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全解詳注
- (清)蘅塘退士編 王景略解
- 12123字
- 2020-09-27 14:21:18
白居易
【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生于河南,后遷居下邽(在今天的陜西省渭南市東北),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文學家。他是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補盩至(今陜西省周至縣)尉,后任翰林學士、左拾遺等職。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因宰相武元衡被刺,他直言極諫,要求嚴緝兇手,結(jié)果被貶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又移忠州刺史?;爻笥芍袝崛顺鋈魏贾?、蘇州等地刺史,官至刑部尚書。
白居易是杜甫以后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也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稹合稱為“元白”。他創(chuàng)作了很多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影響甚深。而且他的詩篇吸收民歌營養(yǎng),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故而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作品和聲名還遠播西域和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影響甚至超過李白、杜甫。白居易晚年與“詩豪”劉禹錫友善,被并稱為“劉白”。
長恨歌
【語譯】
漢朝天子最重美色,思念那傾國的佳人,登基以后很多年都無法求到。楊家有個女孩兒才剛成年,養(yǎng)育在深閨之中,名聲還未傳開。但是她那天生的美麗終究不會沉埋,終于有一天被挑選到君王身邊。她回眸一笑,便生出千般嬌媚啊,后宮所有嬪妃與之相比都黯淡失色。春寒料峭,君王賜她在華清池沐浴,那溫泉之水如此潤滑,正好洗滌她凝脂一般的肌膚。當侍女扶她起身的時候,她嬌弱無力,這還是才剛受到君王寵愛時候的情景。她烏發(fā)如云、容顏似花,頭上插著金步搖,在溫暖的芙蓉帳內(nèi)度過春日良宵??上Т喝樟枷鼘嵲谔虝毫税。缓玫燃t日高升才起床,于是君王從此就不再上早朝了。楊妃承受君王的歡愛,陪宴侍席,幾乎沒有閑暇,她春天跟隨君王去春游,每晚都陪伴的君王身邊。后宮雖有三千佳麗啊,但君王對三千佳麗的寵愛卻全都集于她一身。
她在藏嬌的金屋中侍奉君王,在美玉樓臺上歡宴,醉意如春。她的兄弟姐妹全都得到分封啊,整個家族都光彩照耀,使人艷羨。于是使得天下的父母之心,從此不再重視生男,而重視生女了。請看那華清宮最高處直入云霄,天上仙樂一般的歌舞飄蕩著,處處可聞。她緩緩地歌唱,慢慢地舞蹈,絲竹之聲悠悠飄蕩,君王整天整天地都看不夠她啊??墒峭蝗恢g,從漁陽傳來的鼙鼓聲震動天地,驚破了《霓裳羽衣曲》。都城之內(nèi)、皇宮之中,驟然卷入戰(zhàn)亂,君王只好帶著隨從騎馬離京,向西南方向逃竄。
天子的旌旗搖擺著,走走停停,離開城門向西才剛百余里地,禁軍不肯再前進了,實在沒有辦法啊,因為他們的請求,楊妃纏綿悱惻地死在君王的馬前。她頭上的各種花鈿,包括翠羽釵、金雀釵、玉釵,落在地上都沒有人收拾?;椟S的塵沙漫漫啊,冷風蕭瑟,君王通過如在云中的曲折棧道,進入蜀中,來到劍閣。峨嵋山下是如此荒涼,少人行走啊,天子的旌旗在昏暗的日光下也毫無光彩。蜀中的水如此碧綠,蜀中的山如此蒼翠,君王朝朝暮暮都在緬懷著楊妃。他在行宮看到月光便傷心難過,夜間聽得雨中鈴響便愁腸百斷。
終于天翻地覆,賊軍退去,君王重回都城,在經(jīng)過馬嵬坡的時候,他躑躅著不忍離去。那馬嵬坡下的泥土之中,楊妃遇難的地方啊,再見不到那美麗容顏。君臣互看,人人淚水沾衣,向東方望著都城的城門,只能茫然地信馬而歸。歸來后看那些宮苑池塘,還和從前一樣啊,那太液池中的芙蓉和未央宮前的柳樹,芙蓉就像她的玉顏,柳葉就像她的秀眉,君王面對此情此景,又怎能不淚水漣漣呢?當桃李在春風中開花的時節(jié),當梧桐在秋雨中落葉的時候,當西宮和南內(nèi)都長滿了秋草,當滿地殷紅的落葉無人打掃。昔日的梨園子弟已經(jīng)生出白發(fā),昔日的后宮女官已經(jīng)容顏衰老。晚間的宮殿內(nèi)秋螢飛過,引發(fā)君王多少難言的愁緒,他一遍遍挑亮孤凄的明燈,卻始終未能入眠。從舒緩的更鼓聲在傍晚時響起,直到銀河黯淡,曙光將現(xiàn),冰冷的鴛鴦瓦上凝結(jié)的寒霜越來越重,繡有翠鳥的錦被寒冷啊,有誰能夠與之同蓋呢?
