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暮乾清門:近代的世運與人物
- 李文杰
- 6769字
- 2020-09-11 11:04:48
“樞譯勇怯無常,國事可知矣”
——晚清的軍機處與總理衙門
在帝制時代的最后一個王朝——清朝,曾經出現過兩個極其特殊、重要,且組織架構相仿的中央機構,那就是設立于雍正年間的軍機處和設立于咸豐末年的總理衙門。今天,如果人們僅從字面上對它們進行理解,就可能出現較大的誤會:軍機處雖冠以“軍機”之名,職能范圍卻不僅僅局限于軍事;而總理衙門號稱“總理”,卻也并非政府內閣。它們兩者有重要的共通之處,即最先皆為應對國家面臨的重大情況而成立,但最后卻成為常設機構;第二是它們作為最高級別的國家機構,都是“差遣”性質,官員無品秩,屬于兼差。
在晚清的文獻中,軍機處和總理衙門常以“樞譯兩署”之名同時出現。所謂“樞”,又稱樞垣,大約取自唐宋“樞密院”,是軍機處的代稱;譯署,全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總署。之所以稱“譯署”,有可能得自禮部“會同四譯(夷)館”的啟示,那是接待朝貢使者的中央機構。軍機處執行君主秘書的功能,負責意見咨詢和上諭下達;總理衙門則負責洋務。晚清時期中外交往頻仍,大半的政務都可納入“洋務”之內,因此總理衙門所轄事務繁多,兩機構也就格外重要。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張佩綸說“樞譯勇怯無?!保皣驴芍印?,軍機處與總理衙門出了問題,就等于國家大腦出了問題,可見它們在政務運轉中的地位和作用。〔1〕
如前文所述,兩機構的特殊之處,首先在于名稱。無論軍機處、總理衙門,其名稱皆自古所未有。軍機處雖冠以軍機之名,但其職守所在,舉凡國家大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各方面,無不涉及;總理衙門從其全稱“總理各國事務”的字面來看,是管理涉外事務的機構,但從設立起,它就成為新式海關、新式工業、新式軍事、新式教育等各方面無所不管的中央機構。從設置和人員來看,兩機構的特點更加鮮明。其辦事大臣,主要由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六部侍郎等一二品大員充任,總理衙門還長期有親郡王領銜;另一方面,卻僅屬于差遣,辦事大臣沒有對應的品秩,看上去有點像是臨時機構。
國家機構的設置與變動,往往是為了應對不同時期的需要。然而,機構一經設置,通常會形成特定的利益,會按照制度本身的理路進行演進。
雍正年間,因西北用兵的需要,雍正帝在內廷成立軍機房,選大學士、六部與理藩院尚書、侍郎入直,參與軍務。軍機房后改為軍機處,成為清帝最重要的秘書機構。它是清廷為適應對準噶爾用兵而形成的戰時體制,也是出于雍正帝加強自身權力的需要。
此前,體制內存在的中央事務機構,主要是內閣、六部、理藩院。內閣源自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廢宰相之后,親理國家政事,因工作量太大,而多拔擢品秩較低的翰林為殿閣大學士,輔助自己處理文書。在此基礎上,內閣制慢慢形成,且地位漸高,閣臣中出現的首輔大臣,權勢極為煊赫。在明代,國家政務以題奏本章形式上呈,然后根據皇帝旨意下達內閣,由內閣撰擬意見,貼條呈進,稱為“票擬”。票擬后的奏章,再經皇帝或司禮監易紅批出,成為政府決策,發下施行。
在清代入關前,有所謂“內三院”的設置,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分別掌管記注皇帝起居及詔令、撰擬外國往來文書、注釋古今政務得失并在御前進講。順治年間仿明制,改內三院為內閣,內閣大學士加殿、閣之銜。內閣職守及政務文書的處理流程,與明代近似。到雍正朝之后,內外官員上遞的題本、奏本,或經通政使司送達、或徑達內閣,由內閣撰擬票簽,交皇帝閱后,批紅發下施行。
