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每天突破一點傳統定勢(1)
- 每天學點創意學大全集(超值金版)
- 靈感
- 4051字
- 2014-03-24 15:11:09
我們的頭腦在對外界對象進行選取、抽象和截取的時候,總是要通過一定的外部環境才能完成。
對于個人來說,創意思維的運行需要某種良好的外部環境。你肯定有這樣的體會,在某種環境里,頭腦特別靈光,新觀念新辦法層出不窮;而在另外一些場合,則頭腦麻木,或者心亂如麻理不出頭緒,有“江郎才盡”的感覺。所以每個人都應該選擇并把握住自己的最佳思維環境。
中外歷史上的許多思想家和發明家,常有適合于他本人的獨特的思維環境,有些環境在我們普通人看起來簡直無法忍受,而他們卻如魚得水,樂在其中,獨特的環境成了他們偉大觀念和偉大作品的催化劑。
有的學者喜歡在寒冷的地方思考,比如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經常站在冰天雪地里思索哲學問題;有的學者則喜歡在溫暖的房間內思考,比如法國學者笛卡爾一定要在燒著壁爐的房間內裹著被子沉思。還有更為奇特的思維環境,像德國學者席勒,他喜歡在寫字臺上擺滿腐爛的蘋果,據說那種“美妙的氣味”有助于激發他的靈感。而文學家普魯斯特的書房里則擺著一排軟木塞,每當找不出恰當詞匯的時候,他就盯著那排木塞出神。音樂家莫扎特喜歡一邊做體操一邊構思旋律。詞典編纂家約翰遜博士在寫作的時候,身邊常陪伴著一只喵喵叫的花貓。還有人說,著名哲學家康德在寫作《純粹理性批判》這本劃時代巨著的時候,習慣于站立在窗前,眺望遠處的一座古塔。當他凝神遠望的時候,頭腦中便飛揚起一連串抽象范疇的聯結、貫通與融合。后來,窗外有幾棵樹長大了,枝葉遮住了古塔,這使得康德心亂如麻,十分不自在。當地市政府為了支持哲學家的工作,便派人把那幾棵樹砍掉了。
對于以上的傳聞,讀者不必太認真,因為人們對于成名人物總想搜出些奇聞軼事,以顯示名人的與眾不同。
不過,外部環境能夠影響創意思維的數量和質量,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至于每個人喜歡在何種環境下思考,那要經過個人的摸索和實踐才能知道,而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多種環境中試驗一下,看看哪種環境或者哪種物體能夠最有效地刺激自己的頭腦,使之源源不斷地產生新創意。
利用外物激發創意固然是個好辦法,但是話又得說回來,如果過分依賴外部環境,離開了特定的環境就心亂如麻,這也是不好的習慣,是心理適應性太差的表現。良好的思維習慣應該是,在各種外部環境中都能進行有效的創意思考,都能利用身邊的各種物體作為良性刺激物,激發頭腦產生創意。聽說毛澤東在長沙上學的時候,經常在戲院、鬧市等嘈雜的環境里讀書和思考,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頭腦,增強其抗干擾的能力。
跳出傳統的守舊觀念
“創意”這個詞,也許是近年來使用頻率最高的詞,翻開報刊,打開電視,網上漫游,聽朋友聊天……舉國上下都在“創意”。然而,口頭上的“創意”距離實踐上的創意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因為任何創意都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而我們長期生活在一種僵化的體制下,頭腦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守舊觀念。比如:
(1)無創意欲望,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2)認為現有產品和技術已完善,不需再創意;
(3)迷信權威和傳統,不敢提出挑戰;
(4)怕失敗,視失敗為恥,怕別人嘲笑;
(5)怕被說是出風頭、搞特殊、別有用心;
(6)習慣于按老規矩或老習慣辦事;
(7)不愿離開自己的專業,不愿學其他專業來為自己的專業服務;
(8)只愿跟著別人干,不愿自己創意;
