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一 了解心理學的概念及其流派
心理學有很長的過去,卻沒有悠久的歷史。心理學是一門從哲學中獨立出來的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它的淵源可追溯到兩千年前的古希臘時代。心理學的英文拼寫是Psychology,由希臘文“ψ ν х о”和“λ ο γ ι α”兩個字源組成,前者是靈魂的意思,后者是學問的意思,合起來即“靈魂之學”。幾千年來心理學一直是哲學的一部分,一直包括在哲學的母體之中。1879年德國哲學家、生理學教授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把自然科學中所使用的方法應用于心理學的研究。從此,心理學擺脫了哲學的附庸地位,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迄今為止心理學只有一百多年的短暫歷史,與其他科學相比(如與物理學、生物學等相比),它又是一門很年輕的科學。
一、心理學的概念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它既研究動物的心理(研究動物的心理主要是為了深層次地了解、預測人的心理的發生、發展的規律),也研究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在人的日常行為活動中,時刻都會有各種心理活動的產生。正是在這些心理活動的支配與調節下,我們才能進行各種活動,實現活動的目的。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心理活動是我們第一個直接接觸、認識和體驗的反饋。
心理學包括五個子領域:①神經科學:通過觀察大腦反應來研究心理;②發展心理學:研究人類如何成長、發育及學習;③認知心理學:用計算機方法來研究心理,通常將心理比作計算機并探究人類如何行動,如言語理解、動作辨認;④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人類的群體行為,如何與他人交流;⑤臨床心理學: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
心理學包括眾多分支,總體上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兩大類。
一類是理論心理學,主要包括以研究為指向的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動物心理學。
另一類是應用心理學,主要包括:以實用為指向的教育心理學、咨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工業心理學、消費心理學、法律心理學、廣告心理學、心理測量學、管理心理學、健康心理學。

青少年心理的發展三個領域10項任務
二、心理學的流派
1879年以來,整個心理學界出現了過去從未有過的熱烈的學術研討的繁榮局面。在馮特的內容心理學以后,又接二連三相繼出現了或反對或繼承馮特的理論,或另辟蹊徑、獨樹一幟。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心理學派上百個,遍布世界各地。而貫穿心理學百年史的主線,就是十大學派形成發展的歷史,包括:①內容心理學派;②意動心理學派;③構造主義心理學派;④機能主義心理學派;⑤行為主義心理學派;⑥格式塔心理學派;⑦精神分析心理學派;⑧日內瓦學派;⑨人本主義心理學派;⑩認知心理學派。當代心理學基本理論的主體,主要是博采十大學派學說之長處,汲取它們的合理的有價值的部分而形成的。
1.構造主義心理學派
構造派認為,人的心理意識現象是簡單的“心理元素”構成的“心理復合體”,它致力于心理意識現象“構造”的研究;分析心理意識現象的“元素”,設想心理元素結合的方式。所以該學派又稱為“元素主義心理學”。該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馮特和其學生鐵欽納(1867~1927)。
2.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行為派認為,人的心理意識、精神活動是不可捉摸的,是不可接近的,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的行為。行為是有機體適應環境變化的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心理學研究行為在于查明刺激與反應的關系,以便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達到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的目的。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華生(1878~1958年)和斯金納(1904~1990年)。
3.精神分析心理學派
精神分析學說又稱弗洛伊德主義,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始人是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學界,這個理論是指精神分析和無意識心理學體系,也稱為精神病學和深蘊心理學。它分為古典弗洛伊德主義和新的弗洛伊德主義。
什么是精神分析,按照弗洛伊德自己的說法,精神分析是他“研究和治療”癔病(神經癥)的方法。弗洛伊德心理學包含兩個不可分割的內容:第一部分是精神病的治療方法及其理論;第二部分是關于人的心理過程的理解。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領域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巨大的世界,它最深層有著神奇的不能被人意識到的東西,這是一個充滿魅力的領域。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1856~1939年)、阿德勒(1870~1937年)和榮格(1875~1961年)。
4.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人本主義于20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興起,20世紀70~80年代迅速發展,它既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等同于動物,只研究人的行為,不理解人的內在本性,又批評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經癥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的心理,因而被稱之為心理學的第三種運動。
人本學派強調人的尊嚴、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實現歸結為潛能的發揮,而潛能是一種類似本能的性質。人本主義最大的貢獻是看到了人的心理與人的本質的一致性,主張心理學必須從人的本性出發研究人的心理。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馬斯洛(1908~1970年)和羅杰斯(1902~1987年)。
5.認知心理學派
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到20世紀70年代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主要流派。認知心理學是作為人類行為基礎的心理機制,其核心是輸入和輸出之間發生的內部心理過程。它與西方傳統哲學也有一定聯系,其主要特點是強調知識的作用,認為知識是決定人類行為的主要因素。認知心理學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應該是奈塞爾(Neisser),因開創性的著作而被譽為“認知心理學之父”。
6.積極心理學派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中的一個新里程碑,它是一門從積極角度研究傳統心理學研究的東西的新興科學。積極心理學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的形成,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于2000年1月發表的論文《積極心理學導論》為標志。它采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臨床咨詢與治療專家,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馬丁·塞利格曼(1942~)提出:二十一世紀應該是積極心理學的世紀,主要要關注和研究人類的主觀的幸福感;要討論什么樣的事情,什么樣的活動,可以讓我們人類幸福、快樂;同時也要研究人類的優勢,即是什么樣的心理特性,讓我們變得如此的卓越,如此的成功,如此的偉大,有什么樣的心理學的原則,什么樣的積極心理學的措施,可以讓我們的團體、組織、社會和國家更加積極、道德、善良、有意義、追求卓越。
積極心理學家認為在過去的一百年間,我們心理學有一種負面優勢傾向,就是因為我們的心理學很多是從西方文化引進過來的,因此關注了更多的人類負面的心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