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大學的改革方向

改革開放40余年,我國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無論是高校數量,還是培養的大學生人數,都可以說是史無前例。在這40余年中,我國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相當之大,從“211工程”到“985工程”,再從“2011計劃”到“雙一流建設”,無不顯示出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關心和投入。正是因為這樣,在這40余年中,我國的高等教育無論是辦學規模、辦學條件還是辦學質量都取得了跨時代的進步。當然,隨著高校的擴招,我國的高等教育早已從“精英教育”轉向了“大眾教育”,無論是生源素質、班級規模,還是畢業生就業情況等,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隨著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及高校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教學質量也成了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無論是世界一流大學,還是普通本科院校,其教學質量直接決定了該大學的質量和聲譽。在我國,本科院校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主體,其教學質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直接決定了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然而,在如今的大學里,很少看到有人上早自習和晚自習,節假日人去樓空,少有人學習。平時課堂上,逃課、找人代課、上課打游戲等現象層出不窮。另外,大學里大規模地合班上課、統一進度、教學方法單一落后等,也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同時,隨著大規模的擴招,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學生在還沒有畢業時就已經開始對就業問題產生擔憂,這一系列情況對大學教學質量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一、大學教學好似流水生產線

大學的本職使命或一貫使命,就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所需的人才。尤其是在以互聯網經濟、知識經濟、全球化經濟、數字經濟等為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才更是特別重要。但是,在培養人才方面,我國的大部分高校卻很明顯地缺乏創新意識。當我們研究各個大學同等專業的培養方案時,無論是課程設置、學時安排,還是培養目標都相差無幾,很難體現各個高校的特色。其培養方案也很難看出高校的創新性及其獨特靈魂之所在。正如廣受社會關注的“錢學森之問”中曾提到的那樣: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正如錢老質疑的那樣,目前我國大學人才培養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沒有走出有自身特色的改革之路。有人用“鴨子教育模式”(小學趕鴨子、初中填鴨子、高中烤鴨子和大學板鴨子)來概括我國當前的教育:教育出來的孩子就像工廠中流水線加工出來的產品,一模一樣,沒有自己的個性。同時,學校習慣了用各種考試來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測,無論是小學、初中、高中還是大學,都一貫使用該方式。考試本身沒有問題,但考試就像一個指揮棒一樣,將學生的全部心思集中到了考試上面,“這個要考嗎?”“考,就學;不考,當然就不學了”。本來,學習不是為了考試,但最后的學習都變成為了考試,為了分數。為什么在小學、初中、高中時代,學生們會拼命地學習,拼命地做題?與其說拼命地學習,不如說是拼命地考試。因為每一次考試分數都影響或決定著學生下一次升學中能否成功進入好的學校,關系著孩子們升學中的命運。而到了大學,除了研究生入學考試外,一般的考試不再具有像以前那樣的決定命運般的重要性,于是分數在學生的心里變成了“60分萬歲,多1分浪費”。此時,大學里的學習就演變成了為通過考試而學習,只要通過就行,只要能拿到文憑就行。學生很快喪失了學習目標,喪失了主動性,大學生活隨之演變成了混日子。除非一些考試特別難的科目或者一些特別有趣的科目,否則學生大部分時候就是混,以至于大學四年似乎什么也沒有學到。這不僅讓教師產生了困惑,也讓學生對大學的學習產生了困惑,同時更讓家長和用人單位都產生了困惑:“讀大學究竟有什么用?”如果說中小學時期的考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那么到了大學,這種考試則禁錮了學生的靈性。換句話說,考試提前透支了學生的絕大部分學習熱情,而且使得學生的靈性在考上大學拿到錄取通知書那一刻就宣告結束了。考上大學,似乎意味著學習的艱苦時代結束了,某種自由和享樂的人生開始了。正是這些想法為學生日后的大學生活埋下了隱患。所以,丘成桐先生在反思中國的大學教育時指出,中國大學教育的癥結在于用各種考試禁絕了創造性的天才,使得學生對學問缺乏足夠的熱忱。另外,就大學教學而言,無論是教學方式還是考核方式,也都與中小學差異不大,事事追求統一和標準答案,故雖名為大學,但其教學依舊在低階能力、低階學習和低階思維層面上徘徊不前,難以體現大學應有的高階能力、高階思維的發展,尤其在理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等方面,而且也難以有效塑造大學生正確的三觀以及適應社會和個人發展所需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素質,難以促進大學生心靈上的成長和心智上的成熟。

