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不知的1500個世界歷史常識
- 朱立春編著
- 14472字
- 2020-09-27 14:18:23
第四節 愛琴文明
愛琴文明
愛琴文明是指歐洲愛琴海區域的青銅文明。愛琴海區域是指以愛琴海為中心的地區,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中的各島嶼、克里特島以及小亞細亞半島的西部海岸地區。由于愛琴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發祥于克里特島,后來又以邁錫尼文明為中心,所以人們又把它稱為克里特島的邁錫尼文明。在古代世界文化成就中,只有希臘文明最能鮮明地反映出西方人的精神世界。愛琴文明不但是古代希臘文明的源頭,也是西方文明的開端。
愛琴文明在19世紀才為人們所知曉。1871年—1876年,德國富商亨利·謝里曼根據史詩中提到的城市及其描述,先后對愛琴海區域的小亞細亞西部的特洛伊、希臘半島南部的邁錫尼等地進行了考古發掘,結果發現了許多城市建筑的遺址,并出土了大量文物。1900年—1905年,英國考古學家阿瑟·伊文斯在克里特島的克諾索斯發現了米諾斯王宮。這樣《荷馬史詩》中的一些有關記載得到證實,埋沒了數千年的愛琴文明終于得以重現人間。
從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島最早的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到邁錫尼文明的滅亡,愛琴文明在地中海綻放了800年。愛琴海地區的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和航海技術并沒有因愛琴文明的衰亡而消失,而是被古代希臘人所繼承,其壁畫和雕刻藝術、建筑方法到希臘古典時代得到廣泛發展。對世界文學產生巨大影響的古希臘神話,早在邁錫尼時代就已有了雛形。
特洛伊戰爭

在小亞細亞西部發生的希臘人和特洛伊人之間的戰爭,約發生在公元前12世紀初。在荷馬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以及希臘的悲劇和羅馬的文學中也均有記載。公元前1500年左右,希臘人的一支阿卡亞人在南希臘建立一些城邦,其中以邁錫尼最強。公元前12世紀初,邁錫尼聯合其他城邦遠征特洛伊城,特洛伊人頑強抵抗。該戰爭持續了10年,最后在“木馬計”中結束:希臘修建了一個巨大的木馬,并將一支突擊隊隱藏其中,施計運入特洛伊城,實行里外夾攻的戰術,才將其攻下。希臘人獲勝后,毀滅了特洛伊城并大肆擄掠而歸。特洛伊戰爭歷經10年,希臘人雖勝,但也消耗了自己的力量,從此,邁錫尼諸城邦走向衰落。不久,另一支希臘人多利亞人南下,征服邁錫尼諸城邦,邁錫尼及邁錫尼文化遂滅亡。
荷馬時代
指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古代希臘氏族制度解體的歷史階段,因反映該時期社會情況的主要史料是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而得名。因史詩描述的是“英雄”的故事,又稱“英雄時代”。該時代處于邁錫尼文明衰落之后,沒有文字、宮殿、國家、城市,因此又常被稱作“黑暗時代”“希臘的中世紀”,但是階級社會的曙光已經出現。鐵器得到應用,居民從事農業、家畜飼養業,手工業、商業也有了初步發展。在生產力的這種發展水平上,土地私有制已產生,貴族、平民、奴隸階級均已出現。貴族把持氏族、部落的管理機構,軍事首長掌有軍事指揮權、宗教祭祀權和部分社會管理權,且權力日漸增大。在社會發展階段上仍屬軍事民主制時期,可國家即將從軍事民主制狀態下的原始社會脫胎而生。
克里特文明
克里特島位于愛琴海的南部,是地中海的交通要沖。它東西長約26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55千米,最窄處也有12千米,總面積達8252平方千米,是愛琴海最大的島嶼。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于發展農業和畜牧業??死锾匚拿鞯膭撛煺呤钱數氐脑∶?,與西亞和埃及人聯系較多,屬于“地中海民族”。
經過考古證實,早在公元前6000年這里就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到公元前2500年這里已進入金石并用時代。石瓶、印章、匕首的外飾都很精美,印章是為確認物品私有而雕刻的,說明當時克里特社會已出現了貧富的分化。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島產生奴隸制城邦。約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進入最繁榮的時期??死锾匚拿鞯臉酥揪褪峭鯇m的突起,已經發掘出王宮的城市有克諾索斯、費斯托斯、馬里亞等。

