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結語

法國文化史家夏特里埃(Roger Chartier)在《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起源》一書第四章討論法國大革命同啟蒙哲士的著作之間關系的時候曾指出,后來的研究者可能夸大或單一化了這些著作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大革命前夕最為流行的作品中,多是色情書和八卦冊子等“低俗作品”,即便一些政治類書籍的確比較流行,但它們也多非啟蒙哲士表達哲學理念和政治關懷的經典文本,而是抨擊國王、宮廷和貴族的通俗書籍,盡管這些文本確實如達恩頓(Robert Darnton)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樣,它們承載著啟蒙理念,極大傷害了國王的形象,破壞了君主制的基礎。但在夏特里埃看來,讀者在閱讀這些書籍過程中并沒有將其中的言說和批評太當回事,讀者往往是從休閑娛樂的角度來閱讀,讀后很快將之拋諸腦后,“閱讀未必導致崇信”;另外一方面,即便是閱讀相同的讀物,比如被視為同大革命關聯密切的盧梭著作,讀者的反應也是千差萬別的,很多讀者均不贊成其激進的面向,同樣情況亦發生在《百科全書》的讀者那里??梢哉f,啟蒙哲士的著作雖然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然而讀者在閱讀接受過程中,并沒有太在意與法國舊制度相對抗的內容,沒有貿然相信書中的言說,更沒有以同樣一種(即導向革命)方式在閱讀這些書籍,或者把這些書籍化約為同一種簡單的意識形態論述。職是之故,啟蒙運動或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同法國大革命之間的關聯可能并沒有那么密切,之所以后來大家認為它們之間存在密切聯系,乃是因為法國大革命成功后革命者對啟蒙思想家的“選擇性重構”造成的,標志即是把盧梭和伏爾泰視為大革命先驅選入先賢祠,在此意義上,是法國大革命“發明”了啟蒙運動與啟蒙哲士的著作:

在一定意義上,是大革命“造就”了書籍,而非相反。正是法國大革命賦予了某些特定書籍具有先見之明與可昭法式的意義,在事情發生之后將其精心結撰,追認為大革命的源頭。〔87〕

夏特里埃的上述結論或可商,但其討論問題的路徑和方式卻頗值得我們效法與思考。反觀過去這些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史研究,一些研究者已經認識到當事人如胡適等人事后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經驗的修改和再發明的問題,愈加重視當事人的追憶對于后世撰寫“五四新文化運動”歷史的影響,也注意到陳獨秀、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人的“炒作”表現,注意到晚清民國的關聯延續情況和梁啟超、研究系乃至江蘇教育會、國民黨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作用,認識到五四運動、商務印書館等出版機構和北京大學對于新文化運動擴散的影響,以及“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等概念的形成和傳播問題。然而如果對比夏特里埃的思路,我們會發現關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源流的討論,仍然是在《新青年》一系的線性脈絡中來討論相關問題,即先有新文化運動,后有五四運動,先有《新青年》的宣傳,然后才有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如此操作會很容易將新文化運動的來源與影響單一化和線性化,不但會無視基督教會特別是青年會的先導作用與巨大影響,還會輕視其他派別和力量參與這個運動的情況與效果,進而忽略五四運動對新文化運動擴大的作用與對《新青年》的再造和追認情況,正如當事人常乃惪的觀察:“《新青年》時代,新文化運動只在醞釀,尚未成熟……直到民國八年的五四運動起后,春雷一聲,才將新文化運動從搖籃中扶養成熟起來?!?a href="#wz_01_0088">〔88〕在常乃惪看來,之前《新青年》的影響只是局限于一少部分人,大部分對此并無感覺,但“五四”之后就形勢大變:

全國的罷課、罷教、罷工、罷市種種風潮,層見迭出,全國的小刊物,用白話撰成的小刊物,風起云涌,普及于各地……新文化運動已經不是僅僅咬文嚼字的書生運動了,他成了一種潮流,一種猛烈無前的潮流,將舊社會的權威席卷而去。這是誰的功勞,是五四運動的功勞。〔89〕

類似常乃惪所見,另一當事人羅家倫也早已指出“五四這個大刺激”讓時人“不能不受影響”:

譬如五四以前談文學革命思想革命的不過《新青年》《新潮》《每周評論》和其他兩三個日報,而到五四以后,新出版品驟然增至四百余種之多……又如五四以前,白話文章不過是幾個談學問的人寫寫,五四以后不但各報紙,大概都用白話,即全國教育會在山西開會,也都通過以國語為小學校的課本,現在已經一律實行采用……〔90〕

職是之故,我們固然要重視受《新青年》(包括此前的《甲寅》雜志)系刊物感染的趨新受眾,但也不應該忽略受到其他渠道影響的“新青年”和企圖融合新舊的梁啟超、吳宓和江蘇教育會一類人士;同樣,我們也不能不關注“新”如何建構“舊”,以及舊派的具體反應情況與回應方式等問題,尤其是需要留意五四運動及與之有關的后設追憶和書寫對于新文化運動乃至之前歷史的重塑效果問題。參考夏特里埃的問題意識即是:新文化運動是否該有一個“五四”起源?或模仿一下王德威教授的提問方式〔91〕:沒有“五四”,何來新文化運動?