二、大學錯位的激勵制度

激勵制度的設置,本意是為了激勵組織成員為實現其預定的目標而努力奮斗。但是若激勵制度設置不當,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在大學里,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從上到下似乎都在強調教學的重要性,無論是日常例會還是特別會議,不是強調教學就是強調教學改革,但獎勵制度卻與教學貢獻沒有絲毫關系。無論是職稱晉升制度設計、各種資助計劃安排,還是各種表彰和先進,全跟科研掛鉤,絲毫看不到教學貢獻的影子。唯一與教學有關的就是各種程度的“教學事故”的認定以及各種花樣繁多的懲罰,比如“扣罰20個課時的課時費”“全校通報批評”“寫檢討”“取消全年評優評先”“取消職稱評審資格”等。所以,教學在一些大學教師的心里,是門苦差事,做得好沒有任何獎勵,但是一旦出了差錯就會懲罰不斷。因此,對大學教師而言,最好的選擇就是少上課,上課越少越好(上課越多越容易出差錯),多寫文章多做科研,以早日評上職稱。在這樣的制度設計和安排下,教師將絕大部分精力都花在科研領域,造成研究日益專門化、高深化,講起課來越加像個老學究,其枯燥乏味可想而知。不僅國內如此,國外亦如此。不僅普通高校如此,“985”和“211”高校更是如此,副教授和教授甚至終身教授等資格以及各種破格提拔待遇,無一不是授予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師。正所謂,兢兢業業站20年講臺,不如一篇核心文章。

如前所述,大學教師,內在積極性被減弱,外在的時間、精力均被科研擠壓,教學被邊緣化就很容易理解了。本科教學看似設置了各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但假如教師沒有一顆盛滿激情的心,所有這一切都會變得空洞起來。就如一個沒有靈魂的美女,五官再美,也顯得不夠靈動。沒有了那顆激情的心,課堂教學就變成了機械的教學,變成了只為完成教學任務,無論是PPT、教案,還是教學內容,似乎都很完美,似乎一切都按照學校要求在進行,但就是沒有了它應有的靈魂。所以,在大學的課堂上,我們很容易看到知識的講授,但很難看到價值觀的引導(這一塊老師稍有差池,就變成了嚴重的教學事故);我們可以看到完整的教學內容,但很難看到激情飛揚的解說;我們可以看到有板有眼的講課,但很難看到一群認真聽課的人,因為只有一個激情飛揚且精彩紛呈的靈魂才能吸引另外的靈魂,才能激發人性的光輝。

所以,在大學里容易看得見的是學術成果,卻難見教學成果;容易看得見的是學術文化,卻難以看到蓬勃向上的人文文化。我們可以看到和聽到學術的討論,但難以聽到來自對靈魂和人性的關懷和拷問。無論是對過去,對現在,還是對未來,似乎都只能做學術的記錄、學術的判斷以及學術的討論。那么,除了學術的評判,我們對未來還可以有哪些期望呢?似乎鮮有人思考這個問題。

三、大學生學習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學習目標不明確。與有著非常明確的目標(一定要考上某某大學)的高中時代學習所不同的是,一旦進入了大學,學生們仿佛人生一下子失去了目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其實無論是在小學,還是在中學,很多學生都并非自己樂學、勤學,而是學生和家長盲目地追隨大流,被“要考大學”的目標給拉著走或推著走。大部分大學生沒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更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和學習目標。筆者曾多次在每一學期的第一次課上讓學生做新學期目標的討論,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沒有目標,如果非得要說一個目標,那就是“考試不掛科”。如果追問整個大學期間的目標,則大部分學生都說不出來,如果說有,那就是“能夠順利拿到畢業證”。筆者認為,大部分教師或者家長都不會覺得“考試不掛科”或者“順利拿到畢業證”這樣的目標對學生大學四年的學習有什么挑戰性,或者說有什么大的激勵效果。因此,大部分學生要么毫無目標,要么就是只有非常模糊的目標,要么就是像上述所說的只有毫無挑戰性的目標。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學習的動機被大大削弱,在主動探索知識、主動請教老師問題等方面也就很難再有動力了。與之相反的是,逃課、玩手機、搶坐后排或角落位置等行為卻變得很普遍。而上課、完成作業等,就變成了像完成任務似的,或者說是為了給老師面子一般。課上尚且如此,更別說課后展開進一步的學習,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這種狀態下的學習成效,自然就會偏低。