不過,內閣雖處紫禁城之內,但與皇帝起居之所,即乾清門內區域相去較遠。據后世軍機章京梁章鉅說:“儤直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2〕也就是說,軍機處的設立,是出于在軍國大事上嚴格保密的需要。1732年(雍正十年),上諭命禮部鑄造軍機處辦理密行事件所需印信,“辦理軍機處”成為這一機構的正式名稱。
軍機處一經成立,立即分內閣之權。這與清代政治中又一重要的文書——奏摺緊密關聯。清初沿用明朝舊例,國家政務經由內外官員撰擬本章,向皇帝匯報。其中,公事用題本,須鈐??;私事用奏本,不用印。題本與奏本,或經通政使司傳遞,或在御門聽政時公開討論,它們最后皆由內閣擬批票簽意見,交皇帝審閱,從而形成針對性的諭令。由于這一過程難以保證言事的機密性,故而一項更加私密的政務文書——奏摺在康熙年間應運而生。(可參看《從此君王勤早朝》)
奏摺由皇帝親信或重要大臣撰寫后,親自用匣密封,派專差遞至京中,不經通政使司轉遞,也不發往內閣,而是由名為奏事處的新設機構徑達御前,交皇帝親拆親閱,保密性極強。從今天保留的檔案來看,奏摺制度在康熙后期已大盛。心思縝密、馭下嚴酷的雍正帝對奏摺這一文書形式很是偏愛,批答極為用心。國家的重要政務,從軍務、人事到地方的雨水糧價,都成為奏摺匯報的內容。且奏摺的處理,逐漸與軍機處關聯了起來。
為保密的需要,軍機處設置在隆宗門內、乾清門外以西。其官員有兩級: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軍機大臣由皇帝從內閣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京堂中選充;章京則從內閣中書及各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內考試選用。根據《大清會典》記載,軍機大臣的職責是“掌書諭旨,綜軍國之要,以贊上治機務”。具體來說,其最主要的職責,就是輔助皇帝處理奏摺?;实勖咳涨宄坑H自理事,批閱各處上報的奏摺,軍機大臣也必須每日入內,“常日直禁庭以待召見”。〔3〕他們大概凌晨三點到隆宗門軍機堂內等待?;实坶嗊⊥戤吅?,由管事太監將奏摺發下軍機處,交軍機大臣看閱,稱為“接摺”。如果皇帝在奏摺上用朱筆批示“另有旨”、“即有旨”字樣,或發下的奏摺未寫有朱批,軍機大臣須捧摺入見皇帝,接受相應的咨詢,并根據旨意,草擬諭旨。不過,除最重要的上諭外,他們一般不會自己動手,而是命軍機章京撰擬。擬妥的諭旨交皇帝確認后發出,成為具備國家意志的上諭,發下相關部門或各地實施。
政治體制的構架體現相應的政治功能。軍機處的設計提示我們,它實際上是最高秘書機關,軍機大臣則是皇帝的高級秘書和顧問。因此,軍機處與內閣在清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很不相同。首先,清中期之后的內閣雖也輔助皇帝處理文書,但特點在于先閱,即在皇帝看到題本之前,內閣就已閱讀和知曉了其中的內容,并形成初步意見,進行擬批;而軍機處與此相反,它的特點在于后閱,也就是重要國事都經由奏摺直接上報給了皇帝本人,在皇帝閱看并形成初步意見后才發下軍機處,軍機大臣這才能了解到奏摺的內容。當然,若是皇帝認為奏摺內容不便讓他人知曉,他還可選擇“留中”。在這種情況下,軍機大臣就算是后閱也做不到了。
其次,兩者在處理政務文書及形成上諭的過程中作用不同。閣臣可根據個人的政治經驗和學識,對本章進行票擬,皇帝在看過票擬意見后,以之作為參考或徑予批準,內閣的意志就由此轉化為國家意志發布實施;而軍機處在這一過程中就要被動得多:奏摺須由皇帝先看并形成初步意見,然后向軍機大臣述旨,軍機處只需將皇帝意旨撰述成文就行。即便在上諭形成之前皇帝有所咨詢,軍機大臣在此過程中的主動權,也遠不能跟前朝的內閣大學士相比擬,更不能與明代之前的宰相并論。