楊妃死后,不知不覺好多年過去了,她的魂魄卻始終不曾進入君王的夢中。幸虧有一位道士從臨邛來到了都城,據(jù)說他能用虔誠的祈禱召來死者魂魄。道士感念君王輾轉(zhuǎn)難眠的相思,君王就請道士仔細地前去尋訪。道士駕馭著風云躍向空中,迅疾如同閃電,他升上高天,深入大地,處處都已尋遍。可是向上窮盡了天宇,向下窮盡了黃泉,這兩處地方茫茫然地都不見楊妃魂魄的蹤影。忽然,道士聽說在海上有座仙山,那仙山位于虛無縹緲之地,玲瓏的樓閣聳立在五色彩云之中,樓中有很多風姿綽約的仙子,其中一位小字叫作太真,如雪的肌膚、如花的容顏,與楊妃差相仿佛。
于是道士來到樓閣西廂,在黃金的門前,扣響了玉做的門環(huán),從小玉到雙成,侍女們一層層入內(nèi)通報。聽說是漢家天子派來的使者,高臥繁花錦帳中的美人從夢中驚醒,她披上衣服,推開枕席,起身徘徊,于是一道道珍珠簾幕和白銀屏風就陸續(xù)被打開。美人如云的發(fā)髻還偏在一旁,明顯是才剛睡醒,她都沒有戴好花做的頭冠就下得堂來。輕風吹起她仙衣的袖口,翩翩飛舞,就好像是跳起了《霓裳羽衣舞》。她美麗的容顏充滿了寂寞,不禁熱淚縱橫,就像是一枝帶著春雨的梨花。她含情脈脈地請道人向君王致意,自從分別以來,各自的音容渺茫難見。當初在昭陽殿中的恩愛已經(jīng)終結(jié)了啊,如今她獨自在這蓬萊仙宮中苦度漫長歲月。
她回轉(zhuǎn)頭來,向下凝望那凡俗人間,看不到長安城啊,卻只見朦朧的灰塵和煙霧。只好用舊日的信物來表達深情吧,她想把一枚鈿盒和一支金釵寄給君王。把金釵一分為兩股,鈿盒分開兩扇啊,留下一股金釵和一扇鈿盒。只要相愛的兩人之心如同金釵和鈿盒一般堅固,即便分屬天上和人間,也總有相見的一天。臨別之際,她又細致地再次托道人寄語君王,話中有些誓言只有相愛的兩人才明白。那是曾經(jīng)的七月七日,在長生殿中,在夜半無人之時,兩人之間的私語:我們在天啊,就要做那比翼雙飛之鳥,在地啊,就要做那連理而生之樹。天長地久,即便天地也終有盡頭吧,這般離別相思之恨卻永無終結(jié)之期。
【賞析】
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長篇敘事詩的傳統(tǒng),可以上溯到《詩經(jīng)》中的“頌”,以及楚辭中的部分篇章,再以后,民間產(chǎn)生過《孔雀東南飛》、《木蘭詞》等樂府詩,同類型的文人詩則基本上闕如,白居易此作可以說是首開先河,為詩歌又開辟出一重全新的天地來。
這首詩的主題是李楊愛情,或謂以諷喻為主,恐怕不確。詩中確實隱含著相當多的諷喻內(nèi)容,比如開篇就說“漢皇重色”,后來又說“從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等,但諷喻之句不僅比之全篇所占數(shù)量絕少,而且多在前半部分,自馬嵬驛楊妃殞命后便不再出現(xiàn),字里行間所寄托的唯有滿腔同情而已。作為一首長篇詩作來說,其用意自然不可能單一、純粹,偶有別想別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要以這不足十句色彩較為鮮明的諷喻就推導出諷喻為其主題,恐怕不妥。況且若要諷刺李楊之荒淫,可供攻擊的彈藥正多,比方說楊貴妃本為唐玄宗親子壽王李瑁之妃,“聚麀”二字一出,種種感人的柔情蜜意便盡化煙云,但白居易卻故為尊者誨,并不點明這一點,由此可見,諷喻并非其詩作主題。
唐朝之前最強盛的中原王朝是兩漢,同樣力壓北虜、經(jīng)略西域,所以唐人寫本朝事,往往喻之或托之于漢,岑參的邊塞詩便見此特色,這首《長恨歌》也不例外。詩以漢武帝和李夫人之事來喻李楊愛情,開篇就說“漢皇重色思傾國”,這是指李延年向漢武帝推薦自己的妹妹,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詩歌的前半部分大抵為對史事之再創(chuàng)作,后半部分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起則純出乎想象,但這想象也并非無因?!稘h書·外戚列傳》載:“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為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史記》記為少翁招王夫人之魂)。詩人能以一段故舊的方士騙局而引發(fā)出如此豐富、浪漫的聯(lián)想,實足令人嘆賞。
