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秘史(5)

裴度的宅子在通化坊,就在朱雀大街的邊上。當裴度騎馬剛出東門時,就被刺客堵住。刺客第一劍斷裴度的靴帶,第二劍刺中后背,第三劍砍到腦袋上,以為裴度已死,所以刺客待其墜馬,以取其首級。但此時,裴度的隨從王義死死護住主人,刺客再揮劍,砍斷王義的手,又將其刺死。裴度已滾到一邊的溝里。刺客沒有再查看,認為其必死無疑,于是呼嘯而去。

他們想錯了。

裴度雖頭部中劍,但傷口不是很深。為什么?上朝出門前,他梳完頭,隨手戴上朋友前一天贈送的揚州氈帽。這種帽子比較厚,正是它保護了這位唐朝未來宰相的性命。自此以后,揚州氈帽暢銷長安,因為被認為能給人帶來好運氣。

裴度的僥幸脫險對藩鎮來說是個災難。

武元衡被刺三天后,憲宗即以裴度為新宰相,繼續對藩鎮用兵。此前,有大臣向皇帝建議罷免裴度的官職,安撫李師道和吳元濟。憲宗大怒,道:“若罷免裴度,使賊人奸計得逞,朝廷威信何在?我用裴度一人,足以襲破此二賊!”

裴度任宰相后,以削平山東和淮西的藩鎮為己任。此時,公開反叛的是淮西。武元衡被刺前一年,淮西節度使吳少誠病死,其子吳元濟秘不發喪,欲繼承節度使之位。這種情況在當時很常見,結果往往是朝廷妥協,追加一個任命。但憲宗皇帝拒絕了這樣的要求。吳元濟遂叛。

武元衡被刺后,長安繼續對淮西用兵,兩年過后仍無法決勝吳元濟,朝廷的財政也漸漸吃緊。朝廷中的一些大臣有罷兵的想法。這一日,憲宗在與重臣議政的延英殿召見裴度,專門詢問此事。

裴度說:“賊臣跋扈四十余年,圣朝姑務含弘,蓋慮凋傷一境,不聞歸心效順,乃欲坐據一方,若以旄鉞授之,翻恐恣其兇逆。以陛下聰明神武,藩鎮皆愿勤王。臣請一詔追兵,可以平蕩妖孽!”意思就是,不可罷兵,他裴度要親自領兵圍剿叛軍。

唐憲宗問:“你真的能為我出征嗎?”

裴度流淚拜倒,說:“武相國已殉難兩年,今山東、淮西兩賊仍未平滅,為臣日夜忐忑,今必為陛下出征,誓不與賊共存!”

憲宗動容,當即命裴度為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

早年時,裴度落魄于洛陽。一日黃昏,路過天津橋。當時淮西已叛多年。在橋上,有倆老人倚柱聊天,一位說:“蔡州用兵日久,不知何時才能平叛。”正在這時,他們看到裴度,驚愕而退。裴度奇怪,叫仆從跟在他們后面,聽一老人說:“剛才還憂慮蔡州之亂不能平息,現在好了,平此亂者當是此人。”仆人回報裴度,后者笑道:“拿我開玩笑吧。”但就在轉年,裴度考中進士,走入了仕途。

元和十二(公元817年)年八月,裴度赴淮西,指揮戰斗,軍威大振。

當時,朝廷的每支軍隊都有宦官監軍,士兵進退都聽監軍的,將領做不了主。裴度到后,將所有宦官都轟了回去,把權力下放到將領那里,如此一來,誰人敢不用命?所以此后連戰連捷。十月十一日,在裴度調度下,大將李愬雪夜襲蔡州,生擒了吳元濟。

又過了一年,秋高氣爽之日,朝廷開始對盤踞在山東的李師道用兵。

李師道雖善于進行恐怖活動,但本身沒什么謀略,真要對陣作戰,就含糊了。而且,吳元濟被誅后,對他震動不小,在這種情況下,他上表向朝廷謝罪,割讓三州,并以長子為人質,留于長安。但很快又改變了主意。出現這種變化,跟他身邊的兩個女婢有關。

按史上記載,李師道無謀,計策多出于身邊的倆丫環:蒲大姊、袁七娘。她們得知師道向朝廷服軟后,說出了這樣一番話:“自您祖父以來,一直占據著山東十二州,怎能輕易割給朝廷?況且我們有很多軍隊,可以跟朝廷打一架,若勝不了,再行議和也不晚哦!”

