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盧梭《論科學與藝術》及其他

今天我向大家介紹一本薄書,是18世紀中葉法國著名的作家盧梭寫的,題目叫《論科學與藝術》。這其實是一篇文章。我想,這個講座的目的是使大家不僅要了解盧梭和他的這本書,同時還要了解他的時代的精神面貌。這本書其實在這里也只是作為一個引子。

現在我先講講盧梭所處的時代。

盧梭生于1712年,到1778年去世。他所生活的18世紀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世紀。重要性在什么地方呢?下面談一些我自己的理解。

人類在地球表面上出現至少有幾百萬年了,但是人類的文明史,也就是人類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僅僅只有5000年左右。這5000年的文明史我想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們可以叫做傳統的文明史,就是從5000年以前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到500年前,也就是公元1500年左右。這段歷史的特點是,它是一個農業文明。我們知道,有了農業才可以定居,有了定居才可能有文明。農業社會是簡單的再生產,所以可以設想古代的農民生活大概幾百年也不會有顯著的變化,即使是天下太平的話。

最近500年的歷史從根本上有了不同,最顯著的不同表現在物質上。這500年的文明可以說是一個近代化的過程。近代化過程也是現代化的過程。近代化和現代化,在英文里都是一個詞modenization。

它跟古代傳統文明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物質上它是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文明社會。科學技術是不斷進步的,所以我們的生活年年不同,甚至于天天不同。這種變化速度是以前的文明無法比擬的,因為它的生產是擴大再生產。隨著物質生活方面的擴大再生產,人類的思想、文化、精神面貌,相應地也要有很大的不同,我們不能用古代幾千年的那一套文化、思想、社會生活或者風俗習慣來適應今天的社會。按照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一個上層建筑總要適合于經濟基礎,我們的物質基礎已經改變了,當然我們的社會生活、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文化也在不斷隨之改變。

人類史上有很多的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它的文明,但不是所有文明的發展都是同步的。我們可以說每個民族的文明都是從沒有文字到有文字的時候才開始的,可是一旦開始以后,眾多文明的進步卻不相同,其中第一個邁入近代化的是西方社會。至于這個原因是什么就不談了,因為談起來很復雜。

有幾件大事可以作為近代化開始的標志。第一件大事,就是地理大發現。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8年達·伽馬發現了印度洋航路;1519—1521年,麥哲倫第一次環球航行,從此形成了真正的全球歷史。過去各民族的歷史基本上都是獨立的,每個民族都在發展它自己的文明。比如說,我們中國的文明和西方的文明,不能說絕對沒有接觸,但是這個接觸非常少,相互間沒有什么根本性的影響。可是我們知道,今天世界上無論某一個地點發生個什么事,都會馬上影響到另外一個地方。所以今天的世界越來越一體化。這個應該是說從地理大發現開始的。

第二件事情,就是1517年的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它標志著人類的精神從中世紀走入了近代。傳統社會是一個守舊的社會,它的生活基本上是年年重復的,所以它的思想必然傾向于守舊,也是年年重復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是信仰主義者。但是近代的社會是日新月異的,近代的思想也是不斷地翻新,不斷地創新。近代化的另一個標志,就是在思想上要突破傳統主義。西方舊的傳統是什么?就是基督教的信仰。馬丁·路德的改革雖然不可能徹底——他并不否定上帝的存在,并不否定耶穌基督的存在,但是他否定了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是耶穌基督在地上的代表,他否定宗教的權威,否定信仰的權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思想上的大解放。

