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城市大洗牌
  • 黃漢城 史哲 林小琬
  • 4147字
  • 2020-09-09 14:33:38

第一章 巨變中的中國區域經濟格局

超級城市篇:北京對標華盛頓,上海對標東京,廣深對標大舊金山

黃漢城

今天,中國最頂尖的城市,正在迎來百年巨變。

北京對標華盛頓,上海對標東京,廣深對標大舊金山的格局,越來越清晰了。

國家意志與市場力量的相互交織,深刻重塑著當前中國三大城市群的面貌。隨之上演的,很可能會是一項史詩級的人口遷移計劃,GDP考核機制的調整,上億民眾的命運轉折……

上海在膨脹

以前老有人說,上海會成為紐約、倫敦。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上海正在選擇東京模式。

2013年,上海地鐵11號線羞答答地越過邊界,延伸入昆山界內6公里。這個歷史性突破,讓遼闊的大江蘇,終于有了一個小角落與“魔都”實現1小時地鐵通勤——中國第一條跨省地鐵從上海市區開到昆山市花橋鎮。

一些買不起“浦西一張床”的年輕人,把家安置在花橋,每天像候鳥一樣乘地鐵往返。不過,雙城生活也只局限于這片狹小地帶,再遠就沒有地鐵了。

按照設想,上海地鐵11號線本該與蘇州的軌道網連成一體,直插蘇州心臟。遺憾的是,中國第一條跨省地鐵剛探出頭來就戛然而止了,像是一頭被擊沉的巨獸,一動不動。

上海的擴張野心,夢斷花橋。這一停,6年過去了。

2018年11月,蘇州軌道交通S1號線開始施工,建成后將穿過蘇州工業園區、昆山市區,牽起上海地鐵11號線的手。滬蘇軌道一體化突然加速的背后,是魔都正在謀劃擴大勢力版圖。

2018年11月,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傳出一個重磅消息,上海正連同江蘇、浙江醞釀出臺《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初步擬定覆蓋上海、蘇州、無錫、南通、嘉興、寧波、舟山、湖州,陸域面積4.9萬平方公里。一個常住人口約6500萬人的上海大都市圈呼之欲出。這是一種完全有別于過往的局面。

長期以來,上海奉行單中心思路,導致資源、產業、人口過度向圓心集聚。從長三角的人口分布來看,上海是主中心,昆山、嘉興、太倉等衛星城是次中心,彼此相對獨立,各自分散,中間還留有大片空白的隔離地帶,最后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上海都市圈的人口分布呈現圓心狀。

同樣是土地緊張的東亞地區,東京都市圈的人口分布卻是發射狀的。這得益于東京都建設了密密麻麻的軌道交通,將周邊的埼玉縣、千葉縣和神奈川縣囊括進來,形成了一個半徑50公里的都市圈。

有數據顯示,東京都日間人口數約為1558萬人,夜間約為1316萬人,每天大概有240萬人交通往返。

2019年,上海的常住人口已高達2420萬,接近東京都的兩倍。盡管早前魔都曾簽下軍令狀,到2035年將人口控制在2500萬左右,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人口往超大城市聚集,是不可逆的自然規律。除非上海自我肢解,經濟大幅下滑,否則遲早會突破這個天花板。

所以,上海效仿東京,悄悄布局了一場人口大遷移計劃。

首要措施是建設跨市軌道。地鐵11號線與蘇州軌道交通S1線的對接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地鐵7號線也準備對接太倉市,17號線將西延到蘇州吳江區。而且除了地鐵,一大撥跨市域的城軌和高鐵也在來的路上。按照《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上海要建成21條城際線,規劃總里程達到1000公里以上。[1]

其次是打通省級“斷頭路”。連接上海與衛星城的毛細血管時有梗阻,有些地方看起來只有幾百米路遠,卻好像天涯海角可望而不可即。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上海正在打通11條跨省斷頭路,涉及太倉、昆山、嘉善、平湖等地。

上海膨脹的大幕已徐徐拉開。它在嘉興、鹽城搞“飛地經濟”,在周邊衛星城為第三機場選址,開始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

