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無之以為用
并不是所有的物都是器,只有被納入到用的關聯當中的物,才有了被轉化為器的可能。這樣一來,器之成的問題,也就變成了器之用得以實現的條件問題?!独献印返谑徽抡f: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
無是有的作用實現的條件。一切事物的運作,都是以無為條件的。
關于生和成,《老子》第五十一章有更完整的論述: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2]
高明先生認為,這里的“勢”應作“器”:“按物先有形而后成器,《老子》第二十八章‘樸散則為器’,王弼《注》:‘樸,真也。真散則百行出,殊類生,若器也?!耪隆煜律衿鳌?,王弼《注》:‘器,合成也。無形以合,故謂之神器也?!吨芤紫缔o》上‘形乃謂之器’,韓康伯《注》:‘成形曰器。’皆‘形’‘器’同語連用。從而可見,今本中之‘勢’應假借為‘器’,當從帛書甲、乙本作‘器成之’。夫物生而后則畜,畜而后形,形成而為器。其所由生者道也,所畜者德也,所形者物也,所成者器也?!?a href="#new-notef3" id="new-note3">[3]“道生之”,我們在前面已經給出了詳細的解釋。道為無,故無從畜積。由道而生的種種分別之跡相互依附,才能畜積生長。畜積到有了相對確定的形態,則為物。物在具體的用的語境當中,成為器。用根源于人為的目的。人能夠自主地設定目的,但自然本身是無目的的。人的生活不可能擺脫這樣那樣的目標,這些目標在將物成就為器的同時,也使物失去了它的整全。比如,我們用鋼鐵制成刀具,用到的是它的硬度和強度,至于其他與此無關的屬性,就不在我們的考慮范圍。這樣一來,一部分物或物的一部分,就被舍棄了。只有看到了所有的目的本身也是一種有,也根源于道或無,并且以無為實現的條件,我們才可能敞開出自然的整全。
[1] 《王弼集校釋》,第26—27頁。
[2] 同上書,第136頁。
[3] 《帛書老子校注》,第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