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孩子有壞習慣,做好引導工作(1)

⊙總是貪玩,玩的很沉迷很陶醉

〖場景再現〗

紀蕓是學校里的活寶。學校不讓帶玩具,他就會變著法子玩出各種花樣,上著課他就會拿枝鉛筆在地下踢起“鉛筆球”來,引得同學注目。老師瞪他一眼,馬上坐好,像沒有發生事情一樣。老師回頭板書,他又會扮鬼臉,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剛好學校附近新開了一家游戲廳,紀蕓這下“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便經常不到學校上課,用父母給的零用錢或以欺騙方式從父母那里要錢到這家游戲廳玩游戲。把游戲廳作為逃避學習“痛苦”的世外桃源。紀蕓的學習成績一天天下降,由原來的優秀生逐漸成為差等生,考試經常不及格。父母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沒起到什么作用,實在發愁死了。

【深度詮釋】

每個孩子都喜歡玩,玩,本是孩子的天性。不過,很多孩子玩得過分,玩得沉迷,這就有害而無益了。

孩子貪玩是絕大多數父母最頭疼的事情。貪玩,不僅影響孩子的功課,同時還會使孩子染上撒謊、曠課等壞毛病,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但是,父母也需要正確認識貪玩這種不聽話行為,有時候,貪玩并不是不聽話,而恰恰是孩子與眾不同的個性或者創造力的表現。

【專家支招】

相信許多父母都為像紀蕓這樣的孩子傷過神:他們整天貪玩,對學習毫無興趣,不能自覺學習,即使是在有監督的情況下,也總是心不在焉、左顧右盼。那么,如何對待這種貪玩的孩子呢?

1.把游戲的快樂貫穿到學習當中

游戲機就有得分高低的問題,踢球有一個進球不進球的輸贏問題。所有的游戲都有規則,這些游戲規則恰恰是我們人類在工作中爭取成功、避免失敗這個原則的寫照。

因為在生活中人類要比智慧,所以創造了比智慧的游戲,如象棋,圍棋。正是模擬工作的游戲把人類生活中那些吸引人、激動人、興奮人、推動人、鼓動人的特征集中地表現出來。

好家長就是善于使孩子把學習、觀察、記憶當做一個非常有趣味的事情來做。

2.用游戲的法則引導孩子學習

所以,運用游戲的各種法則來引導孩子學習,是家長要動腦筋的事情。

“熱愛是第一老師”,達爾文喜歡動植物,最后玩出了《物種起源》;愛迪生喜歡玩孵小雞,結果玩出了一個又一個發明。當然不是所有的玩都能玩出名堂,即便如此,玩也可讓人放松,調整情緒,不幸的是,很多孩子玩的過分,玩的沉迷,所以有句話說“玩物喪志”。也許是由于玩有太多的不利,所以很多家長朋友是“聞玩色變”。但誰都知道,玩根本不可能被限制和禁止的!玩是人類生活的組成部分,玩對于孩子來說不僅是生活的需要也應該是享受生活的權利。

3.不要再想盡辦法禁止孩子玩

家長們為了杜絕孩子看電視玩電腦,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和對策,不是藏鍵盤,就是拔電源板,總之辦法想盡了,似乎也不能把問題解決好。

說到底,問題不在于讓不讓“玩”上,是在如何調整孩子“玩”的取向和方式,解決玩和學習的矛盾,首先我們應該了解和明白的是,到底什么是玩?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斗爭”中,我們家長似乎遠遠低估了孩子的智慧,所以總是成了最后的輸家。有句話其實很形象,“不是敵軍太厲害,而是我軍太無能!”只有“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

4.玩和學習對立統一,要孩子學會聰明地玩

玩和學習是對立又統一的,光會學習是不能成長的,玩使你眼界開闊,使你學會交流、協作,使你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發展。

