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通史
- 朱欽士
- 4668字
- 2020-10-23 11:11:20
第三節
蛋白質催化原核生物
在第一章第四節中我們曾經提到,RNA可能是最早的生命分子。它能夠催化自己的形成,能夠催化蛋白質的形成,還可以用它的核苷酸順序來儲存信息,所以RNA很可能就是地球上生命的“起始分子”。在分子之間的相互協作關系尚未建立的條件下,RNA分子的這種“一物多能”對于最初的生命看來是必要的。但是正是由于“一物多能”,RNA分子的這些優點同時也就是它的缺點。一個缺點就是它的催化效率比較低。例如RNA可以相當于現在細胞所使用的RNA聚合酶(由蛋白質組成),用單鏈RNA為模板合成新的RNA分子。但是它催化RNA合成的速度很慢,一個叫核酶B6.61的RNA要為新的RNA分子添加20個核苷酸,需要24小時。相比之下,大腸桿菌的RNA合成酶每秒鐘可以添加2000個核苷酸,比B6.61快1.8億倍!
RNA的另一個缺點是它能夠催化的化學反應種類有限。它的大部分催化功能都是對RNA分子的加工,例如剪接、合成和自我復制。而生命活動是非常復雜的,細胞中的化學反應有幾千種,光是把葡萄糖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就要經過數十個步驟,而且幾乎每一步都需要催化,而RNA是沒有這個能力的。RNA只由4種核苷酸組成,雖然能夠通過分子內核苷酸的堿基配對形成各種空間結構,但是由于RNA的組成成分相對簡單,這些結構的復雜程度有限,能夠催化的化學反應的種類也比較少。如果只靠RNA自己,也許可以形成一個能夠自我維持的“RNA世界”,但是不會有我們現在所見的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
幸運的是,在RNA有限的催化能力中,“碰巧”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能力,就是能夠把氨基酸分子連在一起,形成類似蛋白質的物質。這可是一個了不得的事情,因為蛋白質的催化能力比RNA強多了。不僅催化的速度快,而且能夠催化的化學反應的類型幾乎無窮無盡,這才使得地球上生命的發展成為可能。如果當初沒有這個“碰巧”,也許地球上就沒有我們現在所見的生命了。蛋白質為什么有這么大的本事呢?這就要從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說起。
氨基酸(amino acids)有一個由數個碳原子線性相連組成的“骨架”,上面連有一個帶堿性的氨基(—NH2)和一個帶酸性的羧基(—COOH,中間的兩個氧原子都連在左邊的碳原子上),所以叫做氨基酸。按照連接氨基的碳原子相對于羧基的位置(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氨基酸可以分別稱為α-氨基酸、β-氨基酸和γ-氨基酸(圖2-2)。

圖2-2 α-氨基酸、β-氨基酸和γ-氨基酸
除了氨基和羧基,碳鏈上還可以連上其他功能基團,例如羥基(—OH)、巰基(—SH)、苯基、第二個氨基、第二個羧基等,或者只連上氫原子。這些不同的基團和氫原子賦予氨基酸以不同的性質。目前已知的氨基酸有600多種。在生命出現以前,宇宙中的化學反應就可以形成各式各樣的氨基酸(見第一章第二節)。
也許是由于RNA最初把氨基酸連起來時,只能使用α-氨基酸,即氨基和羧基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的氨基酸,所以現在生物體內的蛋白質,都是由α-氨基酸組成的,而且通過生物的選擇和淘汰,最后留下20種α-氨基酸來組成蛋白質,這就是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甲硫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酸、賴氨酸、精氨酸、甘氨酸、絲氨酸、蘇氨酸、半胱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苯丙氨酸、酪氨酸、組氨酸、色氨酸、脯氨酸。從原核生物選定了這20種氨基酸之后,就再也沒有變過。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生物都使用這些氨基酸,說明原核生物已經做了最佳選擇。
一個氨基酸分子上的羧基可以和另一個氨基酸上面的氨基反應,在脫去一個水分子后彼此相連,這樣形成的化學鍵叫做肽鍵(peptide bond)。幾十個到幾百個氨基酸線性相連,就形成了肽鏈(peptide chain),蛋白質就是由肽鏈組成的。由于氨基酸在組成蛋白質分子時都丟掉了一個羥基和一個氫原子(兩端的氨基酸除外),所以蛋白質分子中的氨基酸被稱為氨基酸殘基(residue)。在蛋白質兩端的氨基酸中,一個保留了氨基,叫做蛋白質的氨基端(amino-terminal或者N-terminus),另一個保留了羧基,叫蛋白質的羧基端(carboxyl-terminal 或者C-terminus)(圖2-3 )。

