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測是一團亂麻,90%是錯的
如何才能確保不做“昏睡者”?
首先,我們不用過分擔心自己會患上抑郁癥或精神分裂癥,那畢竟屬于少數情況;其次,我們也要重視認知上的各種問題,而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扭曲,就是將猜測當成事實。猜測本來是正常的認知階段,但尚需確認、更正和修改,倘若將“我以為”“我覺得”和“我相信”,硬說成是真實的東西,并引發一系列情緒和行為,就會張冠李戴,與事實嚴重不符。
一個客觀的人,會通過不斷修正認知,讓自己努力接近真實。如果一個人對于自己的想法從不質疑,那自然就談不上修正,這樣的人,必然會將內心想法視為既成現實,固執己見,讓人際關系一團糟。
記得大學畢業5周年聚會時,我在酒店門口看到了一位同學,離著老遠我就熱情地和他打招呼,但他卻沒有任何回應。這讓我感到尷尬難堪,只覺得一股怒氣涌上心頭,我快步走進了酒店,并且整個聚會中都故意不理這位同學。
事后回想起這件事,我覺得自己很可能錯怪了對方。這位同學或許是距離太遠沒有聽見,或許是心中正想著別的事情,沒有留神。為什么事后我能想得明白,之前卻如此生氣?原因就在于,我內心的各種猜測,讓原本簡單的直線關系變得復雜而模糊。
“打招呼”是我發出的一條尋求建立關系的直線,對方沒有接收,也沒有回應,這引發了我一系列的猜測:“他傲慢無禮”“他瞧不起我”“或許我過去在什么地方得罪了他”“莫非有人挑撥離間”……每猜測一次,我發射出的直線就彎曲一次,纏繞一圈,最后淪為一團亂麻。
在這團亂麻中,我看不見真實的“他”,而僅僅是自己捏造出的“他”。其實遇到這種情況,我完全可以直接走過去,面對面與他打招呼,如果真確認他態度冷淡,也可以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敞開心扉,與他溝通,建立起誠實的直線關系。可惜的是,我被猜測蒙住了眼睛,并沒有這樣做。
猜測是一團亂麻,會讓關系變得復雜。過去我是一個喜歡猜測的人,現在仍在擺脫的路上。正因如此,我比很多人都清楚猜測的危害——我們真的會相信那些猜測,把頭腦中營造的假象當成事實,并衍生出相應的情緒,直至采取行動。就像我因為猜測而生同學的氣,并因此憤然離開一樣。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的很多情緒和行動,都是基于猜測,而非客觀事實,從而喪失了現實感和真實性。
喪失現實感后,我們與世界會出現嚴重的割裂,我們心中熊熊的烈火,不過是旁人眼中莫名其妙的煙塵。這就像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一樣,他始終活在幻覺中,把妓女當淑女,把風車當巨人,盡管他足夠勇敢也足夠激情,但他的故事始終擺脫不了荒誕不經,甚至略帶悲情的基調。當我們與世界的關系不再真實,努力會變成掙扎,熱情會變成焦躁,而我們與他人也無法建立起真實穩定的關系。
在人際關系中,人們評價一些人時常會用到這樣的措辭:“和他打交道很不舒服,累心。”這些在交往中經常引發旁人疲憊感的人,往往都是些喜歡猜測的人,也就是俗話說的“心重”。和他們打交道,我們需要小心翼翼,每一句話都字斟句酌,稍微不留神就會被他們曲解了其中意思,而且,無論我們怎么解釋他們都不會相信。與這樣的人構建起的關系,也必然是雜亂無章的,我們不敢說出真話,對方也沒能力接收真話,絕不可能形成通透清爽的直線。
兩個獨立的個體,是否能建立起直線關系,關鍵在于什么?我認為,關鍵就在于雙方是否愿意尊重事實。人們總說“三觀不合,不必強融”,但我恰恰覺得,觀點不同并不是人際關系的阻礙,正相反,正因為存在分歧,我們才有討論和溝通的必要。只要雙方都能正視事實,不把猜測作為依據,同樣可以達成直線關系。而如果有人無視事實,執著于虛無的猜測,那才是真正的“話不投機半句多”。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雷莎修女被譽為“貧民窟里的圣徒”,她曾說過:“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的、沒有邏輯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雷莎修女對于人性的觀察可謂透徹,人類有很多弱點,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自以為是。
因為人人都會忍不住以自我為中心,所以,要理解別人,確實是件困難的事。我甚至覺得,一個人是不可能完完全全理解另一個人的,哪怕這個人是與我們朝夕相處的父母、妻子、丈夫或孩子,他們很可能只是我們“親密的陌生人”。但換個角度說,我們也不能要求別人完全懂得自己,這是一種可望不可得的奢侈。但盡管不存在百分百的了解,我們卻依然要去了解,因為這是打開彼此內心的唯一鑰匙。在我看來,30%的了解,就足以化解沖突,而60%的了解,就能夠在人與人之間畫出一條直線,觸碰心靈。
當我們努力了解一個人的時候,需要切記的一點,就是不要根據自己的好惡去猜測對方的意圖,因為這類猜測90%都是錯的。我曾經有一位合伙人,他的口頭禪是“我一猜就是”——“我一猜你就是在生我的氣”“我一猜就知道你是這個意思”“我一猜這就是個陷阱”。有一次,我們去談一筆生意,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還沒談出個結果,中午我與他一起吃飯,席間他對我說:“我一猜就是這個結果,對方根本就不愿意與我們合作。”我聽后深感詫異,因為實際情況并非像他說的那樣糟,根據上午的情況,對方只是覺得價格有點高,并非不想簽約。我想了想,然后告訴他:“吃完飯你回公司吧,我一個人再去跟他們聊聊。”果然,在下午的會面中,我稍微降低了一點價格,生意就談成了。
猜測是內心的投射,不是客觀事實。如果內心充滿恐懼,就會猜測世界處處存在危險,每個人都很險惡,他人即地獄;如果過度自卑,則會過度敏感,別人無意的一聲咳嗽,都能視為是在對自己表達不滿。所以,在與別人打交道時,如果我們想擁有直線關系,要先摒棄各種憑空猜測,仔細傾聽對方的想法和心聲,敢于說出自己的真心話,以此還原事情本來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