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做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2)
- 做人做事枕邊書(大全集)
- 趙凡禹
- 5425字
- 2014-03-25 23:02:46
不喜歡自己的人,常表現為過度的自我挑剔。適度的自我批評是有益、健康的,有助于個人的發展;但超過了這個程度,就會影響我們的積極行為了。如果一個人過于自我挑剔,當他從事一件事時,他會覺得自己很笨拙、很膽怯,想到自己的種種缺點,便沒有勇氣繼續下去。這樣的話,他最大的敵人就是他自己了?!妒ソ洝分校斠d遇到受折磨的人時,他不去查問為什么這些人會如此,也不會給予很多的同情,而是說:“你的罪被赦免了,回家去吧,而且不要再犯罪了。”忘記過去的錯,愛自己,你認為你是巨人的時候,你才會成為真正的巨人。
第學會接納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一個人接納另一個人很難,但一個人接納自己更難。我們時常對自己不滿,為自己的缺點懊惱與煩悶,千方百計想掩飾。自己面對自己時,我們常常會陷入懼怕與悔恨中不能自拔。
但是,自己又不像別的物件,不喜歡了就可以隨時扔掉;也不和別人一樣,合得來便相處,合不來便分手,用不著去委曲求全。我們自己不可能把自己扔掉,除非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自己隨時都在糾纏著自己,無論你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罷:滿意時,它和你在一起,不滿意時它同樣不會離開你。生命的無奈也在于此。
有的人很早就接受了自己,有的人至死都無法接受自己。
誰都想成為一個完美的人,想生活在完美的世界中。我們總期望著自己更漂亮些,更動人些,因為美麗不僅帶給我們感官的愉悅,還會讓我們本能地自信。
盡管我們知道,相貌、性格和生命一樣,都是我們所不能自由選擇的,然而,對于自己的不滿意,卻時刻折磨著我們。丑陋使我們不敢大聲講話,不敢仰起頭走路,不敢面對他人的注視,在美麗的人面前,我們更本能地感到自卑??傁M幸惶?,魔鏡會突然出現,告訴你是天下第一美人。
性情也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雖然我們并不對自己的容貌與性情負完全的責任,但我們卻不得不每日面對它。蘇格拉底能夠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才宣稱自己自知其無知。我們雖不能像蘇格拉底那樣,自知自己無知,但接受自己是無知的,卻可以做到。
接受自己,有多種方式,因為,世界上有照臉的鏡子,但沒有照心的鏡子,也因為,這都是自己的私事,別人干涉不上。
比較世俗的一種是若隱若現。對自己的優點,我們不去自己挑明,而千方百計誘導別人說出,雖然只是說的人不同,可這其中的奧妙就很深了。自己說的,那叫自我吹噓,叫逞能;別人說的,是“客觀”,是“實事求是”。聰明的人最善用這一招,臨了還會讓對方說一句,你真謙虛。
對于自己的缺點,我們難以接受,更不愿意被別人指出,尤其是當眾指出。領導每次作完報告都要說“歡迎批評指正”之類的話,你可千萬不要當真。這意見不能“指”,更不能“正”,只能當作沒有,最好本來就沒有。不然,你肯定會免費獲得許多“小鞋”穿。
比較聰明的一種是: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有自己知道了,自己覺察出問題,神不知鬼不覺地改掉,這才是上上之策。
明智的做法就是,三緘其口。不要那樣不厭其煩地告訴別人“我還有點自知之明”,那其實是在自欺欺人,一味地想要改變自己,求全求多。內向的人,希望自己能開朗些,外向的人希望自己深沉些,直率的人希望自己圓滑世故些,圓滑世故的人希望自己簡單快樂些,都是沒有意義的。
做人要接納自己,不要掩飾自己,嘴上一套心里一套,渾渾噩噩,得過且過,也不要我行我素,剛愎自用。接納自己,實質就是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優點,我們便多一分自信,接受自己的缺點,我們便多一點理智。表現得坦坦蕩蕩、光明磊落、平和、不做作、不炫耀。
接納自己需要勇氣,也需要毅力。接納自己,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也是一個人長大、成熟的過程。這當然是一個痛苦的經歷,因為我們會逐漸發現,自己不是那樣完美,也不可能變成理想的自己,接納自己的優點也接納自己的缺點,直面自己的優點需要勇氣,直面自己的缺點更需要坦誠,需要包容。
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明白自己想做的不一定就能做,明白自己做的不一定全能做好,我們便會自信、自制、自強,生活便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煩惱。相反,斤斤計較自己的缺點,不原諒自己的失誤,則會使我們沮喪、自卑。
