見了一個正在玩耍的孩童,他問:“你知道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是什么嗎?”
孩童想了想,說:“是一大堆玩具啊。”這個人搖了搖頭,繼續去尋找世界上最好的東西。
后來,他又先后遇到了一個老者、一個商人、一個畫家、一個囚犯、一個母親和一個女孩。
老者說:“年輕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
商人說:“利潤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畫家說:“色彩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
囚犯說:“自由自在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
母親說:“我的寶貝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
女孩說:“我愛過一個青年,他臉上那燦爛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
唉!沒有一個回答令他滿意。
失望的他繼續走,最后,他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帶著五花八門的“答案”又回到了大師那里。
大師見他回來,似乎知道了他的遭遇和失望,微笑著說:“先不要去追究你的問題,它永遠不會有一個確切而唯一的答案。你現在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把你最喜歡的東西和情景找出來,告訴我。”此時,青年饑寒交迫、蓬頭垢面。他想了一會兒,對大師說:“我出門很多天了,我想念我親愛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想念一家人冬夜里圍著火爐談笑聊天的情景”說到這里,他長嘆一聲,“那是我現在最喜歡的東西啊!”
大師拍了拍他的肩,說:“回去吧!你最好的東西在你的家里,它們可以使你幸福。”青年疑惑地問:“可我就是從那里走出來的啊!”
大師笑了,說:“你出來之前,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東西;你出來之后,比如現在,你已經知道自己最喜歡什么了。”
幸福不是獲得我們還沒有的一切,而是認識和欣賞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幸福,其實就在每個人的心里。
你將成為幸福之人,因為幸福之門各種各樣,幸福之窗無以計數,生活之路時刻都在更新,用心去感悟,幸福便常在你的左右!
無須彷徨、無須追尋,幸福就在你我身邊。
愛心沒有等級,沒有早晚之分
愛,在繁體的漢字中是有心的,這意味著愛從心里發出,傳遞到別人的心里,在人與人之間搭建起一座長長的愛心之橋。
監獄里,一個中年死囚將被行刑,他最后的要求是:看看當天的報紙。
死囚隨意地翻著報紙,突然,他的目光盯住了一則消息:本市某大學一名優秀的女孩患了肝功能衰竭,生命垂危。而她依舊樂觀,每天都在醫院里堅持學習。如果換肝,她就能得救。可她家境貧寒,也沒有人給她提供肝臟。
看完這則消息,死囚平靜地喊來看守,要了紙和筆,寫了一份遺書:
我的心黑了,靈魂扭曲了,可我的肝臟還很健康,還有很強的生命力。請把我的肝臟移植給那位女大學生,她的路還很長、很美好。讓我這個有罪之人,最后為她的年輕生命做一件事吧。我有一筆存款,是我用血汗掙來的,是干干凈凈的錢。我要求把這筆錢贈給那位女大學生,作為她換肝的醫療費。如果允許,讓我見一下她。
幾個月后,報紙上又登出一則消息:本市患肝功能衰竭的女大學生肝臟移植成功,已重返校園。
泰戈爾在他的著作中論述道:“從某種程度上說,每一個人都具有這種感受,每一個人都曾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的私欲,每一個人都曾為了使他人快樂而忍受損失和煩惱,并因此而感到歡樂。人類并不是互相分離的生物,人具有整體的方面,這是一種真理,而且當人認識到這一點,就會變得偉大。甚至最惡劣的自私者,當尋找作惡的力量時,也不能不承認這一點,因為他不能無視真理而又強大有力。因此為了求助于真理,在某種程度上自私也不得不成為無私。一伙強盜為了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幫派,就必須講義氣,他們可能會搶劫整個世界,卻不會互相掠奪。”每個人都會為了自己認同的人、認同的事而付出自己的愛心和關照。
在一輛列車上,列車乘警接到旅客報警,說他們晚上熟睡以后經常被小偷扒走財物,防不勝防。乘警決定抓住這個小偷。一天深夜巡邏時,乘警發現一個年輕人正將手伸進一位熟睡乘客的口袋,乘警大喊一聲,立即追了過去。小偷向餐車方向逃跑。乘警知道,火車正在飛奔,小偷是不敢跳車的,除非他是瘋子。乘警漸漸放慢了腳步,開始用對講機和餐車那頭的乘警聯絡。
