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關于續為《蒙古脫卜赤顏》的諸旁證

據文宗本紀至順三年(1332)五月條記載,當時撒迪曾奏請備錄文宗“登基以來固讓大凡”以及“燕鐵木兒等宣力效忠之績”,命朵來將其寫進《蒙古脫卜赤顏》,文宗也曾準奏;虞集本傳又稱,文宗之時,翰林學士承旨阿隣帖木兒、奎章閣大學士忽都魯篤彌實曾應驛召書明宗將阿剌忒納答剌罷黜后流放江南之事于《脫卜赤顏》。另據楊維楨《鐵崖樂府注》,則忽必烈命侍臣制白翎鵲詞之事亦見之于《國史脫必禪》。但流傳到今天的《秘史》只記述到太宗窩闊臺,以后的事情統統闕如。元人文集中另有幾條記載,似乎也能夠證明今本《秘史》并沒有全部移錄元朝內廷所藏《蒙文脫卜赤顏》的內容。

元代儒臣許有壬曾撰有題為《元故右丞相克烈神道碑銘并序》的碑銘,收在《圭塘小稿》卷十中。碑主為鎮海,其文曰:

我太祖圣武皇帝順天應人,龍飛朔方,豪杰云從,四杰而下,僝功輩出,若丞相鎮海,蓋較著者也。五世孫僉河北河南道肅政廉訪司事赫斯狀其故,請曰:丞相奮庸天造,名具秘史,世莫得聞?!忻V兀里羊歡地為屯田,且城之,因公名名其地,曰鎮海,又曰稱海,俾公守焉。……既拔燕都,命公登大悲閣環射四矢,所至市舍悉以賜之。尋受顧命,奉太宗登基。收天下符節,獨公聽留?!烙泻阊?,飲水黑河最為勳舊,公實與焉。國史曰脫必赤顏,至秘也,非有功不紀,公名在焉?!懺唬河旭菲浞?,有侐其廟,秘史紀名,永終不墜。[29]

從一般情理上講,功載史冊,名垂千古,世人理應皆知。鎮海五世孫赫斯卻說由于其名載于《秘史》而為世人所不知,這恰好與見于文宗本紀的兩條記載相吻合。鎮海是蒙古帝國時期的名臣,當1222年長春真人丘處機謁見成吉思汗,向這個大蒙古國皇帝講道時他一直隨侍在側,主掌文書事宜。太宗時晉為右丞相,在征服塔塔爾、欽察、吐蕃、回紇、契丹、女真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赫斯所言“名具秘史”必有憑據。彭大雅《黑韃事略》稱:“移剌及鎮海自號為中書相公,總理國事,鎮海不止理回回也。韃人無相之稱,即只稱之曰必撤撤。必撤撤者漢語令史也,使之主行文書爾?!?a href="../Text/Chapter-9_0003.xhtml#new-notef30" id="new-note30">[30]明初洪武年間刻行的《秘史》共282節,四杰的事跡盡在其中。至于鎮海,不僅其事跡沒有見諸任何記載,甚至其名字亦未被提及。赫斯身為世家子弟,持鎮海行狀請許有壬為之撰寫碑銘,斷不敢希榮慕譽,妄言“名具秘史,世莫得聞”。

類似的記載還見于《吳文正集》,其卷六所收《玉元鼎字說》云:

學者阿魯丁以玉氏,以元鼎字。其先西域人也。始祖玉速阿剌,從太祖皇帝出征,同飲黑河之水,為勳舊世臣,家名載國史。今其苗裔乃能學于中夏,慕周公孔子之道,可謂有光其先者矣。[31]

此文所言“國史”者,必是在指《脫卜赤顏》。既是成吉思汗時期的勛舊世臣,且稱“名載國史”,理應在今本《秘史》的正集十卷中有所反映,然而我們在《秘史》的敘事中卻查不到玉速阿剌之名。許由壬、吳澄均為當時之名流,鴻儒載筆,定非烏有,其不見于今本《秘史》者,諒別有原因也。