克里特母神
克諾索斯王宮依山而建,占地約二公頃,是克里特島上最大的王宮建筑群。這里的手工業很發達,彩色陶瓶薄如蛋殼,青銅、金銀和寶石制成的各種工藝品中,尤以金項鏈、手鐲等最為精致。這里還產生了一種線形文字,這種線形文字使用簡便。這種線形文字的三分之一是從原來的象形文字中繼承下來,或者對象形文字略加改變。人們至今尚未釋讀成功“線形文字A”。
克里特文明按其歷史發展可分為四個時期:前王宮時期(約公元前3000年代)、古王宮時期(約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00年)、新王宮時期(約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450年)和后王宮時期(約公元前1450年—公元前1100年)。新王宮時期克里特文明進入繁榮期,此時米諾斯王朝不僅統治著克里特島,而且還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島。米諾斯的殖民地和商站遍及整個愛琴海,勢力達于羅德斯島、米利都、邁錫尼、雅典、底比斯及利巴拉群島。鼎盛時期的克諾索斯總人口在10萬以上,可能是當時地中海區域最大的城市。
約公元前1400年左右,王宮突遭毀滅,有人認為是海嘯或者邁錫尼人入侵所致。
克諾索斯王宮
王宮坐落在愛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島的一座小山的緩坡上,占地面積27000平方米,是一組圍繞著中央庭院的龐大而復雜的建筑群。王宮內大小房間約有1500間,宮內樓閣密接,樓道走廊迂回曲折多變,加之許多廳堂館室在設計上的不對稱性,外人很難知道這座錯綜復雜的王宮的布局。
整個王宮以中央庭院為中心,中央庭院長約60米,寬約30米,是宮內最大的庭院。中央庭院靠西邊的樓房是國王辦公、祭祀的場所。這里神龕神壇排列整齊,辦公集會的廳堂和祭祀大廳金碧輝煌、富麗豪華。此外還有貯藏油、酒,收藏財物的陶罐、庫房;中央庭院東邊的樓房是國王及王后的寢宮、接待廳及學堂、作坊等生活機構和設施。那上粗下細的圓柱形結構和冬日保暖、夏天通風的折疊門扇,寬敞的浴室內精巧的陶制浴盆及沖水設備,以及從宮外10千米遠的山上把泉水引入宮內的陶制管道和拋物線形的引水溝槽等,無不閃耀著古代科學技術的光輝。

米諾斯王朝的王宮遺址壁畫
在王宮的墻上,發現了許多壁畫。雖然歷經幾千年,但是它的色澤還很鮮艷,就像藝術家剛剛完工一樣。在長廊中,有慶典游行的畫卷。在國王寶殿和王后寢室里,有表現國王、貴族的活動和集會以及自然景物的壁畫。壁畫中的男子們捧著金銀器皿,婦女們則穿著鑲寬邊的長袍。在造型方面,人物一律都呈側面像,個個體態輕盈,神態逼真;在用色方面,男人被飾以紅色,而女人則被繪成白色。
在王宮里還發現一種用黏土烘干制成的泥版。它的外形類似狹長的棕葉,上面刻有許多由線條構成的文字,這就是線型文字。直到1953年,人們才對其中的一部分文字解讀成功。從中可知道,泥版上記載著王宮財物的賬目,其中包括國王向各地征收貢賦的情況,計算法用的是十進位。
公元前15世紀,可能受到內外危機的影響,克里特島上的文明出現了低潮。公元前1450年前后,希臘本土日漸強大的邁錫尼在控制了伯羅奔尼撒半島各地和愛琴海諸島后,占領了克諾索斯王宮。這一歷史的變故,表明愛琴文明也由克里特文明轉入邁錫尼文明。
愛琴海的傳說
邁錫尼文明
邁錫尼文明的創造者屬印歐語族,其原居地在多瑙河、頓河一帶。這些移民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才移居希臘半島。他們自稱是神明希倫(Hellen)的后代,因而獲得了“希臘人”的稱號。
經考古證實,小亞細亞東岸的希薩立克就是歷史上特洛伊的所在地,《荷馬史詩》中有關“邁錫尼富于黃金”的記載也并非傳說。
南希臘早期奴隸制城邦的文明,以邁錫尼為代表,遺址包括城市、王宮和古墓。在貴族墓中保存有大量金面具、金杯、銀盆、青銅寶劍等物,上面雕有人物或動物的圖案,神態逼真。邁錫尼的城墻用巨石壘成,城門上有兩只雄偉的石雕獅子,稱為“獅子門”,它的遺址至今仍在。邁錫尼王宮是帶有圍墻的城堡,它居高臨下監視著腳下的平原,是為支撐王位而修建的。邁錫尼的國王稱“瓦納卡”,權力遍及軍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還負責制定宗教日程、監督宗教儀式等等。
邁錫尼文明以公元前1500年為界標,分為兩個明顯不同的發展階段:在此以前被稱為“豎井墓王朝”;在此之后,則被稱為“圓墓王朝”。到公元前1450年,邁錫尼人入主克諾索斯王宮,并迎來了邁錫尼文明的鼎盛期。這時的邁錫尼城堡幾經擴建達于極盛。王宮建在城堡內的最高處,中央大廳被置于對稱布局的首位,內設神灶、寶座。
