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家的全面風險管理:基于巴塞爾II追求銀行價值增值
- 徐振東
- 3794字
- 2020-09-24 13:31:11
第三節
客戶銀行信用風險分析
一、客戶銀行內外環境基本分析
銀行所處環境是了解其運營狀況的關鍵因素。如果一國正處在一段痛苦經濟滑坡和衰退時期,銀行業就會受到相應沖擊,那么即使這個國家中最好的銀行也要承受壓力。因此,應對銀行業務集中分布所在國家的經濟規模、經濟基礎以及經濟薄弱環節進行分析,要分析該國經濟發展前景、匯率和貨幣供應與經濟增長關系、儲蓄與投資在經濟中互相制約的關系;分析該國經濟開放度、對國外投資撤離敏感度、經濟結構性問題;分析該國典型經濟周期狀況,包括國民生產總值從波峰到波谷差額,失業率、資產價格和破產率從波峰到波谷的差額、引起經濟波動的經濟結構變化,國家政治穩定性等。
對銀行所處行業環境分析,主要分析銀行系統的基本結構,包括銀行機構的數量和相應的規模以及地域上和產品開發上的限制;在金融業中銀行所占比例、公開資本市場發展趨勢;分析行業內外競爭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市場準入障礙、預期變化,儲蓄存款轉化為直接投資的程度;在銀行系統中合并趨勢,與人口相比較,銀行及其分支機構的數量以及其他因素包括勞動法對銀行縮減營業費用所產生的不利影響;對于戰略投資者的情況,要看控股公司對銀行在利益與風險方面施加的不利影響;政治或其他一些因素對銀行決策的影響;會計和報告系統的質量和透明度以及外部審計系統的質量,國家法律體系的效率和力度。對銀行客戶分析,要看客戶對價格敏感性和客戶群的組成,個人財力以及所在國家社會福利程度,銀企關系狀況;對銀行的監管環境分析,要重點分析監管力度和質量,監管部門對銀行報告的獨立性要求,授權采取措施解決銀行問題和避免銀行倒閉的情況;分析存款保險的形式;分析政府對銀行干預的程度以及解除某些監管的過程;在銀行所有權結構中,國有成分以及企業或個人成分所占比例的分析等。
如何分析銀行類客戶所面臨的各種風險,以及這些風險對債權銀行的經營與發展所造成的影響,是銀行暴露內部評級的重點和難點。“銀行永遠不可能比它位于其中進行經營的國家要好”,盡管這句話不一定在所有情況下都正確,但是一般而言這是一個值得遵循的規則。與處于發達的、經濟波動較小的國家中的銀行相比,位于新興市場中的銀行經常需要一個更大資本緩沖能力和擺脫困境的更強力量。因此,了解國家的銀行制度和該銀行制度中所暗含的風險與國家主權風險程度是全面評估一家銀行信用風險的關鍵。在諸多因素中有三個關鍵性的因素,一是政治和經濟環境;二是規章制度;三是經營環境、信用文化。
無論一家銀行的增長勢頭有多大,所有金融機構都是所處于其中進行經營的經濟、法律和政治環境的主體,法律和規章制度的限制對銀行的經營有直接影響,并且法律和政治因素通常會改變銀行機構的財務狀況。銀行受主權風險的影響不容忽視,既要確定國家限額與國家評級,又要確定單個銀行的限額與評級情況。國家評級也可以確定在這些國家中銀行可以留出多少儲備金以防范風險。這些內部政策或者外部規章制度所規定的儲備金將對特殊交易的利潤率產生影響。
系統風險與一個國家金融系統的經營情況、國家實力以及它的適應力關系更加密切。具體系統因素包括:(1)銀行系統結構,包括它的聯合程度以及它對新銀行的開放程度;(2)金融監管環境,包括銀行監管的質量以及綜合的法律體制和對債權人權利的保護程度;對監管環境分析,一般集中在監管質量分析、對監管發展趨勢變化的展望,以及銀行自身與監管關系的分析上。評級人員可從監管政策的變化、監管水平以及銀行業中的國家風險來評價監管環境的風險水平,考察的內容包括國際監管政策變化趨勢、國內監管政策變化趨勢、政府監管體系、政府日常監督能力、政府預防能力、政府危機應變能力、政府在商業銀行系統中的持股比例及其變化趨勢、政府對銀行高管人員控制力變化以及法律法規對破產銀行儲戶的保護等;(3)大量與銀行有關的政府政策,例如那些指向特殊部門或企業貸款的政策;(4)其他影響銀行系統健康、中央銀行充當最后貸款人以及幫助不健全的銀行進行重組并調整其資本結構的能力與意愿、資本發展情況以及伴隨脫媒程度的相關因素。
銀行系統結構將對該系統的單一銀行的實力產生重大影響,一個高度分業經營的銀行系統可能比混業經營的銀行系統更易出現破產。銀行系統結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銀行業監管結構。處于一個特殊國家中的銀行業結構有可能與監管環境聯系起來。存款人對銀行的信心指數以及一種信用文化發展情況也是重要影響因素。新興市場中的銀行可能會因為以前破產而被懷疑,結果存款人可能將貨幣放在家中,盡管存款保險試圖提高存款人的信心,但是它也提高了道德風險。信用文化存在與發展是一個強健的銀行系統賴以存在的基礎。
政府監管銀行是因為銀行在經濟增長和傳導貨幣政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銀行結構本身面臨著風險和很大脆弱性。銀行確定的目標可能與國家政策目標相沖突,所以這種風險加劇了。股東存在著一種動機來最小化風險資本量并最大限度地來發揮其資本的杠桿作用。如杠桿率太高,在缺乏外部援助情況下銀行最終將會破產。
二、客戶銀行信用風險定量分析
