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線關系:從心到心
在幾何學中,任意兩個點都可以通過一條直線相連。直線簡潔明了,不浪費任何路程,這個特點同樣體現在人際關系中。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點,而與他人建立起的真誠關系,就是直線。
人際關系中的直線,指的是心與心的連接,這種連接通透、坦誠,沒有欺瞞。小孩子撲向媽媽的懷抱,媽媽將孩子緊緊摟在懷中,還有朋友之間的推心置腹,上司與下屬之間的開誠布公,大家討論問題時的暢所欲言……在這些時刻,我們都實現了心的連接,因此,關系也都呈現為一條直線。直線最有利于情感的流淌與交融,人們能發自肺腑地表達心聲,不斷增強彼此的了解和信任,關系也必然越發牢固。可以說,直線關系是人與人之間最理想的狀態。
然而,怎樣才能確保畫出一條直線呢?為什么有的人近在眼前,卻疏遠陌生;有的人遠在天邊,卻心意相通?關鍵在于雙方是否能夠敞開心扉,講真話。
如果在一段關系中,真話可以毫無阻礙地流通,人們說出的、聽到的都是真話、實話、良心話,那么,這就能成為直線關系,就像下圖這樣:
與講真話相對的,是假話、大話和空話。這些話無法讓心與心實現連接,反而會攪亂關系。當人們以此交往時,關系就會發生扭曲變形,連通人們的紐帶變得曲曲折折、打結或者干脆斷裂。人們常說有些人說“鬼話”,其實就是指這些人不說真話,他們信口開河,或基于某種目的惡意欺瞞,讓原本可以清爽真切的關系,立刻撲朔迷離,如墜煙海。
講真話究竟有多重要?不講真話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在著名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的《真誠是生命的藥》中,有個故事足以說明這一點。
一位媽媽非常苦惱,她12歲的女兒和10歲的兒子原本成績優異,可在最近一年中卻都一落千丈,雙雙成了班里的墊底。她想不明白為何如此,便找到斯科特尋求幫助。通過交談,斯科特了解到,孩子們的爸爸一年前因侵吞公款被判3年監禁,為了不影響孩子們,她沒敢講真話,而是告訴孩子說爸爸被政府部門派往越南工作了。斯科特感覺孩子們成績下降或許與此有關,他鼓勵女士向孩子們說出實情,女士很不情愿,但最終還是同意了,不過她提出一個條件,那就是在她坦白時,斯科特必須在場,以便收拾殘局。
面對孩子們,這位媽媽表情痛苦,語氣忐忑,她結結巴巴地告訴孩子:“我必須向你們道歉。之前我說你們的爸爸在越南工作,那不是真的,真相是他被監禁了。他從公司挪用了一筆不屬于他的錢,犯了法。但你們的爸爸并不是壞人,他之所以這樣做,是想讓我們住進更大的房子,給你們買更多的玩具,當然,這不代表他是對的,可他已經為此付出了代價。再過一兩年,他就能出獄了,我們一家人就又能在一起了。很抱歉,我說了謊,我不該騙你們。”
斯科特在一邊觀察著孩子們的反應,讓他意外的是,兩個孩子并沒有驚慌、沮喪或痛苦,反而在聽到爸爸挪用公款后,露出了開心的笑容。而等媽媽講完,孩子們居然興高采烈起來。
“你們為什么這么高興?”斯科特問。
“因為我們一直以為爸爸是因為謀殺才入獄的。”女兒回答說。
“那你們為什么不直接問媽媽呢?”斯科特又問。
“我們不想惹媽媽難受。”
“你們知道‘挪用公款’的意思嗎?”
“應該是偷了什么東西,反正不是殺人。”
即使是不懂事的孩子,對謊言也有著超強的感知力,就算那些話來自最親近的媽媽,他們也能憑直覺分辨出是真還是假。事實上,孩子們從一開始就不相信媽媽編造的故事,同學們的竊竊私語、信報箱中從監獄寄來的信、媽媽定期去某個地方卻又從來不帶他們,各種蛛絲馬跡讓兩個孩子早就有了預感。
然而,因為媽媽沒有講出真話,孩子們反而向著最嚴重的方向設想,以為爸爸犯了殺人這樣的重罪,一輩子都會被關在監獄里,所以整天心事重重,顧不上學業。當他們知道實情后,發現事情并沒有想的那么糟,自然感到了輕松,甚至欣喜。這次談話后不久,兩個孩子的成績都回到了從前的水準。
盡管這位母親說假話的初衷,是出于對孩子的保護,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謊言就是謊言,必定與真相背道而馳。一個謊言包含著再多的無奈與委屈,都必然會給關系帶來明顯的影響,讓彼此的認知發生折射與變形。在上面的故事中,媽媽盡力掩飾,孩子們也假裝不知,雙方都在演戲,也都演得實在辛苦,而他們的關系也從一條直線,變得彎曲隱晦,有了隔閡。好在隨著真話的出現,一切峰回路轉。
人們總是高估了自己隱瞞的手段,低估了別人直覺的敏銳,更意識不到謊言對關系產生的影響。偵探學中有一個著名的“洛卡德物質交換定律”:“凡物體與物體之間發生接觸,必定留下印跡。這些痕跡不會憑空消失,只會從一種形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不僅那些作奸犯科者一定會留下指紋、足跡、作案工具等痕跡,即使人們未必抱有如此大的惡意,但只要有所隱瞞,就一定會出現漏洞,而真相,則會從這縫隙中一點點透出來。就像林肯所說的:“一個人可能會在一段時間欺騙所有人,也可能會在所有的時間欺騙一部分人,但絕不可能在所有的時間欺騙所有的人。”
總體來說,我們所接觸到的假話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意識的,這種假話有善意和惡意之分,比如上面故事中的媽媽,她很清楚自己說的并非事實,但卻出于好心。而那些詐騙犯和感情騙子,則是出于惡意欺騙他人。
另外一種假話,則是無意識的。如果說有意識的假話是“裝睡”,那無意識的假話就是處于“昏睡”之中卻不自知,還硬把夢游當成了現實。“裝睡”的人自己心知肚明,而“昏睡”的人,認知嚴重扭曲,他們的話歪曲事實,卻依然堅信自己手握真理。因為意識不到自己在說假話,“昏睡者”比“裝睡者”更理直氣壯,也更偏執,更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我們都曾遇到過這樣的人,他們異常固執,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真理,似乎全然看不到事實,如果有誰不符合他們的意愿,便會受到他們猛烈的攻擊,倘若我們試著和他們溝通,效果如同“對牛彈琴”,很難達成共識。這些人或許是我們“老頑固”的父母,或許是獨斷專行的上司,是作天作地的伴侶,或叛逆起來沒完沒了的孩子。此外,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也都有著這樣的特質,比如抑郁癥患者,明明生活在陽光下,卻無意識地深信自己站在陰影中;而精神分裂癥患者總會產生幻覺,堅信有人要害自己,于是率先傷害別人。種種情形印證了尼采的那句話:“堅信比謊言更是真理的敵人。”
在人際關系幾何學中,我們所說的講真話和畫直線,不僅針對有意識的假話,更要針對無意識的假話,以避免自己成為“昏睡者”。因而,講真話便具有了心理療愈的功能,對此,斯科特·派克就曾說過:“心理治療,其實就是鼓勵人說真話的游戲。”當我們開始講真話,并努力忠于事實之后,不僅能糾正扭曲的認知,讓內心不再固執、僵化,具有彈性,也能將扭曲的關系捋直,從中獲取滋養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