可正在這時,火車突然停了,只見小偷迅速地躍上一個敞開的窗口。當時乘警心想,完了,這家伙要逃掉了。
正當小偷準備跳下去的時候,突然聽到一個男孩的尖叫聲。他回頭一看,原來是剛才急剎車時男孩一頭撞在了車廂上,鮮血直流。小偷猶豫了一下,從窗口上跳了回來,一把抱起小男孩奔往列車醫務室。
小偷被乘警抓住了,可乘警說這個小偷真是太幸運了,乘客們都有些不理解。
接著,乘警說了一句讓大家心驚肉跳的話:“因為火車所在的地方,兩邊都是萬丈深淵。”
一個微笑,有時能讓人相信他還有活著的理由;一個關懷的舉動,甚至可以救人生命。
正如奧格·曼狄諾所言,愛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沒有人能夠抗拒愛的力量,因為它可以使一個人敞開心扉,找回心底最真的自己。
每個人都必須在有限的生命里,學會如何去愛。
在行動中找到愛的方式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但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做善事;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但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即使你把最好的東西給了這個世界,可能仍然不夠,但不管怎樣,你還是要把最好的東西給這個世界。”這是舉世聞名的特蕾莎修女經常告訴人們的話,也是她終生都在實踐的諾言。
有一天,特蕾莎要到巴丹醫院商量工作,在車站的廣場旁發現了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特蕾莎蹲下來仔細一看:她的腳用破布裹著,爬滿了螞蟻,頭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著血跡,傷口周圍滿是蒼蠅和蛆蟲。她趕緊替老婦人測量呼吸及脈搏,似乎還有一口氣,于是,她趕走蒼蠅,驅走螞蟻,擦去血跡和蛆蟲。特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里,必死無疑。于是她暫時放棄了去巴丹的行程,請人幫忙把老婦人送到附近的醫院。開始時醫院對這個沒有家屬的老婦人不予理會,但醫師在特蕾莎的再三懇求下,還是替老婦人治療,然后對特蕾莎說:“必須暫時住院,等脫離危險期后,再找個地方靜養。”特蕾莎把老婦人托給醫院后,立即到市公保健所,希望能提供一個讓貧困病人休養的場所。市公保健所的所長是位熱心的人,他仔細聽完特蕾莎的請求后,便帶她來到加爾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應將寺廟后面的一處地方免費提供給她使用。他們一開始受到印度教區婆羅門的強烈反對,理由是特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特蕾莎修女不畏反對,依然在街頭搶救許多臨危的病人送到收容所,并替他們清洗,給他們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侶。此舉感動了許多的印度人,于是反對的聲浪漸漸平息了。
自從找到這個落腳點后,不到一天的時間,修女們就將30多個最貧困痛苦的人安頓下來。其中有個老人,在搬來的那天傍晚即斷了氣,臨死前,他拉著特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
光靠特蕾莎及修女們的工作,要救助全加爾各答的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特蕾莎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認為人類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貧困、疾病或饑餓,真正的不幸是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沒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臨終前也應有個歸宿。
2009年10月4日,諾貝爾基金會評選1979年和平獎得主特蕾莎修女為諾貝爾獎百余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獲獎者之一(其他兩位是1964年和平獎得主馬丁·路德·金、1921年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她的仁愛之心好比溫暖的陽光,照亮了千萬貧苦人的心。特蕾莎修女將愛的方式注入各種活動中,將自己的愛傳遞給有需要的人,愛便在行動中得到了升華。
