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大學教育的變革之路

第一節 大學的由來及發展

一、大學之稱由何而來

大學,又稱普通高等學校,簡稱普通高校,是指由國家教育部或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含自治區、直轄市等)主管的實行高等教育的學校。中國最早的官辦大學,可追溯至夏朝。《禮記·王制》曰:“有虞氏養國老于上庠,養庶老于下庠。”其中,上庠即為大學。《禮記·學記》云:“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可見,當時大學主要開設于官府之中,目的是為國家培養從政人才。后來,西周將教育體系分國學與鄉學兩類,而國學又分為大學與小學兩級,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晚清。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漢王朝開始在長安設立太學,為中央最高學府,可稱之為大學。此后,西晉設立國子學,與太學并立。隋朝設立國子寺,后改為國子監,并開始實行科舉制度。唐代設“六學二館”:六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統屬于國子監,前三學屬于大學性質,后三學具有專科性質;二館即門下省的弘文館、東宮崇文館,屬于大學性質的貴胄學校。唐代經濟繁榮、教育發達,外國留學生紛至沓來,形成“萬國來朝”的空前盛況。可見國之興盛與教育之繁榮有密切的聯系。宋代教育制度仿效唐代,中央設立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廣文館,屬于大學性質,統歸國子監管轄。明朝以后僅設國子監。清朝承襲明之舊制,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止國子監,改設學部,隨后中國千年科舉制度廢止,新學堂興起。到清王朝晚期,滿清政府已處風雨飄揚之中,列強環伺,內危外困。為求自強,1895年經光緒皇帝御準設立北洋大學堂,后1912年被國民政府更名為北洋大學校,1913年再次改稱為國立北洋大學,標志著中國教育機構以“大學”之名開展高等教育的正式開始。

綜上,中國的大學起源于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多以官辦為主,并為政府所控制,帶有很強的官方屬性,其根本目的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所需人才,這一使命一直延續至今。

二、大學的使命和內涵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可以看出,大學并不只是有高樓,更重要的是人,而且大學是有其特殊內涵和使命的。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明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那么高等教育的內涵是什么呢?下面,我們不妨從大學的辦學目的和使命、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政策變遷等方面來逐一解析。

首先,大學的辦學目的和使命,就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所需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撐。紀錄片《大學之道》中,北洋大學堂的校長李樹田在1933年開學典禮上明確闡述了大學之道,“大學的使命,絕非僅僅是校舍之堂皇,設備之宏麗,院系之遍設,學生之眾多,決未盡大學使命之萬一,大學應向人民提供新發明、新創造,還要提供能發明、能創造、能領袖群倫的一流人才”。可見,大學的首要和一貫使命就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所需的人才,這一使命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抑或是將來都是大學最重要的使命。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和政治地位的提升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面臨新的時代特征和新的社會需要。盡管國家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些許變化,除了會發明、會創造以及具備開放意識之外,還需要更多維的創新意識和國家意識,同時還要有參與全球治理以及服務全社會的積極意愿,但是,“教育強國”方針仍需要堅定地執行,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層次實用人才,為社會主義科技強國之路提供強而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社會保障,從而更好地支撐國家發展的需要。

其次,從我國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政策變遷中也可看出我國高等教育的內涵,始終堅持立德樹人、以人為本,并發掘中國特色、自主探索的理想信念和堅定的決心。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的“211工程”正式啟動,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該工程,展示了中國政府為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為保證高等教育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及辦學效益等方面有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的決心。1999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985”正式啟動建設,該工程建設的初衷是為了實現現代化而建立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之后,2012年4月24日,教育部正式發布“2011計劃”。該計劃是以國家急需為根本出發點,決定以協同創新模式為合作紐帶,在高校中建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其核心目標是提升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強調“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進行“雙一流”建設。至此,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中國在高等教育發展方面,始終堅持著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面向世界,引領全球創新,堅持高標準、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同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及堅定的決心。

最后,從經濟全球化角度來看我國高等教育的內涵發展。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在其經濟學著作《世界是平的》一書中,談到了包括網絡、工作流軟件以及外包、供應鏈的發展等十大因素,正在讓世界變平。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手段的興起,人與人、人與社會、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系都將因為網絡及各類軟件而變得更加便捷。信息經濟、網絡經濟、數字化經濟正成為這個時代的典型特征,從而使得知識與科技逐漸成為國家的核心競爭基礎,人力基本素質和技能將成為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一大資本。而承載著培養高科技人才的大學,將成為知識需求與供給的紐帶,從而成為一國競爭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另外,隨著各類網絡和高科技軟件的進一步發展,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將會更為便捷,知識的分享和獲得將會更加容易,知識的更新與迭代將會更快,從而更快地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同時,作為高端人才供給地的大學,也將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以及全球化進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綜上所述,我國高等教育的內涵,不僅要進行縱向比較,堅持立德樹人,能夠為國家、為社會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促進社會發展、引領文化方向,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滿足一系列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要求而服務,同時堅持中國特色不斷自主探索;還應當緊跟時代潮流,踴躍參與到全球競爭中,與世界各國的一流院校進行橫向比較,從而成為具有全球吸引力、追求卓越、引領發展、參與全球治理的大學,并為國家參與全球競爭提供支撐,從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進而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