注釋

〔1〕曾有學者關注了五四后新文化運動同基督教的關系,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基督教的影響,參看楊劍龍:《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基督教文化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劉暢:《“五四”語境中的基督教新文化運動》,《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等等。

〔2〕關于陳獨秀等新文化運動派反孔論述與清末革命派及民初章太炎等人反孔教論述的關聯異同,陳萬雄、楊華麗、彭春凌等學者曾進行過一些討論。參看陳萬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117—124頁;楊華麗:《“打倒孔家店”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8—60頁;彭春凌:《儒學轉型與文化新命:以康有為、章太炎為中心(1898—1927)》,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66—287頁。

〔3〕《甲簡章》,《圣教雜志》第1年第1期(1912年1月),第2頁。(2010年,線裝書局影印出版了《圣教雜志》,以下會標注影印本頁碼。)

〔4〕皖北曹司鐸求是稿:《論倡孔教之非》,《圣教雜志》第2年第5期(1913年5月),第168—170頁,影印本第1冊第386—388頁。

〔5〕有關民初孔教會的活動情況,可以參看裘陳江的博士學位論文《民初孔教會研究》,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博士論文,2015年5月。

〔6〕南通張百祿司鐸:《孔子非宗教家論》,《圣教雜志》第2年第12期(1913年12月),第441頁,影印本第2冊第151頁。

〔7〕秉直:《崇祀孔子命令》,《圣教雜志》第2年第9期(1913年9月),第358頁,影印本第2冊第42頁。

〔8〕秉直:《請定孔教為國教》,《圣教雜志》第2年第10期(1913年10月),第397頁,影印本第2冊第89頁。

〔9〕《天主教中華全體公民二次請愿書》,《圣教雜志》第2年第12期(1913年12月),第454頁,影印本第164頁。

〔10〕馬相伯屬草、英斂之校訂:《書請定儒教為國教等書后》,馬相伯:《保持約法上人民自由權》,《圣教雜志》第6年第1期(1917年1月),第355—371頁。

〔11〕參看《專電》,《申報》1917年1月30日,第1張第3頁。

〔12〕有關天主教(公教)反對尊孔教的論述和實踐,除了可以參考《圣教雜志》之外,也可以參考山西孔教會1916年11月編輯出版的《宗圣學報》,內中除收錄尊孔者的言說外,還收錄有天主教會和天主教徒諸多(也包括個別基督教青年會分會)反對尊孔的言論。

〔13〕劉競夫來信,《新青年》第3卷第3號(1917年5月1日),第7—8頁。

〔14〕陳獨秀:《通信》,《新青年》第3卷第3號(1917年5月1日),第8頁。

〔15〕《青年會之二十五周年祝典》,《興華》第17年第7冊(1920年2月18日),第21頁。

〔16〕參看《直籍愿入青年會學生會員證已到》,《北京大學日刊》1919年12月5日,第2版。

〔17〕惲毓鼎1916年3月2日日記,史曉風整理:《惲毓鼎澄齋日記》第2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61頁。

〔18〕參看皕誨撰文:《青年進步發刊辭》,《青年進步》第1冊(1917年3月),第3頁。

〔19〕參看《青年進步》第1冊,插頁。

〔20〕參看《青年進步》第1冊,第10頁。

〔21〕參看汪原放:《亞東圖書館與陳獨秀》,學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4頁。

〔22〕舒新城:《舒新城自述》,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122頁。該書實即舒新城1945年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的回憶錄《我和教育》一書。

〔23〕惲代英1917年8月25日日記,中央檔案館、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編:《惲代英日記》,中央黨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136頁。

〔24〕惲代英1917年8月30日日記,《惲代英日記》,第140頁。

〔25〕《舒新城自述》,第93頁。

〔26〕《舒新城自述》,第94頁。

〔27〕二十八畫生:《體育之研究》,《新青年》第3卷第2期(1917年4月1日),第1—11頁。該文亦被收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澤東早期文稿》編輯部編:《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65—78頁。

〔28〕《致黎錦熙信(1916年12月9日)》,參看《毛澤東早期文稿》,第59—60頁。

〔29〕參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4頁。

〔30〕《上海青年會之大計畫》,《時事新報》1918年6月10日,第3張第2版。

〔31〕《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第七次大會組合之報告》,《青年》第19卷第1號(1916年2月),第8頁。

