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互式對話:解決無效溝通的關鍵對話方法
- 張心悅
- 2367字
- 2020-09-08 17:35:45
回歸初心,踐行溝通的極簡主義
2019年年底,我接受人民郵電出版社編輯姜珊的邀請開始動手撰稿《學會說話》《交互式對話》這兩本書以及《讀懂人心,學會說話》的微課。期間,我在獵聘網聽了日本稻盛和夫思想的傳播者——“盛和塾”星野周先生的分享并與之交流。交互式對話的“五大信念迭代”就是受稻盛和夫先生“奇跡重建”的啟發而最終成型的。五大信念迭代在我看來是交互式對話的核心“靈魂”。之后,計劃“閉關”寫作的我和大家一樣,遭遇了突如其來的疫情考驗。我一個人獨自被隔離在北京家中,經歷了人生中最難忘的“艱苦時光”。《交互式對話》是這段時光贈予我的人生禮物。
√回歸至簡,從“我”到“我們”的對話之道
78歲的稻盛和夫先生,被邀請出山,重建“日航”。這家病入膏肓、無人敢接、瀕臨破產的龐然大物,最終由稻盛和夫先生這個航空業的“門外漢”重建起來。
稻盛和夫先生在《活法》一書中寫道:
人類靠科學技術構筑了高度的文明,享受了富裕的生活,然而這方面的成功卻導致了另一種結果,就是人們忘記了人的精神、人的心靈的重要性。從而引發了新的問題,比如破壞了地球的環境。
我們往往有一種傾向,就是將事物考慮得過于復雜,但是事物的本質其實極為單純,真理之布由一根根紗線織成,因此我們把事情看得越單純,就越接近真實,越接近真理。抓住復雜現象背后單純的本質,這樣一種思考方式極為重要,這可稱為一條人生法則,這條法則同樣適用于經營。
這些論述和星野周先生的分享,讓我聯想到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戴維·伯姆(David Bohm),他在《論對話》(On Dialogue)開篇中寫道:
過去幾十年來,現代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廣播、電視與飛機、衛星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絡連接全球,使得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幾乎都可以在瞬間彼此相連。然而與此相對應的,則是人與人之間的感覺日漸隔閡,彼此間的溝通以空前的速度變得每況愈下。如今這樣的情形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
而如果成功溝通的背后也有一個最單純的本質,有一個最簡單的原則,可以穿越紛繁的“對話套路”和“干貨”,成為織就溝通之布的一根根紗線。那么,這些原則又該是什么呢?
溝通是關于“人”的交互。論語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稻盛和夫先生說:“敬天愛人。”那么,在這個追求效率和自我實現的時代,重建成功對話的原則是否可以遵循一個簡單的思維方式的轉變:即從“我”看向“我們”。
√看向東方,打破追求效率的狂熱
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國家追求卓越和高速發展的狂潮中也出現了大量警報的信號,警鐘敲得越來越響。那時候,他們開始把眼光投向東方,試圖尋找答案。
在經典的管理學著作《管理百年》(The Management Century)中有一段闡述:
西方管理者從來沒有準備好采用非線性思維的終極工具。他們總想著要衡量什么,要做些什么努力,要抓住些什么……問題在于我們一味沉迷于管理工具,卻忽視了管理藝術,我們的工具側重于衡量和分析,我們可以衡量成本,但光靠這些工具,我們并不能準確地闡明和衡量能生產出高質量產品的員工價值所在。如果我們把焦點放在業務研究詳盡的規劃體系、嚴格的財富分析上,就會使管理喪失靈魂,也會失去對客戶的重視。
每每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就好像置身于當下“不可以輸在起跑線上”“那些比你優秀的人都比你更努力”的焦灼之中。我們在努力地抓住一些東西的時候,是否也丟失了“靈魂”呢?在溝通的訓練中,我們是否也沉迷于溝通工具,忽視了溝通的藝術,把焦點放在了“話術”和“動作”上而喪失了溝通的初心?
西方組織其實早已看到并努力打破“效率”的魔咒,進行管理的回歸,進行對人性的回歸,進行對簡單的回歸。正如通用電氣在講述成功的原因時所說的不過是尊重常識:“保持簡單,彼此尊重,在工作中盡量尋找樂趣。”彼得·圣吉說:“未來真正出類拔萃的組織將會是那些探索出如何讓各層級員工自覺學習,發揮出最大潛能的組織,這也是對人的成長和本性的一次回歸。”
彼得·圣吉的摯友奧托·夏莫(Otto Scharmer)教授,在觀察彼得的學習型組織實踐中發現:一些案例成功了,另一些卻失敗了。通過分析那些失敗案例的根本原因,他深刻認識到在這樣一個劇烈變化的時代,如果不徹底改變人們頭腦中的底層操作系統、心智模式,任何真正的系統性變革都無從談起。奧托教授在和我國的南懷瑾先生等人的一系列對話中,不斷體悟和探索,提煉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U型理論”,探索內在自我的革命性轉變。
交互式對話的U型模型,也恰似那條美麗的弧線。
√砥礪前行,在喧囂之中不忘初心
疫情過后,我的導師徐凱文教授在大儒心理書院與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阿里巴巴公益共同啟動了“聯愛護心”大型災難心理健康公益培訓,并積極推動公益熱線、災后心理創傷治療及專業人士的培訓工作。我完成書稿后,也應邀去給熱線人員做溝通訓練。
徐凱文說:“如果讓我現在來解釋人為什么會出現心理困擾,我會覺得是因為人迷失了本性,我們以為外在的物質可以帶來快樂和幸福,然后去拼命追求那些快樂。其實如果回到人本真的狀態,那些物質與權力的困擾是不存在的。”
那么親愛的朋友們,我們有關“說話”的困擾又從何而來呢?
在職場中,我們可能會反抗老板,認為自己說的話就是心里話,必須維護自己的尊嚴,可是后來發現領導把一些重要任務派給了別人。在生活中,我們都不知道說了什么,就把別人“得罪”了。還有的人,面對不想做的事,總是不能拒絕,每次話到嘴邊又咽下去,然后邊做邊拖延,決心下次一定拒絕,可是下一次又無法開口。就這樣在做與不做、說與不說之間無限循環。
我們每天都在跟別人對話,說話的方式就是我們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我們過得不舒服,其實可能是說得不明白、說得沒效果、說錯了話也不自知。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跟自己對話。我們若丟失了自己,就會言不由衷、詞不達意,或者即使夸夸其談卻難掩內心的空虛。
言由心生,每一句話的背后都閃耀著我們的本真。
愿你我把對話作為修行,于喧囂之中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