長詩的第一部分描述楊貴妃得唐玄宗寵愛,“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等句,對后世影響甚深。這一部分的中心思想就落在“從此君王不早朝”上,既狀其情愛之濃,又逐步引出后面安史之亂事?!熬徃杪枘z竹”句為之過度,歌便云緩,舞便云慢,絲竹之聲狀乎凝滯,則在李楊二人甚至是旁觀者看來,這般恩愛繾綣似乎永無止境一般。然而詩人的筆鋒迅即一轉(zhuǎn),舒緩過后便是激烈,“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一句即托出驚天動地之大變。隨后言馬嵬驛事,但狀楊妃之死則促,狀玄宗哀傷則虛,給后面描摹玄宗數(shù)年如一日的哀慟、相思留出空間。
玄宗蜀中之哀,則有“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句,馬嵬重游之哀則有“到此躊躇不能去”、“君臣相顧盡沾衣”句,返回長安后的哀傷,又有“孤燈挑盡未成眠”、“翡翠衾寒誰與共”句,層層渲染,重重深入,最終因“魂魄不曾來入夢”引出“臨邛道士鴻都客”。其間更有“梨園弟子白發(fā)新,椒房阿監(jiān)青娥老”等語,表現(xiàn)出詩人對安史之亂前盛唐氣象的追慕和對亂后衰敗景象的痛心疾首。
詩的后半部分想象奇詭、筆調(diào)雅俊,狀已成仙的楊妃之儀態(tài)、形貌極生動、真實,“梨花一枝春帶雨”句可謂千古絕唱。結(jié)尾虛擬二人定情私語,云:“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贝藭r所狀,正乃人間情愛,非關仙凡之隔,亦不關帝后恩澤,再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兩句為結(jié),言已至矣,情已深矣,自不必冗言慨嘆,大可留給讀者以無盡哀思去細細品味。古往今來,描寫愛情的敘事詩作,當以此詩為最,別無拮抗。
唐詩常識
琵琶行
元和十年[1],予左遷[2]九江郡[3]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4],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5]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6],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7]。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8]婦。遂命酒,使快彈數(shù)曲。曲罷憫然[9],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10]憔悴,轉(zhuǎn)徙于江湖間。予出官[11]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12]曰《琵琶行》。
【注釋】
【語譯】
那一夜我在潯陽江邊送客歸去,四外的楓葉和荻花在秋風中悲鳴、瑟縮。身為主人的我翻身下了坐騎,客人業(yè)已登船將行,我上船去餞別,我們舉起酒杯來想要喝啊,卻沒有樂器伴奏。因此這場餞別宴氣氛沉悶,分手時心境凄涼,只見那茫茫的江水中飄浮著月亮的倒影。忽然,我們聽到江面上傳來琵琶的演奏聲,側(cè)耳傾聽,我忘記了離開,客人也忘記了啟程。
尋找聲音的來源,悄悄地詢問是誰在彈奏,琵琶聲停歇了,彈奏者想要說話卻又遲疑起來。于是我們把船只靠攏過去,邀請對方相見,并且添上酒、移回燈來,準備重新開筵。千呼萬喚之下,彈奏者方才出來,猶自抱著琵琶,遮擋住她的半張面孔。