圖2-3 肽鍵的形成。一個氨基酸上羧基的—OH基團和另一個氨基酸氨基上的一個氫原子從各自的氨基酸分子上脫落下來,結合成一個水分子,兩個氨基酸分子余下的部分彼此結合,形成由兩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分子,叫做“二肽”。連接這兩個氨基酸殘基的化學鍵叫做肽鍵。肽分子中含有自由氨基的一端叫氨基端(N-terminus),含有自由羧基的一端叫羧基端(C terminus)。圖中的R表示側鏈
由20種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根據各種氨基酸在蛋白質分子里面的排列方式,可以組成種類極為龐大的蛋白質分子。多數蛋白質由數百個氨基酸組成,即使蛋白質只由100個氨基酸單位組成,能夠生成的蛋白質在理論上也有20100種,超出整個宇宙中的原子數!這數量如此眾多的蛋白質中,總會有一些能夠催化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蛋白質分子。蛋白質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呢?
這是因為不同的氨基酸含有不同的側鏈。α-氨基酸的基本構造都相同,就是中心碳原子上連上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但是不同的氨基酸有不同的側鏈。氨基酸彼此線性相連形成蛋白質分子的長鏈時,氨基酸中的側鏈就橫向伸出,好像一根長繩子上等距離地伸出的短繩子。這些側鏈長短和形狀不同,性質各異。有的帶正電(例如賴氨酸,精氨酸,組氨酸),有的帶負電(例如谷氨酸,天冬酰胺),有的親水(例如半胱氨酸,絲氨酸,甲硫氨酸,酪氨酸),有的親脂(例如丙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由于肽鏈中碳原子之間,以及碳原子與氮原子之間,都以單鍵相連,這些原子都可以相互轉動(見第一章第一節),所以肽鏈是高度柔順的,像細線一樣可以彎曲成為無數種形狀。由于側鏈的親水性和親脂性不同,在水溶液中,不帶電的親脂側鏈“不受歡迎”,就像油與水不能混溶一樣,只好彼此聚在一起,“藏”在蛋白質分子的內部。而帶電的親水側鏈由于能與水分子“親密相處”,就位于蛋白質分子的外面,包裹著“油性”的內核。這個過程也就把蛋白質分子“長繩子”“卷”成有一定形狀的立體分子。根據側鏈的種類和它們的排列順序,蛋白質分子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形狀,表面電荷的分布情況也不同。許多蛋白質分子上還有“溝槽”和“凹坑”(圖2-4)。

圖2-4 肽鏈折疊成為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左圖為肽鏈折疊示意圖。肽鏈中每個圓圈代表一個氨基酸殘基,白色的代表親水的氨基酸,黑色的代表親脂(疏水)的氨基酸。在肽鏈折疊時,疏水的氨基酸位于分子內部,親水的氨基酸位于分子外部,形成三維結構。中圖:一種肽鏈的實際折疊情形,只有肽鏈的走向被畫出來。右圖:折疊成的蛋白質分子的形狀(填充型,即把分子表面原子的位置和形狀畫出來)
肽鏈在折疊的過程中,還可以先形成一些局部結構。由于肽鍵—CO—NH—(圖2-3)中氧原子帶一些負電,與氮原子相連的氫原子帶一些正電,肽鍵中的氧原子就可以與相隔兩個肽鍵的第3位肽鍵上的氫原子之間相互吸引,形成氫鍵,使肽鏈的一段或者多段卷曲成螺旋狀,叫做α-螺旋(α-helix)。肽鏈也可以彎回來,彼此平行,平行的肽鏈之間也可以在肽鍵之間形成氫鍵,形成有皺褶的片狀結構,叫做β-折疊(β-sheet)(圖2-5)。在整個肽鏈卷曲成為蛋白質的三維結構時,α-螺旋和β-折疊上伸出來的親脂側鏈彼此靠近,與肽鏈的其他部分伸出的親脂側鏈一起,位于分子的內部,這些部分伸出的親水側鏈則位于分子的外部。

圖2-5 α-螺旋和β-折疊。在左圖中,肽鍵之間的氫鍵用虛線表示。右圖為蛋白質分子的結構圖(緞帶型畫法),其中α-螺旋的節段用螺旋表示,β-折疊用帶箭頭的緞帶表示,箭頭的方向表示肽鏈從氨基端到羧基端的方向。沒有這兩種結構的肽鏈部分用彎曲的細線表示
蛋白質憑借表面電荷的分布情況和空間形狀,就可以和形狀、電荷分布與之互補的分子結合。這個分子突起的地方,蛋白質就有一個凹坑與之對應,這個分子凹進去的地方,蛋白質在對應的地方就突起。這就像過去皇帝調兵時用的“虎符”,兩半的形狀要完全對得上。除了空間形狀要匹配,電荷分布也要匹配。這個分子帶正電的地方,蛋白質在對應的地方就帶負電;這個分子帶負電的地方,蛋白質的對應部位就帶正電。這個分子不帶電的地方,蛋白質對應的地方也不帶電。這樣形狀加電荷匹配,蛋白質就可以在細胞里面千千萬萬種分子當中,找到能夠與自己特異作用的分子,例如胰蛋白酶(trypsin)和它要水解的蛋白質分子之間的特異結合,以及胰島素與細胞表面的胰島素受體之間的結合(圖2-6)。