現實粉碎著我們的理想,也粉碎著我們對自己的夢。接受真實的自己,客觀地對待自己,我們就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面對真實的自我。
要獲得成功,應該追求真實。莫將目光避開真實。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從看透欺騙和蒙蔽起步的。我們每個人都具備一種看穿現實的本領,只不過這種本領如果一直不用就會鈍化,久而久之還會完全喪失。
我們應該永遠追求真實,努力使自己正視真實,而不能蒙騙自己。歪曲事實而到手的成功,即便可以算得上是成功,歸根結底也不過是偶然的、短命的。真正的成功之路是回避不了真實與現實的。盡管那可能是一條荊棘叢生之路,你也只能在事實的土壤上摸索前進。因為通往成功的光明之頂,非此別無他途。
人的社會應該是由真實、誠實和正直三大支柱而支撐的。那些已經獲得成功的先驅者,無不遵從這三大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針對每件事、每個行動,應該常問自己:“這是事實嗎?…這是他(我)認真的想法嗎?”如果你能挺著胸膛說“是”,如果你能得到“不錯,那想法是認真的”的評價,那么你的認識可以說多半是對的。任何目標都靠積極行動才能達到,行動的結果完全取決于你。只有始終看清真實,成功的道路才會向前延續。
不管你處于什么樣的環境中,要成為一個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健全之人,真實是超過一切的至關重要的條件。了解真實,承受真實,這就有了成功的希望。
一個善于識別真實的人,必定對自己與他人的差異很敏感。不僅明了自己,也能看透別人正需要什么和正追求什么。
成功是一種過程,不可一蹴而就,我們所余下的時間不是還相當多嗎?但是,也不要忘記,時間的鐘擺一秒鐘也不會停歇。勝利的女神從不把微笑賜給那些拱手奉送時間的人。世上沒有可供任意揮霍的時間。
了解你自己的長處。
美國社會專家研究顯示,人的智商、天賦都是均衡的,或許你在某一方面有優勢,但不一定在別的方面能夠贏過人家。有優勢的同時就會存在劣勢。
其實,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某種優勢,都有適合自己的工作、事業。同時,人不是完人,不可能在每個領域都很突出,有的方面甚至缺陷十分明顯。不同的人,生理素質、心理特點、智能結構等千差萬別。有的多條理,善于分析;有的多靈氣,富有幻想;有的擅巧計,能于謀略;有的富形相,善于表演。只要比較準確或大致對應地找到自己的目標或方向,你就或早或晚、或近或遠會有突出的表現。
有的人在未發現自己的才能和專長時,往往做事不得要領,學無成就,做無成果,總是感覺自己很卑微。這可能是因環境條件或形勢逼使而不能顯示自己的才能,如同黑夜行路,坎坷不平。
客觀地認識你自己,知道你自己的長處,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走一條自己的路,這對于你未來的發展,你的成功,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你在一個你不擅長的方面辛苦拼搏,成效可能不會很大,甚至無功而返。
達爾文《自傳》表明,正因為他對自己的深刻認識,才使他把握住自己的素質特點,揚長避短,做出了突破性的成就。他十分謙遜又自信地談到:“熱愛科學,對任何問題都不倦思索、鍥而不舍,勤于觀察和收集事實材料,還有那么點兒健全的思想?!钡终J為自己的才能很平凡:“我的記憶范圍很廣,但是比較模糊?!薄拔以谙胂笊喜⒉怀霰?,也談不上機智。因此,我是蹩腳的評論家?!彼€對自己不能自如地用語言表達思想深感不滿:“我很難明晰而又簡潔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我的智能有一個不可救藥的弱點,使我對自己的見解和假說的原始表述不是錯誤,就是不通暢?!眰ゴ蟮鸟R克思有許多天賦,但他在寫給燕妮許多詩后,發現自己并不具備杰出的詩才,并作了深刻的自我解剖:“模糊而不成形的感情,不自然,純粹是從腦子里虛構出來的。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完全對立,修辭上的斟酌代替了詩的意境?!弊骷抑熳郧逡苍治鲞^自己缺乏小說才能的短處,在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說:“我寫過詩,寫過小說,寫過散文。25歲以前,喜歡寫詩,近幾年詩情枯竭,擱筆已久……我覺得小說非常地難寫,不用說長篇,就是短篇,那種經濟的、嚴密的結構,我一輩子也寫不出來。我不知道怎樣處置我的材料,使它們各得其所。至于戲劇,我更始終不敢染指。我所寫的大抵還是散文多?!?