雍正之后,因奏摺大興,重要軍事及政經事項皆以奏摺形式上報,題本內容也就逐漸淪為尋常的例行公事了。這樣一來,內閣通過題本票擬展現的權力被逐漸抽空。正一品的內閣大學士,僅有四缺,滿漢各二,甚至因無須到閣辦公而被授給千里之外的封疆大吏。如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俘的兩廣總督葉名琛,被授給體仁閣大學士頭銜,人稱“葉相”;兩江總督曾國藩、直隸總督李鴻章因頭頂大學士的銜名,也被稱為曾相、李相(或合肥相國)。他們身在外地,是不可能履行大學士職能的。(清末民初編纂的《清季外交史料》中,有一些由大學士李鴻章領銜的奏摺,實際上與李鴻章本人無關,屬于編者的訛誤)所以清人又說,大學士不兼軍機,不得謂真宰相,原因就在這里。
除了備皇帝顧問,輔助皇帝處理奏摺及起草上諭,軍機處還負責保管重要的國家檔案?;实勖咳沼H閱奏摺后,發下軍機處“接摺”,軍機章京須抄錄奏摺題由及處理意見,形成檔冊,稱為《隨手登記檔》。每天奏摺在發下前,還須由供事(即軍機處專供抄胥之人)抄錄副本,稱為《軍機處錄副奏摺》,這也是今天的清史研究所倚重的重要史料。軍機處辦事,重在慎密,嘉慶帝曾特諭王大臣不許至軍機處說事,即便是軍機章京辦事的地方——軍機處南邊的小屋,也不許閑人窺視。
軍機處不但適應了清帝對政務慎密的要求,而且又抽空了大學士的票擬之權,將政務處理權收歸清帝所有,故大受皇帝青睞。因此,它雖是為應對西北軍務而設立的臨時機構,但在后來卻成為常設部門,業務范圍也不局限在軍事,而成為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無所不包的最高秘書機構。
前文曾說到,軍機處官員分為兩級,即軍機大臣、軍機章京。大臣從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及京堂中選派,無定額;而章京則從內閣中書及各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內考選,初無定額,嘉慶后定為滿漢各十六人。考試的方法,是從傳統經史典籍中,出一道論題,讓報名保送者在短時間內寫數百字的議論文。這實際上只能考察他們思維敏捷和文筆流暢。由于主事、員外郎、郎中可具體到某部某司,在部內被稱為“司員”、“司官”,沿用到軍機處,軍機章京也被稱為“軍機處司員”。他們每天根據軍機大臣轉述的上諭擬旨,編訂各式檔冊,都是在圍繞奏摺做后續的處理工作,是軍機大臣功能的延伸。他們可被看成是秘書的秘書,清人稱他們為“小軍機”。既然軍機大臣只能后閱奏摺,被動地撰述諭旨,軍機章京在國事上就更無發揮余地了。(可參看《“閱后即付丙”——軍機章京的秘密通信》、《成為“王佐”——總理衙門的考卷》)
當然也有例外的時候。
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光緒帝下旨,鼓勵臣民上書言事。臣民上書經由都察院或各部門長官代遞,仍按照奏摺流程處理。時間一長,上書數量劇增,皇帝根本看不過來。于是,他拔擢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擔任軍機章京,來協助處理這些上書。從嘉慶朝開始,軍機章京必經考試才能擢用,這次是個例外。他們的工作也與別的章京不同,每天閱讀普通臣民的上書,然后草擬意見,交光緒帝參酌定奪。〔4〕這樣的流程,類似于內閣的票擬。票擬意見如被皇帝采納,他們的作用即與前朝的大學士無二。看似不經意的改動,顯與一百多年來形成的祖制違背。盡管四章京辦事小心翼翼,批示上書并無過分之處,然在政變之后,卻都成為首批殉難者。
