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推薦序一
幸福來自真正的自主

中國有句諺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似乎必須要追求比別人更高的地位,賺比別人更多的錢,才能獲得快樂,而為了這種所謂的“快樂”,吃苦受累都是值得的。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說法是否本身就是錯的呢?我們為什么一定要做“人上人”才能快樂幸福呢?這是不是外界社會強加給我們的想法呢?

對于以上問題,本書作者愛德華·L. 德西(Edward L. Deci)早已在書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強加給他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喪失了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也無法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

那么什么是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呢?

愛德華·L. 德西是社會心理學界知名的學者,他和合作者理查德·瑞安(Richard Ryan)共同提出的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推翻了長久以來人們對于獎勵是激勵行為的最佳方式的信念,因此在心理學領域影響很大,而該理論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1969年,德西在還是一名心理學博士生時,就開始癡迷于一個問題:小孩子在剛出生的幾年內,往往對外界有著極其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像海綿一樣不停地吸收著一切新的知識,渴望探索和學習。可是為什么到了學校,那么多的孩子都逐漸喪失了學習的動力?

當時的主流思想是受行為主義主導的,即認為人的行為是被動的,要么追求獎勵,要么避免懲罰,而行為動機的缺乏就是因為缺少獎勵,因此老師和家長應該用獎勵的方式激勵孩子學習。不過,對于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的觀察,讓德西對受行為主義主導的信念產生了懷疑,也許人們長期以來的思考方式就錯了:不應該問“我們要如何激勵他人”,而應該問“如何做才能讓人們激勵自己”。

這種讓人主動激勵自己的東西就是內在動機,即人們為自己而做某件事,為了行為本身固有的回報而做某件事。

就像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美國藝術教師羅伯特·亨利(Robert Henri)所說:“畫一幅畫的目的不是為了畫畫——不管這聽起來多么不合理。如果畫出來了,畫作本身只是一件副產品,可能只是“過去”的一個有用的、有價值的、有趣的標志。每一件真正的藝術作品背后的目標,都是獲得一種存在的狀態、一種亢奮的狀態、一個超越尋常的存在時刻。”

當然,作為有數學背景的心理學家,德西對于內在動機的研究和探索沒有停留在概念與哲學思辨的層面,而是運用科學實證的研究方法來驗證自己的觀點。

在1971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中,德西讓兩組被試在三個不同的環節中玩一種叫作索瑪(Soma)的拼圖游戲。在第二個環節中,每成功拼出一個圖案,其中一個小組的被試就會得到報酬,另一個小組則沒有。在第三個環節中,兩組被試都不會得到報酬,而令人意外的發現就出現在這個環節。當德西宣布任務時間到了,讓兩組被試各自單獨在房間里待一會兒時,在第二個環節中已經獲得報酬的被試往往會去看雜志,而從未獲得報酬的被試更愿意繼續解決拼圖問題。

由此,德西得出結論,那些被提供報酬的人不再有主動解決問題的動力——外部獎勵反而會損害內在動機。不僅是獎勵,其他研究者還發現,最后期限、強加的目標、外在的監督和評價都可能會破壞內在動機,這與人們常用的激勵策略恰恰相反。

德西的研究在當時引起了很多爭議和討論,當然也讓他在1977年遇到了后來的合作者,他最好的朋友理查德·瑞安。瑞安具有哲學和精神分析的背景,與德西在數學和實驗心理學方面的背景形成了完美的互補。在人類自主性和動機方面的共同興趣讓兩人一拍即合,很快開始了合作研究,兩人緊密的合作關系持續幾十年,并延續至今。

德西和瑞安最初的研究聚焦于什么樣的環境和條件會激發或者損害人們的內在動機。通過研究,他們發現每個人都有3種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autonomy)、勝任(competence)和聯結(relatedness)。滿足這些需求,特別是自主的需求,才能持續激發人們的內在動機,讓人們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同時擁有最好的體驗和表現。

在基本心理需求理論的基礎上,德西和瑞安逐步建立了涵蓋內容更廣的自我決定論,其影響力和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比如在教育過程中如何促進孩子自主學習、遵守規則,在親密關系中伴侶之間如何互相支持對方的自主性,在企業管理領域如何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在個人管理方面如何堅持健康的行為、進行自我改變,等等。

在德西寫作本書的時代,美國社會盛行物質主義,人們對消費有著狂熱的追求,他們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會得到他們日思夜想的休閑和奢侈。然而很多人并沒有實現所謂的“美國夢”,反而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

當然這一問題在當今美國社會仍然存在,而且在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社會也變得越來越常見。看上去生活富足、家庭事業美滿的中年人,卻壓力重重,在焦慮、抑郁中掙扎;學習成績優異的名校學生,卻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感,在茫然困惑中迷失。類似的故事已屢見不鮮。

德西在書中對這些問題也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分析。也許很多人認為,努力追求財富、名譽、地位和美貌這些目標,就是一種只要“按正確的方式”做事就能成功的自由。但德西警告我們,這正是社會在限制我們真正的自主,也就是說,社會環境在向我們灌輸某種價值觀和規則。

德西指出,當今社會對物質積累的高度重視,使得人們特別容易受到有條件的經濟回報和有條件的愛的控制。現代社會為人們追求期望的結果提供了極大的自主,但矛盾的是,人們的心理自主往往最終受到追求這些結果的限制。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主呢?

德西認為,真正的自主意味著人們的行為來自自己的真正選擇,意味著人們在行動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

德西的觀點,也是我想說的: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實現心靈的自由,幸福最終來自心靈的解放。

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东县| 于田县| 宁蒗| 牡丹江市| 宁国市| 临邑县| 金溪县| 邵阳市| 拜泉县| 开封县| 平和县| 务川| 涡阳县| 佳木斯市| 五家渠市| 泸州市| 梓潼县| 新巴尔虎左旗| 厦门市| 德兴市| 班戈县| 互助| 武汉市| 开原市| 三门峡市| 隆回县| 鲁甸县| 巴彦淖尔市| 绵竹市| 大同市| 公主岭市| 仁化县| 叙永县| 岳阳县| 泉州市| 长汀县| 南皮县| 饶河县| 咸阳市| 六枝特区| 兰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