〔32〕李瓊階:《青年會與學生之關系》,《青年進步》第4冊(1917年6月),第8頁。

〔33〕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收入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7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02頁。

〔34〕惲代英:《學校體育之研究》,《青年進步》第4期(1917年6月),第1—6頁。

〔35〕參看惲代英1917年2月15日、20日日記,《惲代英日記》,第34、37頁。

〔36〕參看劉蘇華:《前言》,湖湘文庫編輯出版委員會:《體育周報》影印本,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頁。

〔37〕《〈體育周報〉周年紀念祝詞(1919年11月13日)》,收入《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729頁。

〔38〕《青年會二十年來之小史》,《時事新報》1918年4月21日,第3張第3版。

〔39〕《英美煙公司贈登》廣告,《時事新報》1918年6月22日,第1張第4版。

〔40〕《青年會與政治》,《民心周報》第1卷第17期(1920年3月27日),第366—367頁。

〔41〕已經有論者揭示了基督教青年會對于五四期間山東反日運動的介入情況。參看高瑩瑩:《反日運動在山東:基于五四時期駐魯基督教青年會即英美人士的考察》,《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2期,第138—151頁。

〔42〕參看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以〈新青年〉為視點》,《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21—40頁。

〔43〕鐘敬文:《“五四”——我的啟蒙老師》,收入楊哲編:《鐘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4頁。

〔44〕參看《圖書館征求“五四”前后各處定期出版物啟》,《北京大學日刊》1919年12月4日,第1版。

〔45〕匡僧:《辯論者之態度》,《時事新報》1919年3月20日,第3張第3版。

〔46〕有關舊派在民初的一些表現與對白話文的反應,可以參看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版。

〔47〕有關的討論可參看羅志田:《林紓的認同危機與民初的新舊之爭》,《歷史研究》1995年第5期,第117—132頁。更詳細的討論可參看樽本照雄:《林紓冤案事件簿》,李艷麗譯,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1—209頁。

〔48〕《新舊思想沖突平議》,《民治日報》1919年4月1日,第2版。

〔49〕參看魯迅:《致錢玄同(1918年7月5日)》,人民文學出版社編:《魯迅書信集》上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版,第17頁。

〔50〕參看萬仕國:《劉師培年譜》,廣陵書社2003年版,第270—272頁。

〔51〕參看林紓:《荊生》《妖夢》,收入薛綏之、張俊才編:《林紓研究資料》,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版,第69—70、71—73頁。

〔52〕參看開明(周作人):《林琴南與羅振玉》,《語絲》第3期(1924年12月1日),第5版。

〔53〕參看魯迅:《孔乙己》,《新青年》第6卷第4號(1919年4月15日),第377—378頁。

〔54〕參看魯迅:《致周作人(1919年4月19日)》,《魯迅書信集》上冊,第24頁。

〔55〕參看只眼(陳獨秀):《婢學夫人》,《每周評論》1919年4月6日,第4版。

〔56〕匡僧:《辯論者之態度》,《時事新報》1919年3月20日,第3張第3版。

〔57〕參看陳平原:《新文化運動中“偏師”的作用及價值——以林琴南、劉師培、張競生為例》,《北京大學學報》第56卷第3期(2019年5月),第18頁。

〔58〕趨新各報刊對林紓的批評可集中參看《每周評論》1919年4月13日、27日兩期轉載和發表的各評論。

〔59〕只眼(陳獨秀):《林琴南很可佩服》,《每周評論》1919年4月13日,第2版。

〔60〕淵泉(陳溥賢):《警告守舊黨》,《每周評論》1919年4月13日,第1版。

〔61〕參看閩中畏廬子:《閩中新樂府》,《知新報》1898年第46冊(光緒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第1—2頁;第47冊(光緒二十四年三月初一日),第3—4頁;第48冊(光緒二十四年三月十一日),第5—6頁;第50冊(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初一日),第7—8頁;第55冊(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第9—11頁。

〔62〕胡適:《林琴南先生的白話詩》,收入嚴云綬整理:《胡適全集》第12卷,第66頁。

〔63〕參看錢鍾書:《林紓的翻譯》,收入氏著《七綴集》,三聯書店2016年版,第101頁。

〔64〕林紓:《論古文之不宜廢》,《大公報》1917年2月1日,第1張?!睹駠請蟆?917年2月8日原文轉載。胡適讀了《民國日報》轉載的該文后,將之全文收錄于日記中,胡適:《胡適留學日記》上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42—344頁。

〔65〕陳獨秀:《再答胡適之》,《新青年》第3卷第3期(1917年5月1日),第6頁。

〔66〕參看江勇振:《舍我其誰:胡適》第二部《日正當中》上篇,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09、213—214頁。

〔67〕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收入鄭大華整理:《胡適全集》第2卷,第335頁。