由于軍機章京挑選自各部,他們都帶著原本的品級和職務。軍機章京在拿出大半時間辦差之余,還須兼顧原部門的本職事務,那里有他們的級別和待遇。當然,天子近侍的身份,使他們在整個官僚集團中有著廣泛的資源,能讓他們安心地收獲來自督撫、道臺們的節敬與冰炭敬。這些紅包所得,遠超過本職俸祿。此外,為了對他們的額外勞績進行酬傭,軍機處例行“保獎”,三年一次,給予升階,讓軍機章京能迅速升遷,成為一條仕途的捷徑。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牌樓與正門
位于東城東堂子胡同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曾是大學士賽尚阿的府邸和鐵錢局公所。總理衙門是主管晚清涉外事務與新式事業的核心機構,也是外國公使們經常光顧的地方,距離紫禁城東華門和外國使館區所在的東交民巷都是兩公里。正門牌樓所書“中外禔?!彼淖?,典出《史記·司馬相如傳》,是2100年前漢武帝開辟西南時,司馬相如模擬漢使與蜀人的對話。當時,蜀人對朝廷勞師動眾征伐西南夷(今云貴、四川西昌等地)十分不解,司馬相如借蜀人之口向漢武帝表達當地人的聲音,同時也代天子宣傳德意,漢使說:“遐邇一體,中外提(禔)福,不亦康乎?”
1861年初,在有過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慘痛經歷之后,出于處理國家對外事務的需要,留京辦理“撫夷”事務的恭親王奕訢上奏咸豐帝,設立了一個新的國家機構,取名“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從最初奏摺的設計上看,奕訢是想將總理衙門辦成軍機處的分理處,分管當時突然增多的涉外事務,作為臨時機構,“俟軍務肅清,外國事務較簡,即行裁撤”,等到跟洋人的事情了結,一切大事“仍歸軍機處辦理,以符舊制”。〔5〕
正因為如此,總理衙門的一切設置,都與軍機處相似。總理衙門官員也分作兩級:大臣和章京,大臣從大學士、部院尚書、侍郎、京堂中選任,與軍機大臣有所重合,無定額,他們負責拿大主意;章京則從各部司官中考選,后定為滿漢各二十四人,其中負總務之責者滿漢各二,稱為“總辦章京”,他們負責辦理衙門的各類文稿,其中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撰擬總理衙門奏摺。大臣、章京皆作為差使,仍各帶內閣和六部的本職,他們的升遷,與本職相關聯??偫硌瞄T從設計上看,是分管外事的秘書機構,但隨著中外交涉的增多、洋務運動的開展,它就成了無事不管的超級部門。一切與“洋務”相關的政事,他們都有權通過奏摺進行建策;舉凡皇帝收到有關涉外事務的奏摺,也多半交給總理衙門議覆??偫硌瞄T的權力就由此體現了出來。
清代傳統的職能部門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及理藩院,六部從隋唐延續下來,體現傳統中國的政府職能。但到了晚清,它們就被總理衙門“侵越”了。傳統政府職能所不及的領域,也都被總理衙門攬入懷中。戊戌變法時期,一位京官曾注意到該現象,他說:“凡策我國之富強者,要皆于該衙門為匯總之地,而事較繁于六部者也?!比耸掳才疟緛須w吏部管,然而出使大臣、海關道這些重要職位,事涉外國,都由總理衙門薦舉,吏部成了單純的注冊機構;財稅出納本來歸戶部,但指撥海關稅收、存儲出洋經費,都由總理衙門負責;中外官方往來,本來由禮部主客司管理,現在全都轉移到總理衙門;采購軍械、創設電報,侵奪了兵部職權;刑部本主法律,但自從總理衙門設立后,各國以公法阻撓法律,包庇傳教士,向總理衙門交涉,刑部反被晾在一邊;開辦鐵路等現代工程,交由總理衙門辦理,工部的權限也被侵奪。所以他慨嘆:“總理衙門之事,固不獨繁于六部,而實兼綜乎六部矣?!?a href="#wz_01_036">〔6〕隨著中外間互動關系的逐漸緊密,總理衙門已然成為凌駕于六部之上的超級部門,當然也就無法像當初設想的那樣,“俟軍務肅清,外國事務較簡,即行裁撤”。

