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孩子有壞習慣,做好引導工作(2)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大全集)
- 靜濤 鳳蓮編著
- 5390字
- 2014-03-15 17:13:48
大約到了小學高年級和中學階段,孩子開始進入比較逆反的青春期。這時的孩子已不再滿足單純被教育的角色,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步增強,不喜歡被動地接受父母的吩咐和安排,遇事愿意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希望自己決斷。如果不能滿足這一特點,就會感到失望或者進行反抗,而發生“不聽話”。
中國的家庭教育信奉“聽話”教育,中國的父母普遍認為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聽話”的孩子就是壞孩子,這種思想在我們的文化中有幾千年的歷史沉淀,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聽話”也是中國父母對孩子講得次數最多的、在教育孩子時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孩子在家里被時時教訓要聽父母的話,孩子上幼兒園后,就被千叮嚀要聽阿姨的話,孩子上學了也要被萬囑咐聽老師的話。總之,聽話的孩子總是招人疼、惹人愛的孩子,不聽話的孩子總是招人嫌、惹人煩的孩子。
正是由于有這樣的認識,中國的父母往往刻意要求孩子對自己的無條件順從。一些父母覺得自己絕對正確、無所不曉、無所不能,自己過的橋比孩子走的路還多,孩子當然要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的教誨,于是,當孩子與大人出現分歧時,大人經常武斷地表態“你錯了”、“你這樣不對”;當孩子想對某件事做個說明時,便會遭到父母更大的訓斥:“不許頂嘴!”“還嘴硬?”;更有一些缺乏耐性的父母,十分反感孩子頂嘴,當孩子向他們父母的權威發出挑戰時,盛怒之下免不了對孩子拳腳相加一番。
實際上,“不聽話”意味著孩子的心理在成長,說明他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喜好: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說明他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判斷: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說明他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見解:應當怎么做,不應當怎么做。當孩子年齡尚小且自理能力較差的時候,讓孩子按大人的指示去做是可以的,但當孩子逐漸長大以后,再總是用“聽話”去教育孩子和要求孩子,就顯得有些偏頗了。這時,父母應該認可孩子在心理上的成長,積極努力去理解孩子的想法,采用不同于過去的方式幫助和指導孩子,而不是一味地抱怨什么“孩子長大了,不聽話了”,或者簡單地采取高壓政策使孩子屈服。
【專家支招】:
孩子“不聽話”比不說話反抗好。因為“不聽話”可使父母容易了解子女。客觀地說,孩子“不聽話”是有許多積極意義的:
1.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不聽話”,說明他有自己的見解,而且敢于表達和堅持自己的見解,如果家長這時能夠聽取和采納孩子的正確的意見,孩子就會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有價值的,這對他的自信心的提高大有裨益;相反,如果總是用“聽話”兩個字去教育孩子,只能養成孩子唯唯諾諾的性格。
2.提示父母親教育的不當
孩子“不聽話”通常發生在父母親批評不得法孩子不服氣時,孩子沒做錯事而受到父母親的冤枉時,孩子不想馬上去做的事可父母親硬逼著他去做時,或者大人心情不好拿孩子出氣時。其實這些都反應了父母親在教育孩子時的方式方法有問題,家長正好可以從孩子的不滿情緒和“不聽話”的表現中反思一下自己的做法,從而來改變和提高自己。
3.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
孩子的“不聽話”也是一種心理宣泄,這是孩子緩解心理壓力,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種方式。如果孩子心里對大人的不恰當的所作所為不敢怒、不敢言,許多委屈都憋在肚里,孩子的心理壓力就會非常大,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憂郁、頭痛、精神不振、懦弱等不良心理反應。
⊙不講衛生,總是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
〖場景再現〗
佳佳有一個屬于她自己的房間,但亂得簡直沒有辦法進去:床上到處堆著衣服,桌子上和地板上到處都堆滿了書。媽媽剛剛幫她整理好了,很快她又給弄得一塌糊涂。媽媽要她自己做清潔,她卻說:“我自己的房間,亂點是我的自由,您要是看不慣,可以幫我打掃;不愿意打掃,可以不進我的房間,這也是您的自由。”媽媽覺得愛整潔,講究個人衛生,是一個人良好的習慣,對一生都會有好處的,可媽媽不想用打罵的極端方式對待佳佳,她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辦。
