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創始人、著名企業家比爾·蓋茨有一句非常出名的話,“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這說明其時刻保持危機意識,關注企業長久運行所面對的巨大風險。很多企業家,在創業時期,往往高度緊張,行業內的一點兒風吹草動都足以使他們坐臥不寧。反而是許多利好消息,往往一眼看過就罷了,不會過分流連。
這不僅是企業家的特質,在一般人心中也經常出現類似情況,具體表現是:一、負面的、消極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更為持久;二、當消極信息傳來時,我們受到的觸動更明顯;三、我們會優先關注消極信息。
這種現象,被稱為消極性偏見。
消極性偏見源自于人類的本能——茹毛飲血時期的人類,無比需要這種敏銳性。當原始人類能機敏地察覺身邊的危險,他就很容易獲得更多的生存機會,這種敏銳和遲鈍的差異在當時帶來的結果是生死存亡的天壤之別。而作為一種優秀特質,這種對消極事件的敏感就遺傳了下來。
而在現代激烈的競爭中,消極性偏見是一種利器。正如我們所舉的企業家的例子,能夠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勝出的人都是時刻浸潤在消極信息中的——不利的事件像海浪一樣時刻拍打著心智的堤岸,最后成就了壁立千仞之勢。
消極性偏見可以促使人們更理智、更冷靜地觀察周遭。所以,我們需要時刻保持戒慎戒躁的心態,提前預想到可能遭遇的各種災禍,這樣才能免于災殃。
但生活中,在很多相當常見的情形下,消極性偏見則干擾了我們的正常生活。例如,有些壞消息就像墨水一樣,一旦沾染上,就怎么也不能擺脫;對壞消息的持續影響被過度放大,在其爆破前,人們始終惴惴不安;一個壞消息是否是一連串壞消息的前奏……
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在研究婚姻關系時發現,夫妻之間五次正面評價才能沖抵一次負面評價的影響。換句話說,假使生活是陰晴對半的,在我們的腦海中,影響更大的也是那些令我們消沉低落的場景。
實際上,消極性偏見對人們產生的更直接的影響,是如何面對機遇與風險。
在原始人生活的場景中,喪失一次機遇也許是餓肚子,而直面風險則可能喪命。因此消極性偏見有利于他們的生存,它所帶來的退縮是適合原始人的生存策略。而在當代社會則不是,人們今天面臨的風險已大大降低,而機遇則大大提升。所以,我們不能再任由消極性偏見主導我們的生活。
那么,該如何克服消極性偏見呢?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拆解”壞現象、壞消息的層層影響——就像卡瑞爾公式告訴我們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