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干井胡同大院的一間小屋子里,人們慶祝著一場婚禮,不久后他們迎來了孩子的降生。大院里的鄰里都互相認識,他們分享著彼此的喜怒哀樂,也分享著食物。他們是平凡、質樸的百姓,當高音喇叭傳出斯大林去世的消息,其中一個問道,“這個斯大林是誰啊?”
片中的男孩名叫鐵頭。他的母親是一名教師,父親是圖書管理員,在他的童年回憶中,有玩伴,有家庭聚會,以及他雙雙參軍的大舅和女友來來去去的不祥預兆。他對一只藍色的風箏愛不釋手,有一回風箏掛在了樹頭上,父親承諾會給他一只新的。這只風箏成為了“失去”的象征。
在電影開篇的段落,變革已蓄勢待發。居委會向女房東盤問她資產的來龍去脈,直到確認了院子屬國家所有,她只是廉價出租,這件事才算平息。
終于,一場風暴將鐵頭的父親永遠地帶走了。鐵頭從媽媽樹娟(呂麗萍飾)那里得知,父親被送到了“很遠很遠的地方”,最后在一次事故中喪生。《藍風箏》到這里,將變成一位堅強的母親努力將孩子撫養成人的故事。他們將共同經歷瘋狂,經歷貧苦和饑荒,經歷兩次婚姻,始終盼望著能以正常的方式過上正常的生活。
《藍風箏》是由田壯壯導演的,他和張藝謀、陳凱歌一樣,都屬于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他曾經歷過一段艱難的日子。在影片聲明中,他說這部影片是在1992年結束拍攝的。
他的同代電影人也遇到過同樣問題,如陳凱歌的《霸王別姬》(Farewell My Concubine,1993)和張藝謀的《活著》(To Live,1994)。《藍風箏》這部影片中,力量的積蓄大多體現在對日常、平凡生活的刻畫。影片中并沒有壞人。
鐵頭的母親嫁了一位故友,他對母子倆關愛備至,也把他們的家當作自己家一般。然而有天晚上,他正準備下鍋煮餃子時,突然暈倒在地,兩周[33]以后,他死了。語焉不詳的診斷結果是“肝病,長期勞累,營養不良”。母親終于還是再婚了,這次是和一個小官員,他們搬進了他的房子,享受了一段舒適的生活,不料某天晚上,他讓他們坐下來,交給他們一筆錢,并提出了離婚:他在單位被貼了大字報,希望母子倆不要被自己牽連。最令人悲傷的一幕在此刻出現了,他拍了拍已經長成了少年的鐵頭,說“我真的挺喜歡這小伙子的,雖然一進家門就對我有意見,可沒關系,依然還有個土性嘛。”
“電影中的故事是真實的,它出自徹底的坦誠,”導演曾經這樣說。影片有些部分來自于他的親身經歷。“讓我擔心的是,恰恰是對真實和坦誠的恐懼……”
田壯壯電影的力量來自他對人性的深切關注,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干井胡同的昔日生活是怎樣的,他們分享著食物和煤炭柴火,孩子們在學校操場上愉快地玩耍,往窗外望一眼便知道誰來誰往。電影中的北京處在古老歲月與新興世界的更替之中。摩托車在幾場部隊的戲中出現,在城市街道上還很難找到它們的蹤影,人們仍然騎著車或步行匆匆來往。平民百姓們完全沉浸在生活日常之中,以至于我們幾乎感覺不到大都市的氣息。這部影片的攝影洋溢著令人難忘的優雅氣息,色彩和構圖在人們的生活中捕捉著美感,特別是在他們的面龐上。
企盼家人過上平安、快樂的生活,渴望擁有一份穩定工作并獲得正當的回報,這種想法何錯之有?片中還有另一幕令人心碎的場景,樹娟當兵的哥哥因為眼疾而離開部隊前,最后去見了仍在軍營的女友。她讓他忘了她,因為她還將在那里待下去。(這恰好與哈金的小說主題相呼應:因對國家的責任而長期耽擱了戀愛與婚姻。)
《藍風箏》是一部深刻的電影,但它迂回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與其說它關乎國家,毋寧說它探討了人之本性。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部電影仍然沒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