邁錫尼等城邦也使用線形文字,考古學上稱為“線形文字B”。線形文字B正是在線形文字A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兩者都有大量泥版文書出土。從文字字形本身的發展看,線形文字B的符號和米諾斯的線形文字A是一脈相傳的,都有表示音節的符號90個,只是線形文字B常用的符號已縮減到59個且拼音傾向更為明顯。1952年英國學者文特里斯釋讀成功了線形文字B,從而揭開了愛琴文明之謎。從這些泥版文書提供的資料看,邁錫尼文明時期,農村公社的傳統依然存在,奴隸制也已經形成。
邁錫尼文明后期,邁錫尼等許多城邦組成聯軍遠征特洛伊,雖然取勝,但十年戰爭損耗了本身實力。約公元前12世紀,邁錫尼諸城邦被多利亞人征服,文明衰落。
城邦
早期國家的一種類型,以古希臘國家為代表。詞源可追溯至古希臘文“波利斯”,原有城堡、國家、公民集體、城市之意,中文意譯為“城邦”。希臘城邦約二三百個,形成時間、途徑和背景不同,但有如下幾個基本的共同特點:小國寡民;多數以一個設防城市為中心,結合周圍農區組成;均有一個小范圍的、極端封閉的公民集體;與公民集體的存在相適應,希臘城邦在政體中均包含民主制成分,共和政體居多;城邦軍事制度的主體是公民兵制;城邦無獨立的祭司階層,公職人員兼祭司職能。除古希臘外,意大利、腓尼基等地中海沿岸地區也曾出現過與古希臘城邦相同的早期國家形態,比如早期羅馬的公民公社。目前有人提出了希臘式城邦是世界各國家形態的普遍形式的看法。

雅典
雅典是希臘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古希臘主要的城邦之一。約在公元前8世紀時,愛奧尼亞人在這里建立起城邦式的獨立王國。
雅典位于希臘中部的阿提卡半島,全境多山,平地較少。由于歷史上的雅典地區從未受過武裝入侵,也不是對立民族間激烈沖突的舞臺,所以,雅典的繁榮和發展也就一帆風順了。從公元前6世紀后,雅典工商業發達,城市人口食糧有相當部分依靠外地輸入。雅典富有銀礦、大理石和優質陶土,城西南有皮里優斯等優良海港,其地理位置又恰好處在中希臘各邦和東方聯系的前緣地帶,因而具有發展工商業的良好條件。
雅典國家約產生于公元前8世紀左右,人民按地域區分,并已分化為三等,即貴族、農民和手工藝匠,只有貴族才能擔任國家官職。這樣,就出現了國家的雛形,有了在一定疆域范圍內高踞于普通人民之上的公共權力。
雅典在公元前6世紀以前還沒有進入希臘各先進城邦之列,工商業發展較晚,氏族貴族專權。當時在雅典一方面是氏族貴族對農民和奴隸的壓迫與剝削,另一方面則是被壓迫的平民反抗貴族的斗爭。后來,雅典發生了幾次改革,著名的有梭倫改革,這些改革使雅典國家逐漸成熟起來。
公元前4世紀,希臘爆發了城邦之間的戰爭,雅典衰落,而希臘北部的一個落后的城邦馬其頓逐漸強大起來,最終征服和統一了全希臘。
斯巴達人
斯巴達人即入侵者多利亞人,通常指統治希臘的斯巴達城邦的奴隸主階級。斯巴達人于公元前8世紀建立了奴隸制國家。斯巴達人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大部分變為奴隸,稱為“希洛人”,小部分驅逐到邊區,稱為“皮里阿西人”。全體斯巴達成年男子都是全權公民,構成統治階級。公元前5世紀,斯巴達人大約有9000戶,每戶從國家領得一份土地和用來耕種土地的希洛人。但是為了防止斯巴達人財產分化,斯巴達規定土地和奴隸的所有權屬于國家,不能轉讓買賣。

嚴陣以待的斯巴達士兵
希洛人
希洛人是斯巴達人集體所有的奴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約有20萬人。他們住在斯巴達人的莊外,固定在土地上,有自己的家庭,帶著自己的農具和種子給斯巴達人耕種,每年向主人繳納大量谷物和乳酪。他們沒有人身自由,戰時還要擔負運輸、修筑工事等勞役。為了鞏固統治,斯巴達人每年監察官上任,就屠殺一次希洛人,以鏟除可疑分子和在體力、能力方面較強的人,防止他們造反。
奧林匹克運動會
奧林匹克運動會因其發祥地奧林匹亞而得名。奧林匹亞位于希臘的西南部,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昔日宗教圣地。傳說,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上的天神宙斯主宰著天地萬物。為了表達對宙斯的崇敬,希臘人在伯羅奔尼撒半島西部的奧林匹亞舉行盛大的祭祀,同時還要進行短跑競賽活動。到公元前766年時,希臘規定每隔4年就在奧林匹亞舉行一次競技大會,這就是最初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最早的競賽項目只是182米短跑,后來逐漸增多,有摔跤、擲鐵餅、投標槍、賽馬和賽車等。除了那些犯叛國罪和對神不敬的人,每個身體靈活的希臘公民都可以參加比賽。