它展開龐大的觸角,吞下毗鄰的7個縣市區。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上海人,離開魔都,分散在大都市圈內,過上雙城生活。

從骨架到血肉,上海越來越像東京。

上海說要打造國際金融中心,但礙于體制機制,始終無法像紐約、倫敦一樣,成為全球資本要素的控制中樞。上海說要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地理條件卻天然劣于馬六甲海峽的新加坡,國際中轉難以突破。這與東京何其相像。

放眼全世界,能稱得上全球城市的只有兩個,倫敦和紐約。上海雖然被定位為全球城市,但其實內殼跟東京差不多,只是國際城市。它們都背靠本國的經濟腹地崛起,成為本土貨幣和產品國際化的橋頭堡。它們在全球體系當中,對內服務的職能遠大于對外控制職能。更多的是輻射內部,而不是全球配置。所以其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功能只是區域級的,而不是全球級的。

來自世界交易所聯合會的數據顯示,2019年2月上海證交所境外上市公司數量為0,東京證券交易所為5家,兩者均遠遠低于納斯達克—US的442家及泛歐證交所的159家。若是考量外匯市場交易量,上海更是無法與其他金融市場同日而語。

表1-1 2019年2月主要交易所概況(單位:百萬美元)

數據來源:http://www.world-exchange.org

表1-2 2016年4月主要外匯市場交易情況(單位:百萬美元)

數據來源:https://www.bis.org

此外,今天引領世界格局變動的無非是兩股力量,金融和科技。倫敦和紐約憑借單一的金融屬性晉升為全球城市,而上海與東京卻兩手抓,都是綜合性城市。

所以說中日的世紀之爭,誰贏誰敗,并不是看兩個國家誰的經濟規模更大,而是看上海與東京誰的實力更強。

上海人口是東京的兩倍,面積是東京的三倍,但2018年上海的GDP只有3.26萬億元,僅為東京的1/2。只有當上海的經濟體量超過東京時,才能說中國真正超越了日本;只有當上海的人均收入超越東京時,才能說中國經濟碾壓了日本。

上海與東京,未來必有一戰。

北京在喊窮

中國向來有一南一北兩個核心。當上海在膨脹的時候,千里之外的北京卻在收縮。

曾經在“帝都”眼里,江南的富裕是資產階級買辦留下來的。北京一度想證明,靠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北方也能成為全國經濟中心。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北京不甘心經濟落后,收攬了非常多的資源。遠的不說,近的有擁有9萬員工的首鋼拔地而起,有北汽、奔馳等整車廠的鱗次櫛比。

上海有的,帝都一定有。上海沒有的,帝都還是有。好比在金融領域,管理中心在京,市場中心在滬,兩者相隔十萬八千里。每次匯報前,都先得在天上顛簸兩小時。

經歷40年奮斗,北京的經濟規模大有趕超上海的勢頭。1980年,北京GDP僅相當于上海的44.6%,到了2018年,這個數值已經攀升到了92.78%,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

然而,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北京的追趕運動戛然而止了。因為今天的北京,正在剝離經濟色彩,強化首都功能。它停辦一些農民工子弟學校,騰退主城區的批發市場,以每天幾千個足球場面積的速度拆除違建,給予貨幣補償讓東城西城區的直管公房退租,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控制人口。它還外遷制造、零售、批發、運輸、倉儲等業態,疏解部分央企、金融機構、百強中學和三甲醫院。設立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區兩個“千年大計”,作為中心城六區的泄洪區。

圖1-1 北京、上海GDP對比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現在,中央給北京最重要的兩個定位是全國政治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一個對內,一個對外,前者是服務于中央黨政軍的政務活動,后者是服務于重大外交外事活動。在中心城六區的范圍內,只要是干擾到這兩個核心功能的,都會被中央開啟離心機模式一一甩出。

在新版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中,北京只字不提“發展首都經濟”,等于正式宣告了將經濟中心的地位讓給上海。最近甚至有傳聞說,東城區、西城區會合并成中央政務區。這個說法的出現,恰好凸顯了北京打造華盛頓的魄力。

