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全解詳注
- (清)蘅塘退士編 王景略解
- 4308字
- 2020-09-27 14:21:18
李商隱
【作者介紹】
李商隱(813年~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生于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十九歲時因文才而受到牛黨成員、太平軍節度使令狐楚的賞識,引為幕府巡官。二十五歲進士及第,旋即被李黨成員、涇源節度使王茂元辟為書記,王茂元愛其才,招為婿,他因此遭到牛黨的排斥。此后,李商隱便在牛李兩黨爭斗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于各藩鎮幕府充當幕僚,終身郁郁而不得志。
晚唐之際,詩風漸頹,是李商隱的出現將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其詩構思新穎,想象奇特,形象鮮明,語言優美,風格秾麗,七絕、七律尤為所長。他的很多詩揭露了當時的政治黑暗和社會動亂,一些愛情詩與無題詩更是寫得纏綿悱惻,膾炙人口,但部分詩篇也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他與杜牧齊名,合稱“小李杜”,還和李賀、李白合稱為“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韓碑
【注釋】
【語譯】
元和天子具備英明神武的資質,他是何等人呢?料想應當是軒轅黃帝和太昊伏羲一類的圣王吧。他發誓要洗雪從前歷代天子被藩鎮欺壓的恥辱,從此端坐大殿之中,使四方蠻夷都來朝拜?;次麈傄呀洷慌奄\盤踞了將近五十年了,就如同大狼生下豹子,豹子又生狗熊,一代更比一代兇惡。這些猛獸并非仗恃著山河之險,只是據守著平原,然而揮舞著鋒利的長戈、長矛,氣焰直逼紅日。
天子得到了圣人一般的賢相名叫裴度,就連叛賊所遣的刺客都只能砍傷他卻殺不死他啊,料想定有神靈在保佑。裴度腰懸著相印,更擔當大軍統帥之職,天子的旌旗有肅殺的陰風在圍繞。李愬、韓公武、李道古、李文通這些名將擔任他的助手啊,禮部員外郎李宗閔帶著毛筆跟隨,充當書記。尤其是那司馬韓愈,既勇敢而又多謀,總共十四萬大軍,就如同虎豹貔貅一般兇猛。
于是順利攻入蔡州,俘獲了叛賊吳元濟,獻俘太廟,這功勞大到無可推讓,天子給的恩賞也多得無可估量。天子說:“裴度你的功勞當數第一,你的從事韓愈適宜作文為記?!表n愈稽首跪拜,且舞且蹈,回答說:“記錄功勛,刻錄在金石之上,臣確實具備相應的才能,雖然這是國家大事,本不屬于我等的職責范圍,但自古以來就有當仁不讓的風氣?!彼脑捳f完,天子頻頻點頭。
于是韓公退下后就先齋戒沐浴,然后坐在小閣樓里,手持大筆,蘸飽濃墨,酣暢淋漓地寫了起來。他按照《堯典》、《舜典》的寫法,運用《清廟》、《生民》的筆調,完成文章后用破體書法寫在紙上,翌日清晨再拜見天子,把宏文鋪在丹墀之下。表章說:“臣韓愈貌死上奏,已完成歌頌神圣武功之文,可以刻于石碑?!边@石碑高達三丈,字大如斗,用石質靈龜來背負,還刻著螭龍盤繞。然而句式奇雄,文辭深奧,真正明白其意的人實在太少啊,就有人在天子面前進讒言,說韓愈懷有私心。于是用百尺長繩把石碑拽倒,用粗砂磨平大石。
韓公的文章如同天地間的元氣,在此之前便已深入人們的肝脾五臟了,就如同湯盤和孔鼎上所刻的文字,如今雖然其器不存,但文字長留人間。嗚呼可憐啊,圣君和圣相,他們一起烜赫著留下萬丈光明,但是韓公的文字若不能流傳后世,他們又怎能追攀三皇五帝的聲名呢?我希望能夠將韓文抄下一萬本來,誦讀一萬遍,直到嘴角流下唾沫,右手也因翻頁而生老繭。雄文當傳千秋萬代啊,可以和裝封禪文的玉檢一般成為明堂的基礎。
【賞析】
要讀懂這首詩,先要搞明白詩的背景。