我們還可以從元人文集中找到既有“名在國史”的記載,又能夠從今本《秘史》中得到印證的事例?!饵S文獻公集》卷九收有《明威將軍管軍上千戶所達魯花赤遜都臺公墓志銘》一文,其中寫道:

公諱脫帖穆耳,字可與,系出蒙古遜都臺氏。其先有事太祖皇帝為開國元勛者,曰赤老溫。名在國史,公高祖也。[32]

檢核今本《秘史》第82至87節,敘泰亦赤兀惕擄獲帖木真,教所屬各營輪番看守,及至輪到速勒都孫氏鎖兒罕失剌營內時,帖木真得到鎖兒罕失剌父子三人的搭救,從他們的營中逃脫而去。第219節又敘成吉思汗即合罕位后,賞賜鎖兒罕失剌父子在薛涼格地面自在下營,子子孫孫享受答剌罕待遇。碑文但提赤老溫,而未及鎖兒罕失剌、沉白,乃以赤老溫在當年搭救成吉思汗時出力最多,且又是碑主脫帖穆耳之高祖也。黃溍所撰碑文與今本《秘史》的記載完全吻合,足以證明當時所稱“國史”者,即指《脫卜赤顏》而言,這一點似乎可以論定了。

日本國學者小林高四郎曾論及元代續修《脫卜赤顏》之事,并指出:“在元代,脫不赤顏續集之事,乃歷朝所有,第除其中一種而外,余并佚而不傳,可注意?!?a href="../Text/Chapter-9_0003.xhtml#new-notef33" id="new-note33">[33]關于《脫卜赤顏》的流傳,亦鄰真也提出自己的見解,稱:“在蒙古高原,脫卜赤顏的某種傳抄本被保存下來,流傳很久。雖然現在已經看不到傳抄本本身,但是在17—18世紀成書的羅藏丹津《黃金史》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移錄?!?a href="../Text/Chapter-9_0003.xhtml#new-notef34" id="new-note34">[34]檢讀羅藏丹津的《黃金史》,他所移錄的《秘史》內容截止于第268節,由是亦鄰真斷定“羅藏丹津手里的蒙古文《秘史》只有第268節以前的部分?!蔽覀內缃褚褵o法得知落入明廷手中的《秘史》篇幅究竟如何,明初據以刊刻的只有282節,加上羅藏丹津所持抄本,現在可知者僅此二種原始抄本。

在此,筆者要特別強調,在元代尚有另一部《脫卜赤顏》的原始抄本流傳到吐蕃地區,其相關內容遂在藏文史著《紅史》中得到反映。蔡巴·貢嘎多杰(1309—1364)以精通蔡巴嘎舉派教法和經論而知名,至治三年(1323)出任蔡巴萬戶長,次年入大都覲見泰定帝也孫鐵木耳。他于1346年—1363年間撰有《紅史》一書,記載元朝與西藏佛教各教派和地方勢力的關系。該書第八部分標題為“蒙古(元朝)簡述”,歷數蒙古起源、世系以及王統承襲,從孛兒帖赤那一直敘述到元惠宗妥懽帖睦爾及其他的兒子阿猷識理達臘。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就蒙古源流之敘述的前半部分,即從孛兒帖赤那到忽必烈時期的史料來源作了極為明確的交代,稱:“以上是從《脫卜赤顏》一書中摘要抄錄。”現將該部分內容照錄如次:

蒙古的王統,是初是天之兒子孛兒帖赤那,孛兒帖赤那的兒子是巴塔赤罕,巴塔赤罕的兒子是塔馬察,塔馬察的兒子是齊吉蔑兒干,現在據說他是鎮伏魔怪的白瑪逥乃(蓮花生)大師。齊吉蔑兒干的兒子是阿兀站孛羅溫,阿兀站孛羅溫的兒子是也客尼敦,也客尼敦的兒子是薩木蘇齊,薩木蘇齊的兒子是喀楚,喀楚的兒子是朵奔蔑爾干,他死以后,其妻阿蘭豁阿感太陽和月亮的光明生了孛端察兒孟干。孛端察兒孟干的兒子是格齊,格齊的兒子是伯格爾,伯格爾的兒子是瑪蘭圖丹,瑪蘭圖丹的兒子是海都汗,海都汗的兒子是伯升,伯升的兒子是科多克新,科多克新的兒子是屯必乃汗,屯必乃汗的兒子是葛不律寒,葛不律寒的兒子是把兒檀巴圖爾,把兒檀巴圖爾的兒子是也速該巴圖爾。也速該巴圖爾和夫人訶額侖所生的兒子為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生于陽水虎年,有兄弟五人。成吉思汗三十八歲時,聚集百姓,登上王位,在位二十三年,于陽火虎年,按生年算應是陽水(猴年)秋月十二日六十一歲時在西夏尕地方升遐。成吉思汗的兒子有術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諾顏等九人。成吉思汗在世時,讓兩個大的兒子不要爭奪王位,給以文書封給左右兩翼的地方。他們的弟弟窩闊臺當了國王,執政六年。術赤有八個兒子,察合臺的兒子有都哇等九人。窩闊臺的大兒子是貴由王,他在位六個月,貴由王的弟弟是闊端、合失、合丹等七人。闊端有三個兒子。拖雷諾顏因先前未給文書,所以對皇位有所爭執,后由他和賽音額客唆魯禾的兒子蒙哥汗即位執政九年。他們的第四個兒子名叫忽必烈,忽必烈即是元世祖薛禪汗,生于陰木豬年,第六個兒子為旭烈兀,第七個兒子為阿里不哥,拖雷諾顏共有十一個兒子。薛禪和察必皇后二人的兒子有朵兒只、真金、忙哥剌、那木罕等四人,他與偏妃涉恭瑪所生的兒子六人,共計薛禪有十個兒子。此外,他與南必皇后生有一子,早夭。薛禪汗從陽鐵猴年起在位執政三十五年,年號中統五年,至元三十年,于陽木馬年去世。闊端的兒子是只必鐵穆爾等三人,合失的兒子是海都,其余難以盡數。以上是從《脫卜赤顏》一書中摘要抄錄。[35]

與今本《秘史》稍加比勘,我們便可以明顯地看出《紅史》的敘述頗有不同,其大端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在今本《秘史》中,稱元朝的人祖為蒼色狼與慘白鹿,而《紅史》則徑直稱孛兒帖赤那,為男性祖先;

二、塔馬察以下世系頗有漏略,如,阿兀站孛羅溫之下缺撒里合察兀一世,尤其是將哈兒出的兒子指為朵奔篾兒干等;

三、在今本《秘史》中,不見拖雷爭奪皇位之事,而《紅史》則謂“對皇位有所爭執”;

四、貴由繼承皇位六個月、蒙哥即位、忽必烈執政35年等記載為今本《秘史》所無,而《紅史》竟記述到忽必烈去世。

《紅史》的作者為14世紀的吐蕃史家,且又是元朝任命的蔡巴萬戶,其所敘蒙古先世譜系與今本《秘史》基本吻合,若非目睹《脫卜赤顏》一書,是無法憑空編造出自孛兒帖赤那以來蒙古先祖世系的。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懷疑他特別標注的一段話,即“以上是從《脫卜赤顏》一書中摘要抄錄。”如果這個推理成立,那么我們根據《紅史》的敘述尚可作進一步的推測,那就是,蔡巴·貢嘎多杰所見《脫卜赤顏》是在忽必烈之后經過修正、續寫的又一種畏吾蒙古文原始抄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康市| 锡林浩特市| 光泽县| 辽宁省| 阿克| 东乡县| 长岭县| 昂仁县| 泰来县| 石楼县| 时尚| 哈巴河县| 松桃| 西吉县| 冕宁县| 竹溪县| 成武县| 乐陵市| 山东省| 双柏县| 灵川县| 扶沟县| 南京市| 阜新| 滁州市| 出国| 新丰县| 永善县| 南平市| 鹤庆县| 廊坊市| 广水市| 杂多县| 衡东县| 台中县| 石棉县| 申扎县| 融水| 长岭县| 奉新县| 汝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