不過,話又說回來,經濟要素的外流,其實也意味著GDP、地方稅收的流失,會造成局部地區的經濟波動。

這兩年北京減稅降負的力度很大,2018年就為北京市企業減稅約400億元。房地產作為傳統支柱行業,因受調控影響也不能發揮作用了。而且最近一兩年還有一連串的大事喜事,比如新中國成立70周年、冬奧會、殘奧會等,支出會非常多。

在這個關口上,減量運動就像是最后一根稻草。2019年3月,北京市財政局局長在全國兩會上公開喊窮,向中央要錢要支持,她說北京正面臨城市減量發展帶來的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問題,2019年“應該說是收支平衡最緊的一年”。北京市市長則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呼吁政府要過緊日子,準備刀刃向內,先把三公經費砍掉20%以上再說。關于北京財政緊張的前因后果,我會在后續的章節里詳細闡述。這里先按下不表。

中國當代史就是充滿了戲劇性。過去,北京站在鄙視鏈的最頂端,睥睨眾生,未來可能要倒過來,由全國各地來“支援”北京了。

但不管怎么樣,京津冀版圖站在了百年巨變的起點。未來通州是北京,五環內才是首都。東西兩城,則是大國的權力中樞。這個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集中華文化之大成的地方,將作為國家象征,向全世界展現中國力量。

到那個時候,帝都甚至有可能成為中國第一個不考核GDP的大城市。

廣州深圳在拆墻

在三大城市群當中,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增長潛力可能是最大的。

京津冀講究政治地位,長三角同質化競爭嚴重,大灣區則互補性特別強。香港是金融中心,深圳是科創中心,廣州是商貿中心,澳門是休閑中心,佛山、東莞是制造中心。

放眼全中國,大灣區的分工專業化做得最好。加上這里有十分活躍的民營經濟,高度完備的產業鏈條,品種繁多的金融工具。所以在過去40年里,珠三角內地九市飛速發展。

但是,這個囊括7000萬人口的大灣區,涉及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雖然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但貨物、服務、資本、人員、信息之間仍然不能自由流動。這里邊既有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也有頂層設計方面的齟齬。由于壁壘的存在,大灣區的發展逐漸走到了瓶頸。

于是,廣深港卷起了袖子,大力拆墻。

這個地方,正在研究為符合條件的赴港澳開展商務、科研、專業服務等的珠三角九市人員提供更加便利的簽注安排。這個地方,正在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參與大灣區創新型科技企業融資。這個地方,正在研究進一步取消或放寬對港澳投資者的資質要求、持股比例、行業準入等限制,港澳資本或許將逐漸被視為內資。這個地方,正在研究外國人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便利通行政策和優化管理措施。

類似的舉措可以列舉很多。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這里正在破除政治上的障礙,讓市場起到基礎配置的作用。

美國硅谷之所以能夠稱霸世界,其實就是建立在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的基礎上。要素流動的門檻極低,便于孵化科技。生產要素的流動一旦自由化,大灣區就能迸發出更大的協同效應,廣深也可以更加方便地借助港澳資源,打造中國的硅谷。

上海雖然也在科技領域發力,但魔都的經濟格局,是國資、外資、民資三分天下,國有資本力量雄厚,這天然注定了上海的創新會更多地受到有形之手的牽制。而廣深的底色是民企,活力更強,效率更高。

隨著墻拆掉得越來越多,“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下一步,就是大舊金山的101公路。

一場好戲才剛剛上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白| 宁蒗| 义乌市| 西华县| 拜泉县| 汉寿县| 卓尼县| 峡江县| 大新县| 环江| 庆元县| 鹿邑县| 丹巴县| 中宁县| 顺义区| 庆安县| 淮阳县| 东平县| 连平县| 孝昌县| 弥渡县| 南澳县| 信宜市| 大田县| 祁连县| 山东| 育儿| 黄陵县| 虞城县| 永济市| 曲麻莱县| 福泉市| 聊城市| 栾川县| 平泉县| 谷城县| 辽宁省| 旬邑县| 隆德县| 阿勒泰市| 庐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