玩需要約定,既然會與學習發生矛盾,那我們就應該協調學習與玩的關系,就好比困了要睡,是睡覺時間,不是玩的時間一樣,盡早樹立這種觀念是非常必要的。

玩就是玩,學習就是學習,玩不是學習的誘餌。由于對玩錯誤的理解,錯誤的安排,把玩當成是工具,粗暴地阻斷玩和學習的關系是最大的弊端。

有人在閑的時候把看字典當作休閑和娛樂,有人在腦子累的時候會把洗衣服當作放松。玩是正常學習生活的積極補充,玩不好,學習也不會好。但是玩不好更多是說有些同學不能控制自己,玩的過度就是不合適的玩,對學習就會有不良的影響。其實對玩的認識和感覺本應該是嚴肅的,為什么不能科學地去玩呢?為什么不能帶著正直的心靈去玩?為什么不帶著目的去玩?所以聰明的人有聰明的玩。而不是瞎玩,亂玩,任性地玩。

⊙極為逆反,總喜歡跟大人對著干

〖場景再現〗

一天,11歲的兒子對趙先生說:“我想把頭發一側剃成雙條式。”作為父親,趙先生并不喜歡兒子留這種發型,但他知道,這并不危及生命、道德以及健康,而且頭發會重新生長出來。于是,他對兒子說:“我不喜歡這種發型,不過,如果這是你的決定,我可以忍耐。”

趙先生帶著兒子去了發廊,美發師給趙小成洗頭的時候還評論他的頭發很漂亮,然后趙小成描述了他想要的發型。美發師驚奇地問趙先生:“把你兒子頭發的一側剃成雙條式行嗎?”趙先生回答,他并不喜歡這種發型,但那是他兒子的決定。

就這樣,美發師剃去了趙小成一側的頭發,其中保留了兩條,并盡量使這種發型在第一天顯得好看。可是第二天早晨,趙小成就對他那一面倒的頭發無能為力了,他的姐妹只好努力給他噴上發膠和摩絲,以使他能出去見人。

那一年,兒子勉強保留著那種發型,后來又換了七八種更有趣的發型,上了七年級后,就開始留傳統的發型了,并且再也沒有改變過。

【深度詮釋】

人們經常聽到一些父母這樣的抱怨:“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可是脾氣越來越犟,總是不聽話,跟你對著干,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這其實就是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不服從老師或家長的教育指導;對社會產生不滿情緒,向社會挑戰;結成同齡群體,尋找“知音”或“朋友”。而且,這些行為多表現為態度強硬”,“舉止粗暴”或“漠不關心、冷淡相對”(冷戰)等,有時還會因某方面的反感而遷移到其他方方面面。

【專家支招】

當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時,家長可采取以下措施:

1.尊重孩子,不要總對孩子說“不”

孩子們自我意識產生后,他們希望自己和大人有平等地位,對大人的要求也是有選擇地接受。此時,父母對孩子的行動不要輕易干涉。如果孩子必須順從的話,也不要用強制式或命令式的口吻,而應以平等的姿態.征詢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做出選擇。

有位中學生說,他正準備看完電視就去做作業,結果媽媽這時來了一句“還不學外語去”,聽了以后,他干脆不去。所以,家長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以免使孩子形成對立的情緒。

2.與孩子保持平等的關系

有些父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較深,認為孩子理所當然地應該聽父母的,他們常常以權威自居,習慣于對孩子居高臨下,喜歡對孩子發號施令,要求孩子對自己唯命是從,孩子稍有不順從,便采取高壓政策把孩子的嘴堵上。但是這些父母忘了,孩子在一天天長大,他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主意和想法,他不會再像小時候一樣簡單地服從和遵守父母的命令,當他認為自己對的時候他會堅持己見,當他認為自己沒有受到父母公平待遇的時候他會逆反。因此,要想減少孩子逆反的發生,父母必須要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像對待成人一樣對待孩子,像對待朋友一樣與孩子溝通交流。

3.冷靜處理,心平氣和

孩子一般不太懂得控制自己,當他對父母的管教不服氣時,他可能會情緒比較激動,他可能會沖父母發脾氣,他可能會有過激的言語和行動,這時父母千萬不要跟著孩子一起急,要想辦法控制住孩子的情緒,可以先把事情暫時放一放,讓孩子看一會兒動畫片,出去與小朋友玩一會兒,或者待在房間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孩子的氣往往來的快去的也易,等到孩子心平氣和之后再來和他說道理。

