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屠格涅夫及其作品研究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紀俄羅斯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其創作在歐洲文學界具有廣泛的影響。19世紀四五十年代,屠格涅夫加入《現代人》雜志工作并開始文學活動。屠格涅夫早期創作有詩歌,以及《獵人筆記》和中篇小說《木木》等作品。屠格涅夫中期創作的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以及中篇小說《阿霞》和《多余人日記》等。作家后期的代表作品為長篇小說《煙》和《處女地》。除此之外,屠格涅夫還創作有劇本《村中一月》以及系列散文詩等作品。總體而言,屠格涅夫的文學創作“迅速而敏銳地反映了當時俄國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如同提供了一部完整的藝術性編年史”[1]

屠格涅夫文學作品的漢譯本最早為1915年由劉半農翻譯的四篇散文詩——《乞食之兄》《地胡吞找之妻》《可畏哉愚夫》和《嫠婦與菜汁》,以及由陳嘏翻譯的中篇小說《春潮》。[2]屠格涅夫作品的漢譯工作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高潮,并在三四十年代趨向系統化。[3]

改革開放以后,包括屠格涅夫研究在內的俄羅斯文學研究經歷了重建、發展和成熟的歷史過程。縱觀30年以來的中國屠格涅夫研究歷程,可以發現,當代俄羅斯文學研究學者在繼承以往屠格涅夫研究傳統論域的基礎上,建立起符合自身研究對象的、獨特的研究論域:(1)作家總體研究;(2)創作總體研究;(3)小說個案研究;(3)創作比較研究。與此同時,當代屠格涅夫研究在其理論視野、研究思路、分析方法等方面均經歷了持續的沿革,最終呈現出新的面貌。

1.80年代研究狀況

80年代是中國屠格涅夫研究繼“文革”之后的恢復和重建時期。這一時期研究的特征在于“重啟性”。而“重啟”的重要基礎則源自20世紀上半期的屠格涅夫研究成果以及俄羅斯傳統研究和蘇聯當代研究的學術資源。

在“作家總體研究”論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述有:王思敏撰寫的《屠格涅夫:1818—1883》[4];張憲周的《屠格涅夫和他的小說》[5];程正民的《屠格涅夫的現實主義創作論》[6];王智量的《論普希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7];任光宣的《屠格涅夫的文藝思想初探》[8];王西彥的《屠格涅夫》[9]、羅嶺的《屠格涅夫的現實主義》[10]以及李兆林、葉乃方主編的《屠格涅夫研究》[11]等等。《屠格涅夫的現實主義創作論》對屠格涅夫創作的現實主義特質給予了宏觀的把握,論文認為“屠格涅夫不僅繼承和捍衛了現實主義的創作理論,而且以來自創作實踐的獨特見解豐富了現實主義的創作理論”。《屠格涅夫的文藝思想初探》從對屠格涅夫作為文藝理論家身份的確認出發,對作家關于文學藝術的論述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并對其文藝觀之“革命民主主義”特征給予了揭示。專著《屠格涅夫的現實主義》則在對屠格涅夫的創作活動及其代表作品進行全面考察的基礎上,對其創作的“現實主義”特征加以系統分析,并對“革命民主主義思想”之于作家創作的意義和價值給予了論證:“屠格涅夫之所以獲得成功,是由于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由于他繼承和發展了普希金和果戈理的現實主義傳統,是由于他具有非凡的觀察社會和自然的能力。”《屠格涅夫研究》為“紀念屠格涅夫逝世一百周年學術討論會”的論文集。文集論文涉及以下研究論域:屠格涅夫與中國;屠格涅夫的政治觀;屠格涅夫的現實主義文學觀;屠格涅夫創作的思想和藝術和屠格涅夫作品分析等。