第三件大事,是1500年左右出現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開始時本來是學術思想的運動,但是后來它就變成了不僅僅是個學術思想的運動,還是一個文化思想上的運動。用梁啟超老先生的話來說,是以復古求解放。復古運動是指恢復希臘古代的文明。古希臘文明和中世紀基督教的文明有顯著的不同。第一,古希臘文明重視自然世界,而中世紀是信仰的時代,鄙薄自然世界;第二,古希臘文明是非常重視現實生活的,而宗教社會鄙薄現實生活,認為現實生活是沒有意義的,沒有價值的。第三,我以為最重要的一點是近代科學的出現。每一個民族都有它傳統的科學,但是那個科學和我們嚴格意義上的近代科學是不同的。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近代科學和古代科學不同,古代的科學是猜測的,是偶發的,是天才的直覺。而近代科學則是有系統、有步驟、有方法、有目的地去追求真理。古代的科學結果和近代的科學結果也不一樣,近代的科學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地進步,可是古代的科學偶爾有了發現以后,又中斷了。舉一個最鮮明的例子,比如說古代希臘有一個哲學家也是科學家——我們知道,古代哲學就是科學,科學就是哲學——叫做阿瑞斯塔科斯,就提出來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不是的,那是很早很早的時候。后來中世紀的時候,人們知道的是地心說,認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就把那個學說給否定了。一直到了哥白尼,才又重新提出來日心說。近代的科學開始于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不過當時并沒有很嚴謹的科學的證明。一直到后來,又過了一個世紀,比哥白尼晚了100年出現了兩位科學家。第一位就是開普勒,他發現了行星運動的定律;第二個稍微晚一點就是伽利略,伽利略畢生從事科學實驗,為近代科學做出了重大貢獻。在這個基礎上,一直到牛頓,到17世紀,最后總結了一套被稱之為經典或古典的科學體系。17世紀以后,在牛頓學說的基礎上,出現了近代的工業。近代工業,最簡單地說,就是牛頓原理的應用。18世紀開始了工業革命,從而改變了人類生產與生活的整個面貌。

工業革命跟傳統農業最大的不同是擴大再生產,它是日新月異的。工業社會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而人類的思想、社會秩序、風俗習慣都隨之而改變。近代社會的轉型到19世紀完成了。19世紀以后,也就是近代化的過程完成后,西方就開始了現代化。今天又有人說現代化的過程已經完成了,于是又出現了后現代主義。

我們大體上可以說,西方的近代化始于15世紀,完成于19世紀。這時,所有其余的文明的近代化都還沒有開始,包括中國。中國知道牛頓原理是什么時候?是19世紀的60年代,離我們現在不過一百多年。那個時候,在北京有個同文館,同文館有個算學課,相當于我們今天的數學系。算學課的總教習是浙江人李善蘭,當時中國最杰出的數學家。李善蘭第一個把牛頓體系介紹給中國。所以就科學的角度來說,中國真正邁入近代化的第一步是在19世紀的60年代,這時西方近代化已經完成。這是我介紹的一般的歷史背景。

在這個歷史背景之下,我特別要介紹一下西方的歷史背景。在古代,西方有希臘文明和隨后的羅馬文明,輝煌了大約有一千年左右。但是到了公元5世紀的時候,羅馬帝國滅亡了。當時的日耳曼人——也是今天很多歐洲民族的祖先,那時他們還是野蠻人,侵入了羅馬帝國。他們入侵以后,歷史就進入了中世紀。到了15世紀以后經過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地理大發現,西方社會的眼界大大地擴大了。從文化領域來說,它首先表現在意大利,隨后傳播到北歐、德國、法國。隨著地理大發現,同時也由于地中海被土耳其人截斷了,經濟和商業的中心就從地中海轉到大西洋上,因此意大利的一些城邦就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西歐的一些國家,特別是英國、法國、荷蘭。這幾個國家開始大規模地發展工商業、海外殖民,其中英國、法國是最先進的。用中國話說,這就叫“地氣”轉移了。17、18世紀以后,有兩個因素使得西歐的國家變得特別重要了。一個因素是我們說的經濟因素。因為地理發現以后,開辟了一個世界市場,誰占據這個最優越的地理位置誰的經濟就發達,英國和法國恰好就掌握了大西洋的航線,所以它們的經濟就最發達。隨著經濟的發達,必然地出現文化的發達。這是經濟上的原因。另外還有一個政治上的原因。馬克思講過,一切神權的斗爭歸根到底都不外是世俗利益的斗爭。自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后,歐洲出現了各宗各派的宗教改革。這些宗教改革歸根到底都是代表不同的利益。不同的階級、階層、集團,他們有什么樣的利益,反映在思想上,就有個什么樣的教派。過去,西歐各國信仰天主教,即服從羅馬教皇,其中心在羅馬,在梵蒂岡。宗教改革以后,各國的國王成為宗教領袖,實際上教權被王權控制了。這種宗教的獨立或半獨立有利于它的王權的統一。本來這些國家都是封建的落后國家,有點像我國的春秋戰國,有好幾十個國家,形成了很復雜的局面。一方面有傳統的貴族,但是另外一方面,有新型的、在法國叫做第三等級(第一個等級是宗教貴族,第二個等級是世俗貴族)的工商業者的市民階層,因為生產的需要,他們掌握了知識和財富。這些不同的等級在政治上是不平等的,其中以第三等級的實力和人數最大,他們必然要求政治上的權利。這就是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也是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1789年法國大革命推翻了王權,建立了共和制度。這是歐洲大陸上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它開辟了人類近代文明史的新面貌。過去的王權專制的政治形態不適合近代化的需要,所以制度一定要改,改成符合近代化需要的政治形態,或者說政治機器,而法國革命和美國革命就完成了這個任務。我上面說的就是近代化進程主要的一個線索。