【深度詮釋】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孩子的個人衛生意識非常差。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小伙子,人長得高大挺拔,但穿戴卻亂七八糟,衣服褲子皺皺巴巴,油污斑斑,胡子拉碴。一些住集體宿舍的孩子,個人衛生更是慘不忍睹。桌子上杯盤狼藉,有的剩飯剩菜已經長出“霉草”,床上更是成了“雜貨鋪”,被子已經看不出是什么顏色,床下的世界更“精彩”,空瓶子、臭襪子、臟球鞋等橫七豎八地堆在一起。
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是保證孩子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俗話說“病從口入”,說明了是否講究衛生直接關系到人的健康。有人認為“不干不凈,吃了沒病。”這是缺乏科學根據的。
在現實生活中,確有那么一些人不甚講究衛生,而身體也還健康,但是他們的身體健康并不是由于衛生造成的,而是受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陽光充足,空氣新鮮,活動充分,營養齊全等。如果他們再注意講究衛生,身體會更加健壯。
我們更應看到,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由于不講究衛生,染上急性或慢性疾病,影響了身體健康。尤其是孩子,他們的抵抗力比較差,容易感染疾病,更應注意講究衛生。
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不僅對預防疾病、保障健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改變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衛生面貌和道德風尚也有極其深遠的意義。一個國家的人民有沒有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往往標志著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以及道德面貌。孩童期是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抓緊這個時期進行培養,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習慣容易養成,而且牢固,影響終生。
【專家支招】
怎樣才能糾正孩子不講個人衛生的壞習慣呢?我們給家長的建議是:
1. 允許孩子把屋子弄亂,但得要求孩子自己把屋子整理好
多數孩子都十分頑皮和淘氣,常常令家長頭疼的是,這類孩子能在轉瞬之間將房里弄得亂七八糟,這樣就要費去許多的時間和工夫去收拾。其實,年齡較小的孩子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把到處弄得亂成一團,因為,他沒有這個概念,他們只需要身邊有盡量多的玩具就好。這時,許多家長都會呵斥孩子,不要將房里弄得太亂,然后開始收拾東西。
其實,這樣做是不可取的:孩子不會認識到這是他們做得不對,應該自己去收拾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責的習慣,讓他們自己動手收拾,不要讓他覺得無論如何總會有人幫他。
如果孩子太小,你可以同他一起收拾,告訴他哪樣東西該放什么地方,千萬不要自己獨自就將他弄亂的房間恢復得整整齊齊。最好能讓孩子將收東西也變成玩耍的一部分,從小養成有始有終的好習慣。
2. 要求孩子把東西放在指定的地方
讓孩子知道各種東西都有各自存放的地點,最好能分門別類地放好,然后再做。上標記。大小東西要分開,這樣不易互相擠壓后造成小件物品損壞。比較零散的玩具裝在帶格的小箱中,也可單獨裝起來。反正,一個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學會分門別類地收拾東西。孩子的東西要方便拿取,不論是什么,都應讓他自己就能放取。
3. 適當地幫助孩子是必要的
有些孩子非常愛整潔,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可即便是這樣,有些大件的物品家長還是應該幫助他使用。家長可以先讓孩子收拾玩具,在他不行的情況下再幫孩子收拾,同時要教會他下次使用,這樣才能讓孩子逐漸有所提高。最后,他能單獨取放時,要記得給他鼓勵,讓孩子有種滿足感。
4. 重要的是指導和監督
家長是孩子的榜樣,一定要起好帶頭作用,也就是說,家長必須從自己做起,做事要有規律和秩序,愛整潔。不要要求孩子一下子就變個模樣兒,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一個過程的。首先要讓孩子知道需要做到什么樣子?怎樣才算干凈整潔?慢慢地,他就會理解你的意思,做到你所希望的樣子,當然,你的要求一定要符合他的實際情況。
⊙挑食偏食,總是不好好吃飯
〖場景再現〗
王佳上小學五年級了,長得一直很瘦弱,每次體檢都不達標,這使父母為之焦急。王佳吃東西偏食、挑食,吃飯僅吃點心,不吃主食,以致營養不良,使身體一直瘦弱無力。每次吃飯的時候父母都要抓狂的大喊大叫,一直想治好她這毛病,可真是不知該怎么辦才好?