賽車和賽馬比賽結束后,競賽優勝者要戴上用月桂編成的王冠,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桂冠。戴著桂冠的優勝者比國王還要受到人們的崇敬和愛戴。競技大會的閉幕式上,還要舉行“國宴”招待他們。最著名的詩人向他們奉獻贊美詩,第一流的藝術家為他們在奧林匹亞建造紀念雕像。他們的名字很快傳遍了整個希臘,有時還要通過各種方式向國外傳揚。優勝者的家鄉把他們當作出征凱旋的英雄來歡迎。有的城市還故意把城墻打開一個缺口,讓他們像征服者那樣進城。如果優勝者是雅典人,還可以得到500銀幣的獎勵。
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古代希臘社會生活中一項極為重要的事件。即使在外敵入侵的時候,希臘人仍把運動會放在第一位。由于參加競賽的人赤身露體,所以競賽期間婦女不得在奧林匹亞露面,否則將被處以死刑。
古代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一共舉行了293次。公元394年,侵入希臘的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下令禁止舉行比賽,奧林匹克運動會從此中斷了1500多年。公元1896年,奧運會又在雅典恢復了。以后仍然是4年一次,分別在不同的國家舉行,而且參加者也不再限定為希臘人。如今,在奧運會的運動場上,世界各國的運動員們匯集在一起,向著“更高、更快、更強”的目標競爭拼搏,以此傳遞著人類大家庭的和平與友誼。
梭倫改革
奴隸制民主政治
梭倫是古希臘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詩人。他出身于貴族家庭,年輕時被譽為古希臘“七賢”之一。公元前600年左右,年約30歲的梭倫被任命為指揮官,統帥部隊,一舉奪回了薩拉米斯島。擔任首席執政官后,他立即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并頒布多項法令。
他按財產的多少將全體公民劃分為四個等級,不同等級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權利。誰的財產多,誰的等級就高,誰就享有高的政治權利。第一、二等公民可擔任包括執政官在內的最高官職,第三等只能擔任低級官職,第四等級不能擔任任何官職。這一制度并未實現公民之間的真正平等,但它意味著身為貴族,如果財產少,也享受不到過去那么多政治權利了,而新興的工商農奴主可憑借自己的私有財產,躋身于城邦政權。這就打破了貴族依據世襲特權壟斷官職的局面,為非貴族出身的奴隸主開辟了取得政治權利的途徑。

梭倫像
梭倫恢復了公民大會,使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能決定城邦大事,選舉行政官。一切公民,不管是窮是富,都有權參加公民大會。他設立了新的政府機關,類似公民會議的常設機構,由雅典的四個部落各選一百人組成,除第四等級外,其他各級公民都可當選。他還設立了陪審法庭,每個公民都可被選為陪審員,參與案件的審理,陪審法庭成為雅典的最高司法機關。這一切,為雅典政治制度的民主化開辟了道路。
梭倫還采取了許多鼓勵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措施:除橄欖油外,禁止任何農副產品出口;凡雅典公民,必須讓兒子學會一種手藝;鼓勵有技術的手工業者移居雅典,給予其公民權;改革幣制,統一度量衡;確定私有財產繼承自由的原則等。
在梭倫改革之前,雅典施行的德拉古法以嚴酷著稱,對偷竊水果、懶惰等過失都要判處死刑,梭倫改革了這些酷刑。
雅典的民主
希波戰爭結束后,希臘進入了最發達、最繁榮的時期,歷史學家把這個時期稱為希臘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在希臘的城邦中,又以雅典最為發達繁榮。
在希波戰爭時,以雅典海軍為主力的希臘海軍大敗波斯海軍。戰后,雅典控制了愛琴海沿岸地區,組建海上同盟——提洛同盟,勢力擴展到地中海和黑海沿岸,成了一個海上霸主。隨著海上勢力的擴張,雅典獲取了大量的奴隸,各行各業廣泛使用奴隸勞動,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整個雅典的奴隸曾經達到40萬,占了人口的絕大多數。
在當時的雅典,除了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矛盾以外,還有奴隸主內部的貴族派(貴族奴隸主)與民主派(工商業奴隸主)和自由民之間的矛盾。貴族派極力限制民主派和自由民的權力,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民主派和自由民則千方百計要擴大自己的權力,削弱貴族派的權力。當時雅典當政的是著名的政治家伯里克利,他雖然出身貴族,但卻站在民主派一邊,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在廣大雅典公民的支持下,由貴族派把持的掌握雅典大權的元老院不得不將權力移交給民主派控制的公民大會。