其次,學習投入明顯不夠。正如上文所述,學生由于學習目標不明確,對學習尤其課堂學習完全沒有興趣,其學習投入就會隨之減少。比如有些學生會經常逃課,有些學生上課打游戲,有些學生人在心不在等。有時候課堂上展開討論,很多學生依然沒有興趣,仿佛自己跟課堂完全無關。其課堂上的有效投入時間非常少。課間,學生一般也自顧自玩手機,很少與老師主動交流。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其中也有部分原因是課程本身極為枯燥,或者老師講課脫離實際,或枯燥乏味沒有吸引力。但學生自己不愿投入精力,也是其中原因之一。有句老話說“學生準備好了,老師就出現了”。一個愛學習的學生,通常會表現出對課程或對老師的超乎其他學生的熱情,并經常主動地探索知識,主動地提出疑問,主動地與老師交流,甚至在課后還會主動地閱讀很多相關的或是老師推薦的課外書,以此來拓展所學的知識。筆者曾遇到一名非常愛學習的男生,他不僅課堂上非常認真,課間或課下也會主動找老師交流,平日里還會閱讀大量課外書籍并與老師就課外書中的內容進行探討。而且這位男生,無論是在課業知識,還是在其他方面,都相比其他學生更有主見,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有非常明確的規劃。以至于畢業后,這位男生也是最早入職并且在職業發展中一直堅持著自己的職業規劃。

四、大學師生缺乏心靈的交流

大學師生之間的情感與中小學師生之間的情感有很大的區別。中小學里,往往一個班級的學生都會一直由某幾位老師授課。學生與老師之間由于長時間的相處,甚至相伴了整個小學時期、整個中學時期,故師生之間建立了一種不言自明的感情。老師對每個學生的名字、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學習情況都了如指掌,甚至多年以后都不會忘記。筆者的小學班主任老師,在闊別20多年后見面時,竟然能一下子叫出筆者的名字,可見中小學老師對學生情況的熟悉和了解程度很不一般。反觀大學里,老師對學生相關情況的了解和熟悉就很難達到這種程度。大學里,學生們每一學期的課程都是不同的,而且都由不同的老師進行授課。故很多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緣分,也就是上課的那一個學期而已。而且根據大學里同一門課程課時的安排,通常一周只有一次課,最多兩次課,故師生見面的頻率其實很低。再加上大學里的一些課程通常會采取合班上課的方式,一個班有那么多學生,老師在課堂上還要按照教學進度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故大學老師很難去挨個地了解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學習情況、家庭背景等相關情況,通常是上完課就走了,跟學生之間的交集很少。甚至一學期課程下來,某些學生的名字都沒有點到幾次。由于相處的時間不多、頻率不高,大學里師生感情一般比較淡薄。一方面是因為老師對學生了解得太少,另一方面學生對老師也同樣缺乏了解的熱情。很多學生上課低著頭,老師點名時也低著頭,課間也很少與老師主動交流。還有一些學生經常逃課,或者花錢請其他學生代課。所以大學里甚至有一些學生上完一學期課,還不知道老師姓什么,叫什么名字。至于那些經常逃課的學生,甚至還會把老師的性別都搞錯了。正是由于這種師生情感的淡薄,大學師生之間很少會產生真正的互動,至于心靈上的交流就更少了。

師生之間缺少心靈上的交流,所以課堂教學就變成了教師機械地講課、學生機械地聽課的過程,師生相互之間既缺乏眼神的交流,更缺乏心靈的互動。無論是教還是學,都變成了形式上的,很難發生真正的教學活動。由此一來,大學課堂變成了老師一個人無奈的表演,同時也變成了學生無效的學習。大學課堂里,只有無趣的講課形式和講課內容,只有機械講課的老師和機械聽課的學生,卻沒有鮮活的靈魂,更品嘗不到靈魂碰撞產生的美妙的知識盛宴了。

五、大學未來的改革方向

綜上所述,我國高等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還存在諸多的問題,還不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明顯差距。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正如時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懷進鵬所言:創新是一種習慣。大學里也應該保持這種習慣,并將這種創新思維傳遞下去,而這一切都需要有一流的師資隊伍做支撐。浙江大學校長楊衛也表示:大學要有一流的大師。第一是大師,第二是大樓,第三是大學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師。而這種大師的培養和塑造以及留校,也需要大學有包容的文化以及合理的激勵制度。同時,大學還應該放寬視野。如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王樹國所言:高校應放寬視野,而不應該總盯著自己的排名,一定也要解決社會面臨的重要問題。所以在未來的改革路上,大學應該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包容的文化氛圍、合理的激勵制度以及對學生真正的關懷之意和用心培養的決心。提高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大學的創新和探索,永遠在路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台县| 乌苏市| 杭锦后旗| 玉林市| 临湘市| 灵武市| 青浦区| 荃湾区| 西华县| 兴化市| 肃宁县| 砀山县| 洛川县| 长治市| 海伦市| 上杭县| 亚东县| 浦县| 和龙市| 鹤壁市| 凤台县| 泽普县| 八宿县| 普宁市| 桃源县| 喀什市| 洞头县| 盐山县| 三穗县| 沁源县| 佛教| 扬州市| 潞西市| 乌拉特后旗| 门源| 周至县| 义乌市| 吴川市| 洛川县| 木里| 巨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