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貍故事
法國十一二世紀時,在廣大農村地區,于十字路口、水流交匯處,城鎮興起,在領主與佃農之間,出現從事工商業的市民階層。游方藝人,在說唱英雄史詩與騎士傳奇之余,開始講說狐貍故事,詼諧風趣,市眾大悅。這列那狐的故事,于詼諧調笑中,飽含民間智慧,在中世紀,是繼貴族文學、騎士文學之后,一種反映新興階層意愿的平民文學。
狐之為獸,其性多疑而狡黠。上古時期的《伊索寓言》里,狐貍已幾次顯身。最有名的故事是,狐貍見到高枝上結滿累累的葡萄,因采摘不到,便說那葡萄是酸的,不吃也罷。到了中古時期,有只狐貍叫列那,神通更為廣大,闊視橫行,引發大大小小事端,成為一部“動物史詩”的主角。他會耍小聰敏,善惡作劇,甚至不惜假傳圣旨,欺凌弱小,體現動物世界里,為了生存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對于強敵,如遇獅王,也敢耍奸弄猾,虛詞詭說,以求一逞。列那狐對侄兒山獾說:“咱們活在世上,免不了你爭我奪。你不能以力氣稱雄,就得憑計謀取勝,反正得強過人家,你說是嗎?”一語道出其生活哲學。
拿狐貍說事的,不光法國。我國古書《戰國策》里就有一只自負自大的狐貍。一次老虎捉住狐貍,要拿來充饑,狐貍說:“你不敢吃我!……不信,我走在你前面……百獸看到我,誰敢不避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吾為之先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狐假虎威”的成語,出典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