(9)辦一切事都按書本或規定的方法進行;
(10)思考問題時縱向深入多,橫向擴展少;正向思維多,逆向思維少;
此外,還有邏輯思維、分析判斷多,想象和直覺引發少;如此等等。有一位創意學家曾經說:一個人運用創意思維的次數,與運用后受到獎勵的次數成正比;與運用后受到懲罰的次數成反比。在某種社會條件下,人們習慣于鼓勵和獎賞創意思維;而在另外一些社會條件下,人們則習慣于壓制并懲罰創意思維。因此,同樣是人類的頭腦,有時候有的人創意如涌泉,而另一些時候另一些人則僵呆像木瓜。由此可見,創意思維并不僅僅是一個人的頭腦行為,還要受到外在社會條件的制約。
傳統的守舊觀念來自傳統社會。“傳統”是與“現代化”相對而言的,是指現代化之前的歷史發展階段。其基本特征是:以農業為主、以手工操作為主、信息閉塞、缺乏交流、不存在世界市場。在傳統社會中,整個社會自上而下形成一個穩固的金字塔,社會主體是單一的而不是多元的,所以極少發生橫向之間的競爭。沒有競爭,當然就不需要創意,人們已經習慣于依照“老規矩”辦事。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也是這種情況。那時的創意思維是屬于極少數“天才人物”的特權,他們站在社會的金字塔尖上發號施令,而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并不需要創意型的思維,只需要自上而下地“理解”“傳達”并“執行”就可以了;并且“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在執行中加深理解”。
傳統社會對于某些人的獨立思考和創意精神是極端仇視的,因為創意將會破壞傳統觀念,導致社會的不穩定。所以,布魯諾因為堅持“地球繞著太陽轉”的新學說而被燒死在羅馬的鮮花廣場;連津浦鐵路在剛修建時也被拆了好多次,因為守舊的人們把火車頭當成“怪物”,擔心這個“怪物”會破壞本地積存數千年的好“風水”。
直至今日,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依然存在著許多扼殺創意的態度,這種態度正是傳統守舊觀念的流毒。請想一想自己,你對新事物、新觀念和新方案是否有如下的一些想法:
(1)我們從來沒這樣做過呀!
(2)這改變太激進了!
(3)有別人試過這做法嗎?
(4)成本太高了吧!
(5)這不是我們的職責!
(6)我們以前就做過啦!
(7)我們沒有時間!
(8)我們規模太小做不來。
(9)這樣其他的設備就會閑置下來。
(10)你別開玩笑了!
(11)我們的競爭對手這樣做嗎?
(12)我們回到現實來吧!
(13)這才不是我們的問題呢!
(14)為什么要改?以前運作得還是不錯的。
(15)你超前時代十年。
(16)我們還沒準備好做這樣的事情。
(17)我們沒有這個也做得很好啊!
(18)老狗學不來新把戲。
(19)領導絕對不會贊成的!
(20)我們會變成別人的笑柄。
這就是傳統社會的價值觀,在這種價值觀的指導下,人們感到一切變動都不必要,一切新事物都是壞的。在那樣的社會條件下,正如魯迅所說,搬動一張桌子都要付出血的代價。
在傳統社會走向現代化社會的過程中,甚至到現代化完全實現之后,傳統的文化意識和價值觀念依然存在,并且繼續對人們的創意思維過程產生著消極影響。
在教育方面,傳統文化的影響似乎更為明顯。有位西方教育學家認為,一般情況下,小孩子的頭腦中總是盤旋著許多莫名其妙的新想法,而成人們總慣于認為這些想法荒唐可笑、不屑一顧。每當小孩內心一陣沖動,站起來想發表自己的看法時,他常常會招來一頓訓斥:“坐下!別插嘴!”成人們也許沒有想到,一個頗有天分的未來發明家就在這樣的訓斥聲中被扼殺了。
這種情況在我們中國更為普遍,相對于西方現代化國家來說,我們的傳統文化提倡求穩意識,而輕視風險精神。一般情況下,任何創意總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它使你有可能犯錯誤,有可能失敗,有可能受到親朋好友或者競爭對手的嘲笑,甚至有可能遭受重大的經濟損失。即便是一個小小的創意,也有可能讓你在眾人面前丟臉。面對這些風險,你還有多少創意的勇氣?