4.批評孩子要把握好分寸

要想減少孩子的對立情緒,父母不能濫用批評,批評孩子前先要弄清事情的原委;批評孩子時要分清場合,不要當眾尤其是當著孩子同學和朋友的面批評孩子;批評孩子時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更不要貶低孩子的人格;批評孩子時要考慮到孩子的情緒,要選擇孩子心情比較好的時候,不要在孩子心情煩躁的時候對他說三道四。最后有一點很重要,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對孩子要多些表揚少些責怪,要經常想想孩子的長處,關注孩子的點滴進步,找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孩子平時受到的表揚和鼓勵多了,犯錯誤也會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批評。

5.要多多理解孩子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渴望父母不僅能照料自己的日常起居,而且更能理解自己的想法和行為,現實生活中不少孩子的逆反,就是由于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造生的。一個好的傾聽者往往比一個雄辯的批評家更能有效地解決孩子的逆反問題。在充分了解了孩子所思所想之后,父母可以對孩子的一些不正確的想法和判斷進行修正,可以明確地指出他的哪些想法和判斷是不對的,是父母不能同意和接受的。孩子如果感覺父母態度是和藹可親的,對自己是能夠理解的,是能夠設身處地為自己著想的,他自然也會樂于接受父母的意見,而不會再與父母對著干了。

⊙賴床不起,任由父母火冒三丈

〖場景再現〗

每天早晨,孫勤勤的爸爸都得千請萬托、威脅利誘女兒離開床鋪。奇怪的是,他的聲音越大,10歲的孫勤勤賴在床上的時間就越長。

一天早晨,經過一場大戰后,孫勤勤的爸爸說:“夠了,我受不了了!我不想每天早上和你這樣吵來吵去。晚上下班回來,我們要好好談談,增加一條有關起床的規則。”因為爸爸以前也這么試過,不過并沒有任何進展,所以孫勤勤一點也不擔心,根本不害怕。

放學后吃過點心,她和爸爸一起討論爸爸想出來的新計劃。

爸爸說:“我打算給你一個鬧鐘,讓你叫自己起床。你可以決定鬧鈴要定在幾點,只要上學不遲到。從今天開始,起床是你自己的事情了,如果你盡到責任,準時起床,放學后就可以去和朋友玩、看電視或做其他想做的事;如果沒盡到責任,起不來,不管你準備好了沒有,我上班時都會先送你去學校。”

孫勤勤不敢相信地看著爸爸:“你是說你會把我拖下床,直接帶我去學校,不管我穿什么?”孫勤勤無法想象她被爸爸趕下車,穿著睡衣站在校門口的慘狀,“我才不信你會這樣做!”爸爸馬上回答:“放心,我會帶著你的衣物,你可以在車上換或到學校再換。你自己決定要怎么做吧。”

從那天起,孫勤勤自己撥鬧鐘、起床、準備上學、吃早餐。她其實很想賴床,可是一想到爸爸不會再來催她,只好趕緊跳下床梳洗穿衣。有時她會錯過早餐時間,可是至少上學很準時。孫勤勤和爸爸都覺得,爭吵的夢魘過去后,早晨的陽光更亮麗了。

上述案例中的孫勤勤身上出現的就是典型的賴床行為,她的爸爸不打不罵就糾正了她的這種毛病,實在是值得父母們來學習。

【深度詮釋】

太陽已經曬到屁股了,孩子卻仍“賴”在床上,任由父母“火冒三丈”,這是每天早晨常可見到的情景。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正常規律的作息時間,但是,人的惰性可能會體現在方方面面,有的孩子偏偏喜歡晚睡晚起,生活秩序大亂,著實令父母傷腦筋。

孩子正處于生長發育期,運動量大,體力消耗也大,因而需要比成人更多的睡眠時間,以恢復精神和體力,這都是正常現象。但是,一旦養成賴床的毛病,就不是一件好事情了。

【專家支招】

改正孩子賴床的毛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孩子的生活規律完全受父母的影響,如果希望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就要先從自己本身做起,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同時配合以下的一些技巧,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安撫孩子的睡前情緒

