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之謎:一個經濟學的答案
- 華說
- 647字
- 2020-10-23 10:51:42
統治聯姻說
此說認為,周朝提出并確立“同姓不婚”婚姻制度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異姓部族的統治和管理。周代商而有天下,天下馬上得之不可馬上治之,于是乎一方面在東方大封同姓和功臣為諸侯,以為周王室的“藩屏”,另一方面則對異姓之邦聯以婚姻,通過婚姻,在天子與諸侯、諸侯與大夫以及士大夫之間構建盤根錯節的姻親關系,從而形成“家天下”的格局。此說最早可見于《禮記·郊特牲》,其云:“天地合而后萬物生焉。婚禮萬物之始也。取于異姓,所以附遠厚別也。”南宋衛湜撰《禮記集說》也持此說:“夏商以前,容取同姓,周公佐武王得天下,取神農、黃帝、堯、舜、禹、湯之子孫,列土封之,以為公侯,而使姬姓子孫與之婚姻,欲先代圣王子孫共饗天下之祿也,乃立不取同姓之禮焉。”
將婚姻作為政治的手段,即所謂的“政治婚姻”,古往今來比比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婚姻為外交手段是各國的標配,習以為常。譬如說,晉國的公子重耳流亡到齊國,齊桓公見而異之,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后來重耳一行輾轉到了秦國,秦穆公一下子又送給重耳五個女子,女兒文贏就在其列。即便是在后人認為國力強盛的漢唐盛世,也有家喻戶曉的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的“和親”之舉。問題是,與異姓通婚固然能夠強化氏族或者部落彼此之間的聯系,也確實能夠降低統治和管理國家的成本,但以之解釋“同姓不婚”卻過于牽強,因為這一婚姻禁令是“殺無赦”,是不容商量的“一刀切”,同一氏族之內的男子全部必須外娶,所有女子必須外嫁。很顯然,從邏輯和事實說,如果出于聯姻的需要,是不需要作出如此嚴厲的規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