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研究問題

近代以來,作為一個政策領域與社會科學研究范疇,社會政策一直致力于通過相關項目或政策手段來促進社會福利在不同群體之間的分配,降低社會風險對人們的傷害,從而在整體上提高人們的福祉。因此,社會政策是一種“影響公共福利的國家行為”(希爾,2003)。盡管在應該如何界定社會政策,該為公民提供多大程度的福利保障等問題上還存在著各種爭論,但在關于社會政策具體涉及哪些福利內容上,無論是學術研究領域還是政策實踐領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維持了比較穩定的共識,即社會政策主要關注由于年老、疾病、失業、工傷、生育等造成的貧困和不平等的社會風險。早在西方福利國家尚未建立之前,被稱為“福利國家之父”的貝弗里奇爵士便在其題為《社會保險和相關服務》的報告中設計了一個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自愿保險三種社會保障方法在內的社會保險計劃,以期應對當時英國社會存在的五大社會弊病,即“貧困、疾病、無知、臟亂和懶惰”。從具體政策領域來看,這五大社會弊病包含社會救助、醫療衛生、教育、住房和就業等范疇。與之一致的是,在社會政策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領域產生之初,T. H.馬歇爾(1965)將社會政策定義為“關于政府行動的政策,即政府通過向市民提供服務或收入,從而對他們的福利產生直接的影響”?!八?,社會政策的核心內容包括社會保險、公共(國家)救助、健康和福利服務以及住房政策。”

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福利的內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從西方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發展歷程來看,從最初的工傷保險到養老保險、生育保險,現代社會保障體系和福利體系也是一個逐步覆蓋新的社會風險的過程。而在經歷了工業化并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后,社會變遷并沒有因此而停止,西方國家繼續從工業化社會向后工業化社會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的持續變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導致了一些區別于傳統社會風險類型的新風險,如工作—生活沖突、環境污染、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老年人缺乏照顧的風險以及信息鴻溝等。新社會風險的產生,對不同社會群體的福利產生了新的不利影響,導致了新的社會不平等,也挑戰了傳統社會福利體制,不少學者將關注的焦點轉向了這些新形式的社會風險及其應對策略的研究上。而作為最普遍、最常見的一種現象,現代勞動者在通過參加工作進入勞動力市場與照顧家人、進行家務勞動、滿足參與社會事務和進行社會交往以及享受閑暇生活之間的沖突,即“工作—生活沖突”及其導致的社會問題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工作—生活平衡”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是一個被廣泛討論的話題,學者們圍繞工作—生活沖突的原因及其影響已經進行了相當多的研究,并且在實踐中,許多國家的政府、企業和各種國際組織都相繼出臺了旨在促進工作—生活平衡的政策措施。在我國,盡管工作—生活沖突已經成為許多勞動者共同認識到的社會問題,并且其不良后果也已顯現,然而與之有關的學術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政策實踐更是落后于學術研究和社會需要。在現有的研究中,工作—生活平衡問題主要還是被當作一個人力資源管理和心理學上的問題來研究。劉永強和趙曙明(2006)、田甜等(2011)分別研究了工作—生活(家庭)平衡與組織行為后果和組織承諾之間的關系,林丹瑚等(2008)研究了高校教師工作和家庭關系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系,肖璐(2012)在人格理論的基礎上探討了人格特質對工作家庭平衡感知的影響等。此外,工作—生活沖突在很多情況下仍然還只被當作一個組織問題或個人問題。為了更好地找出導致工作—生活沖突的個體性或組織性因素,研究者們熱衷于構建各種定量研究模型,從微觀角度探討導致工作—生活沖突的原因以及工作—生活沖突導致的種種福利后果之間的相互關系。

然而,必須看到的是,工作—生活沖突是作為一種普遍現象的社會性后果。首先,工作—生活沖突影響的是員工的福利,當社會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人們的福利內容也隨之擴展。物質利益不應當是現代人福利的唯一內容,卡希爾(1994)在《新社會政策》中指出交通、娛樂、工作—生活平衡、消費等方面都構成了現代人的福利內容。工作—生活沖突的核心在于時間上的沖突,當工作和生活壓力加大,勞動者在多大程度上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工作和休閑時間也成為影響其福利高低的重要因素。其次,工作—生活沖突僅靠個人或組織也無法妥善解決,員工在與雇主博弈時往往處于相對劣勢地位,保障員工娛樂和休閑時間的政策往往需要通過一定程度的政府管制,需要更廣泛的社會支持以及來自家庭其他成員的支持才能得以推行;最后,工作—生活沖突不僅影響個人和組織的績效,對家庭成員的福利和性別平等也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有需要照顧的家庭成員(如老人、兒童和殘疾人等)的家庭,其整體福利的實現不僅取決于能否獲得足夠的經濟來源,還受制于家庭主要勞動者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和條件來照顧其他家庭成員。