孩子有時會因為情緒上的不穩定而影響睡眠品質。父母要多留意,找出問題的癥結,安撫孩子的情緒,讓他安穩入睡。而孩子做噩夢最常見的原因有“怕黑”跟“怕鬼”兩種。如果孩子怕黑,不妨帶他去挑個他喜歡的卡通造型臺燈,睡覺時有可愛的臺燈散發著微弱光芒陪伴他,會讓孩子感到安心不少。

2.父母以身作則

有些父母在孩子就寢時間一到,就急著趕孩子上床睡覺,自己的眼睛卻還猛盯著電視,或還在忙東忙西。其實父母這種做法會讓孩子有“孤單”或“不公平”的感覺,而且孩子會有“為什么只有我要去睡覺”的疑問,加上孩子對成人的活動充滿好奇心,當然也就降低了睡覺的意愿。因此,只要到了睡覺時間,全家人最好都能暫停進行中的活動,幫助孩子醞釀睡前的氣氛。

3.營造美好的起床氣氛

叫孩子起床的時候,隨手播放一些輕松的音樂,或者放一些孩子喜歡聽的故事,如《快樂巧連智》錄音帶或VCD,讓孩子在輕松的氣氛中醒來,緩解被吵醒的不快。

4溫柔地叫孩子起床

用愛心鼓勵孩子起床,孩子會比較愿意起床,比較有心情面對新的一天。叫他的聲音放輕柔些,搖他的動作不要太猛烈,也可以親親、抱抱他,以免他情緒不佳,采取不合作的態度。

5.和孩子約定起床的時間

父母最好和孩子討論睡覺、起床的時間,詢問孩子喜歡用什么方式叫他起床,然后和他來個小約定,可以讓孩子知道該對自己的承諾負責,同時也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尊重他的;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叫他起床,也可以降低彼此的不愉快。

改善孩子賴床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的,先給孩子一點緩沖時間,態度不要過于急躁而引起孩子的反彈,要溫柔堅定地執行下去。

⊙很不聽話,總試圖找理由為自己辯護

〖場景再現〗

小豐收上幼兒園時,非要把“小”字倒著寫。他認為,既然“大”字下面兩條腿向外伸得大大的,那么“小”字兩條腿就應該向中間并得小小的。

上學后,一次算術課上,他突然問老師:我們看數、讀數、寫數,都是從高位到低位,為什么演算要從低位到高位?能不能從高位到低位演算?他最終創造了“快速計算法”。

【深度詮釋】

教師或家長在教育學生時,經常說的話莫過于“聽話”二字,如“要聽老師的話”、“聽話才是好孩子”、“不聽話就不是好學生”等等。久而久之,“聽話”便成了好學生、好孩子的代名詞。毋庸置疑,要求學生聽話并非有錯,然而,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性,若片面強調學生聽話,則會影響一些學生的健康發展。

生活中有的孩子犯了錯誤,試圖找出理由為自己辯護,其目的無非是為求得父母對自己的諒解,這種心理很正常,也是孩子鼓足了勇氣才這樣做的。如果父母武斷地加以“狙擊”,孩子會認為父母不相信自己。對父母親的這種“蠻橫”做法,孩子雖不敢言,但心不服,以后孩子即便有更充足的理由也不會再申辯了。孩子一旦形成了這樣一種心理定勢,父母親的批評他就根本無法接受,把訓斥全當耳邊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电白县| 剑川县| 古丈县| 永康市| 清流县| 洪洞县| 常州市| 邢台市| 武平县| 和田县| 越西县| 贵溪市| 海城市| 疏附县| 通化县| 定结县| 林口县| 永新县| 定西市| 平度市| 同仁县| 庆元县| 丹寨县| 乌兰浩特市| 长海县| 宿州市| 靖州| 彭泽县| 凯里市| 屯门区| 保德县| 贵州省| 孙吴县| 仪征市| 长汀县| 定襄县| 霍邱县| 青冈县| 卓资县| 玉门市| 苍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