在“創作總體研究”論域,朱憲生撰寫的《屠格涅夫筆下的兩類女性》[12]、《屠格涅夫現實主義的兩個特點》[13]和《時代與個性——對屠格涅夫創作的再認識和再思考》[14];任光宣的《論心理分析類型及其特征——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契訶夫的心理分析方法之比較》[15]以及盧兆泉的《從格式塔看屠格涅夫六部長篇小說的蘊藉美》[16]等較具代表性。《屠格涅夫筆下的兩類女性》指出屠格涅夫作為“理想的女性之愛的歌唱家”成功地塑造一系列具有獨特價值的女性形象,論文對屠格涅夫創作中的女性形象特別是“初戀少女”形象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屠格涅夫現實主義的兩個特點》在對屠格涅夫創作作總體考察的基礎上,對作家隸屬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兩個心理刻畫和藝術手法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評價。《時代與個性——對屠格涅夫創作的再認識和再思考》則在考察作家所處的社會-歷史進程的基礎上,對作家創作中反農奴制的民主主義思想給予了廓清和評價。在《從格式塔看屠格涅夫六部長篇小說的蘊藉美》中,論文作者首先對作為小說形式結構的“蘊藉美”加以定義,基于此對屠格涅夫的六部長篇小說獨具的審美特質——“蘊藉美”進行考辨和評定。

在“小說個案研究”論域,較為典型的論文有:文進撰寫的《黑暗王國里的一個“幻夢”——試談<前夜>中悲觀的宿命論思想》[17];戴經綸的《<獵人日記>的宏觀研究》[18];李嶺的《<貴族之家>的美學分析》[19];魏玲的《屠格涅夫筆下的“新人”——巴扎洛夫》[20]和鄭錦棠的《從<父與子>看屠格涅夫心理描寫的主要特色》[21]等。《<貴族之家>的美學分析》從新的研究視角——“從歷史的觀察點引渡到美學的觀察點”出發,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貴族之家》的美學構成進行解析并給予評價。《屠格涅夫筆下的“新人”——巴扎洛夫》則對作家長篇小說《父與子》的主人公巴扎洛夫形象及其“新人”特征給予了深入詳盡的探討,對這一形象的文學史價值給予評定。

在“創作比較研究”論域,具有學術價值的著述有:陳元愷撰寫的《屠格涅夫與中國作家》[22];朱金順的《巴金和屠格涅夫》[23];孫乃修的《屠格涅夫與中國:二十世紀中外文學關系研究》[24]等等。專著《屠格涅夫與中國:二十世紀中外文學關系研究》分為六個部分:1.“屠格涅夫作品的漢譯”;2.“屠格涅夫作品的評介、研究”;3.“國外學者、翻譯家的著譯——中國譯介者的一條捷徑”;4.“屠格涅夫與中國現代作家(一)”;5.“屠格涅夫與中國現代作家(二)”;6.“‘五四’的世界意識與中外文學關系研究”。專著基于對屠格涅夫作品漢譯、評介和研究歷史的考察,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對屠格涅夫創作之于中國現代文學及其現代作家創作的作用和影響給予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和分析。

2.90年代研究狀況

90年代,中國的屠格涅夫研究進入到發展時期。新型研究方法的有效確立,為這一時期屠格涅夫研究的系統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這一時期的屠格涅夫研究帶來了新的科研成果。

在“作家總體研究”論域,較為突出的論文有:朱憲生撰寫的《屠格涅夫的美學思想初探》[25];吳嘉祐的《屠格涅夫的哲學思想探微》[26]和《試論屠格涅夫的悲觀主義》[27]等。《屠格涅夫的美學思想初探》在確認屠格涅夫在俄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的基礎上,對作為“藝術家的批評家”的屠格涅夫的藝術觀點和美學思想進行系統梳理和總體評價。《屠格涅夫的哲學思想探微》首先對屠格涅夫創作的“哲理性”加以確認,繼而對作為“思想家”的屠格涅夫及其文學作品所體現的哲學思想進行深入的求證和探討。