分析銀行信用模式主要依據七類指標,即資本、資產質量、管理、收益、流動性和風險敏感度及其他因素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確定銀行整體風險狀況,見圖5-9。
(1)資本是衡量銀行風險最重要的指標,在分析銀行信用時,既要對銀行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等關鍵變量連續監測,又要深入考察與資本相關深層次指標。
(2)分析銀行的資產質量,應側重分析其不良資產率、貸款損失率等。
(3)收益主要反映銀行中、短期盈利能力,包括資產收益、收益結構、增長趨勢和穩定性、準備金計提充足度及對收益影響,收益預測及收益是否滿足資本形成等。

圖5-9 客戶銀行信用風險定量分析結構示意圖
(4)流動性風險分析,主要側重資產負債結構、資金成本率等。如銀行資金來源的構成,融資渠道是否多元化;資金流(凈儲蓄存款、存款期限、融資穩定性);資產流動性,包括短期存款和證券、長期可買賣證券,抵押資產情況,貸款出售或證券化的能力,中央銀行流動性工具以及其他資產流動性資源;流動性管理思想和流動性計劃。
(5)市場風險敏感度衡量金融市場供求關系及價格變化對銀行經營造成的影響。監測指標主要是利率風險敏感性、匯率風險敏感性、物價風險敏感性、股價風險敏感性、市場風險組合管理等,敏感性指標有累計外匯頭寸比例、持續期缺口、凈利息收入敏感性比例等。
三、客戶銀行信用風險定性分析
對客戶銀行管理狀況分析,通常采用定性方式,主要考察客戶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風險管理水平、內部控制能力、信息披露狀況及管理信息系統功能等方面。對客戶銀行公司治理的分析,主要分析其是否建立了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是否建立了正確決策機制;是否建立了有效執行機制;是否建立了合理激勵約束機制和問責制等。
分析客戶銀行風險管理水平,主要看是否建立了風險管理戰略、政策和程序,以及風險管理戰略合理性,風險政策程序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完備性;是否建立了正確決策機制,決策機制的科學有效性;是否建立和明確了風險管理機構和職責;銀行能否有效識別風險;是否建立了有效風險計量系統及風險監測系統;是否有效控制風險。
信用風險管理方面,主要考察對不同種類產品(如固定收益類證券、權益類投資或交易、抵押貸款、消費貸款、公司貸款等)以及消費者群體的評價指標,決策程序、組織授權情況以及抵押物評估情況;對風險暴露監控主要針對貸款控制環節、跟蹤情況、內部評級系統、發現潛在風險的責任分工情況、審計部門的任務;對問題資產的處置分工、回收情況,對信用問題的處置態度以及對抵押物的處置政策。
在市場風險管理方面,主要考察高管層對市場風險的認識程度以及對風險管理決策參與程度,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成員以及其他決策委員會成員的情況,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的決策與日常風險管理的關系,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對不同類型風險的限制;監控結構性風險及交易風險的軟件情況,管理信息系統是否能滿足與銀行業務相對應的目前和未來風險管理的需要,管理層對市場風險管理的偏好;關于國際頭寸的戰略、限制以及超越限制的授權;交易者和管理者如何監控頭寸,以及該系統與整個風險控制系統的關系;對沖的策略;衡量市場風險的方法及其假設條件;壓力測試的頻率、假設以及靈活性;后臺及其操作情況,與交易平臺相對應的組織機構、頭寸價值評估和災難恢復;審計職能;會計政策;過去的記錄與預期風險暴露之間對比。
對客戶銀行內部控制能力分析,主要考察其是否建立了統一授信授權制度;是否建立了各級審貸委員會;信用盡責審查在各級是否得到嚴格執行,銀行是否違反過統一授信的行為;是否對下級機構進行適當的檢查;現場檢查發現的違規情況是否比上年有所增加。信息披露狀況分析,主要考察銀行是否按規定時間、規定內容向公眾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銀行披露的信息是否真實、準確、完整和可比;年度財務報告是否經過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會計師事務所是否出具相關意見;公眾是否能通過媒體較方便地獲得銀行所披露的信息;銀行是否按監管要求報送非現場監管信息,見圖5-10。
對客戶銀行的管理信息系統分析,主要考察客戶銀行是否不斷地改進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統;是否能將所有業務納入管理信息系統;財務會計處理系統和網絡的有效性及有關是否發生過重大事故造成銀行業務中斷;信息系統是否能充分支持銀行的經營決策、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

圖5-10 客戶銀行信用風險定性分析示意圖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