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后現代主義史學理論可以區分為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1]概言之,廣義上的后現代主義史學理論,指的是寬泛意義上的后現代主義思潮在史學理論領域所產生的沖擊和效應。比如,對啟蒙運動以來以“理性”“自由”“進步”“階級沖突”為主線來解釋人類歷史過程的利奧塔所謂的“宏大敘事”的拒斥,導致了歷史學的“碎片化”。又比如,福柯的知識考古學和微觀權力分析,讓人們更加關注權力關系在歷史話語建構中所扮演的角色。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則在不遺余力地攻擊以“白的、男的、死了的”為中心的歷史圖式和經典譜系的同時,大大拓展了歷史研究的范圍,改變和豐富了歷史研究的視角等等。狹義上的后現代主義史學理論,則指的是植根于歷史學內部、而在史學理論這一專門學科領域內產生的具有明顯后現代主義取向和色彩的理論范式。可以說,以1973年海登·懷特的《元史學:19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一書問世為標志而正式登場的敘事主義史學理論[2],就是后現代主義思潮體現于史學理論這一專門領域內的主要理論形態。本文擬就敘事主義史學理論的理論取向、問題意識和政治蘊涵稍作梳理和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