行動是愛的一部分,失去行動的愛是沒有意義的。行動有時會受到阻礙,但愛可以無限地延展。
悄悄地為他人做點好事
愛是不需要講條件的,如果你愛他人是因為他人愛你,那么這只是交易,能在市場上被買賣的東西顯然不是愛。愛是不要求回報的,甚至不會感覺到自己的付出,只有這種愛才能使你精神富足。
中午做生意的高峰時期過去了,原本擁擠的小吃店,客人都已散去。老板正要喘口氣翻閱報紙的時候,有人走了進來,那是一位老奶奶和一個小男孩。
“牛肉湯飯一碗要多少錢呢?”奶奶坐下來拿出錢袋數了數錢,叫了一碗湯飯。熱氣騰騰的湯飯被端上來,奶奶將碗推到孫子面前,小男孩吞了吞口水望著奶奶說:“奶奶,您真的吃過午飯了嗎?”“當然了。”奶奶含著一塊蘿卜泡菜慢慢咀嚼。一晃眼工夫,小男孩就把一碗飯吃個精光。
老板看到這幅景象,走到兩個人面前說:“老太太,恭喜您,您今天運氣真好,是我們的第100個客人,所以免費。”
之后過了一個多月的某一天,小男孩蹲在小吃店對面似乎在數著什么,使得無意間望向窗外的老板嚇了一大跳。
原來小男孩每看到一個客人走進店里,就把小石子放進他畫的圓圈里,但是午餐時間都快過去了,小石子卻連50個都不到。
心急如焚的老板打電話給所有的老顧客:“很忙嗎?沒什么事,我要你來吃碗湯飯,今天我請客。”像這樣打電話給很多人之后,客人開始一個接一個到來。“81,82,83……”小男孩數得越來越快,終于當第99個小石子被放進圓圈的那一刻,小男孩匆忙拉著奶奶的手進了小吃店。
“奶奶,這一次換我請客了。”小男孩有些得意地說。真正成為第100個客人的奶奶,讓孫子招待了一碗熱騰騰的牛肉湯飯。而小男孩就像之前奶奶一樣,含了一塊蘿卜泡菜在口中咀嚼著。
“也送一碗給那男孩吧。”老板娘不忍心地說。
“那小男孩現在正在學習不吃東西也會飽的道理呢!”老板回答。
吃得津津有味的奶奶問小孫子:“要不要留一些給你?”
沒想到小男孩卻拍拍他的小肚子,對奶奶說:“不用了,我很飽,奶奶您看。”
善良其實很簡單,不需要大張旗鼓地說明,一碗湯飯、一個微笑、一份關懷,足矣。
一個人的力量也許微不足道,但當許多愛心凝聚起來時,就可以會聚成滾滾洪流,就能創造奇跡。
愛不需要講條件,你真正付出了,就能體會到愛的力量。
愛可以燃起生命的希望
如果你一直沒有讀懂愛的意義,那當你年老的時候,愛可能變成占有,心會被局限在一個狹小的房間,從窗戶向外看去,周圍的一切竟是那么空洞。
一個13歲的女孩,通過報紙向全國、全世界尋找好心人、愛心銀行——她要貸款50萬元,來救助一名同她沒有任何血緣關系、身患白血病的大學生,為他做骨髓移植手術。
她的信很快被刊登在報紙的醒目位置上,她要貸款的事情震驚了許多人,一時間被炒得沸沸揚揚。
她也太自不量力了,自己還需要社會的救助,卻貸款救助別人,就是有人貸給她50萬,她有能力償還嗎?何況她還只是一個13歲的孩子。
她的情況也被同時登在了報紙上——一個深居偏僻山村的貧窮家庭,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她和父親相依為命。然而,她不僅得不到父親的呵護和照顧,還得細心照顧父親——她的父親是一個嚴重的類風濕病患者,完會喪失勞動能力。她從8歲起,就開始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擔起整個家庭的重擔,做家務,照顧父親,下地干農活。
她異想天開的想法,有人敬佩,有人贊美,有人反對,有人質疑——這到底是不是一個騙局?而更多的人認為,這只是一個動人的童話故事,一個孩子的天真夢想,童真玩笑而已。
當人們漸漸將這件事淡忘的時候,奇跡卻出現了。一個遠在美國的華人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最初刊發這條新聞的媒體,愿意借給女孩3萬美元,而且,這筆錢沒有償還期限。
很快,這個女孩就兌現了諾言,將錢如數匯入將為男青年做骨髓移植手術的醫院銀行賬戶上。男青年的骨髓移植手術如期完成,而且非常成功,生命得以延續。
故事中的女孩名叫張海霞,男青年叫祁健。張海霞被人們譽為“最可愛的貧困山區女童”。海霞之所以這樣做,是要報恩。祁健在生存無望的時候,將最后的“救命錢”通過媒體資助給了需要幫助的小女孩張海霞。他決定每年資助她500元,直到她大學畢業。而當海霞知道了真相后,便決定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幫助救助過她的好心人。于是,她寫了《貸款50萬還100萬》的“貸款夢想信”,向社會求助。
靈魂最美的樂章是善良與付出,愛心便是譜寫樂章的音符。
生命中有了愛,我們就會變得謙卑,并燃起新的希望,仿佛有成百上千件事等著我們去完成。有了愛,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也會變得多姿多彩。
把滿滿的愛心常記在心里:孝順老人和長輩、呵護身邊的小生命、對陌生人微笑、幫助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