在“創作總體研究”論域,較具代表性的著述有:陳恭懷撰寫的《試談屠格涅夫筆下的“多余人”形象》[28];盧兆泉的《浮現作家自我的一種“色素”——屠格涅夫六部長篇小說的反諷藝術》[29];蓬生的《屠格涅夫小說藝術中的宣教傾向》[30];武曉霞的《屠格涅夫“多余人”形象的塑造藝術及其魅力》[31];林精華的《俄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傳統知識分子——論屠格涅夫對貴族知識分子的審美把握》[32]和《屠格涅夫創作中的平民知識分子形象》[33];徐拯民的《屠格涅夫作品研究》[34]以及朱憲生的《在詩與散文之間:屠格涅夫的創作和文體》[35]等等。《屠格涅夫小說藝術中的宣教傾向》認為傳統研究基于意識形態批評對屠格涅夫創作藝術的缺陷給予了不同程度的忽視。論文試圖從對屠格涅夫長篇小說作品的分析出發,對作家的創作藝術進行客觀的評定。林精華撰寫的《俄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傳統知識分子——論屠格涅夫對貴族知識分子的審美把握》和《屠格涅夫創作中的平民知識分子形象》兩篇論文則分別對19世紀俄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貴族知識分子和平民知識分子在屠格涅夫作品中的反映給予梳理,對作家筆下的兩種知識分子形象的思想價值和審美價值進行評定。《在詩與散文之間:屠格涅夫的創作和文體》從文體學角度對屠格涅夫創作的形式構成作整體考察,對其作品的詩歌元素和散文元素的融合特質給予揭示和評價。

在“小說個案研究”論域,值得關注的論文有:陳燊撰寫的《論<羅亭>》[36]和《論<貴族之家>》[37]以及魏玲的《<貴族之家>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魅力》[38]等。《論<羅亭>》對長篇小說《羅亭》作為“社會小說”的特質展開深入的分析和闡述。《<貴族之家>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魅力》則對《貴族之家》作為俄國19世紀30-70年代社會思想發展的“藝術編年史”地位加以肯定,并對其思想主題和藝術形式進行了系統的分析。

在“創作比較研究”論域,具有代表性的論文有:張本彪撰寫的《來自心靈世界的“音樂般的哭泣”——試論曹雪芹和屠格涅夫創作心理的同構對應》[39];趙小琪的《屠格涅夫和沈從文小說中的自然人文景觀》[40];曾思藝的《在詩意的自然中探索人生之謎——丘特切夫對屠格涅夫的影響》[41]和趙明的《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契訶夫——20世紀中國文學接受俄國文學的三種模式》[42]等。后者對19世紀俄國三個經典作家——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和契訶夫的創作在中國現代政治-文化語境中產生的各自不同的價值認同層面和價值實現路徑給予了獨具價值的分析和考察。

3.21世紀前10年研究狀況

21世紀前10年中國的屠格涅夫研究進入到成熟期。這一時期的屠格涅夫研究在對前兩個時期的研究成果進行有效積累的基礎上,適用新型的研究范式最終使得該領域的研究及其成果逐步走向多元化。

在“作家總體研究”論域,具有代表性的著述有:趙明撰寫的《角色轉換中的期望與恐懼——自然在屠格涅夫思想和創作中的本體論意義》[43];王立業的《屠格涅夫的宗教解讀》[44]和朱憲生的《理想愛情的歌唱家:屠格涅夫傳》[45]等。《角色轉換中的期望與恐懼——自然在屠格涅夫思想和創作中的本體論意義》對“自然”及其“風景描寫”在屠格涅夫創作中的工具性價值特別是作家本人人格意識建構價值進行了探討,指出:“它們引發的不僅僅是美好與和諧,還有冥想、恐懼、靈魂的顫抖和對永恒與死亡的思索。它們并非只是作為文學創作的技術手段而存在,而是具有某種哲學層面的形而上思考和本體論意義。”《屠格涅夫的宗教解讀》對屠格涅夫作品中的宗教因素加以辨析,認為在作家的“風景描寫”中包含有對東方佛教因素無意識的接受,而在作家的“愛情描寫”和“人物描寫”中則分別蘊藏著對中國道教和哲學間接的接受和對基督教有意識的接受。

在“創作總體研究”論域,朱憲生撰寫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說簡論》[46]、緱廣飛的《淺論屠格涅夫的少女少婦對立原則》[47]和閆吉青的《屠格涅夫少女形象的美學品格》[48]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說簡論》對屠格涅夫主要創作體裁——中短篇小說作品展開系統的梳理和分析,對其思想和藝術價值給予評定。《屠格涅夫少女形象的美學品格》則對屠格涅夫創作中的系列“少女形象”所蘊含的進行“形象之美”和“性格之美”進行探析,對其總體的美學品格加以評價。

在“小說個案研究”論域,王玉寶撰寫的《現代性視野中的“多余人”形象——以<羅亭>為例》[49]值得關注。該文基于對長篇小說《羅亭》對“現代性”語境“多余人”形象的重新解讀,認為“‘多余人’的命運是對現代人生存的一種啟示:上帝離去留下的巨大空白,是任何世俗的理想、事業都無法填充和取代的”。