李師道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就高興地答應了。

朝廷此時已派武寧、宣武、義成、橫海、魏博五鎮(這段時間還比較老實)節度使率軍合圍山東。中唐藩鎮,最善戰的莫過魏博軍(又稱“天雄軍”,與徐州的“武寧軍”,為當時戰斗力最強的部隊)。與魏博軍交鋒的是李師道的部將劉悟。一戰即潰。當時,李師道坐鎮鄆州,逼劉悟進軍,后者遂反水,回師手刃李師道。時間是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春二月。

劉悟這一刀,算是對武元衡的一個交代吧。

武元衡的朋友中,有個叫王潛的,任江陵鎮守使,其部下許琛,一夕暴死又復活,聲稱被抓到陰間,在那里偶遇了一個身材高大的紫衣人,后者托許琛給王潛帶話,說自己生活困頓,身上快沒錢了。

按許琛的描述,他當時來到一個叫“鴉鳴國”的地方。國中有千萬株高大的古槐,烏鴉不斷地鳴叫,四周幽暗陰森,“內氣黯慘,終日昏暗,如人間黃昏已后,兼無城壁屋宇,唯有古槐萬萬株,樹上群鴉鳴噪,咫尺不聞人聲。”后進了一座城,在府衙里,發現官員身邊坐著一個紫衣人,身材高大,頭上包著棉布,好像受了傷。經官員審問,發現抓錯了許琛,便放他回人間,臨走時,許琛被紫衣人拉住,后者說:“你回去看見鎮守使王潛,就說我需要用錢,請他一定再給我五萬張紙錢……”

王潛聽后,潸然淚下,說:“那紫衣人定是元和十年被刺的故友武相國啊!”

武元衡被刺后,與其關系不睦的詩人劉禹錫,曾懷著復雜的心情寫下著名的《代靖安佳人怨》,其一:“寶馬鳴珂踏曉塵,魚文匕首犯車茵。適來行哭里門外,昨夜華堂歌舞人。”其二:“秉燭朝天遂不回,路人彈指望高臺。墻東便是傷心地,夜夜流螢飛去來。”

有人說,這詩里有那么一點幸災樂禍。劉禹錫是那樣的人么?

武元衡的情人、皇帝和同事都還不錯。他死后,成都的女詩人弄起“薛濤箋”;皇帝沒有動搖,繼續執行了他的政策;而同事裴度,連續平滅了強藩,為他報了大仇。而裴度自己,也成為一代名相。晚年的時候,裴度退居洛陽,在南郊午橋別墅“筑山穿池,竹木叢萃,有風亭水榭,梯橋架閣,島嶼回環,極都城之勝概”,取名“綠野堂”,與白居易、劉禹錫等人終日宴飲放歌。唐文宗開成四年(公元839年)春,裴度似乎也聽到了烏鴉的叫聲,那是他的老友武元衡在“鴉鳴國”的召喚嗎?沒有多久,他便也去世了。

甘露大冒險

這是一個不值得同情的故事。如果你足夠膚淺,也會這樣認為。

這個故事中,幾乎囊括了一切類型電影的關鍵詞:陰謀、驚悚、懸疑、宮廷、格斗、刺殺、皇帝、官宦、宰相、陷阱、逆襲、悲劇、偶然、意外、周密的籌劃和豬一樣的隊友……所以說歷史本身無須虛構就比小說精彩。

講這個故事前,先看一個對話。

開成四年(公元839年)的一天,唐文宗李昂一個人在后宮愣神,“瞠目獨語,左右莫敢進問”,隨后題詩一首:“輦路生春草,上林花滿枝。憑高何限意,無復侍臣知。”這位皇帝在觀賞牡丹時,又吟《牡丹賦》:“俯者如愁,仰者如語,合者如咽。”吟罷才想起這是前宰相舒元輿的作品,“不覺嘆息良久,泣下沾臆”。這一年冬天,文宗欲在延英殿召見宰相,但被宦官拒絕。他輾轉至思政殿,問:“今日哪位大臣在翰林院值班?”

宦官:“中書舍人周墀。”

文宗:“那我可以見見他嗎?”

這一次被宦官允許。

周墀來到后,君臣進行了一次歷史上著名的對話。

文宗:“你說我像以前朝代的哪位皇帝?”

周墀:“唐堯虞舜,殷湯夏禹。”

文宗:“你說的這些我不敢比。你覺得我比周赧王、漢獻帝如何?”

周墀震恐,拜倒在地:“赧、獻乃亡國之君,如何與陛下比?”

