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政策視野下城市勞動者的工作-生活關系研究
- 顏學勇
- 2147字
- 2021-09-10 16:30:50
第三節 研究問題的理論價值和現實價值
作為一個在我國經濟和社會轉型過程中逐漸凸顯出來的社會問題,工作—生活沖突對勞動者及其家庭福利的影響必然會隨著我國社會轉型的加速而越來越明顯。從社會政策的角度研究中國情境下的勞動者工作—生活平衡狀況,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從理論價值的角度來看,在我國工作—生活平衡議題的研究文獻中,大多數研究者沿襲了人力資源管理和心理學的研究路徑,從個體或組織層面來研究勞動者的工作—生活沖突和平衡問題。這種微觀層面的探討對個體生理、心理以及組織人力管理策略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但當工作—生活沖突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社會現象時,就有必要從更宏觀的社會層面來探討整體性的應對這種新社會風險的策略。長期以來,老齡、疾病、失業、工傷、生育等傳統社會風險都是社會政策關注的核心議題。圍繞這些傳統社會風險,我國已經建立了基本社會保障制度,并不斷進行完善。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從工業化社會向后工業化社會轉化的過程中,社會環境的變化導致了新的社會風險,包括工作—生活失衡在內的新社會風險導致了許多新形式的社會不平等以及福利損失。與此同時,新社會風險也與其他傳統社會風險密切關聯,比如工作—生活沖突就與照顧老年人的負擔、勞動者的生育意愿、撫養子女的能力以及勞動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等問題互相作用,更加劇了其對人們福祉的影響。將工作—生活平衡和新社會風險納入社會政策的研究范疇,有利于拓展社會政策的研究視野,促進對現代人的福利的更全面的了解。
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福利的概念和范疇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當社會環境和人們生活發生變化時,我們對于社會福利的認識也要隨之進行更新。正如卡希爾所倡導的要進行一種“社會生活分析”,這樣我們的社會政策才能對人們的福利變化保持足夠的敏感性。長期以來人們對社會福利的認識往往集中在物質福利上,在探討增強人們福利的手段時也總是致力于提高人們的收入。事實上,一些非物質形式的權利同樣也是現代人福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工作—生活平衡在一定程度上與人們的收入有關,但其關鍵點則在于人們對工作時間自由度的掌控以及用于休閑和娛樂的時間。在本書中,時間將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維度被引入社會政策的研究中,這有利于推動形成對于社會福利更全面的社會認知。
此外,本書將工作—生活平衡研究的場景設置在當前我國社會轉型的深化階段,考察在現代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沖擊與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張力下,社會結構形塑的政策空間、勞動者的策略以及社會政策的應對途徑。將認知、個體和家庭應對策略以及社會因素納入研究的考量范圍,有利于進一步加深我們對不同文化環境下勞動者工作—生活沖突狀況的理解,促進社會政策研究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同時,作為一次構建中國社會情境下的工作—生活平衡程度測量問卷的初步嘗試,本書在研究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也能成為建立更契合我國實際需要的工作—生活平衡指標的積極因素。
而從現實價值的角度來看,近年來頻頻發生的勞動者“過勞死”事件以及相關的統計數據都已經表明,勞動者面臨不同程度的工作—生活沖突已經成為我國的一種社會現實。當前我國無論是社會觀念的轉變還是社會政策的實踐都落后于這個社會現實,政策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滿足。因此從宏觀層面來講,本書的研究有助于促進社會觀念的轉變。在過去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發展經濟、追求效率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價值取向,而GDP也成為衡量政績和各地方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標。然而從近些年的研究來看,經濟上的突飛猛進并沒有帶來我國人民幸福感的同步提升,我們似乎已經陷入了“伊斯特林悖論”。各種關于幸福感的研究也都表明,盡管收入增加對人們的幸福感有重要作用,但幸福感并不僅僅與收入相關。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只有滿足人們在不同層次上的需要才能真正提升幸福感,而平衡的工作與生活也應該是人們幸福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我國,推動工作—生活平衡的研究有助于我們轉變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式,推動政府公共部門轉變“唯GDP論”的施政理念,真正追求全面的、可持續性的社會發展策略。
從社會組織的角度來講,特別是對商業企業,工作—生活平衡研究有助于促使其更新管理理念,將為員工的工作—生活平衡提供便利條件當作其重要管理目標。這既有利于促進和諧的勞動關系,減少勞資糾紛,提高員工對組織的忠誠度,維護組織效益和發展,也有利于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帶來更好的社會效益。
從微觀的個體層面來講,工作—生活平衡研究有助于幫助人們轉變觀念,認識休息的權利以及平衡工作與生活需要的重要性,對提高人們的生理、心理整體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它也可以促進家庭領域和工作領域的性別平等。在傳統性別契約并沒有發生太多改變的情況下,當勞動者面臨工作—生活沖突時,女性往往會成為需要為家庭做出犧牲的一方。有效的工作—生活平衡政策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制度設計來鼓勵男性參與家庭照顧,從而為女性參與勞動力市場提供更有效的支持,降低勞動者(特別是女性)退出勞動力市場從而導致就業不足的社會風險,因此也有利于維護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與此同時,有效的工作—生活平衡政策能為需要照顧家庭成員的勞動者提供社會性支持,使他們能夠安心工作并兼顧家庭成員的照顧工作,避免因為照顧家庭成員而陷入貧困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