三、大學的發展與變化

自恢復高考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大學數量急速增加,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有\1\288所(含獨立學院257所)。從1999年開始,我國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毛入學率逐步提升。根據網絡數據統計,199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9.76%, 1999年,大學開始擴招,僅三年時間,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就達到了15%, 2002年,高等教育正式步入大眾化階段。到2012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30%。原本規劃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15年達到36%; 2020年達到40%,沒想到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就已經達到了42.7%,提前四年實現了40%的毛入學率目標。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48.1%。這么高的毛入學率表明,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完成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型。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正式步入了大眾教育的后期階段。同時,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所發布的《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情況》,我國已經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且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

在關注高等教育數量方面發展的同時,國家和社會也開始更多地關注高等教育質量方面的發展。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求,為此,2018年,我國高教司圍繞內涵發展、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做了十件大事,分別是: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大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評選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成立新一屆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舉辦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印發“新時代高教40條”,狠抓本科教學秩序;制定“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召開第一次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發展工作座談會。毫無疑問,這些大事形成了全面振興本科教育的壓倒性態勢,引發了各地各高校的積極行動。

正所謂“質量為王、標準先行”。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發布我國高等教育領域首個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即《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該標準是我國教育部面向全國、全世界發布的第一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與全世界重視人才培養質量的發展潮流相一致,對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質量標準體系具有重要的標志性意義,從而實現了政府以標準來管理、高校以標準來辦學、社會以標準來監督,用標準加強引導、加強建設、加強監管。其中,《國標》明確要求把握三大原則:第一,突出學生中心。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創新形式、改革教法、強化實踐,推動本科教學從“教得好”向“學得好”轉變。第二,突出產出導向。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科學合理設定人才培養目標,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目標達成度、社會適應度、條件保障度、質保有效度和結果滿意度。第三,突出持續改進。強調做好教學工作要建立學校質量保障體系,要把常態監測與定期評估有機結合,及時評價、及時反饋、持續改進,推動教育質量不斷提升。同時,《國標》有三大特點:一是既有“規矩”又有“空間”。這是指既對各專業類提出統一要求、保證基本質量,又為各校各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發展留出足夠的拓展空間,形象地說,就是“保底不封頂”。二是既有“底線”又有“目標”。這是指既對各專業類提出教學基本要求,兜底線、保合格,同時又對提升質量提出前瞻性要求,也就是追求卓越。三是既有“定性”又有“定量”。這是指既對各專業類標準提出定性要求,同時又包含必要的量化指標。《國標》還明確了各專業類的內涵、學科基礎、人才培養方向等,對適用專業范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都做了明確要求,特別對各專業類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教師學科專業背景和水平、教師教學發展條件等提出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要求。同時,《國標》還明確了各專業類的基本辦學條件、基本信息資源、教學經費投入等要求,還列出了各專業類知識體系和核心課程體系建議。因此,可以說,《國標》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改革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同時,我國教育部在2019年4月29日啟動實施的“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更是為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建設實現了“單兵作戰”向“集體發力”的轉變。該計劃不是單一的改革項目,而是對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制的綜合改革,是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重新定位和全面提升。該計劃表明,2019—2021年,教育部將面向所有高校、所有專業,全面實施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建設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一流基地。因此,相比“六卓越一拔尖”計劃1.0的“試驗田”的性質,計劃2.0則是新時代高校全面落實“兩個根本”、實施綜合改革的“大田耕作”。根據“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我國將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引導高校全面優化專業結構,深化專業綜合改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讓學生忙起來、讓教學活起來、讓管理嚴起來,全面振興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在全國高校掀起一場“質量革命”,形成覆蓋高等教育全領域的“質量中國”品牌,全面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上述均表明,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由數量擴張全面轉向內涵式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哈尔滨市| 东莞市| 汶上县| 顺义区| 鄂尔多斯市| 循化| 易门县| 池州市| 册亨县| 华宁县| 斗六市| 阳西县| 龙口市| 阿鲁科尔沁旗| 嘉荫县| 泗阳县| 绥芬河市| 习水县| 扬州市| 滁州市| 瑞安市| 永城市| 临泉县| 兴和县| 辽宁省| 青岛市| 株洲县| 江油市| 临潭县| 双桥区| 阿克陶县| 南召县| 定襄县| 东明县| 宜章县| 泾阳县| 卢湾区| 资源县| 隆德县| 河津市| 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