伯里克利為了了解民意,經常深入廣大的民眾,和他們交談,傾聽他們的意見。遇到和他意見不同的人當眾辱罵他,他也不生氣,也不逮捕對方。一天下午,一個貴族跟在他后面,指著他大罵:“你這個瘋子!你這個混蛋!你出身貴族,卻忘掉了自己的階級,反倒去向那些下等的百姓獻媚!”這個貴族一直跟著伯里克利,邊走邊罵,直到伯里克利的家門口。這時天已經黑了,伯里克利讓仆人舉著火把把那個貴族送回家。在伯里克利時期,雅典達到了全盛,所以這一段時期又稱為“伯里克利時代”。

伯里克利像
公民大會是雅典的最高權力機關,凡是年滿20歲的雅典男性公民都有權參加,但婦女、奴隸和外邦人則無權參加。每10天公民大會都要舉行一次會議,討論關于內政、外交、戰爭、和平等重大問題,每一個公民都可以上臺發表自己的意見。會議開始前,祭壇上先要殺死一頭小豬,然后由祭司拿著繞場一圈,以消除不潔。接著會議主持人登臺宣讀提案,再由支持或反對提案的人輪番上臺發表演講。臺下的聽眾則用歡呼和噓聲來表示贊成和反對,但絕不能打斷發言者的演講,否則將會被驅逐出會場,甚至罰款。上臺演講的人也要尊重別人,不得侮辱和誹謗在場的人,否則會被禁止發言和剝奪榮譽。如果幾個人同時要求發言,則將按年齡大小排序。它的常設機構是500人會議,成員由貴族奴隸主、工商業奴隸主和自由民組成。公民大會最重要的會議是選舉大會。到了這天,會場上座無虛席,雅典人都以平生沒有擔任過任何公職為恥,所以參選的熱情非常高漲。以前雅典的法官、軍人、議員和公職人員都沒有薪俸,連當兵都要自己購買盔甲、武器和馬匹,所以這些職位都被有錢人把持著。伯里克利執政后,宣布軍人和公職人員由國家發給薪俸,這樣一來,普通公民就可以擔任法官、軍人、議員和其他公職人員了,這就擴大了普通公民的民主權利。選舉大會主要選舉10名將軍、10名步兵統帥、2名騎兵統帥和1名司庫員。這些職位涉及軍隊和國庫,非常重要,當大會主持人念到候選人名字時,公民舉手表決,得票最多的人當選。另外,其他的官員如執政官、法官、監獄官等,用抽簽的方式決定。
抽簽在神廟中進行。神廟中放著兩個箱子,一個箱子里放著候選人的名字,另一個箱子里放著黑豆和白豆。抽簽時,主持人先抽出一個候選人的名單,在另一個箱子里拿一個豆子。如果拿到的是白豆,那么這個候選人就當選了,反之就是落選。
在選舉大會兩個月后,原來的公職人員開始向新當選的公職人員移交權力。
雅典的民主制度在當時屬于一種非常進步的制度,但仍是奴隸制下的民主,歸根到底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斯巴達重裝步兵
古希臘軍事力量最強的城邦是斯巴達。在斯巴達,每一個男子從小就要接受嚴格的近似野蠻的訓練,以使他們長大后成為一個合格的戰士。斯巴達重裝步兵是全希臘公認的素質最高的士兵。他們頭戴鐵制的頭盔,身穿金屬胸甲和皮革護脛,手持帶鐵頭的長矛和鑲銅圓盾,腰懸雙刃短劍。在戰斗時,斯巴達人和著笛聲的節奏穩步前進,斗志高昂,毫無懼色。在出征前,母親會送給兒子一面大盾,說:“要么拿著它凱旋,要么躺在上面讓人抬著你的尸體回來?!?/p>
在希波戰爭中,斯巴達人顯示出了頑強的戰斗作風。溫泉關之戰,300斯巴達士兵憑借地利,抗擊了10萬波斯軍隊,最后全部陣亡,為希臘軍隊的部署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在普拉蒂亞會戰中,以斯巴達重裝步兵為主力的希臘聯軍擊敗了約2倍于己的波斯陸軍,將波斯軍隊徹底趕出了希臘。
在長達幾十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憑借強大的重裝步兵,最終戰勝雅典,成為希臘的霸主。
希臘方陣
希臘方陣產生于公元前7世紀左右,由重裝步兵組成。這些重裝步兵戴頭盔,穿鎧甲,左手持直徑約1米的圓盾,右手持長約2米的長矛,腰上佩戴短劍,排成橫隊,縱深8排~12排不等。方陣中士兵們手中的盾牌在保護自己身體左側的同時也保護了相鄰戰友身體的右側。
他們頭戴頭盔、身披鎧甲,左手持盾,右手持矛,腰間掛劍。交戰時,前幾排的士兵把長矛對準敵人,后面的士兵把長矛架在前排士兵的肩上,形成一道屏障。在戰斗時,士兵們邁著整齊的步伐前進,勢不可擋。一旦前排士兵倒下,后排士兵立即跟上,補充空隙。古代雅典名將伊巴密濃達對希臘方陣進行了改革,增加了縱深,將精銳放在了左翼,形成了一個左翼突出、右翼拖后的斜形陣型。憑借這種新陣型,他擊敗了希臘最強大的斯巴達軍隊。
整個希臘方陣戰術的精髓就在于全體士兵團結一致,同心協力,所以臨陣脫逃者會受到最嚴厲的懲罰。
希臘方陣在與正前方的敵人作戰時能夠發揮強大的戰斗力,但它的側后方的防守卻十分薄弱,非常容易受到攻擊,這是其致命的弱點。而且它機動性很差,速度緩慢,對戰斗地點的要求苛刻,需要在大片廣闊平坦的平原才能進行。一旦遇到崎嶇不平的山地、丘陵就不能保持完整的陣型了,容易被敵人沖亂。