成敗在于觀念的改變
人在潛意識里,思維容易受到傳統觀念的支配,這就是創意的思維障礙。要沖破這種障礙,就必須自覺地對根深蒂固的思想進行反思,勇于懷疑、批判別人和自己,這是創意的必要條件。如果一個人陷于保守之中,因為害怕碰壁而不敢踩過傳統的紅線,就會永遠被傳統擋在創意的門外。
某公司招聘職員,有一道試題是這樣的:
一個狂風暴雨的晚上,你開車經過一個車站,發現有三個人正苦苦地等待公交車的到來:第一個是看上去瀕臨死亡的老婦,第二個是曾經挽救過你生命的醫生,第三個是你的夢中情人。你的汽車只能容得下一位乘客,你選擇誰?
每個人的回答都有他的理由:選擇老婦,是因為她很快就會死去,我們應該挽救她的生命;選擇醫生,是因為他曾經救過你的命,現在是你報答他的最好機會;選擇夢中情人,是因為如果錯過這個機會,也許就永遠找不回她(他)了。
在200個候選人中,最后獲聘的一位答案是什么呢?“我把車鑰匙交給醫生,讓他趕緊把老婦送往醫院;而我則留下來,陪著我心愛的人一起等候公交車的到來。”
我們常常會被“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所限,自己“從車上下來”,拋開思維的固有模式,我們可以獲得更多。
法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瑪·迪梅普萊有一個美麗的私人園林。每到周末,總會有人到她的園林摘花,拾蘑菇,有的甚至搭起帳篷,在草地上野營,弄得園林一片狼藉,骯臟不堪。
管家曾讓人在園林四周圍上籬笆,并豎起“私人園林禁止入內”的木牌,但均無濟于事,園林依然不斷遭踐踏、破壞。于是,管家只得向主人請示。迪梅普萊聽了管家的匯報后,讓管家做一些大牌子立在各個路口,上面醒目地寫明: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傷,最近的醫院距此15公里,駕車約半小時即可到達。從此,再也沒有人闖入她的園林。
“私人園林禁止入內”和“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傷……”有什么不同?——有時成敗只在于一個觀念的轉變。
作家毛姆成名之前,生活清苦。為求文章有價,有一次寫完一部小說后,毛姆在報紙上刊登了這樣一份征婚啟事:“本人喜歡音樂和運動,是個年輕又有教養的百萬富翁,希望能和毛姆小說中女主角完全一樣的女性結婚。”幾天之后,毛姆的小說被搶購一空。
應當說,毛姆開了現代暢銷書炒作的先河。只不過,今天的這些文人炒作手法比毛姆要差遠了。
你穿過牛仔褲吧,可你知道牛仔褲的來歷嗎?
在美國西部,一個鄉下青年要去參加斗牛賽,可他窮得除了一條破褲子,再也沒得換了。事先,他曾想借一條褲子,可朋友們說,他要去參加斗牛賽,回來時,好褲子可能又成了破褲子。于是,誰都不肯借給他。
青年只好穿著露了膝蓋的破褲子到了賽場。沒想到,他竟奇跡般地得了第一。他上臺領獎時,破褲子使他很難為情。臺下十幾名攝影記者卻不管不顧地為他拍照,他簡直無地自容。
誰想,他的相片被登在報上后,他的破牛仔褲竟然成了當時許多年輕人效仿的款式。幾天之后,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穿著破褲子的青年。這一景象一直流傳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