題名為《韓碑》,是指韓愈為剿滅淮西鎮叛亂而撰寫并刻制的《平淮西碑》。平淮西是在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所以此詩開篇就說“元和天子神武姿”。安史之亂以后,藩鎮割據,不但不肯服從中央調度,反而屢屢掀起叛亂,其中淮西鎮的叛亂時斷時續了整整三十九年,正如詩中所說“淮西有賊五十載”,五十是個虛數,以述時間之長。唐憲宗繼位以后,重用武元衡、裴度等名臣,想要節制藩鎮,敉平叛亂,為此武元衡竟遭刺殺,裴度也被刺傷。然而在裴度的規劃下,終于還是集結各路大軍殺向淮西鎮,最終李愬雪夜入蔡州,俘虜吳元濟,平定了叛亂。
韓愈本人是堅決支持削弱藩鎮、強固中央的,裴度掛帥出征之時,奏請時任右庶子的韓愈兼領御史中丞,充彰義軍司馬,作為自己的左膀右臂。所以當官軍凱旋,獻俘太廟以后,憲宗考慮到韓愈對戰爭的過程非常了解,又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文學大家,就下詔讓韓愈寫下文章,刻碑記功,以垂范后世。
韓愈認為淮西鎮的叛亂所以能夠平定,主要功勞要歸之于統帥裴度,所以在文章中突出了裴度的建策和協調之功,而李愬等將不過執行任務而已,其作用當屬次要,正如此詩中所寫“愬武古通作牙爪”。但是最終攻入蔡州、俘虜吳元濟的李愬卻自矜其功,對碑文表示不滿,李愬的妻子是唐安公主的女兒,出入宮禁,也到處游說,指斥韓愈所寫的碑文并不真實。憲宗受其所惑,最終派人推倒石碑,磨去碑文,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文刻碑。
韓愈文極雄奇,段文昌絕不能比,加上淮西得以平定,更重要的是藩鎮熾焰得以被暫且遏制,裴度功不可沒,李愬雖為一代名將,但將、帥之分終究難以逾越,功勞的主次不可顛倒,所以當時便有很多人覺得朝廷對韓愈不公,對韓碑不公。李商隱也是為韓碑鳴冤的其中一人,加之素來仰慕韓愈,于是才寫了這首詩。
詩中記述韓碑的來歷,歌頌韓愈之文“點竄堯典舜典字,涂改清廟生民詩”,一則頌其文之雄狀并森然而有古意,同時也是在隱晦的表示韓愈所言才合乎圣人之道,韓愈對裴度的推崇是正確的,所以說“公之斯文若元氣”。最后再極言自己對韓文的推崇:“愿書萬本誦萬遍,口角流沫右手胝。傳之七十有二代,以為封禪玉檢明堂基?!钡覀兺瑫r也要注意到,詩歌的主題并非僅僅歌頌韓文,為韓碑鳴冤而已,李商隱還以很大篇幅來描寫唐憲宗、裴度對淮西叛亂的鎮壓,開篇即言“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軒與羲”,繼而又言“帝得圣相相曰度”,后篇稱若得韓文頌揚、流傳千古,則“圣王及圣相”可“與三五相攀追”,溢美之詞,臻于頂點。因為憲宗和裴度并未能徹底解決藩鎮問題,其后藩鎮割據愈演愈烈,至李商隱所在的時代已斷然難以遏制,所以李商隱才會用這首詩,用那些詩句來緬懷、追慕憲宗和裴度,從而慨嘆當時。這才是李商隱寫長詩吟詠韓碑、追慕韓文的真正用意。
長篇七言歌行盛行于盛唐、中唐,前有李白、杜甫等,后有李賀、白居易等,逮李商隱所處的晚唐,則佳篇寥寥。李商隱此詩有仿韓愈詩之意,但無論結構還是言辭都難臻上品——他雖為詩中一世之豪,長篇七言歌行終非所長。首先說結構,對于韓碑的來源敘述過詳,而對韓碑被推倒的過程則稍顯粗略,繼之以歌頌之語,難免給人頭重腳輕之感。再說言辭,雖無韓詩之僻險,但在句式結構上想要追步韓詩之古樸,但大概律句寫得多了,強寫古詩句,也難免韻味不足?!短圃娙偈住匪胀硖崎L篇七言歌行,只有李商隱這一首,大概只是為了完整地展現唐代各階段的詩歌風采而已。
順便再說說韓文和韓碑的結局。歷代為韓碑鳴冤之人不少,到了宋代,蘇軾也作詩贊頌韓文,說:“淮西功業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載斷碑人膾炙,不知世有段文昌?!彼稳岁惈摳纱嗄トザ挝?,重刻了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