雅典海軍
在古希臘城邦國家的海軍中,雅典的海軍最為強大。
雅典海軍的強盛主要歸功于地米斯托克利。他曾多次當選為雅典執政官,主張發展海軍。在他的呼吁下,雅典人建造了一支擁有200艘戰船的艦隊,成為海上強國。
雅典的戰船分為三層,每層都有劃槳手,所以被稱為三層槳戰船。船上共有劃槳手170人,上層62人,中下兩層各54人。槳手們按鼓點有節奏地劃槳,動作一致,船速很快。在作戰時,槳手們會奮力劃槳,3層槳戰船飛速航行,勇猛地利用船頭吃水線處突出的黃銅撞角撞擊敵船。一旦敵船被黃銅撞角插進舷側,很快就會進水沉沒。有時,雅典人將船劃到敵船附近,然后搭上跳板,沖到敵船上去進攻敵人。船的桅桿上有風帆,是漿的輔助動力。
公元前480年,以雅典海軍為主力的希臘海軍在薩拉米斯海戰大勝波斯艦隊,一舉扭轉了希波戰爭的進程。希波戰爭后,雅典組成了以自己為首的提洛聯盟,一躍成為愛琴海地區的霸主。
希波戰爭
公元前6世紀中葉,波斯帝國侵占小亞細亞西部沿岸希臘人建立的各城邦。公元前500年,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米利都爆發反波斯的起義,雅典和埃雷特里亞派出25艘戰艦相助。于是,早有西侵野心的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以雅典和埃雷特里亞曾援助米利都暴動為借口,出兵遠征希臘本土,由此,希波戰爭爆發。
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波斯軍采取攻勢,連遭失?。坏诙A段,希臘人轉入反攻,取得最后勝利。
公元前492年夏,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派馬多尼烏斯率波斯陸軍越過達達尼爾海峽進犯希臘。海軍到達阿索斯海角時遇到大風暴,300多艘戰般撞毀,2萬余人失蹤,幾乎全軍覆沒,陸軍也遭到色雷斯人的襲擊。波斯軍因出師不利被迫撤退。
公元前490年夏,波斯對希臘發動第二次遠征。波斯老將達提斯和阿爾塔費尼斯率軍10萬、戰艦數萬艘,橫渡愛琴海,攻占埃雷特里亞城,繼而在馬拉松平原登陸。米太亞得指揮雅典軍,采取靈活戰術,一舉把波斯軍打敗。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率軍約50萬,分水陸兩路大舉進犯希臘。以斯巴達和雅典為首的31個希臘城邦決定成立全希臘同盟,由斯巴達人任同盟的陸、海軍最高指揮。
8月中旬,以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斯為首的希臘軍隊在溫泉關頑強抵抗波斯軍,列奧尼達斯及300名斯巴達士兵陣亡。9月下旬,在薩拉米斯海戰中,以雅典人為主力的希臘海軍大敗數量上占優勢的波斯海軍。次年8月,希波雙方陸軍在普拉蒂亞進行決戰,斯巴達統帥保薩尼阿斯率領希臘聯軍約10萬人,重創占有明顯優勢的波斯陸軍。波斯人的第三次遠征以失敗告終。
波斯遠征希臘失敗后,帝國內部矛盾重重,被迫退居守勢。以雅典為首的希臘聯軍則逐漸轉入進攻,并乘機擴張海上勢力,建立雅典在愛琴海域的霸權。
公元前478年成立的由雅典領導的“提洛同盟”承擔起繼續與波斯作戰的任務。公元前476年,希臘聯軍攻占了色雷斯沿海地區以及愛琴海上的許多島嶼和戰略要地拜占廷。公元前468年,希臘軍隊在小亞細亞的歐律墨冬河口大敗波斯海、陸軍。
公元前449年,希臘海軍在塞浦路斯以東海域再次重創波斯軍,雙方媾和,希波戰爭結束,希臘城邦取勝,雅典成為愛琴海地區的霸主。希波戰爭在客觀上起到了傳播文化、擴展文明的作用,但同時也給參戰國家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馬拉松戰役
公元前490年9月,波斯軍10萬人、戰艦數百艘,在達提斯和阿爾塔費尼斯的率領下第二次遠征希臘。
波斯軍從薩摩斯島出發,橫渡愛琴海,首先攻占了埃雷特里亞城,繼而南進,在距雅典城東北約40千米的馬拉松平原登陸。
雅典全城緊急動員,組成重裝步兵約萬人的軍隊,同時,由普拉蒂亞派來援軍千人。
9月12日晨,馬拉松戰役開始。以雅典軍隊為主的希臘步兵,在米太亞得指揮下占據有利地形,針對波斯軍慣用的中央突破戰術,布成正面寬約千米、主力配置于兩翼的方陣,趁波斯軍騎兵主力尚未趕到之機,率先發起進攻。波斯軍展開反擊,希臘軍且戰且退,誘使波斯軍拉長戰線,分散兵力。然后,希臘軍突然發起兩翼攻擊,其長槍密集方陣攻勢凌厲。波斯軍抵擋不住,倉皇后撤。希臘軍乘勝追擊,逼使波斯軍乘船敗退。此役,希臘軍殲敵6000余人,繳獲艦船7艘,自身損失僅192人。
為了把勝利的消息迅速告訴雅典人,負傷的長跑能手腓力匹得斯以飛快的速度從馬拉松跑到了雅典中央廣場。他對著盼望的人群激動地說了一聲“大家歡樂吧,我們勝利了”之后,就倒地犧牲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的競賽項目“馬拉松賽跑”,就是為了紀念這次戰爭的勝利以及表彰英雄腓力匹得斯的功績。