對自己的認識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認識過程不僅建立在反饋基礎上的自我動態調節,也要借助別人對自己的中肯意見。
有兩件學林軼聞值得我們深思。
著名的史學家方國瑜。他小時候除刻苦攻讀學堂課程外,還利用節假日跟從和德謙先生專攻詩詞。他欽佩李白,羨慕蘇軾,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名詩人。但一晃六七年,卻始終未能寫出一篇像樣的詩詞。1923年,他赴京求學,臨行時和德謙先生誦玉阮亭“詩有別才非先學也,詩有別趣非先理也”之句以贈之,指出他生性質樸,缺乏“才”“趣”,不能成為詩人,但如能勉力,“學理”可就,將能成為一個學人。方國瑜銘記導師深知之言,到京后,師從名家,幾載治史,就小有成就,后來著成《廣韻聲匯》和《困學齋雜著五種》兩本書。從此他立定志向,終生獻身于祖國史學研究。
著名史學家姜亮夫也有類似經歷。20世紀20年代,他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當時他極想成為“詩人”,把自己在成都高等師范讀書時所寫的400多首詩詞整理出來,去請教梁啟超先生。不料梁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囿于“理性”而無才華,不適宜于文藝創作。姜亮夫回到寢室用一根火柴將“小集子”化成灰燼。詩人之夢醒了,從此他埋頭攻讀中國歷史、語言、楚辭學、民俗學等,取得一系列成果??芍^“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從別人眼中找到真實的自我。
世上的人看月亮,有人喜歡月圓的時候,也許是因為象征圓滿;也有人喜歡弦月,可能是因為富有詩意;不一樣的人看月亮,就會對月亮有著不一樣的想法。但是,不管人們對于月亮是什么樣的想法或觀感,月亮終究還是得循著自己的軌跡前進,反正它永遠也無法滿足所有的期盼。更何況,人要怎樣看月亮,對月亮有怎樣的想法、觀感,反映的是人們自己的狀態或需求,未必是因為月亮才這樣想的。至于別人對我們的眼光,常常反映的也是他們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人就是憤世嫉俗、怨天尤人,看誰都是一樣地不滿,對我們當然也不會例外;有人過于主觀,常是以偏概全,認識我們沒有三分鐘,就已經對我們抱有成見了;還有人根本不在乎別人,對這樣的人而言,你怎樣表現都好,也怎樣都不好,反正他是看自己心情說話的人。如果我們過于在乎這些人的想法,只會顯示出對自己太沒有自信,更是徒增自己的煩惱罷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些人,比如我們的父母、長輩或是朋友,他們是真心關愛、在乎我們的人。如果用心聆聽他們的想法或建議,對我們自己會有很大的助益,因為他們是真心為我們著想的人。不過,即使是做父母的也未必能夠完全了解自己小孩的需要,有時候父母也常會因為自己的局限,而對小孩有著某種過度期待,更別說是其他人了。所以,即使是那些愛我們的人,我們雖然能夠了解、體會他們心情,但是對于他們所做的建議、分析,還是得要經過我們自己的檢討、過濾才行。畢竟,要對自己負責,最了解自己的,往往還是自己。
這倒不是說,那些不是為我們著想的人,我們就不必在乎他們的想法了,只是說我們得清楚地知道別用情緒來回應別人個性、習慣上的不圓滿,才能平心靜氣去接受那些對我們有益的建議。至于對那些關心我們的人,彼此的關系應該是分享與聆聽,并不是遵從對方的期待而改變。對于那些真是不能接受或是無法達成的期待,還是得要適時地拒絕才行,否則就容易成為關系中造成決裂的隱藏炸彈。也有些時候,我們的理想與那些關愛我們的人相抵觸,或許自己非常清楚為什么要作這樣的選擇,清楚地知道將來的發展,但是別人并不知道,如果我們要堅持自己的選擇,也得要盡力溝通清楚才好。
總而言之,與他人的互動中,別人對于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會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在我們聆聽別人意見時,先要了解他們對我們的心情是什么,然后再仔細考量他們的建議是否適合。我們總是應該要聽聽別人對自己的想法或建議是什么,但是永遠要記住的是,我們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而且最終的目的,是透過別人像是照著鏡子一樣地看清楚自己,然后表現出真實的自己,并不是一味地把自己塑造成別人眼中完美的形象。
只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
美國有一位企業家,他身纏億萬家產,然而卻在過節的時候一臉苦笑:“現在有了錢,我又不知道該享受些什么了!”
今天沒有人再像古人那樣追求“一簞食、一豆羹”的清貧生活,但天天鮑參翅肚,似乎又有暴殄天物之嫌。追求豪宅、名車、時裝就和去吃鮑翅一樣,屬于一種不入流的情趣。賭博可以博一樂,但十賭就會有九輸,再說賭博于法于理于修養都不容。去追求美色?更不可取。畢竟,重循三妻四妾的封建孽俗只能被人所取笑。
“你最鐘愛的是什么?充滿了你的心靈,讓你感到無比幸福的又是什么?”你若認真反思自己的內心需求,一定可以找出答案。
因為“自我”并非隱藏在你的內心深處,而是在你無法想像的高處,至少是在比你平日所認識的“自我”更高的層次里。真正認清你自己的內心渴望,惟有發自你的天性。惟有自己,才有資格成為自己的安慰者與解放者。
清人錢泳曾有云:“貧賤近雅,富貴近俗,雅中帶俗,可以資生,俗中帶雅,可以處世?!?
在夜深人靜的晚上,對著一幅自己的藝術作品不停地看,然后閉目,記住它并遐想。在洗心養神之際,你也許想起了一段童年的往事,也許想起了自己曾經歷的最血光的商戰,也許……這也算是一種雅俗之間的“資生”“處世”之道吧。蒙田說過:“世界上最重要的事莫過于懂得讓自己屬于自己”,“必須闔門閉戶重新擁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