下面我們就來介紹盧梭的生平、活動和思想。

盧梭全名是讓·雅克·盧梭,瑞士日內瓦人,是法國后裔,父親是鐘表匠,屬市民階層。后來他生活在法國,所以他又是法國人,有雙重國籍。盧梭既是文學家又是思想家,一生寫了好幾本書。晚年他寫了一本《懺悔錄》。這本書有幾方面的價值。首先,它的文學價值很高,因為盧梭是文學家。第二,它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因為盧梭接觸了很多當時的文化界名人,書中對這些文化名人有很多的記載。第三,這本書還記錄了他自己內心深處的生活,這是別人不肯寫的。懺悔錄與自傳是不同的,自傳主要是講你經歷的事,而懺悔錄要探討自己的內心深處。順便提到的是,盧梭沒有什么正當職業,實際上他是一個流浪漢,有的時候做家庭教師;有時候給人做管家,實際上是仆人;有時給人抄樂譜;他是音樂家,他寫過幾個歌劇。有一次,他偷了女主人的絲袋子,而且嫁禍于另一個女仆。類似這些,一般人就不提了,但他寫了,還做了深刻的懺悔。這樣的一些隱私的寫作,使他出名。這本書不僅寫了他個人,還寫了當時的法國。盧梭流浪了幾十年,到了中年,仍然默默無聞,屬于社會下層。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他代表的是民間下層文化。

在他不到40歲時的一天,在從巴黎近郊到市區的途中休息的時候,他發現一張舊報紙,上面刊有第戎學院的有獎征文,題目是:“科學和藝術的復興是不是有助于人類風俗的純潔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就是指文藝復興。自從文藝復興以來,人類的科學和藝術有了很大的進步,可以說是大放異彩。這個征文的題目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物質文明的進步是否有助于精神文明的進步?盧梭看到這個題目后,思如泉涌,下定決心要寫篇文章來答復這個問題。有一個未經證實的傳說,盧梭曾就這個問題去請教他的好朋友、法國百科全書派領袖狄德羅。狄德羅就問他準備怎么寫,盧梭回答準備從肯定的角度去寫。狄德羅就告訴他,不能做正面文章,大家都會去做正面文章,你一定要做反面文章。后來,盧梭就采納了狄德羅的意見,做了一篇反面文章,即認為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人類沒有好處。我以為,他這個著作的思想與他的其他著作的思想是一致的。我們說考據,有兩種證據,一種叫外證,一種叫內證。我們可以從內證上說,這篇文章是他自己的思想。他認為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人類的道德并沒有好處,并不是說科學技術進步了,人類的道德就更高尚、更純潔了。