薩拉米斯海戰
薩米斯海戰是希波戰爭中的一次著名海戰。公元前480年8月中旬,波斯軍在國王薛西斯一世的率領下攻占了溫泉關,而后南下直取希臘首都雅典。希臘艦隊約有300余艘戰艦,在斯巴達的歐里比阿德斯和雅典統帥提米斯托克利的聯合指揮下,撤至薩拉米斯島附近,準備決一死戰。波斯艦隊繞過阿提卡半島南端的蘇尼翁角,進入狹窄的薩拉米斯海峽。
9月下旬,薩拉米斯海戰開始。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在薩拉米斯海戰中指揮波斯艦隊首先封鎖薩拉米斯海灣東西兩個出口,并把主力編成三線戰斗隊形,呈圍攻態勢由東向西推進。希臘艦隊利用有利地勢,在艾加萊奧斯山后隱蔽,并組成兩線戰斗隊形發起攻擊。希臘艦隊船小靈活,在狹窄的海灣里運轉自如,以接舷戰法和撞擊戰法反復突擊波斯艦隊。而波斯戰船體大笨重,調度失靈,前進不得,后退無路,陷于被動挨打境地,甚至因自相碰撞而沉沒。經過一天激戰,擁有1000余艘戰船的波斯艦隊被擊沉戰船200余艘,損失慘重。薛西斯一世深恐后路被切斷,倉皇敗逃回國。
海戰中,希臘艦隊僅損失戰船40余艘。此戰扭轉了希波戰爭的戰局,是世界海戰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
提洛同盟
希波戰爭期間以雅典為首組成的希臘城邦反波斯的軍事同盟,又稱雅典海上同盟。因同盟會址和金庫最初設在提洛島而得名。雅典為同波斯爭霸,公元前478年,把小亞細亞西海岸以及愛琴海各島近二百個城邦組成提洛同盟,到公元前425年入盟者達三百多個。雅典人當選為盟軍統帥和會議召集人。但同盟事務由同盟會議決定,每個加盟國有相等的投票權,以雅典為首的具有海軍力量的一些盟國提供軍艦、士兵,其他邦則提供一定數額的金錢。同盟的成立對打敗波斯帝國起了決定作用。公元前454年,同盟金庫被遷到雅典,盟捐轉化為貢金。提洛同盟逐漸成為雅典控制和剝削盟邦以及對抗斯巴達并進而推行海上霸權的工具。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被斯巴達擊敗,同盟被迫解散。
伯里克利改革
自公元前443年—前429年,伯里克利一直當選為首席將軍,主持國家事務。他對雅典的政治制度作了進一步的改革:取消貴族會議的政治職能,允許公民不受財產資格限制擔任高級公職;向參加公共生活的公民發放津貼,以吸引公民參加社會活動;公民大會享有最高的行政和立法權力,對國家大事做出決定,由它投票選出10位將軍;陪審法庭為雅典最高的司法和監察機關。在對外關系方面,積極推行擴張政策,主張對附屬國嚴加控制,在許多地方建立軍事移民點。伯里克利改革促使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憲法最后完成,雅典的民主政治得到了發展。但是,享有公民權的人不到雅典居民總數的1/10,廣大的奴隸及婦女都被剝奪了政治權利,因此雅典的民主政治只是少數奴隸主的民主制度。
伯羅奔尼撒戰爭
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的爭霸戰爭。提洛同盟成為雅典和斯巴達爭奪斗霸權的工具后,引起了其他城邦的不滿和反對,斯巴達乘機聯合一些城邦組成伯羅奔尼撒同盟,與雅典對抗。公元前431年,戰爭開始,分三階段:頭10年為第一階段,雙方相持,互有勝負,公元前421年,因兩方均需喘息而訂立了50年和約;公元前415年—前413年為第二階段,戰爭急劇轉折,雅典遠征西西里,處境被動;公元前413年—前404年為第三階段,提洛同盟成員紛紛起義,雅典國內政治斗爭尖銳。公元前405年,伯羅奔尼撒艦隊全殲雅典艦隊,徹底粉碎雅典的海上霸權。公元前404年4月,雅典戰敗,向斯巴達投降,斯巴達暫時取得了在希臘的霸權。伯羅奔尼撒戰爭使各城邦土地荒蕪,經濟蕭條,是古希臘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馬其頓王國
位于巴爾干半島中部的奴隸制國家,發源地在毗鄰希臘半島的馬其頓尼亞地區。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馬其頓出現部落統一運動,形成王國。公元前4世紀中葉,腓力二世實行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使馬其頓一躍而為地方強國。他推行擴張政策,先征服鄰近地區。然后南下,于公元前338年在喀羅尼亞大敗希臘聯軍,控制了整個希臘。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發動掠奪東方的戰爭,滅波斯帝國,將馬其頓統治擴展到西亞、埃及、中亞、印度河流域,建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逝后,其部將紛爭,帝國解體。公元前301年基本分裂成馬其頓王國(希臘)、塞琉古王國(西亞)和托勒密王國(埃及)。公元前276年,軍事將領安提柯取得希臘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權,建安提柯王朝,公元前168年被羅馬所滅。

