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做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3)
- 做人做事枕邊書(大全集)
- 趙凡禹
- 5625字
- 2014-03-25 23:02:46
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要求人們必須為此奢華所付出的最沉重代價,莫過于不能擁有自己。在高速度、快節奏、強耦合、多關聯的現代社會中,人們失去了往日的悠閑,精神上高度緊張。萬千訊息奔來眼底,瞬息萬變的事物需要及時處理。在眼快、手快、腳快、嘴快、反應快,五官四肢軀體綜合大繁忙中,惟一閑置起來的卻是一個思考的大腦。靜不下來的頭腦形同空置。大腦需要在寧靜中工作。快節奏生活可能訓練出快速機敏、準確反應的大腦,卻往往失去了哲人式的恬靜深思的大腦。
那種總攬全局的綜合審視,大尺度聯系的高闊視角,復雜脈絡的仔細梳理,纏繞層面的小心剝離,以及思路不通、靈感未至時的耐心等待,找到突破點后的深入掘進,融會貫通后的乘勢擴展……這一切都必須有一個從容自由的頭腦,一個寬舒自主支配的生存空間,以及一個寧靜無噪、無擾無迫的平和心境。
而在嘈雜忙亂中生活的現代人大多是“失靜”之人。你必須屬于快速的“流”,人生如萍,宛若不系之舟,在疾流簇擁下,最難自持。崇尚簡單生活的梭羅是持有自家生命寶券的真正富有者,能夠最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命。他認為:“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能夠放得下,他越是富有。”他悠然地說:“我最大的本領是需要極少”,“我愛給我的生命留有更多的余地”。生命在他手中被支配得游刃有余。與此相反,一些擁有大量金錢的富翁,卻被自己的黃金“焊”在某個高位上動彈不得。梭羅不無憐憫地說:“我心目中還有一種人,這種人看來闊綽,實際上卻是所有階層中貧窮得最可怕的。他們固然已積蓄了一些閑錢,卻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擺脫它,因此他們給自己鑄造了一副金銀的鐐銬。”位高自囚,富極如貧,事物常常是這樣兩極相通。街頭警車呼嘯而過,不是外國元首就是本國犯人;總統和窮光蛋口袋里都一文不名;女王和拾荒婦都不需要名片。生活中的辯證法值得深深品咂。
一個人屬于自己的重要標志是擁有能夠獨立思考的頭腦。有些哲思未泯的人總想掙脫“失靜”狀態,尋覓凈地,力圖重新擁有自我。
歷代許多著名的中外學者、思想家、文學家,他們也許生活得并不拮據,有的甚至相當富有,擁有自己的莊園城堡,但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都過著“簡單的生活”。
梭羅更是這方面的典范,在瓦爾登湖畔,他憑借著簡單而豐富多彩的生活為自己贏得了充裕的自由支配的時間。他說:“因為我對某些事情有所偏愛,而又特別重視我的自由,因為我能吃苦,而又能獲得成功,我并不希望花掉我的時間來購買富麗的地毯,或別的講究的家具,或美味的食品,或希臘式的或哥特式的房屋。”由于掙脫了生活中的繁瑣雜冗,梭羅才能夠靜靜地閱讀與思考,他說:“我的木屋,比起一個大學來,不僅更宜于思想,而且更宜于嚴肅的閱讀。”瓦爾登湖真不愧是治學圣境。
正如蒙田所言:“我們要保留一個完全屬于我們自己的自由空間,建立起我們真正的自由和最重要的隱逸與清靜。”正是在瓦爾登湖隱逸的自由空間里,梭羅為我們留下了如此睿智優美、充滿人生哲理的圣潔文字。
自己是生命的重心。
不懂得珍愛自己的人,也不會真正懂得去珍愛別人。人的一生總要有個重心,你把什么當作自己生命的重心呢?事業,愛情,親情,友情……總之,是他人,還是自己?