〔68〕《新舊思潮之沖突》,《時事新報》1919年4月1日,第2張第1版。

〔69〕唐德剛:《胡適口述自傳》,收入沈寂整理:《胡適全集》第18卷,第328頁。

〔70〕胡適:《歸國雜感》,《新青年》第4卷第1期(1918年1月15日),第26頁。

〔71〕胡適:《我們走那條路》,鄭大華整理:《胡適全集》第4卷,第467—468頁。

〔72〕參看石井剛:《〈國故〉月刊——夭折的“古學復興”》,收入王德威、宋明煒編:《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聯經出版公司2019年版,第73—76頁。

〔73〕參看彭鵬:《研究系與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以1920年前后為中心》,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206頁;周月峰:《從批評者到“同路人”:五四前〈學燈〉對新青年態度的轉變》,《社會科學研究》2015年第6期,第197—204頁。

〔74〕吳宓1919年12月2日日記,吳學昭整理注釋:《吳宓日記》,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98頁。

〔75〕《介紹民心周報》,《民心周報》第1卷第1期(1919年12月6日),封二。有關《民心周報》創辦的情況,沈衛威教授根據《吳宓日記》等材料也曾稍加關注。參看沈衛威:《面對“新潮流”的順勢與逆反》,《中山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第35—36頁。

〔76〕《〈民心周報〉出版預告》,《時事新報》1919年12月3日等期論前廣告。

〔77〕《〈民心周報〉!》,《南洋周刊》第12期(1918年12月12日),第14—15頁。

〔78〕參看士心:《答某日刊對于本報之批評》及《本社致〈時事新報〉記者張東蓀書》,《民心周報》第1卷第3期(1919年12月20日),第46頁。

〔79〕東蓀:《國粹與保存》,《時事新報》1920年1月18日,第2張第1版。

〔80〕參看魯迅:《“一是之學說”》,《晨報附刊》1922年11月3日,第3—4版。

〔81〕吳宓1919年12月2日日記,《吳宓日記》,第98頁。

〔82〕吳宓1920年1月31日日記,《吳宓日記》,第126頁。

〔83〕參看蔡元培:《〈中國哲學史大綱〉序》(1918年8月3日),收入《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374頁。

〔84〕章士釗(行嚴):《評新文化運動》,原連載于《新聞報》1923年8月21日,第1張第3版;《新聞報》8月22日,第1張第4版;引文在8月21日號。該文又見《甲寅周刊》第1卷第9號(1925年9月12日),第4—11頁,引文在第7頁。參看胡適:《“老章又反叛了!”》,收入嚴云綬整理:《胡適全集》第12卷,第75—80頁。

〔85〕關于胡適“中國文藝復興”的論述,可參看江勇振:《舍我其誰:胡適》第二部《日正當中》下篇,第156—177頁。

〔86〕有關梁啟超一系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作為及其后來如何淡出新文化運動歷史記憶的情況,可參看周月峰:《另外一場新文化運動——梁啟超諸人的文化努力與五四思想界》,《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05期(2019年9月),第49—89頁;周月峰:《五四后“新文化運動”一詞的流行與早期含義演變》,《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1期,第42—47頁。

〔87〕Roger Chartier, The Cultural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Translated by Lydia G. Cochran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9, p. 89.

〔88〕常乃惪:《中國思想小史》,中華書局1922年版,第184頁。

〔89〕常乃惪:《中國思想小史》,第185頁。近來已有論者指出即便是“新文化運動”一詞的流行,也是緣于“五四”學生運動的刺激,而圍繞此詞,時人也多有討論爭議。參看周月峰:《五四后“新文化運動”一詞的流行與早期含義演變》,《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1期,第31—33頁;鄭師渠:《“五四”后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討論》,《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第5—21頁。

〔90〕參看羅家倫:《一年來我們學生運動底成功、失敗和將來應取的方針》,《新潮》第2卷第4號(1920年5月),第848頁。

〔91〕參看王德威:《沒有五四,何來晚清?》,收入王德威、宋明煒編:《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第37—42頁。

(原發表于《廣東社會科學》2019年第6期)


(1) 本文曾蒙上海社科院徐佳貴、華中師范大學周月峰、上海大學楊衛華、中國社科院彭春凌等學者指教,特此致謝。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炎陵县| 井冈山市| 阜阳市| 阜平县| 乃东县| 和平区| 光山县| 彭州市| 五家渠市| 抚顺县| 淮安市| 出国| 吴桥县| 闽侯县| 长汀县| 台安县| 宣化县| 平谷区| 台东县| 新巴尔虎右旗| 广水市| 南城县| 天祝| 贞丰县| 永泰县| 万盛区| 霞浦县| 永寿县| 安阳市| 乐陵市| 六安市| 武功县| 怀仁县| 凤庆县| 章丘市| 康乐县| 鹰潭市| 吐鲁番市| 金溪县| 财经| 兴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