伯羅奔尼撒戰爭繪畫
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希臘方陣的基礎上創立的陣型,亞歷山大大帝常將它與騎兵配合,稱為鉆錘戰術。
馬其頓方陣中共有256名士兵,分為16排,每排16人。士兵們全身披掛青銅頭盔、胸鎧和脛甲,手持盾牌、利劍和長矛。矛長達6米,后排的矛更長,前5排的槍尖都搭到第一排士兵的肩膀上。這樣后幾排長矛與前幾排長矛就能保持同等長度,能一起刺擊敵人。作戰時,整個方陣常常以密集隊形跑步向前推進,正面攻擊力非常強,勢不可擋。亞歷山大大帝就曾靠馬其頓方陣擊敗了希臘、波斯。
為了保護方陣側翼和后方,方陣后面由輕裝長矛兵排成縱深8人的橫隊,兩翼配置騎兵和輕裝長矛兵。
但這種方陣也有很大缺點。一旦敵人突破側翼和后方,方陣中的長矛兵就無法抵擋手持短兵器的敵人的近身廝殺,而且只要驅散兩翼騎兵,長矛手就會遭到敵人弓箭手的射殺。另外,馬其頓方陣對地形的要求很高,在山地和丘陵地帶難以保持陣型。公元前168年,古羅馬軍團大破馬其頓方陣,馬其頓方陣隨之退出了歷史舞臺。
亞歷山大及其東征
亞歷山大(公元前336年—前323年),是馬其頓著名國王。少年時,亞歷山大曾求學于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門下,受希臘文化影響,他非常喜愛閱讀《荷馬史詩》,崇拜《伊利亞特》中的英雄阿溪里,并努力加以模仿。亞歷山大16歲就隨父征戰,揮師南下;18歲,他指揮馬其頓軍擊敗了希臘聯軍;20歲,他繼承了其父的王位,開始組織東征。
公元前334年春天,亞歷山大率軍侵入小亞細亞,第二年,敗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于伊蘇斯。公元前332年占領埃及,第二年揮師亞洲,對波斯作戰,攻占巴比倫等城市,擄獲財寶無數。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淪亡。亞歷山大還進軍中亞細亞,但遭到了當地游牧部落的反抗。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進軍印度,因土著居民的頑強抵抗,再加上氣候不適,士兵普遍厭戰,亞歷山大被迫于公元前326年退兵。亞歷山大的東征使希臘文明與東方古文明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沖撞與交融,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的希臘化時代。希臘文化與古代東方文化的交融促進了當時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但東征也給社會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東征后,亞歷山大定都巴比倫,在東起印度河、西至尼羅河和巴爾干半島的領域內,建立了橫跨亞、非、歐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東征時,建立了亞歷山大港,即今天的埃及亞歷山大城。該城規模宏大,人口眾多,商旅、學者云集于此。亞歷山大港是地中海世界和近東地區最重要的國際轉運港口,其最著名的建筑是一座巨型燈塔,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制服波魯斯王
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在滅亡波斯帝國之后,繼續東征,侵入了印度西北部。這一地區分布著許多小邦和部落,馬其頓軍隊一到來,許多小邦和部落都紛紛歸附。但波魯斯王卻堅持抵抗,于是亞歷山大率軍前往討伐。
波魯斯王嚴陣以待,亞歷山大先派一隊騎兵猛攻,印度軍隊抵擋不住,陷入混亂,急忙后撤,向印度戰象靠攏。波魯斯王見狀,急忙命令象夫驅使大象進攻馬其頓軍隊。
亞歷山大令騎兵讓開,步兵上前。馬其頓步兵從四面八方向大象和上面的象兵射箭和投擲標槍。受傷的大象頓時發狂,四處亂沖亂撞,根本不聽象夫的號令,反而將其踩死。馬其頓騎兵趁機迂回到印度軍隊后方,而步兵則豎起大盾,舉起長矛壓了過來,將印度軍隊重重包圍。印度軍隊死傷慘重,除了少數人從馬其頓人包圍圈的空隙中逃走外,其余全部被殺被俘。
此戰,印度步兵陣亡2萬人,騎兵損失3000人,幸存的戰象全被俘獲,波魯斯王被俘,他的兩個兒子和其他將領幾乎全被打死。而馬其頓僅損失了700步兵、300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