我們都曾聽過:某人為了遷就父母的想法,選了一門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或者娶了自己不愛的人,要么是從事了自己不喜歡的職業。某人看別人在商場中大發利市,便盲目跟從,結果經營不善,虧損累累……所有這些都是源于你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夠承擔自己的現在與未來,所以你才努力地把自己的一切依附于別人。事實上,如果連你自己都不能肯定地相信自己,別人的鼓勵是根本產生不了什么作用的。別人的想法永遠不能完全代表你自己,你也絕對有權去決定要不要接受別人的意見或是受不受別人的影響。
把自己當作生命的重心,說通俗些就是倡導人“自私”,雖然這與我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仁”道大相徑庭。
我們中國人素來以“愛人”為美德,而以“愛己”也就是“自私”為恥。“愛己”就會遭人議論,為人不齒。
其實,自私不是件壞事。做人要自私,但不吝嗇、不損人。自私,就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問題、做事情,也就是以自己為中心、重心。
自私也并不是件見不得人、不光彩的勾當。相反,一味妥協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像童話里那只善良、軟弱的仙鳥,為報答救命恩人,每次都拔下自己的一根羽毛,滿足他的需要。終于,在嚴寒的冬夜,沒有了一根羽毛的它凍死在廣場的雕塑上。它至死也不會明白,正是它的所謂“善良”“愛人”,才培養了對方的貪欲和惰性,也使它失去了生命。人不也是這樣嗎?
就如愛人,把愛情作為生命的中心,把自己的全部交給所愛的人,生命就不再屬于自己,而愛人也會因此背上沉重的負擔。愛情本來就是兩顆獨立的心相互碰撞的結晶,試想只剩一顆躍動的心,愛情的火焰還能燃燒多久?倚靠著別人過一時還行,一輩子呢?
就如親人,年少時我們有長輩的呵護疼愛,年老時我們有兒孫的孝敬關愛,但他們都曾經或都將會有自己的生活,都將離我們而去。
事實上,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重心,只有自己才完全屬于自己,無論年少年老,無論得失成敗,都是自己。苦也罷,累也罷,為著自己,無怨無悔,勤勤懇懇。
當我們把自己作為生命的重心時,我們就把自己當作知己,當作朋友,我們和自己談心,交流,監督自己,懲罰自己,獎賞自己,安慰自己,沒有偽裝,沒有隱私,獲得靈魂的安寧,接受正義的審判。為自己的快樂而快樂,為自己的憂傷而憂傷。
記住:只有你才是你生命真正的重心,也惟有你才能給自己最有力的肯定,那才是你成長中的突破,潛能開發的最佳基礎。
保持做人的本色。
現代社會是快節奏的。你在大街上看到的每一個人,都是行色匆匆,似乎有永遠做不完的事,整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如果你走上前去,隨意問一個從你身旁擦肩而過的行人:你活在你真實的生命里嗎?對方給你的也許是一臉的茫然。在商品經濟大潮裹挾之下,許多人失去了真實的自我。
當儒雅的學者離開大學講堂到潮起潮落的商海里去搏擊時,當富于激情的詩人丟下自己的筆沉浸于股市行情的跌宕起伏時,你不僅要問:他們快樂嗎?他們有自己的歸屬感嗎?當他向你呈上綴著一大堆各種各樣的頭銜的名片時,你是羨慕他的成就,還是遺憾他的缺失?