這篇文章有以下幾個重要性。第一,從盧梭本人來說,這篇文章使他一炮走紅,是他發跡的開始。第二,這篇文章從正面提出了一個自古以來就有的問題,對近代化、現代化國家來說,還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確實,近代科學技術的進步,造成社會生活的很大變化,但這種變化是不是就意味著人類的精神就更美好、更純潔了呢?這個問題是非常難回答的。我們可以說今天的人確實比過去的人在精神上更高尚了;當然,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至少也可以說并不見得就比過去更高尚、更偉大。比如說;今天小偷很多,外出要鎖門,而在20世紀50年代是不用鎖門的,是不是我們進步了幾十年,我們的道德風尚也隨之進步了?第三,也是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就是人類所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是物質享受呢,還是某種精神狀態的滿足?假如你追求的是物質享受,那么我們說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有助于人類的進步;但是如果我們說幸福是一種精神狀態的滿足,那么我們就很難說他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或者是沒有進步也沒有退步。我們很難得出一個肯定的答復來。而這個問題困擾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學家,那就是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追求什么樣的狀態。我引兩位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大師的話。孔夫子贊美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室,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盡管物質生活貧困,但他精神是幸福的,他始終享受追求精神、追求道、追求理想的生活快樂。我再舉一個莊子最有名的故事。別人用機器來吸水,他反對,他還是自己去打水。為什么呢?操機械者必有“機心”。老子也主張歸真返璞,回復到自然狀態,不要那些虛假文明。盧梭的這篇文章主要就談這一點,他說人類文明的進步,特別是科學與技術的進步,都是出于一種要不得的動機,即怎樣能夠滿足自己的物欲或利益,而這種東西并不是人類所應該追求的東西。所以他最后否定了一切科學和技術的進步。

我想,否定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大概是不可能的事情。近代化這個東西是很奇怪的一個東西,在近代化以前,大概世界上的人都沒有想到有近代化的一幕,中國人,包括孔孟老莊也沒有想到過社會要近代化。但近代化的特點是,一旦有一個國家或民族近代化了,那么別的民族就必然也要近代化,只能走這條道路。香格里拉也好,桃花源也好,那都是詩人的幻想,都是不可能的。一個國家進入了近代化,別的國家也會進入近代化,就像一個國家有了飛機,別的國家也要有飛機一樣。

近代化趨勢是不可抗拒的,這是從物質層面來說。就精神層面上來講,是不是這樣?我想就會比較復雜。就精神層面來說,我想從政治制度社會制度來說,大體上也要近代化。例如戊戌變法,它的目的就是要立憲,不能再搞君主專制,君主專制不符合近代化的要求。走近代化道路,不僅僅是要有近代科學技術,還要有配套的近代社會制度、政治制度。因此首先要廢除君主專制,第一步要立憲,用憲法約束皇權,立憲就要設議院,開國會,選出人民代表來。政治民主化,大概這個方向也是人類共同的方向。還有精神、思想、道德、哲學層次。比如說,各個民族有各自的宗教,這些宗教大概不必統一為一個宗教。但宗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而變化。例如,中世紀時伽利略是被判了刑的,但前幾年羅馬天主教會給他平反了。所以上層建筑如宗教、思想、理論體系都要不斷進步,不斷發展。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科學或宗教是完全不變的,總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改變。

我想他這篇文章主要是從這三個方面涉及近代化一個根本的問題。他的結論大概是不對的,但是他提出的一些問題卻非常有價值,就是近代科學的進步怎么樣才能夠配合人類精神文明的進步,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比如說,我們現在面臨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問題,像這樣繼續發展的話,子孫后代都無法生活。你把整個地球的自然平衡都破壞了,連你自己都活不下去了。那么怎樣能夠做到不僅考慮到自己的生活,而且考慮到子孫后代也能在一個健康的環境里成長,那么這個環保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因為近代工業化對環境的破壞太厲害了。盧梭這篇文章提出了一個過去幾千年所不曾面臨的問題。因為傳統社會幾千年來形成了一套與傳統社會生活相配套的思想、理論、社會風俗、習慣。現代生活日新月異,傳統的那一套就不可能與現代社會生活相適應了,我們就需要有一套新的東西。這新的東西是什么?盧梭沒有給出答案,但是提出了問題。我覺得提出問題的貢獻不亞于給出答案,從這個意義上講,盧梭的這篇文章很有價值。