總理衙門大臣沈桂芬、董恂、毛昶熙〔7〕
照片攝于1871年(同治十年)秋,作者是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遜(John Thomson),攝影地點是在總理衙門院內。這個曾做過大學士賽尚阿府邸和鐵錢局公所的地方,有傳統的廳堂、假山、長廊等建筑。
總理衙門雖是晚清新設的機構,然其脫胎于清代的舊有體制,它對軍機處及六部架構的模仿,決定了它的某些致命的短處:軍機處是皇帝的秘書機構,而總理衙門則是專管某方面事務的專務部門。前者主要是筆錄和撰擬諭旨,后者卻必須就所轄事務提出對策,發表意見。故軍機處的架構,未必合適于總理衙門。
再來看六部大臣。各部滿漢尚書、侍郎加上經常派來的管部大學士,往往有六七位堂官,雖品級有差,但在處理事務時,卻并無地位高下之差。例如,在商討某一事件時,除非所有的堂官一致同意在奏摺上簽名,否則,奏摺建策將無法實施。
總理衙門大臣的選派及人數限制,與軍機處相同;其運作方式與職權劃分,又與六部近似。他們少則三位,多則十人,在議覆皇帝交付的種種“洋務”事件時,須意見一致,方能具摺上陳,將部門意見變為國家政策實施??墒嵌嘀潦坏墓賳T,政治取向各不相同,要對某件事務達成一致,談何容易?然而此種權力架構,卻能讓君王最為放心:分割的權力消滅了單一權臣專擅的可能。但問題是,任何具有前瞻性的意見都可能因爭議而作罷,大家也只好選擇適中的路線,在舊有的框架中陳陳相因而少有開拓。
總理衙門章京亦受舊制度之累。與軍機處一樣,總理衙門章京同樣屬于差使,也有定期的“保獎”,只不過期限為兩年,比軍機章京更短、條件更優,對于刻意經營仕途的京官而言,借此上升更加容易。章京差使本身不帶品級,章京個人的升遷,必須寄托在六部的本職上,這也導致他們“身在曹營心在漢”,往往以本職升遷作為任差的動力,希望借助“保獎”升三四品京堂,或外放知府、道臺,最好能成為管理大額稅收的海關道。薛福成曾感嘆說,西方外交部官員,皆久于其任,而總理衙門官員,十年下來罕有留下的。〔8〕這樣一來,總理衙門章京有可能剛熟悉外事,就馬上離開??偫硌瞄T里面,總是一批又一批的新人,管理事務多則多矣,辦事也不拖沓,但與現代政治卻存在不小的距離。
注釋
〔1〕張佩綸:《澗于集·書牘》卷3,《清代詩文集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90頁。
〔2〕梁章鉅:《樞垣記略》,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25頁。
〔3〕崑岡等修:《欽定大清會典(光緒朝)》卷3,《續修四庫全書》第794冊,第42頁。
〔4〕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671—672頁。
〔5〕賈楨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第8冊,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2676頁。
〔6〕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編:《戊戌變法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79—180頁。
〔7〕照片出自倫敦Wellcome Library網站,網址https://wellcomelibrary.org/。
〔8〕薛福成:《薛福成日記》下冊,蔡少卿整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732—7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