一位作家講了這樣一件事。一天,他到一所寺廟里去吃了一次齋飯。席間,他問僧人寺廟的齋飯為何這般清淡?為什么不多放一些佐料?為什么不把油鹽放重一些呢?這位老僧指著桌上的一盤青菜笑著說:世上人人都吃青菜,可是又有幾個人品嘗出青菜的味道。要想品出青菜的味道,只要將其洗凈放在清水里煮便可,這樣我們吸取的才是青菜真正本色的營養。而世人席間所吃的青菜,看似做法講究,五味調和,味道鮮美,其實,他們嘗的不過是青菜的佐料的味道而已,滿意的不過是廚師的精湛的技術而已,至于青菜的味道和營養,他們并沒有品嘗到。
老者的一席話,道出了我們生活中時時處處所疏忽和遺忘的本色。是啊!在如今這個復雜多變的社會中,人人為了保護自己,都刻意地給自己加點“佐料”,粉飾自身。雖然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需要,然而,正因為人人都戴著面具,我們正漸漸地失去做人真實的一面,很難體會到真實給我們帶來的美。
真實是保持做人本色的本真體現,做人就應該講究真實。真實是難得之美。當我們與自己內心和諧一致的時候,當我們與同樣真誠直率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是真實的。真實就像循環的能量一樣幫助我們充滿活力。在兒童故事《棉絨兔子》里,玩具兔子問道:什么是真實?真實就是自然發生在你身上的事。玩具皮馬給它解釋說。
除去面具,回想你覺得自己“真實”的時刻。想一想你有哪些尖利的、脆弱的,或者需要小心保存的地方。你是不是很容易發火、受驚或者期望別人按照你的意愿做事?改變這些行為的一個辦法是把它們說出來。我們不一定要做完人;相反,承認自己的不足可以使我們更加真實,也更容易建立親密關系。
保持做人的本色,就是不要丟掉自己真實的一面,用你真實的一面去體察,你就能夠透過膚淺的表象,看到一個人的實質。
隨著我們自己變得越來越真實,我們看到表面之下的靈魂,不再擔心年齡、外表和日漸稀疏的頭發。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了精神的美,那是由親密而生的溫暖所滋養的。
一個人最為看重的幸福和成功只能從自己生命的本色里去獲得。富翁看重金子,而本分的莊稼人卻看重腳下那片拴緊他們靈魂的土地,因為他們深信“泥土里面有黃金”。
失去本色的人生是灰色的、無光澤的人生,做人,就應該保持自己的本色。
自己的命運自己做主。
魯迅在《祝福》里描寫祥林嫂這個人物,是一個只知向神佛乞求改變自己命運的不幸女人。時至今天,還有很多人一旦在前進的道路上遭遇困難、碰到挫折、面臨逆境、身處不幸之時,也總是抱怨自己的命運,嗟嘆自己的命運是如此的多舛,從而輕易把自己的失敗歸責于他人,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把命運的改變希冀于上帝的垂青。
每個人對自己都是有所了解的,只不過有的人了解得比較清楚,有的人卻從未認真想過,還不太清楚。有的人過高地估計了對自己的認識,而有的人卻總是看低自己的能力。對自己命運的掌握,全在于對自己的了解上,這就是說要知命。
可是偏偏就有那么一種人,對自己的命運越了解,越是清楚,反而越是相信在冥冥之中有個東西在主宰自己的命運,認為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是上天注定的。于是放棄抗爭的努力,讓很多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從身邊白白溜走。不去做主觀努力,只知一味地等待,看到一只兔子撞死在樹樁上,就一輩子守在樹樁旁,從未想過還可以離開樹樁到其他地方去抓兔子。
做人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做人就應該樂天知命,知命而不信命。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歷史前進的步伐就是由那些從不相信命運,從不向命運低頭服輸的人引領著的。昔日,陳勝、吳廣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首先向自己的命運進行了抗爭。做人更應該這樣,更應該經常向自己發問:“難道我就是這個樣子,不能改變嗎?”人對人的超越,最主要的是對自我的超越。只有超越自我,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才能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出生在同樣的環境中,坐在同一間教室里,聽同樣的老師講課,畢業后的結果卻大相徑庭,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看來不是一個簡單環境決定論所能回答得了的。這其中,顯現出來的差別就在于每個人對待自己命運的不同態度。相信命運與不相信命運的人的結果有著很大的差異。
