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狼之爭
十二世紀初,二位名叫畢延爾(Pierre de Saint-Cloud)的詩人,根據民間傳說,寫了一篇動物故事,文末提到列那狐與夷桑干的糾葛,因情節有趣,仿作競起,成為列那狐系列的發軔之作。幾十年間,續編多至十五篇,規模略具;到十三世紀末,累計有二十七“分枝”,整體燦然大備;十四世紀里,《列那狐新篇》《列那狐加冕》《冒牌列那狐》等衍生作品,不斷涌現,可見狐貍故事受歡迎之程度。原因在于“于兒童相宜的自是一般動物故事”(周作人語)。
民以食為天,獸以吃為先。饑餓、覓食,對動物來說是頭等大事,也是一切爭端的直接起因。列那狐的故事,便是從偷食騙吃開篇的。偷誰的食料?大灰狼家的羊腿夷桑干與列那狐,名義上是舅甥關系,實際上是冤家對頭。狐狼之爭,幾乎是貫穿全書的主線。狐與狼的格斗乃智與力的較量。大灰狼體大而壯,以蠻力稱雄;而列那狐乖巧靈便,盡出壞點子,哄夷桑干剃度受洗、尾巴釣魚讓他吃盡苦頭。幾個回合下來,智者無敵,狐貍勝券在握。一次上朝,大灰狼趁列那狐沒到,發動告御狀,想借刀殺人。狐貍縱橫捭闔,最后推說要遠行朝圣,讓獅子發令,從狼腿上剝下暖乎乎的靴子,沒少讓這個對頭受皮肉之苦。
西方語文里,有“狡猾得像狐貍”一語,狐意味智略,而狼喻兇殘。另外,熊性嗜蜜,貓喜捕鼠,兔子膽小,驢子倔強,等等。各種動物,在列那狐故事里的表現,俱能合乎各自特性,這也是此書成功的原因之一。狡詐、貪吝、怯懦、虛榮等性格缺陷,導致某一動物措置失當,甚至失足或喪身,可不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