文宗苦笑:“我比不上他們。周赧王、漢獻帝,受制于強大的諸侯,而我卻受制于家奴。”說罷,淚落衣襟。

這個橋段,很多人耳熟能詳。

講文宗皇帝的故事,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唐朝的分期。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這是人們熟悉的概念,但這只是唐詩視角下的說法,比如認為盛唐結束于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看起來叫人莫名其妙,仔細端詳會發現:杜甫死于這一年。所以,這種時間分期不能用于社會角度下的唐朝。

社會視角下的唐朝,以盛、中、晚、殘四階段劃分更準確:

從唐朝建立到玄宗時代,盛大開放,氣象瑰麗,為盛唐時代。盛唐和中唐的分界線,就是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這當然沒有疑問。但中唐和晚唐的分界線在哪兒?歷來眾多紛紜。有人認為唐憲宗元和中興結束后,就直接進入晚唐了;有人認為,唐穆宗長慶時代仍屬中唐,之后才是晚唐;還有人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晚唐,是從完全不可救藥的唐懿宗咸通時代開始的。這些都不太準確。真正的分界線是本故事所講的“甘露之變”(晚唐和殘唐的分界線,則以僖宗即位、黃巢暴動為標志)。

唐文宗一共使用了兩個年號,前九年用的是“大和”,后四年用的是“開成”。“甘露之變”爆發于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冬十一月二十一日。在這一天,皇帝與宰相秘謀,欲在深宮里誅殺專權的宦官,但事變在瞬間被逆襲而失敗,結果導致皇帝被幽禁,四名宰相被腰斬,長安城中大肆搜殺,死難士民超過千人,成為唐朝第一痛史,對朝廷的政治格局和大臣的心靈走向起到了巨大的影響。

“甘露之變”是宰相、大臣協助皇帝鏟除專權宦官的行動。那么就得說說唐朝宦官專政的情況。

這個情況并非從我們熟悉的高力士開始。力士談不上專權,頂多為玄宗所寵信。而且,力士至死都忠心于玄宗。唐時宦官之惡,是從李輔國開始的。此人抓住一個機會,在“安史之亂”中擁立唐肅宗,使玄宗被迫成為太上皇。而肅宗又是個非常無能的人。所以,大權盡落在李輔國之手。后來,此人涉嫌謀殺了作為太上皇的玄宗,還在宮廷格斗中處決了肅宗的老婆張皇后,當時正在病中的肅宗因此驚嚇而死。可以說,從一開始,專權的唐朝宦官就玩得比較狠。

但肅宗之后即位的代宗對付宦官是很有手腕的:先派刺客刺殺了李輔國,又誘殺了此后專權的魚朝恩,并且流放了另一名著名宦官程元振。一個皇帝解決了三大宦官,這一記錄可謂唐朝之最。但仔細深究的話也好理解,因為這時宦官還沒掌握禁軍。但隨后的德宗時代就不同了。

德宗一度想削平藩鎮,但最終失敗,其間引發“涇原兵變”:平叛的甘肅涇原士兵路過長安,因不滿待遇而嘩變,德宗出逃時,身邊大臣沒幾個,倒是一群宦官保護了他。返回長安后,切身經歷讓他做出一個并非明智的決定:禁軍主力神策軍的兩名司令官即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直接由宦官擔任。

這是個可怕的開始。

換個說法就是,宦官擔任了皇城警備軍司令。這就不好辦了。從此之后,直到唐末宰相宰相崔胤引軍閥朱溫大殺宦官前,唐廷一直在閹人可怖的陰影下運作,他們牢牢地控制著皇帝的生死和皇位繼承的決定權。

現在可以說到“甘露之變”的主人公文宗皇帝了。

文宗的祖父憲宗、哥哥敬宗,這兩任皇帝都直接死于宦官之手。尤其是開創了“元和中興”局面的憲宗之死,叫文宗久久不能釋懷。當時,宮內外都傳是宦官王守澄指使小宦官陳弘志毒殺了憲宗。由于這件事涉及文宗的父親也就是穆宗(傳言穆宗當初為登上皇位而參與了弒殺),所以最后不了了之,涉案的王守澄仍在宮中擔任要職,直接手刃憲宗的陳弘志則在襄陽做監軍。殺了皇帝,卻什么事都沒有,這叫文宗怎么也想不通。不但文宗想不通,后人也想不通:這唐朝也太開放了,大明宮的幕布也太黑暗了。

文宗即位后想有作為,一來二去發展了兩個心腹:宰相李訓、鳳翔節度使鄭注。三個人合謀,開始一步步鏟除宦官,尤其是涉嫌弒君的“元和逆黨”,這期間提拔了另一名宦官仇士良為左神策軍護軍中尉,分當時最大的宦官王守澄之權。仇此前一直為王守澄壓制,所在出任要職后立即向文宗密報: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憲宗一夜之間暴崩,確是王守澄指使宦陳弘志所為。至此,這個傳言就被證實了。