在“創作比較研究”論域,較為重要的論文有:徐拯民撰寫的《巴金與屠格涅夫筆下的女性形象》[50];劉久明的《郁達夫與屠格涅夫》[51]和王立業的《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分析比較》[52]等。《巴金與屠格涅夫筆下的女性形象》對中俄兩位著名作家筆下“女性形象”的同一和差異及其動因進行了對比和探究。

此外,從1979年至今,在國外屠格涅夫研究學術著作翻譯方面,較具影響的譯著有:劉石丘、史憲忠翻譯涅·納·納烏莫娃的《屠格涅夫傳》[53];翼剛等翻譯鮑格斯洛夫斯基的《屠格涅夫》[54];譚立德、鄭其行翻譯安德烈·莫洛亞的《屠格涅夫傳》[55]和高文風編譯的《屠格涅夫論》[56]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屠格涅夫研究歷經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在新時期,屠格涅夫研究藉以新的文學研究范式在各個研究論域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而形成了基于自身文化立場和文學理念的獨特的話語系統。我們預期,中國的屠格涅夫研究隨著文學的研究理念、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等的不斷演進,必將獲得新的學術成果。

[1] 曹靖華主編:《俄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版,321頁。

[2] 參見謝天振、查明建主編:《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史(1898—1949)》,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頁。

[3] 同上書,第170頁。

[4] 遼寧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5] 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6] 《蘇聯文學》1983年第5期。

[7] 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版。

[8] 《國外文學》1987年第1期。

[9] 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11]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

[12] 《外國文學研究》1980年第4期。

[13] 《外國文學研究》1983年第2期。

[14] 《外國文學研究》1985年第3期。

[15] 《國外文學》1988年第3期。

[16] 《外國文學評論》1988第3期。

[17] 《外國文學研究》1983年第4期。

[18] 《外國文學研究》1985年第1期。

[19] 《外國文學研究》1986年第4期。

[20] 《國外文學》1988年第1期。

[21] 《蘇聯文學》1988年第4期。

[22] 《外國文學研究》1983年第4期。

[23] 《蘇聯文學》1983第5期。

[24] 學林出版社1988年版。

[25] 《外國文學研究》1991年第3期。

[26] 《外國文學研究》1994年第4期。

[27] 《外國文學研究》1996年第1期。

[28] 《外國文學研究》1991年第2期。

[29] 《外國文學研究》1993年第3期。

[30] 《外國文學評論》1993年第3期。

[31] 《俄羅斯文藝》1995年第6期。

[32] 《外國文學評論》1996年第1期。

[33] 《外國文學評論》1997年第3期。

[34] 遼寧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35] 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6] 《外國文學評論》1990年第2期。

[37] 《外國文學評論》1991年第3期。

[38] 《國外文學》1995年第3期。

[39] 《外國文學研究》1992年第2期。

[40] 《外國文學研究》1992年第3期。

[41] 《外國文學研究》1994年第4期。

[42] 《外國文學評論》1997年第1期。

[43] 《俄羅斯文藝》2002年第5期。

[44] 《俄羅斯文藝》2006年第4期。

[45] 重慶出版社2007年版。

[46] 《外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1期。

[47] 《俄羅斯文藝》2003年第4期。

[48] 《俄羅斯文藝》2003年第6期。

[49] 《世界文學評論》2009年第2期。

[50] 《俄羅斯文藝》2000年第1期。

[51] 《外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4期。

[52] 《國外文學》2001年第3期。

[53]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4]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

[55]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6] 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增城市| 罗定市| 九江县| 山东| 永济市| 通州区| 乾安县| 隆子县| 城口县| 东兴市| 安福县| 平舆县| 马山县| 洞头县| 新干县| 鄄城县| 潮安县| 会东县| 南京市| 陇川县| 东乡| 格尔木市| 乌兰浩特市| 长顺县| 永靖县| 定襄县| 苏尼特左旗| 孟州市| 南皮县| 渑池县| 芜湖市| 苏尼特左旗| 桐城市| 双桥区| 马山县| 霍邱县| 江川县| 茂名市| 安图县| 安远县| 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