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學原理(第2版)
- 楊躍之
- 4664字
- 2020-09-08 17:07:30
第一節 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定義
管理是含義極其廣泛的概念。在我國,“管”在古代指鎖鑰,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載:“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后來引申為規范、準則、法規?!袄怼北疽馐侵斡瘢纭俄n非子·和氏》云:“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引申為處理事務。由于“管”與“理”兩字意思相近,又分別從不同側面反映人類的社會活動,于是人們逐漸把“管”“理”兩字合為一個詞使用,其原始詞義為管轄或疏導,表示在權力的范圍內,對事物的管束、整治、處理過程。
關于管理的定義,至今沒有一個得到公認的統一答案。自20世紀初美國的泰羅和法國的法約爾等創立古典管理理論以來,學術界關于管理的概念層出不窮。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定義:“管理就是照管并約束?!痹诋敶芾韺W者們對管理的定義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重點,提出了大量關于管理的定義,下面我們援引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管理的定義。
(一)外國管理學家對管理的定義
(1)泰羅的定義:管理是一門怎樣建立目標,然后用最好的方法經過他人的努力來達到的藝術。強調對人的管理。
(2)法約爾的定義:管理就是計劃,組織、控制、指揮、協調。強調作業過程。
(3)西蒙的定義:管理就是決策。強調管理的核心環節。
(4)馬克斯·韋伯的定義:管理就是協調活動。強調管理的本質。
(5)彼得·德魯克的定義:管理是一種以績效責任為基礎的專業職能。
(6)孔茨的定義:管理涉及在經營組織中創造和保證內部環境,在這個內部環境中,以群體形式組織在一起的個人能有效地工作去達到群體的目標。
(7)斯蒂芬·P. 羅賓斯的定義:管理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過其他人來切實有效地完成目標的過程。
課間案例1:彼得·德魯克:管理就是責任
彼得·德魯克認為,管理是一項工作,管理就是責任,管理者必須承擔責任,并協助屬下做正確的事,以言行一致、樹立典范為要求,做出重大的貢獻,才能贏得部下的追隨。卓有成效的領導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須為最終的結果負起責任,無論好的結果或不好的結果,他都必須面對,并且全權負責。
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桌子上擺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Book of stop here.”意思是“問題到此為止”。在營救駐伊朗的美國大使館人質的作戰計劃失敗后,當時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立即在電視里鄭重聲明:“一切責任在我?!眱H僅因為上面那句話,卡特總統的支持率驟然上升了10%以上。美國最著名的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的座右銘只有三個詞:責任、榮譽和國家。這所紀律嚴明、競爭無處不在的學校,理念就是:一個負責任的軍官才是有競爭力的軍官,有競爭力的軍官才能為榮譽和國家而戰。
(二)中國管理學家對管理的定義
(1)周三多和陳傳明:管理是指組織中的如下活動或過程:通過信息獲取、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等職能的發揮來分配、協調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一切可以調用的資源,以實現單獨的個人無法實現的目標。這一定義有四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管理的載體是組織,管理不能脫離組織而存在,組織必然存在管理;第二層含義是,管理的過程是信息獲取、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第三層含義是,管理的對象是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一切可以調用的資源;第四層含義是,管理的目的是實現組織既定的目標,而該目標是個人無法實現的。
(2)楊文士和張雁:組織中的管理者,通過實施計劃、組織、人員配備、指導與領導、控制等職能來協調他人的活動,使別人同自己一起實現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這一定義著重強調管理過程中人的作用。
(3)徐國華等:“通過計劃、組織、控制、激勵和領導等環節來協調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以期更好地達到組織目標的過程?!边@一定義有三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管理職能有五種——計劃、組織、控制、激勵和領導;第二層含義是管理的過程是協調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第三層含義是管理的目的是更好地達到組織目標。
上述對管理的定義是從不同的側面、角度解釋管理某一方面的屬性。
(三)本書對管理的定義
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組織中,通過計劃、組織、溝通、控制、激勵和創新等職能,協調組織成員的思想和行動,利用組織有限的資源,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
這個定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
(1)管理的“載體”是“組織”。管理總是存在于一定的組織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組成,為一定的共同目標形成的人的集合體就是組織。在現實世界普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組織,每個組織都有管理存在。
(2)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實現組織的目標。管理作為一項工作的任務就是設計和維持一種體系,使在這一體系中共同工作的人們能夠用盡可能少的支出(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去實現他們既定的目標。
(3)實現組織目標的手段是計劃、組織、溝通、控制、激勵和創新。
(4)管理的對象是以人為中心的組織資源與職能活動。組織資源是有限的,管理的本質是協調他人的活動,以完成個人無法實現的組織目標。管理不是個人的活動,它是在一定的組織中實施的。管理的核心是處理組織中的各種人際關系。
二、管理的性質
為了更好地發揮管理的作用,除了完整地掌握管理的定義外,還要正確理解管理的性質。
(一)管理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
所謂二重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雙重特征。管理也同樣具有兩種屬性,即管理作為合理組織社會生產力所表現出來的自然屬性和在一定社會生產關系下所體現的社會屬性。管理二重性理論是馬克思最早提出的。管理一方面是由于有許多人進行協作勞動而產生的,是由生產社會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組織共同勞動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同生產力、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的自然屬性;只要是社會化的大生產,只要是集體勞動,就要管理。它與企業的生產關系性質無關,不因社會制度的改變而改變,不論在何種社會制度下,企業均有生產力要素的合理組織問題,它是在不同社會制度下,企業共有的職能,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的特征。自然屬性也就是管理的第一屬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條件下進行的,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社會文化,必然體現出生產資料占有者指揮勞動、監督勞動的意志,使管理具有特殊性和個性。因此,它具有同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相聯系的社會屬性。管理總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下進行,這就是管理的社會屬性,它是由社會制度、生產關系決定的。