可見,人的處境永遠不是僵直呆死與毫無道理可講的,處境是按照一定的規律而變化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機遇也會有自己的挫折,有自己的無常也會有自己的有常,有自己的順風也會有自己的厄運。命運由我做主,幸福在于自己去尋求,無論身處逆境、順境或是俗境,時刻以一種樂天知命而不信命的態度超越自己,去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你就是一只翱翔天空的鷹。
有這么一個寓言故事:
一個喜歡淘氣的男孩,他的父親有一個養雞場。有一天,他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去,發現了一個鷹巢。他從巢里偷了一只鷹蛋,帶回養雞場,把鷹蛋和雞蛋混在一起,讓母雞來孵。小鷹就在一群小雞里出生、長大,它從來沒有想過自己除了是小雞外還會是什么。起初它很滿足,過著和雞一樣的生活。但是,當它逐漸長大的時候,它發現了與伙伴們的不同。它內心里有一種奇特不安的感覺,它想,“我一定不只是一只雞。”但是,它一直沒有采取行動。直到有一天,當小鷹看到一只老鷹翱翔在養雞場的上空,它突然感覺到自己的雙翼有一股奇異的力量,感覺到胸膛里心正猛烈地跳著。它抬頭看著老鷹,一種想法出現在心中:“養雞場不是我呆的地方,我要像它一樣飛在藍天上。”它展開雙翅,雖然它從來沒有飛過,但它內心有著飛翔的力量和天性。終于,它先飛到一座矮山頂上,又飛到更高的山頂上,最后沖上藍天,到達了高山的頂峰。它終于證實,自己是一只鷹!
也許你會說:“我已經懂你的意思了。但是,它本來就是鷹,不是雞,它才能夠飛翔。而我,也許本來就是一只雞,是一個平凡的人。因此,我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能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來。”這正是問題的所在你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來!這是事實,而且,這是問題嚴重的事實,那就是我們只把自己釘在自我期望的范圍以內。
愛迪生曾經說過:“如果我們做出所有我們能做的事情,我們毫無疑問地會使自己大吃一驚。”每個人都有巨大無比的潛能,只是有的人的潛能已經蘇醒了,有的人的潛能卻還在沉睡。任何成功者都不會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開發人的無窮無盡的潛能。只要你抱著積極的心態去開發你的潛能,你就會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會越用越強,你離成功也會越來越近。相反,如果你抱著消極心態,不去開發自己的潛能,任它沉睡,那你只有嘆息命運的不公了。
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或危機,只要你認為你行,你就能夠處理和解決這些困難或危機。對你的能力抱著肯定的想法,就能發揮出積極的力量,并且因此產生有效的行動,直至引導你走向成功。
自我發掘的決心,自我依靠的習慣,可以讓你變得越來越強大。拐杖是為跛足者準備的,而不是為強壯的年輕人。無論是誰,如果企圖依靠精神上的拐杖走過人生,他一定不會走得很遠,他也絕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成功者。
成功殿堂的大門,不是任意通行的,每一個進入者都擁有自己精心打造的鑰匙。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必須由你自己親自來鍛造。鍛造的過程,就是釋放你的潛能、叫醒你的潛能的過程。如果你見了生人就害羞;如果你懼怕新的陌生環境;如果你經常覺得擔憂、焦慮和神經過敏;如果你有類似的面部抽搐、不必要的眨眼、顫抖、難以入眠等“緊張癥狀”;如果你畏縮不前、甘居下游,那么,你受到的壓抑太重了,你對事情過于謹慎和“考慮”得太多,限制了你的潛能的釋放。“壓抑個性”是對個人潛能的一種壓抑,具有“壓抑個性”的人不能表現內在的創造性自我,因而顯得停滯、退縮、禁錮、束縛,拒絕表現自己、害怕成為自己,把真正的自我緊鎖于內心深處,思維也幾乎陷于停頓。這樣潛能不但沒有釋放,反而消耗在終日疲憊不堪的狀態中。
世界上有且只有一個人能夠左右你的成敗,這個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支持你邁向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