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曾經是中國最出色,也最為知名的運動員之一,他和姚明一度是中國體育界最有影響的人物。但是,現(xiàn)在如果去詢問很多人怎么看劉翔,很多人都會說,2012年,劉翔在倫敦奧運會上的退賽,幾乎是自己最深刻的記憶。
盡管劉翔在其輝煌的運動生涯中曾多次打破世界記錄,攀登上了大多數(shù)運動員終生也難以逾越的高峰,但是,當人們提到他時,想到的卻往往是他退役前最后幾年的萎靡不振。
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近因效應——意即人們更傾向于依賴最近獲得的信息來得出對事物的印象。
近因效應并不與首因效應矛盾。較短的時間尺度內,人們一般更依賴首因效應;較長的時間尺度下,人們往往更依賴近因效應;陌生的事物更容易產生首因效應,熟悉的事物更容易產生近因效應;連續(xù)出現(xiàn)的印象更容易生成首因效應,間斷出現(xiàn)的事物更容易生成近因效應。
甚至,近因效應和首因效應也會同時產生——人們對事物的開始與結束都可能產生較深刻的印象。
與首因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不同,近因效應的產生,主要是由于人們記憶的淡漠與關注力的衰減。當我們對事物的印象主要是短時記憶時,就有很大概率忽略先前的情況,導致只記得最后的片段。
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持續(xù)地關注某事物,任由對其的印象磨滅,而后出現(xiàn)的印象相對離現(xiàn)時較近,不容易遺忘,也會導致我們的印象停留在最后一刻。
劉翔的案例就非常典型。作為運動員,他屢屢突破極限,且榮譽不斷。但是,最后,人們記憶最深刻的一幕,卻是他無比痛苦地選擇因傷退賽。
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類似情形總是反復出現(xiàn),“將軍百戰(zhàn)身名裂”是十分常見的事情。一個驍勇善戰(zhàn)、運籌帷幄的良將,他也許勝利了幾十場,但往往最后的戰(zhàn)斗結果會影響人們對他一生的評定。
近因效應和首因效應一樣,都是我們日常認知的“偏見”的一種。一味地放任它,將會使我們陷入認知誤區(qū)。
那么,該如何利用近因效應呢?
首先,凡事應當善始善終,絕不可草草收尾。有些人因為要畢業(yè)了就大鬧校園,因為要離職了就憊懶無禮,因為要離開某地就喪失了基本禮儀……這些都會留給人極為惡劣的最終印象,毫不可取。
其次,要審慎觀察全局,不能完全依靠最后一面來生成印象。有的人畢業(yè)十幾年了,對老師的印象還是畢業(yè)前的一次批評,對同事的印象還是最后鬧得雙方幾十年不聯(lián)絡的小摩擦……這就是被近因效應所蒙蔽了。
近因效應和首因效應都是人類認識事物的捷徑,我們可以適當?shù)乩盟瑓s不可任由它俘獲我們的心智,甚至形成認知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