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兩者統一于生產活動中,如圖1-1所示。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屬性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式、社會生產關系條件下發揮作用;同時,管理的社會性也不可能脫離管理的自然屬性而存在,否則,管理的社會屬性也就成為沒有內容的形式。另一方面,兩者又是相互制約的。管理的自然屬性要求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的組織形式和生產關系與其相適應;

圖1-1 管理二重性
同樣,管理的社會屬性也必然對管理的科學技術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或制約作用。
(二)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它是科學與藝術的有機結合體。
管理的科學性是指管理作為一個活動過程,存在著一系列基本的客觀規律。人們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和成功,通過從實踐中收集、歸納、檢測數據,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從中抽象總結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動過程中客觀規律的管理理論和一般方法。管理是一門科學,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觀規律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為指導,有一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的方法論。人們利用這些理論和方法來指導自己的管理實踐,又以管理活動的結果來衡量管理過程中所使用的理論和方法是否正確、是否行之有效,從而使管理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在實踐中得到不斷地驗證和豐富。
管理的藝術性就是實踐性,強調管理活動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論和方法外,還要把管理理論靈活運用于實踐中。這就是說,僅憑停留在書本上的管理理論,或背誦原理和公式來進行管理活動是不能保證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須在管理實踐中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地制宜地將管理知識與具體管理活動相結合,才能進行有效的管理。管理的這一特性,對學習管理學和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員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促使人們既注重管理基本理論的學習,又不忽視在實踐中因地制宜地靈活運用。這一點,可以說是管理成功的一項重要保證。
從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可知,有成效的管理藝術是以對它所依據的管理理論的理解為基礎的。因此,兩者之間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補充的關系。
課間案例2:田忌賽馬
齊國的將軍田忌經常同齊威王賽馬。他們賽馬的規矩是:雙方各下賭注,比賽共設3局,兩勝以上為贏家。然而每次比賽,田忌總是輸家。高參孫臏給田忌出主意:以自己的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以自己的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以自己的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比賽的結果是,田忌的馬雖輸了第一局,但連贏了后兩局。由于田忌按孫臏的吩咐下了很大的賭注,不僅一次就把以前輸給齊威王的都賺了回來,還略有盈余。
三、管理的職能
管理職能是管理者實施管理的功能或程序,即管理者在實施管理中所體現出的具體作用及實施程序或過程。最早系統提出管理各種具體職能的是法國的亨利·法約爾。在20世紀初,法國管理學家亨利·法約爾在其著作《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中論述,所有管理者必須實行五種管理職能: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計劃職能是指管理者為實現組織目標對工作所進行的籌劃活動;組織職能是管理者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建立與協調組織結構的工作過程;指揮職能是指管理者下達命令激勵士氣,以有效實現組織目標的行為;協調職能是指管理者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以有效實現組織目標的行為;控制職能是指管理者為保證實際工作與目標一致而進行的活動。
1955年,美國管理學家羅德·孔茨和西里爾·奧唐納出版了《管理學原理》教科書,這標志著現代管理學的正式誕生。書中把管理的職能分為:計劃、組織、人員配備、指導和控制,全書的結構安排基于這種職能劃分。在本書中,我們承襲孔茨和奧唐納等大多數人的做法,按照管理職能編排全書結構。管理職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種職能與其他職能相互交叉,創新貫穿于各種管理職能之中。
引導案例2: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蜀后主建興六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他命令趙云、鄧芝為疑軍,占據箕谷,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系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辈⒕唧w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扎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
馬謖到達街亭后,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驕傲輕敵,全然不顧副將王平的多次諫阻,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將馬謖占領街亭,立即派驍勇善戰、曾多次與蜀軍交鋒的大將張郃領兵抗擊,張郃進軍街亭,偵察到馬謖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隊圍困于山上,然后縱火燒山。蜀軍饑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結果,張命令乘勢進攻,蜀軍大敗。馬謖失守街亭,戰局驟變,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
馬謖大意失街亭,讓蜀漢軍隊喪失了繼續進取陜西的最好時機,作為將領,馬謖需要負主要責任。為了嚴肅軍紀,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臨刑前,馬謖上書諸葛亮:“丞相待我親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這次我違背節度,招致兵敗,軍令難容,丞相將我斬首,以誡后人,我罪有應得,死而無怨,只是懇望丞相以后能照顧好我一家妻兒老小,這樣我死后也就放心了?!敝T葛亮看罷,百感交集,老淚縱橫,要斬曾為自己十分器重賞識的將領,心若刀絞;但若違背軍法,免他一死,又將失去眾人之心,無法實現統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強忍悲痛,讓馬謖放心去,自己將收其兒為義子。而后,全軍將士無不為之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