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華嚴經

作者:相傳為釋迦牟尼

成書時間:唐真元年間(國文譯本)

▼一語中的

大乘佛教重要經典,其哲學思想、文藝價值均受人重視。

■書海溯源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印度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產生于南印度,后流傳到西北印度與中印度。我國翻譯的《華嚴經》主要有三種:一為東晉佛陀跋陀羅所譯的《晉譯華嚴》,或稱《六十華嚴》,分六十卷三十四品;一為實叉難陀所譯《唐譯華嚴》,或稱《八十華嚴》,分八十卷三十九品;一為唐僧般若所譯《四十華嚴》,即現在流傳的本子。般若,又稱般刺若,北印度迦畢試國人,姓喬達摩。七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經由廣州到達長安,受賜“般若三藏”之名及紫衣。譯出《四十華嚴》,共分十萬偈四十八品,為通行的善本。

■文理梗概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經典之一,主要講述因果緣起理實法界,該經用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等四種法界來說明這一道理。它認為宇宙萬物互為因果:一物為因,萬物為果;一物為果,萬物為因。事物的相互關系是相互扶持、相入相即,無窮延展,圓融無礙的。它用“海印三味”描繪了圓融無礙的最高境界——佛境形象,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像海水一樣被顯示出來,歷歷在目,清晰可見。每一滴海水都互相圓融,每一滴海水又都具備百川之味,代表和體現了海水的特征。它由此說明,一切事物就其相互關系來講,都是無盡圓融,構成一種范圍無限廣大而又相互包容、相互貫通而無個體區別的大法界。由有為、無為諸般佛法都在對立統一中存在,從而說明佛與眾生、凈土與穢土,以及佛國世界與世俗世界的交融統一。

■絕章賞析

【原文】

(節選自《入法界品》)善男子,我以成就如是智能,常能利益一切眾生。善男子,我以好船運諸商眾,行安隱道,復為說法,令其歡喜,引至寶洲,與諸珍寶,咸使充足,然后將領還閻浮提。善男子,我將大船如是往來,未始令其一有損壞,若有眾生得見我者,聞我法者,令其永不步怖死海,必得入于一切智海,必能消竭諸愛欲海,能以智光照三世海,能凈一切眾生苦海,能凈一切眾生心海,速能嚴凈一切眾海,普能往詣十方大海,普知一切眾生根海,普了一切眾生行海,普順一切眾生心海。善男子,我唯得此大悲幢行,若有見我,及以聞我,與我同往,憶念我者,皆悉不空。

【賞析】

本段選自《華嚴經·入法界品》。《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在思想上、道德上、技藝上得到了眾多法門,而樹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舍己為人的堅定思想,后隨同觀世音菩薩,做造福人間、利樂有情的事,甘于當觀世音“聞聲救苦”的助手,其塑像緊靠在觀世音身側。他曾爬高山、飄大海、闖王宮、進民窟、上刀山、下火海,歷盡千辛萬苦,參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修行學佛的道理,終于取得正果。善財童子的高尚品德、美好情操,以及他堅韌不拔的意志,都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妙言輯錄

1.善知識者,難見難遇。

2.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

3.愿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

4.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住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5.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6.諸佛若欲示涅盤,我悉至誠而勸請,唯愿久住眾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7.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8.我常隨順諸眾生,盡于未來一切劫,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9.未來一切無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愿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10.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善愿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絹)

■專家評點

《華嚴經》表述的哲學思想十分深刻,其因果緣起理論啟示我們要多做善事,多學本領,不斷提高自身修養,這樣機遇一定會青睞我們。否則,即使機遇降臨,自己也無力把握。凡事皆如此,只有多付出一份辛勞,才會多一份收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微山县| 南木林县| 四平市| 台北市| 濮阳县| 揭阳市| 鄯善县| 射阳县| 松滋市| 三原县| 凤山市| 伽师县| 琼海市| 通州市| 乐亭县| 南投县| 关岭| 尼玛县| 泰安市| 英吉沙县| 丹棱县| 周宁县| 康乐县| 永修县| 汉沽区| 晋江市| 子洲县| 玛沁县| 贡觉县| 兴城市| 和林格尔县| 宝山区| 晋中市| 天门市| 广平县| 达州市| 漳浦县| 德昌县| 丹寨县| 当雄县| 吉木萨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