過了幾年以后,第戎學院又提出了第二篇征文的題目:“什么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盧梭又去應征,但沒有得獎。不過這次應征是他的第二篇論文,題目是《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這篇論文里也有一些創見。最大的創見是,他認為自從有了私有財產后,就有了人類的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馬克思、恩格斯總是非常贊美盧梭,說他充滿辯證法。在這兩篇論文后,盧梭就開始設計一個理想的社會。每一個思想家、哲學家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國。盧梭考慮了很久以后寫了一本書,這就是經典的《社會契約論》。這部書在中國最早叫《民約論》。

國家是什么?盧梭認為國家是人民之間訂立的契約。中世紀認為君權神授,中國認為天子受命于天,西方認為王權神授;到了近代社會,則發展出主權在民的學說,或者說是人民主權論。這個思想在近代最早是英國霍布斯提出的。他比盧梭早一個半世紀,是個哲學家,還是一個機械唯物論者。他提出的理論就是契約論。這個契約論簡單地說,就是人類在文明社會之前,處于一種動物世界的自然狀態。但這種狀態是不能長久的,于是大家同意,找一個人做領袖,把權力交給他,由他來支配、統治,這樣大家可以過一個平安日子。這個是霍布斯最早的社會契約論。霍布斯之后,過了半個多世紀,英國出了一個有名的哲學家洛克,他寫了兩部《政府論》。洛克和霍布斯的看法有些不同。他也認為在沒有國家之前是處于一個自然狀態,但這個自然狀態是非常美好的。可惜美好的自然狀態不能老維持下去,因為總有些不太美好的因素冒出來,比如總有人想損人利己,想侵害別人利益。在這種狀態下,人們便同意訂立一種契約,建立一個國家。洛克的契約論和霍布斯的有所不同,用中國話來說,一個是性惡論,一個是性善論。盧梭的思想又與前兩者有所不同。研究近代政治思想史,主要就是看這三個人的著作。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是1761—1762年寫成的,這時候距法國大革命只有不到30年的時間。這部書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法國大革命的“圣經”,也可以說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圣經”。法國大革命是近代民主革命的樣板,就好像十月革命是現代社會主義革命的樣板那樣。在這個意義上說,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就是給近代的民主奠定了一個理論的基礎。盧梭也同意過去的說法:人類在建立國家之前是處于自然狀態,但是后來人們覺得這種自然狀態不能夠存在了。這一點他沒有交代明白,只是說人類不能夠維持下去了,于是就立一個契約。他的主要思想是:人類本來是自由的,是平等的,人類訂立契約的前提也是要保障人民作為主人的自由和平等。假如一個政權違反了這一點的話,人民有權廢黜這個政權,推翻政府。這一點奠定了法國大革命的基礎。法國的《人權宣言》和美國的《獨立宣言》(現在聯合國的《人權宣言》基本精神是繼承了這兩個宣言的),就是建立在盧梭的人民主權的理論基礎上的。

這個理論到19世紀,受到實證主義的批判。實證主義的根據是什么?是歷史。你說有契約,你把契約拿出來,大家什么時候訂立過這個契約?當然并沒有這個契約,這只是個理論的假設(即自然法)。所以這個實證派,即歷史法學派,非常振振有詞地說這些都是空想,根本沒那么回事,人類從來就沒有這樣一個契約。

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兩方面同時存在,而并不一定一個排斥另一個。我們說18世紀是理性主義時代,是從法理上推論,按照理性來說,應該是這樣。至于事實上有沒有這個契約,那是另外一回事。盧梭好像預見有人會反駁他,他在書里一開始就說,他論證的是法理,而不是事實。這就有點像婚姻法與婚姻事實之間的不同那樣。