文宗隱怒驟起,隨后依次使計,杖殺了陳弘志,毒殺了王守澄。但此時,仇士良又坐大。所以,按鄭注的計劃,叫包括仇士良在內的大小宦官全體出動,給王守澄送葬,在長安郊外將其一網打盡。但李訓擔心此舉成功后鄭注將獲首功,于是在聯絡了另一名宰相舒元與,以及左金吾將軍韓約、未上任的太原節度使王璠、未上任的邠寧節度使郭行余、代京兆尹羅立言、御史中丞李孝本后,決定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這一天提前在皇宮內動手,誅滅眾宦官(在這里,有一個大疑問:是殺所有的宦官,還是專權的宦官?假如文宗要處決皇宮里所有的宦官,是最終廢除宦官制度,還是說換一批新宦官?在當時來說,前者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但如果是后者,那么仍解決不了已形成傳統的宦官干政問題)。

從官職上說,這個剪除宦官的政變陣容很強大。也就是說,四位宰相中的兩人,以及長安市代市長、禁軍高級指揮官和部分重臣都參加了。

接下來,看看十一月二十一日這一天到底發生了什么?

按李訓制定的計劃,當日上朝后,左金吾將軍韓約向文宗報告,說大明宮左金吾庭院內的石榴樹上突現預示吉祥的甘露,報告完畢后李訓等人一起向皇帝祝賀,此時韓約悄悄返回已伏有兵士的左金吾庭院。文宗在表示詫異后,派李訓前去查看甘露降臨是否屬實,李訓回來后對甘露的真實性提出質疑。接下來,文宗再派宦官左神策軍護軍中尉仇士良、右神策軍護軍中尉魚弘志帶一班宦官去查看。當他們進入左金吾庭院后,立即關閉大門,由埋伏在那里的韓約率人將他們一并撲殺……

這個計劃還是非常周密的。按部就班,每個環節都涉及到了。皇帝、宰相、大臣都開始進入角色,令人緊張而窒息的“戲”開始了:

前面部分進行得很順利,從文宗到李訓再到韓約,三個人在宦官面前演得還不錯。

問題出現在后面,最關鍵時刻有人掉了鏈子。這個人就是第二次進入角色的左金吾將軍韓約。

說起來,這名將軍在長安大名鼎鼎,因為他是個特別出名的烹飪大師和美食家。跟后面的宋明王朝相比,唐朝雖然還不是市民社會,但人們已經開始初步懂得如何享受生活了,特征之一就是唐朝貴族和士人嗜吃,按《酉陽雜俎》記載,長安流行的美食有:蕭家的餛飩(湯鮮味美,去其肥汁,可以煮茶)、庾家的粽子(瑩白如玉,估計是江米的)、將軍曲良翰烤的駝峰(烤駝峰是從西域傳來的,烤前切成片,加上香辣佐料,味道鮮美),還有就是韓約做的櫻桃畢羅。

什么是畢羅?簡單地說,就是從西域傳入的一種帶餡的燒餅。

這位金吾大將軍親手做的畢羅,熟后櫻桃顏色不變,被稱為“長安一絕”。除善做櫻桃畢羅外,按照段成式的記載,他還能制作“冷胡突鲙”(類似于帶有魚肉的片湯)、“醴魚臆”(甜味魚胸)、“連蒸詐草獐皮索餅”(一種獐肉餅)。如果在一個夜宴的局上,韓將軍的手藝必定會贏得賓朋的交口稱贊。但是,這位廚藝了得的將軍,干起正事的時卻不管用了。

整個計劃的開頭,是韓約跑進大殿,向文宗皇帝稟報他所在的左金吾庭院的石榴樹上天降甘露。演這場戲時,韓約雖然也很緊張,但最后蒙混了過去,沒被宦官看出破綻。但當仇士良、魚弘志兩大宦官帶人進入左金吾庭院后,直接面對石榴樹下的韓約時,這位韓將軍的心理在瞬間崩潰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池州市| 柏乡县| 即墨市| 武穴市| 武陟县| 大名县| 莫力| 岱山县| 河南省| 买车| 扶余县| 日照市| 陆川县| 亚东县| 黔西| 香港 | 舞钢市| 富川| 侯马市| 高平市| 武山县| 获嘉县| 马山县| 台湾省| 盘山县| 兴海县| 云龙县| 台南县| 藁城市| 芦溪县| 米林县| 米易县| 桓台县| 万安县| 汕尾市| 南木林县| 商洛市| 宜章县| 额济纳旗| 深州市| 绥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