圖2-6 蛋白質分子與其他分子的結合。左圖為胰蛋白酶與要被水解的蛋白結合,右圖為胰島素與胰島素受體的結合
蛋白質結合特定的分子之后,如果蛋白質還能夠幫助化學反應的發生,這個蛋白質就有催化功能而被稱之為酶(enzyme)。被催化的反應物分子就叫做底物(substrate)。過去認為酶都是蛋白質。在RNA的催化性能被發現以后,具有催化功能的RNA也被稱為酶(見第一章第四節)。所以現在酶的概念是指能夠催化化學反應的生物物質。
酶是怎樣催化化學反應的呢?化學反應要破壞分子中原來的一些化學鍵,形成新的化學鍵。例如在蛋白質的合成中,要破壞氨基(—NH2)上氮原子和其中一個氫原子之間的化學鍵,破壞羧基(—COOH)中碳原子和羥基(—OH)之間的化學鍵,去掉了羥基的羧基和去掉一個氫原子的氨基彼此結合,就形成了肽鍵(—CONH—),而脫下來的羥基和氫原子則彼此結合形成水分子(見圖2-3)。在蛋白質被消化成氨基酸時,相反的反應發生,水分子中氧原子和一個氫原子之間的化學鍵被破壞,肽鍵也被破壞,重新恢復氨基和羧基。這就是蛋白質的水解(hydrolysis)。
但是破壞化學鍵是需要能量的。破壞一個共價鍵(由電子分享形成的化學鍵)需要每摩爾數百千焦(kJ)的能量。而在室溫下,分子熱運動的能量只有約1.3千焦,不足以破壞共價鍵。所以蛋白質在水中不會自動水解,葡萄糖在水中也不會自動分解。但是如果它們結合在酶分子上,通過酶分子上氨基酸的側鏈與底物分子上有關的原子相互作用,將化學反應分為幾步,每一步需要的能量都比較少,破壞化學鍵所需要的能量就可以通過分子熱運動的能量來供給,化學反應也就可以在室溫或體溫下進行了。從這個意義上講,酶分子上面的這些側鏈有點像外科醫生的手術刀,可以對反應物分子進行“手術”。我們吃飯后消化食物,葡萄糖在細胞內被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都是酶催化的結果。通過酶的催化作用,化學反應的速度可以提高上百萬倍甚至上億倍。
在有的化學反應中,例如和電子傳遞有關的氧化還原反應,即使20種側鏈也無能為力了,這時候蛋白質就會去“搬救兵”,結合一些金屬原子或者一些非蛋白的化合物,讓它們參與催化反應。這些結合在酶分子上,幫助酶催化反應的物質就叫做輔基(prosthetic group)。例如催化氧化還原反應的酶常常用鐵和硫形成的鐵硫中心(iron-sulfur center)作為輔基;給分子加上氧原子的細胞色素P450含有血紅素(heme)輔基(圖2-7);固氮酶含有鐵原子或者鉬原子加鐵原子等。許多金屬原子在非生物的環境中就有催化作用,例如鐵、鈷、鎳、銅、鉬就在化學工業中被廣泛用作催化劑。在宇宙中,有機物的形成也與這些非蛋白質的催化劑有關,酶只不過把一些具有催化作用的金屬原子拿過來,收入自己的“武器庫”而已。有了輔基的幫助,酶能夠催化的反應類型幾乎是無限的。

圖2-7 帶輔基的酶。左圖為外硫紅螺菌(Ectothiorhodospira)的鐵硫蛋白,其中含有由4個鐵原子和4個硫原子組成的鐵硫中心。右圖為一種細胞色素P450的結構,其中含有血紅素輔基
正是由于原核生物利用蛋白質來催化絕大多數的化學反應,它們才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而且由于蛋白與底物的結合是高度特異的,每種酶只催化一種反應,而不會“多管閑事”,去干涉其他的化學反應,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才可以精確有控地進行。原核生物用蛋白質來取代RNA的催化作用,具有重大意義,是原核生物建立的“功勛”之一。從原核生物到高等動物再到人,都毫無例外地使用蛋白質來催化絕大多數的生命活動。可以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生命,這說明原核生物當初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