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維錄:湯一介先生紀念文集
- 湯一介研究會《湯一介先生紀念文集》編委會
- 1253字
- 2020-09-27 16:04:11
五
湯老師復出工作以后的三十幾年蜚聲海內外,無須多說。值得特別提出的是湯老師引領潮流、開創風氣的大眼光,大視野。他是改革開放以后第一個走出國門、推動國際交流的中國文化的代表者。他較早主編的西學東漸系列,值得一切關心近代中國命運的人關注。后來主持的儒學史、經學史、三教關系史、解釋學史都是宏大的項目,更不要說超過《四庫全書》的《儒藏》。愿意并且能夠發動、主持這些工作的當今海內外大概只有湯一介一人。
除了著作,思想和學術課題方面,湯老師更是引領思想潮流的領袖。他提出中國哲學中的真善美三個方面,提出中國哲學的理論框架和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三個主題,提出重建中國解釋學,提出思想對話、普遍和諧、新軸心時代、世界之中國等理論概念,都是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未來發展的可能的重要課題。很多內容還經常被人提起,有些工作還在繼續進行。我本人受托主持的《道家詮釋學史》已經約了海峽兩岸十幾個學者合作,大家都在認真地撰稿,也在思考如何處理道家經典詮釋的歷史與詮釋學理論的關系。由此也可看出湯老師的感召力仍然如他的精神一樣浩氣長存。
在新的時期,湯先生的思想絕不是點綴風光的應景之作。他曾提出中國的希望在于政府力量、企業家力量以及知識分子的力量的結合。但不知為什么此說曾引起一些人不滿,已經準備發動公開批判。但今天看來,這應該是正常社會本應有的發展道路。
毋庸諱言,湯老師的宏大概念、敘事和工作與當前學術界的評價體系不一定吻合,一般人也很難實踐,其工作也很難在當下注重論文數量的風氣中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承認。然而,學術研究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多維度的共生共榮。培養論文工匠并不難,難的是允許湯老師這樣眼光深遠宏大的巨匠能夠有生存的土壤。大項目、小課題各有價值。大項目可以空疏無文,也可以建功立言,彪炳史冊;小項目可以扎實有據,突破習見,也可以因循模擬,聊補于無。學術課題的關鍵不在大小冷熱,而在于是否來自扎實的研究基礎,是否確能揭示真相,引發灼見。顯而易見的是,以行政權強推某一個標準,必然是削足適履,南轅北轍。
2013年夏天我到北京前,曾給樂老師發了電郵,樂老師馬上回信說湯老師查出癌癥中期,家里亂套了。我當時有些吃驚、意外,心想是否不應該去打擾先生養病。到北京后,干春松告訴我湯老師說過“笑敢過幾天要來看我”,于是春松開車帶我去湯先生家。見到先生寒暄過后,他說今年十月湯用彤講座和蔡元培講座請新加坡的鍾志邦來講,明年十月由你來講。2014年6月在北大儒學院開工作會議,湯老師清瘦虛弱,但講話很有條理,很清晰。我還心存僥幸,希望先生能熬過此劫,讓他將想做的事做完。沒想到噩耗突然傳來……
不管怎樣,湯老師開創的各項事業都在進行,我也在2015年10月完成了湯用彤講座和蔡元培講座,我參與的《中國詮釋學史》的項目也在進行中……
兩年過去了,每當想到湯老師,他在我面前還是那樣溫厚、平和地微笑著,那么鮮明、那么感人,讓我永遠無法忘懷。
(2014年9月14日初稿,9月25日擴充,2016年12月再修改增補于香港)
(本文作者為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為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