【深度詮釋】
人體所需營養素可分為六大類: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和水。這些營養素分布于各類食物中,一種或一類食物不可能包含全部營養素。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懂了“五谷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的科學道理。如果孩子偏食,他就無法攝取各種各樣的營養成分,時間長了,就會造成營養失調,給生長發育帶來不良的影響。
糾正孩子挑食、偏食的壞習慣,是家長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首先要了解造成孩子偏食的原因:
有的家長自己對某種食物特別愛吃,久而久之,小孩隨大人一起偏愛吃這種食物。也有的家庭對孩子十分寵愛,事事處處順著孩子,孩子想吃糖就多給甜食,喜歡吃糕點則不引導吃肉類和蔬菜,時間長了就形成偏食。
還有的父母想使孩子長得快,采取強迫進食的辦法,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以至于出現嘔吐、拒食、厭食、不愛吃某類食物,凡此種種都會使孩子形成偏食。
【專家支招】
在現代家庭當中,有不少家長會因為孩子挑食而感到焦慮、發愁,有的甚至采取強制手段迫使孩子進食卻毫無效果。要幫助孩子矯治這些壞習慣并不難,關鍵是我們做父母的要多一點愛心和耐心,下面就談談糾正孩子偏食的幾個方法:
1.耐心地給孩子講清道理
說明偏食的危害性,逐步使孩子認識到偏食不利于自己的健康。父母或老師向兒童宣講偏食的危害性,告訴孩子各種食物中含有人體最需要的營養成分,如果缺少就會影響身體的正常發育和健康,容易患各種疾病。說教要實事求是,要有科學性;舉例要生動,這樣才能取得較滿意的矯正效果。
2.對孩子的進步予以獎勵
要讓孩子明白,家庭用餐是一種集體行為,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首先,不能只顧自己,什么東西自己最喜歡吃,就一個人“包圓兒”。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連看都不看一眼。好吃的飯菜要盡量想著別人,不好吃的飯菜,即使自己根本沒胃口,也應該出于照顧大家的目的,盡量多吃一點兒。讓孩子明白: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別人也會喜歡吃,好吃的要讓大家共同分享。因此,讓孩子養成吃飯時必須每一盤菜都吃一些的好習慣。這樣既能豐富孩子的食物結構,還能培養孩子就餐的良好禮儀。
凡對孩子不吃的食物,經過勸導能少量進食時,應予獎勵。這首先必須對孩子的需求心理要有充分了解,“最喜歡獲得什么東西?”以便采取有針對性的獎勵。
千萬不要責罵孩子,逼著他們吃。可以定下一條規矩:“你們必須把每個菜都嘗一遍,假如不喜歡的,就不必再吃了。一些家庭對十分挑食的孩子成功地使用了“吃三口”的辦法。當然要注意,千萬不要強逼孩子到使他作嘔的地步。
3.家庭用膳品種要多樣化,避免單一
餐桌上食物的品種經常更換,盡可能做到色、香、味俱全,適合孩子的口味。想辦法把孩子不愛吃的東西,做成各種不同式樣的食品,引起孩子的興趣,增強食欲,把吃飯當成一項樂趣。那么,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就能得以糾正。
4.不要過分溺愛、嬌慣孩子
有的家長對孩子要什么給什么,喜歡吃什么就給什么吃,一味遷就,這是十分錯誤的。這只能嬌縱孩子任性。有的孩子對零食的“厚愛”超過了對正餐的興趣。零食吃個不停,到吃飯時沒有胃口了。于是這也不好吃,那也不好吃,吃菜十分挑剔。時間長了,就會形成偏食。因此,不能由著孩子隨便吃零食,這是防止和糾正偏食現象不可忽視的措施。
5.必要時帶孩子看醫生,進行藥物治療
有的孩子食欲太差,挑食、偏食特別嚴重,家長一定要帶孩子去看醫生,服用一些能增進食欲的藥物。
總之,只要父母們認真閱讀以上五點,并在現實生活中加以巧妙運用,就一定會擁有一個自覺合理飲食的好孩子。
⊙迷戀電視,一回家就打開電視機
〖場景再現〗
有個初二的孩子在家里成天看電視,吃飯時看,做作業時看,一分鐘都不能離開電視。爸爸媽媽煩死了,什么辦法都用盡了,好說歹說不聽,打罵也不聽,他爸爸氣得把電視機都砸爛了。砸了也不聽,兒子對爸爸說:爸爸,你不買個電視機回來我就不讀書了。做爸爸的只好又乖乖買了臺電視機回家……
【深度詮釋】
孩子迷戀電視是現代父母普遍的煩惱,許多孩子都習慣一回家就打開電視機,一看就是幾個小時,作業也不認真完成,就連吃飯都手捧著碗邊吃邊看……這樣長期下去,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都會受影響,這可怎么辦呢?是的,懷有這種感嘆與無奈的孩子家長不在少數。對于這一問題家長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一個方面,電視節目可以啟迪孩子美的心靈,陶冶孩子的情操,讓孩子感知美、認識美。另一方面,孩子如果過分迷戀電視,不但會影響孩子的視力、睡眠和學習。而且一些不健康的、消極的電視內容,也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傷害。相對于看電視少的兒童來說,看電視太多的孩子大都比較肥胖,健康狀況也比較差,甚至還可能會有暴力和攻擊的傾向。
因此,家長要掌握好“度”,正確處理孩子看電視的問題,給孩子一個輕松健康的成長環境。
為了避免孩子看電視時間過長給孩子造成傷害,我們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紀錄孩子觀看電視的時間。美國教育指導部部長尼霍拉斯·A·羅斯曾著過一部《幫助孩子看電視》一書,在書中他就如此誠懇地建議家長:“紀錄孩子實際看電視的時間。”紀錄的結果或許會讓家長發現孩子每周看電視的時間已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而感到相當驚奇。家長只有充分了解這一切,才有可能正確地指導孩子如何看電視。
【專家支招】
接下來可采取下面一些方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矯正:
1.先跟孩子約定看電視的規則,包括時間和次數
先說好規則,可以減少爭執和賴皮的發生。比如說,周末就和孩子討論下周可以看哪些節目。其它基本規則——像吃飯時不能看電視,功課沒做好不能看,或是看到幾點就要去做功課,都要事先跟孩子說好,也要讓照顧他們的祖父母或保姆知道,培養他們信守承諾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