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的藝術(阿蘭·德波頓作品集)
- (英)阿蘭·德波頓
- 2429字
- 2020-09-16 17:26:51
5.
除了高速公路,沒有任何別的道路能通到加油站,連步行的小徑也沒有。加油站孑然獨立,它似乎不屬于城市,也不屬于鄉間,而是屬于一種第3空間,即旅行者的領地,就像是獨立于海角的燈塔。

地理意義上的孤立給餐廳以孤單疏離的氛圍。燈光有些冷漠,襯出蒼白和斑斑漬跡。桌椅顏色鮮艷得予人優雅的感覺,像是假笑的臉上強擠出的歡欣。餐廳里無人交談,無人表現出絲毫的好奇,無人回應你的感受。無論是在吧臺,還是在離開并走進黑暗時,我們彼此擦肩而過,投向對方的都是空洞無神的一瞥。我們坐在那里,視他者若巖石。
我坐在餐廳一隅,吃著巧克力條,偶爾喝一口橙汁。孤獨,是我此時的心境,然而,這一次,孤單是如此的溫柔,竟然讓我欣悅,因為此時的孤獨不是那種置身于歡笑和群鬧中,讓我意識到心境和環境之反差并覺得痛苦的那種孤獨;它源于陌生的人群,在這里大家都明白,溝通的障礙客觀存在,對愛的渴求也難以實現,而這里的建筑和燈光無疑也凸顯了此時孤獨的氛圍。
這種孤獨的心境讓我想到愛德華·霍珀(9)的畫作:這些畫作描繪的景物蒼涼,但畫作本身看上去卻不顯蒼涼,而是讓觀者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憂傷,引發共鳴,因而減輕內心之苦痛,擺脫煩惱的糾纏。也許,心境悲傷時,最好的解藥便是閱讀傷感的書籍,而當我們覺得周遭無愛可系無情相牽的時候,我們最應當驅車前行的地方便是某一個偏遠獨立的加油站。
1906年,霍珀24歲,他前往巴黎,并在巴黎發現了波德萊爾的詩歌。從那以后,波德萊爾的詩作便成了他終生誦讀的對象。我們不難理解他對波德萊爾的迷戀:他們對孤獨、都市生活、現代社會,以及他們對夜的寧靜和旅行過的地方持有相同的看法。1925年,霍珀買了一輛二手道奇車,這是他一生中買的第一輛車,然后,從他在紐約的家一直開到新墨西哥。這之后,他每年都有幾個月的時間在外旅行,不管是在路途中、旅店房間里、汽車后座上,還是在戶外和餐廳里,他都留下了大量素描或油畫作品。1941年至1955年間,他5次穿越美國。他住過西佳、戴爾·哈文、阿拉莫·普拉扎和藍頂等旅店或汽車旅館。路邊寫有“空房,配電視、有獨立洗澡間”的霓虹廣告牌一閃一爍,常常會吸引他;鋪有薄床墊和干爽床單的床,正對著停車場或一塊塊修剪平整的草地的大窗臺;很晚入住卻又一大早離開的旅客留下的一絲神秘,接待柜臺擺放的當地景點的宣傳冊子,以及停放在靜靜的過道上堆滿物品的酒店房間整理車等,這一切都吸引著他。至于每日飯食,霍珀常在各種牛排、熱狗快餐店解決。經過有美孚、標準石油、海灣、藍太陽等標志的加油站時,他也會給車子加油。
而且,霍珀往往在這些人們忽略甚至不屑一顧的地方發現了詩意,如汽車旅館之詩和公路旁小餐館之詩。他的畫作(以及和作品內容相一致的標題)表明他對旅行中的5種地方有著持久的興趣:
1. 旅館
《旅館房間》,1931
《旅館大堂》,1943
《旅客休息室》,1945
《鐵路旁的旅館》,1952
《旅館的窗戶》,1956
《西部汽車旅館》,1957
2. 公路和加油站
《緬因州的公路》,1914
《加油站》,1940