她轉(zhuǎn)軸校音,又試彈了兩三聲,還未成曲調(diào),但那樂聲中已經(jīng)透露出內(nèi)心的思想。絲弦上一聲聲的掩抑,一聲聲的情思,似乎在傾訴平生的坎坷和哀怨。她垂著眉毛,繼續(xù)信手而彈,說盡了心中無限往事。輕輕地攏弦,慢慢地捻弦,先抹弦然后又挑弦,一開始彈奏的是《霓裳羽衣曲》,后來又彈奏《六幺》。粗弦的聲音如同急雨般沉重而綿長,細弦的聲音又如同切切私語。沉重綿長和細促急切錯雜著彈奏,仿佛大小珍珠在玉盤中翻滾。忽而又似黃鶯在葉底鳴叫,婉轉(zhuǎn)流利,忽而又似泉水在冰下流淌,嗚咽艱澀。冰下的泉水冷澀之時,絲弦也好像凍結(jié)一般,凍結(jié)不通,樂聲就暫時地停歇。這時候別有幽愁暗恨生出,雖然無聲,卻勝似有聲。然后突然間如同銀瓶才破,瓶中酒水噴涌而出,又似鐵騎殺來,刀槍碰撞著發(fā)出鳴響。樂曲彈罷,她收起撥子,在琵琶當心劃過,當心四弦響起一聲,仿佛絹帛被撕裂似的。
東西兩側(cè)的舟船全都悄然無言,只能看到江心的秋月澄白皎潔。彈奏者沉吟著把撥子放下,插在絲弦之中,然后整理衣服,嚴肅表情,站起身來。她自稱本是京城的樂伎,就住在蝦蟆陵下,十三歲就學會了彈奏琵琶,名列教坊的第一部。樂曲奏罷仿如天籟,老師傅們都佩服無地,梳妝以后容顏嬌麗,歌妓們也全都忌妒。京城的公子們競相贈她財物,彈奏一曲,便能得到無數(shù)匹紅綃。鑲嵌著金花和珠寶的銀篦因為聽歌打拍子而碎裂,大紅如血的羅裙因為陪宴濺酒而被污染。今年的歡笑啊又延續(xù)到明年,年復一年,秋月和春風都隨便地虛度了。
時光荏苒,兄弟從軍離去,阿姨年邁而終,白晝和黑夜瞬息即過,她終于也容顏老去了。于是門前冷落,來往的人越來越少,年齡太大以后,她只好嫁給商人為妻。商人看重的是利益,并不在乎分別,前月就跑到浮梁去收購茶葉了。丈夫離去以后,她只好在江口守著空船,陪伴她的只有圍繞著舟船的凄寒的明月和江水。夜深之際,她忽然夢見了年輕時候的往事,不僅從夢中哭醒,淚水沖刷著妝粉,臉上道道啼痕。
我聽到琵琶聲的時候便即嘆息,再聽她的所言所語,嘆息聲也便加重。我們都是淪落天涯的苦命人啊,既然相逢,又何必曾經(jīng)相識呢?我從去年辭別都城,被貶謫到潯陽城來居住,來后卻又臥病不起。潯陽地方偏遠狹窄,沒有音樂,我一整年都聽不到絲竹之聲。住處靠近湓江,地勢低洼潮濕,繞著宅院生長的只有黃蘆和苦竹。住在這里,白天黑夜能聽得到些什么呢?只有杜鵑啼血和猿猴哀叫吧。在江畔觀賞春天繁花爛漫的白晝,或者秋季明月當空的夜晚,卻往往只能取酒來一人獨飲。并不是沒有山歌和牧笛啊,但都嘈雜繁亂得難以傾聽。今晚聽到了你的琵琶聲,我如同聽到仙樂一般,耳朵暫時感覺清爽。你不要推辭,繼續(xù)坐下再彈一曲吧,讓我為你作一首《琵琶行》詩。
聽到我這些話后,她站立良久,終于轉(zhuǎn)身坐下,把弦擰得更緊,曲調(diào)更加急促,樂聲凄涼,又和此前的音色不同,滿座之人再度聽聞,全都暗中垂淚。那么座中誰的眼淚流得最多呢?卻是我這個江州司馬,淚水把青色官袍都打濕了?。?/p>
【賞析】
私以為論起唐詩中描寫音樂最超卓之作,當首推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和這首《琵琶行》,李頎《琴歌》、《聽董大彈胡笳》等則要略遜一籌。但李賀詩和白詩也不盡相同,不同之一,是李詩只言音樂,白詩之主題重點卻恰恰不在音樂上,音樂只是貫穿全詩的線索而已。不同之二,李詩以文摹樂,極盡浪漫想象,勝在氣勢之無以倫比,但失之于虛,白詩正好相反,氣勢或有不足,卻極其寫實,筆筆都落到實處。
來看他描寫音樂的段落,從“轉(zhuǎn)軸撥弦”開始,曲調(diào)未成而情感已露,隨后“弦弦掩抑”四句是虛寫,“輕攏慢捻”狀其指法,接著大弦如何,小弦如何,一段一闋,種種變化,便都實寫。其間用了很多比喻,但大多是以聲音比擬音樂,如“急雨”,如“私語”,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如“鶯語滑”,如“泉流難”,如“銀瓶乍破”,如“鐵騎突出”?!独顟{箜篌引》中,是以通感的手法,用畫面來描摹音色,如“石破天驚”,如“老魚跳波”,獨一句涉及聲音,也是“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所擬皆非人間所能聽聞之聲。白詩中以聲比聲,卻句句落到實處,讀者可以輕松想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李詩重的是氣韻,而白詩重的是變化,音樂的變化照應其后人生際遇的變化,所以李詩如引吭高歌,所向遼遠,白詩則似切切私語,傾吐衷腸。
