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融合:中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競爭力研究
- 楊仁發
- 826字
- 2020-09-25 10:54:10
第五節
本章小結
本書在系統闡述國外學者對生產性服務業含義的基礎上,概述生產性服務業的含義,即在產品生產和服務提供過程中,作為中間投入的服務的部門和行業。目前,國內外學者對生產性服務業外延的界定存在一定的爭議,本書在總結和明晰生產性服務業內含的基礎上,采用“中間需求率”及其動態變化進行分析界定,認為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外延主要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這五個細分行業。
根據Porter(1980,1985), Krugman(1993), Hayes(1984), Hayes and Wheelwright(1985), Oral(1993), Oral, Cinar and Chabchoub(1999)等的觀點,同時,結合我國制造業主要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為主,高技術和中高技術密集型所占比重較低,產業結構低度化問題突出,依然沒有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因此,在目前我國制造業發展階段,提升制造業競爭力需要通過提升制造業生產效率來完成,這樣,本書將制造業競爭力提升與制造業生產效率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二為一的。
國內外學者對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發展歷程有著較為明晰、一致的觀點。雖然對目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關系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對于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發展方向達成基本共識,即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是最高發展形式。同時,國內外學者通過理論和實證分析,均表明生產性服務業對于制造業競爭力(效率)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但是在作用大小和作用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這需要我們進一步作出更為細致和全面的分析。
國內外學者對于產業融合的概念還沒有形成相對統一的共識,但是對于產業融合的特征達成基本共識。同時,對于產業融合模式進行較為深入的理論分析,而對于具體產業間的融合模式較少涉及,這需要用具體產業間融合模式進行完善。對于產業融合效應,國內外學者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探討,國外學者更多的是基于案例進行分析,國內學者更多的是基于理論層面進行分析,這也需要以具體的產業間融合為例進一步分析其融合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