《東哈姆,第六大道》,1941
《荒僻之地》,1944
《四車道公路》,1956
3. 小餐館和自助餐廳
《自動販賣店》,1927
《自助餐廳里的陽光》,1958
4. 從火車上看到的景觀
《鐵道旁的房子》,1925
《紐約、紐黑文和哈特福德》,1931
《鐵路路堤》,1932
《駛向波士頓》,1936
《駛近一座城市》,1946
《公路和樹》,1962
5. 火車內和全部車輛的景觀
《在電動火車上的一夜》,1920
《火車頭》,1925
《293號車廂C艙》,1938
《賓夕法尼亞的拂曉》,1942
《豪華列車》,1965
所有這些作品中,孤獨是最常出現的主題。霍珀作品中的人物通常看起來都遠離家鄉;他們孤單地坐著或站著,在旅店床邊上讀著一封信,或在酒吧獨飲;他們在行駛的列車上凝視窗外,或在旅店大堂捧書默讀。看上去他們多愁善感,若有所思。他們也許剛剛離開了某個人,或是剛被某人所離棄;他們漂泊四方,居無定所,尋找工作、性和友伴。往往是在夜晚,窗外漆黑一片,人們可以感覺到他們置身開闊的鄉村原野或面對一個陌生城市時的恐懼。
在《自動販賣店》中,一位女士獨坐,喝著一杯咖啡。夜深了,從她頭上的帽子和身上的大衣看,外面很冷。用餐室看起來很大,空而亮。餐室的布置都比較實用,擺著石面餐桌,結實耐用的黑木椅子,墻壁刷得很白。畫中的女士看上去并不習慣一個人坐在一個公共場合,顯得有些不自在,還略帶不安,似乎有什么事情不對勁。觀者會在不知不覺中想象關于她的故事,故事可能同背叛和失落相關。她把咖啡杯送到唇邊,盡量不讓自己的手顫抖。這也許是美國北部某個大城市,時間大約是2月的某個晚上,11點。

愛德華·霍珀:《自動販賣店》,1927年
《自動販賣店》這幅作品所要表現的是一種淡淡的哀愁——但它并不是一幅悲情畫。同偉大而傷感的音樂作品一樣,《自動販賣店》有其感人的力量。盡管這家店陳設簡單,但它本身似乎并沒有讓人覺得不舒服。餐室里也許還有別的人,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他們都獨坐,喝著咖啡,陷入沉思,和畫中的女士一樣,同自己所在的社會保持著距離:這是一種常見的隔閡感,對任何獨處者,這種感覺有助于減輕他們在孤獨狀態中的壓抑感。在公路旁的小餐館、午夜時分的自助餐廳、旅店的大堂和火車站的咖啡館,我們可能不太能感覺到那種在偏僻的公共場所油然而生的孤獨和疏離感,反倒重新發現一種同周圍人群的強烈認同。家庭氣息的缺失、明亮的燈光和毫無特色的陳設把我們從種種所謂家的舒適中解脫出來。同家里掛著相框和貼著墻紙的客廳相比,在這些地方,我們更容易擺脫心中的感傷——這種近乎避難所的裝飾更能讓我們放松。
霍珀試圖讓我們同畫中獨品孤獨的女士產生共鳴。她看上去高貴大方,但也許太容易相信別人,過于天真,她似乎在生活中著著實實地碰了一次壁。霍珀讓我們將心比心,設想她的處境。霍珀作品中的人物并不反感家本身,只是家似乎以各種各樣不容辯駁的方式背叛了他們,這才迫使他們離家出走,步入夜的孤獨或漂泊在路上。對那些因為高尚的原因而不能在現實世界里尋找到家園的人,以及那些波德萊爾可能冠以“詩人”稱號的人來說,全天候開放的小餐館、火車站的候車室和汽車旅館便是他們的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