最精妙的是,所寫琵琶聲樂由促而入緩,由響而入寂,漸彈漸輕,終于“聲暫歇”,從而引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千古佳句。暫歇以后,樂聲又突然響亮,如“水漿迸”,如“刀槍鳴”,隨即“當心畫”,一聲“裂帛”,便嘎然而終。起伏錯落,配合著不同的韻腳,使讀者耳畔恍然有樂聲響起,隨詩句而波動。如此般用寫實手法來描摹整段聲樂變化的,大概只有《老殘游記》中白妞演唱一段差堪比擬了。
然而聲樂終究只是貫穿全詩的線索而已,卻并非主題。此詩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的秋季,前一年六月,宰相武元衡在京城當街遇刺,白居易上奏請求嚴懲兇手,結(jié)果反倒被貶為江州司馬。武元衡遇刺的根由,是他力主壓制和削弱藩鎮(zhèn)所致,白居易之直諫,也是因應著同一理念,藩鎮(zhèn)反撲的結(jié)果,就是武元衡死,而白居易貶。司馬本為一州刺史之副,但中唐以后大多用來安置罪臣,平時也無庶務,等同于監(jiān)視居住,況且江州又所在僻遠,是所謂的“蠻荒之地”,白居易遭此迫害,自然內(nèi)心憤懣、凄涼,序中所言“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不過是自嘲罷了。當此悲涼之際,聞聽此琵琶聲樂,更重要的是聽聞彈奏者自傷身世的訴說,他不禁聯(lián)想到自己的遭際,乃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哀嘆,也于是才有是詩。
全詩節(jié)奏和情感變化多端,多次起伏,章法嚴謹而生動。最初寫“楓葉荻花秋瑟瑟”,先定下哀凄格調(diào),繼而寫送別之哀,而別宴無樂,則更見無聊。突然琵琶聲起,使人振奮,于是“移船相近邀相見”?!扒Ш羧f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既表現(xiàn)得聞此曲之不易,也暗指彈奏者年老色衰,故不欲見人,與下文遙相呼應。接著著力描寫琵琶曲,為了說明彈奏者技法之高超,“曾教善才伏”,對應自身遭際,是為了說明自己本有治國之才、報國之志,卻無奈遭貶被放,閑散于此。
琵琶曲終,彈奏者自述身世,她曾經(jīng)色藝雙絕,受到“五陵年少”之追捧,于是奢侈放縱,“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終至年老色衰后無人過問,只能“老大嫁作商人婦”。這一年白居易已經(jīng)四十四歲了,眼看青春已逝,老之將至,人生中最美好最富精力的階段即將終結(jié),不但抱負未能施展,反而被貶出京。他未必“今年歡笑復明年”,卻終于“秋月春風等閑度”。正因如此,才會“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于是詩人就很自然地從彈奏者的遭遇聯(lián)想到自身,自己遭貶以后,“住近湓江地低濕”,生活艱苦,“往往取酒還獨傾”,寂寞難耐。再歸回聲樂的線索,說所以寂寞無聊,是因為“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當然,這只是曲折委婉的詩歌語言而已,他內(nèi)心的憤懣、傷痛,絕非從無樂可聽而來。結(jié)尾再寫彈奏者“感我此言良久立”,是又以彼心照我心,由詩人對彈奏者的同情,轉(zhuǎn)回彈奏者對詩人的同情,將兩人的思想感情融合為一,說你也是說我,說我也是說你,命運相同、息息相關,這才真所謂“同是天涯淪落人”。因而演奏者再奏一曲,使詩人的情緒得到最大釋放,于是“江州司馬青衫濕”。
這首詩的主題,是白居易將自己宦途的坎坷、人生的蹉跎,借琵琶曲和彈奏者的經(jīng)歷委婉托出,從而暗中指斥朝廷的腐朽。詩中彈曲的琵琶女,可以說是詩人內(nèi)心在身外的幻化,是一種比擬,是一種對照,或謂此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底層人民的深切同情,則未免偏離主題。
【擴展閱讀】
唐·李賀
將此詩對比《琵琶行》,兩者差異便可盡顯。此詩主題即為聲樂,白詩主題卻不在此;此詩所寫皆為虛景,白詩所寫卻是實聲。這就是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