盧梭不僅是近代的啟蒙大師,同時他還開辟了近代思想的另外一個主要潮流,這就是浪漫主義。18世紀是理性主義的時代,但忽略了理性以外的東西,比如說感情。盧梭第一個開辟了近代浪漫主義。本來他的第一篇論文里面就透露了這種思想:野蠻人也可以是高貴的,并不一定文明人才是高貴的;自然狀態是美好的,并不一定只有文明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文明社會也充滿了許多虛偽和狡詐,但是野蠻人的生活里沒有這個東西,它是自然的,是淳樸的。所以盧梭提出一個口號,“返于自然”。一直到今天,這都是很重要的一個思潮。

盧梭寫了本小說,名字叫做《裘利亞》,又叫《新愛洛綺思》。講述的是一個愛情故事。盧梭在這里強調的是真誠的感情,這也是對當時上流社會虛偽的抗議。因為當時法國的上流社會里面,戀愛是非常流行的游戲,而其中有許多虛偽的成分,都是不真誠的。盧梭提出人性應該回到自然去,所以他反對這種虛偽的戀愛。這本書里面歌頌的是真摯的感情,這種真誠的感情后來就變成了浪漫主義的先鋒。我們知道,18世紀末,歐洲文藝界掀起了一個浪漫主義的潮流,當時很多了不起的作家都是浪漫主義者,比如說德國的歌德和他的《少年維特之煩惱》。

最后,談一下盧梭對中國的影響。在清朝末年民主革命高潮的時候,中國人從日本人那里“販運”了盧梭。當時的鄒容和陳天華的著作,都把美國的《獨立宣言》、法國的《人權宣言》和盧梭的《民約論》作為楷模,視為至高無上的東西來歌頌,雖然那個時候還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盧梭。我所見到的真正第一個從正面介紹盧梭的是梁啟超老先生,他的《近代民約論巨子盧梭》是中國第一篇介紹盧梭思想的文章。

近代的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走進近代化和現代化,這是不可逆轉的。可是究竟具體怎么走法,則要看具體情況。中世紀的中國文明領先于世界,但是近代化的步子邁得晚了。在中國近代化開始的時候,中國人認為自己不如人家,不如人家船堅炮利,那么夷人之長技不過是船堅炮利。所以我們就得學西方的長技,就是魏源的話,“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我們認識到,光是船堅炮利不行。你得有科學知識,沒有科學知識,你沒法造這堅船利炮,所以我們就建立了江南制造局,還有同文館,以發展工業和培養掌握近代科學技術的知識分子。第三步,我們又認識到,你光是有了這些科學知識不行,因為你一個國家近代化,你的社會政治體制要配套,所以我們要“變法”,要“維新”,要“改良”,甚至要“革命”,要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后來又發現,我們前面做的這些,就像王國維先生在清末提出來的,我們所學西方都是學它的皮毛,沒有學習它的真正內涵。所以后來到“五四”時,又進了一步,認為根本還是在文化,所以提出“德先生”“賽先生”。我們要科學要民主,大概這個東西是近代化必不可少的條件。所以在那時候,盧梭也流行過一陣。今后,我想主要方向還是要走科學和民主的道路。這里也引用毛澤東的話: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本文原為2000年3月在清華大學的演講,收入《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第5卷,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华县| 瑞昌市| 洛宁县| 綦江县| 宣恩县| 高邑县| 南城县| 贵州省| 乐都县| 太谷县| 芦溪县| 威海市| 剑阁县| 广南县| 沙田区| 定日县| 宜川县| 康定县| 噶尔县| 石棉县| 囊谦县| 台东市| 永寿县| 武清区| 清涧县| 金昌市| 始兴县| 临朐县| 长垣县| 九江市| 英吉沙县| 中西区| 志丹县| 潢川县| 蚌埠市| 呼伦贝尔市| 宁晋县| 麻栗坡县| 京山县| 二连浩特市| 托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