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轉型與行政訴訟制度的新發展
- 章志遠
- 667字
- 2020-11-05 17:46:56
第二章
行政訴訟司法建議研究
按照時下約定俗成的解釋,司法建議指的是人民法院對在審判活動中發現的、與案件有關但不屬于人民法院審判工作所能解決的一些問題,向有關機關或單位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作為一個略顯邊緣化的研究課題,司法建議長期以來很少受到主流訴訟法學理論的關注,已有的零星研究成果也主要局限于法官群體對部分地區司法實務經驗的總結。近些年來,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和國家司法政策的變遷,特別是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3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司法建議工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司法服務的通知》(法發〔2007〕10號,以下簡稱《通知》)、2012年3月下發《關于加強司法建議工作的意見》(法〔2012〕74號,以下簡稱《意見》)之后,司法建議在人民法院的各類審判活動過程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運用,立法規定與司法實踐相互脫節的現象比較突出。尤其是在當下的行政審判實踐中,一些地方的法院出于拓展行政審判服務功能、構建司法與行政良性互動機制的需要,以能動司法觀念的推行為契機,充分發揮司法建議靈活應變的作用,取得了積極成效。作為一種“有中國特色的制度”[1],司法建議在局部地區行政審判活動中的成功實踐,不僅優化了行政審判的外部環境,而且還可能孕育著一場行政訴訟觀念的重大變革,理應引起行政法學界的高度關注。為此,本章將在系統梳理行政訴訟中司法建議制度文本變遷及實踐運作的基礎上,分析司法建議制度在行政審判活動中的發展空間,探討司法建議有效說服行政機關的機制設計,希冀進一步規范行政訴訟中司法建議制度的運作。
[1] 姜明安:《關于司法建議的認識》,載《人民日報》2007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