由于不同性質的工作往往為勞動者提供了不同的工作條件,也對勞動者有不同的工作要求,因此人們面臨的工作—生活關系也有較大差異。大多數現有研究的研究對象都集中在某一特定職業或屬于特定群體,比如農民工、酒店員工、高校教師和高科技企業員工等(張黎麗,2009;肖璐,2012;葉盈蘭,2009)。以具體職業的員工為研究對象能為研究過程帶來很大便利,同時也有利于在比較具體的工作情境下討論工作—生活平衡的關系。然而從社會政策的角度來看,針對某一職業的員工的工作—生活平衡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推廣性,不能很好地反映工作—生活沖突作為一個不同類型職業都面臨的問題的共性,從而在政策建議上也只能局限于對應的職業范疇,無法對整個社會層面的工作-平衡實踐提供有實際意義的指導。如何從整個社會的層面為所有勞動者提供合理的社會政策還是一個需要加強研究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勞動者在世界觀、價值取向以及文化傳統上都有較大差異,而這種差異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塑造人們處理工作與生活關系的方式。盡管從表面來看,中國勞動者同樣面臨來自工作領域和生活領域的雙重壓力,并且這種壓力在現代化的生活條件下難以協調;但無論是在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上還是在勞動者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上,我國勞動者對待工作—生活關系的認知和處理方式都與西方國家勞動者相去甚遠。人們如何看待工作與家庭生活,如何采取個體和家庭策略來應對工作—生活沖突,以及在當前社會環境和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人們的應對策略又會受到哪些方面的限制,最終都會對勞動者及其家庭成員的福利產生決定性影響。進一步地,勞動者處理工作—生活關系的方式也在以一種反作用力的形式塑造著我國社會面貌,影響著我國社會政策的相關議程和策略發揮空間。因此,有必要在我國經濟和社會雙重轉型的時代背景下,將社會環境和文化因素納入工作—生活平衡的研究視野,探討我國城市勞動者的工作—生活平衡狀況及其對勞動者福利的影響。

綜上所述,本書將從社會政策的視角來分析我國城市勞動者的工作—生活平衡狀況以及勞動者對工作—生活關系的認知、應對策略,進而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探討運用公共資源介入人們工作—生活關系的可行途徑。具體來說,本書研究的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國勞動者的工作—生活關系問題是如何形成的?

(2)我國勞動者對工作—生活平衡狀態有著怎樣的認知和評價?現代生活方式和傳統文化的張力塑造了勞動者怎樣的工作—生活關系認知?

(3)在工作領域和生活領域,我國勞動者分別面臨怎樣的需求,同時公共政策和用人單位又為勞動者提供了哪些支持?而這些需求和支持又導致了不同勞動者群體在工作—生活平衡狀態上的哪些差異?

(4)在個體和家庭層面,人們采取了哪些策略以應對工作—生活沖突?這些策略又產生了什么樣的社會后果?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5)從整體上來看,中國社會和文化情境下城市勞動者平衡工作—生活關系的基本邏輯框架是怎樣的?這在我們學習和借鑒西方福利國家先進經驗的過程中對我們有什么樣的啟示?在現有的政策空間下,我國的社會政策又應當如何選擇合適的政策途徑和政策工具介入勞動者的工作—生活關系,通過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來促進勞動者的工作—生活平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阳县| 张北县| 比如县| 重庆市| 中山市| 芒康县| 合江县| 宜春市| 开封市| 拉萨市| 遵义市| 嵩明县| 信阳市| 贵溪市| 曲周县| 密云县| 察雅县| 南康市| 行唐县| 保山市| 宁海县| 溆浦县| 阜南县| 河曲县| 南澳县| 绥阳县| 乐亭县| 湖州市| 平舆县| 瑞丽市| 乌恰县| 敦化市| 韩城市| 论坛| 滨海县| 昌邑市| 米易县| 临沧市| 瑞安市| 建始县| 景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