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長于農家院,自幼學武藝。
志在忠報國,緣分遇名師。
次次報軍門,事事皆受阻。
待有將軍銜,創建岳家軍。
抗金靡無敵,狄族聞喪膽。
前與兀術斗,后有秦檜陷。
時作《滿江紅》,只望搗黃龍。
意接二帝歸,金令催其回。
達則言其反,害在風波亭。
逝時值中年,肝膽遭棄嫌。
同子赴黃泉,悲己蒙屈冤。
死后簡埋地,上蓋三尺雪。
從此忠骨歿,在此惜岳飛。
(潤色)(一)
從小在農家院長大,練就一身武藝。心懷報國之志,恰遇貴人啟迪。
歷盡千辛萬苦投奔軍門,卻總是遭遇重重阻礙。
直到榮膺將軍銜,方攜手岳家軍,鐵骨錚錚,抗擊膽大的金族,使狄人聞之喪膽。
曾與兀術展開激斗,后又因奸邪秦檜之賊行陷,令其身敗名裂。
絕望之時,他寫下《滿江紅》之壯志豪情,只愿摧毀那黃龍之賊。
心系兩位帝王的歸來,卻被金令催迫歸鄉,令其痛苦難忍。
為表明其忠心,他反抗金命,卻在風波亭上遭遇不幸。
身后中年英年早逝,苦心孤詣卻仍被人嫌棄棄之如敝履。
他與兒子一同長眠于黃泉之下,不勝屈冤之苦,終悲憫于此。
他的骨骸雖然僵尸不朽,卻因此而終究無法復集,永遠地安葬于下雪的土地之下。
岳飛,這位英勇忠誠的將領,走到了英年早逝的盡頭,而我們也要永遠懷念在此惜著他,直到永遠。
(潤色)(二)
生長于農家院落,自幼習武藝。
志在報國忠誠,幸緣遇名師。
每次前去應軍門,事事卻受阻撓。
直到獲將軍官,才得創建岳家軍。
抗金勇氣無比,狄族聞風喪膽。
曾與兀術斗智斗勇,又被秦檜所害陷。
此時寫下《滿江紅》,希望搗毀黃龍勢力。
一路透過中傳消息歸來,金國援兵已陸續趕來。
若奉旨回國,我傾心以報國情,但遭遇風波堪憂。
壯志凌云之時已逝,為人嫉惡如仇反遭排擠。
與兒子同飛黃泉,因冤屈悲劇不解。
葬身之地無言思,只有三尺厚雪覆蓋。
這位忠誠的愛國誠士去世,“烈士骨頭沉其在此,盼青史勿忘岳飛”。
(潤色)(三)
長于農家院,自幼習武藝。志在忠報國,緣遇名師。每次踏上軍門,事事都受到阻撓。直到被封為將軍,方創建了岳家軍。其勇氣抗金無敵,令狄族聞之喪膽。曾與兀術交鋒,后因秦檜陷害。甫創作《滿江紅》,只期凱旋搗黃龍。本意是輔佐兩位皇帝,但刻骨的忠誠遭到金令返鄉的拒絕命令。其后遭遇風波亭之禍祟,靈魂乘風而去時,年僅中年,志未酬而肝膽遭離棄之嫌。子孫同葬黃泉,悲痛令岳飛的忠魂受冤枉待遇。于是他被簡單地埋葬,上面蓋著三尺深的雪。自此,忠骨在此歿,顧盼間,唯有悵望惜岳飛。
(評價)(一)
這首詩描繪了岳飛的一生經歷和不幸遭遇。岳飛自幼農家出身,學習武藝,志在報國,但多次報軍門都被阻撓。直到晉升將軍之后,才創建了岳家軍,抗擊外敵,成為抗金的名將。然而,當時朝廷內部的權力斗爭和奸相秦檜的算計,使岳飛在抗金戰爭中備受阻撓,甚至被害,最終以犧牲的代價換來了抗金戰爭的勝利。岳飛的最后一份心愿是能夠搗碎黃龍,保衛國家和百姓的安寧。這首詩也表達了作者的悼念之情和對岳飛的崇敬之意。
(評價)(二)
這首詩以岳飛的一生為主題,展示了他的忠誠、勇敢和聰明才智。詩中描繪了岳飛的從小練武的經歷,他在保衛國家、打敗敵人方面的堅定信念和決心,以及他的悲壯命運,最終將其投入到離別和不公正的命運中。
作者通過對岳飛生平經歷的描述,呼吁人們要將忠貞和正義的精神傳承下去,以防止歷史的重演和將豪杰埋沒。全詩激情澎湃、氣勢磅礴,給人一種豪情萬丈、氣吞山河的感覺,感人至深。
(評價)(三)
這篇文章是一首七絕詩,描寫了中國宋代名將岳飛的一生。詩中提到岳飛自幼學武藝,志在忠報國,但是始終苦于官場阻礙。直到擔任將軍,他才創建了岳家軍,成功抗擊金兵,讓敵人聞風喪膽。然而,他也遭遇了失敗和背叛,包括與兀術的戰斗,和秦檜的陷害。他的詩作《滿江紅》也反映了對祖國復興的希望和堅定信念。詩人還表達了對岳飛的敬佩和惋惜,認為他的忠骨最終長眠在寒冷的墓地上,這是對忠誠的悲痛和尊敬。整篇詩語言簡練,情感深厚,表達了對岳飛的深切思念和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