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創業過程中的技術知識機會識別

與技術體系化趨勢相適應,創業過程中的技術知識機會識別也必須構建起一個網絡化結構,通過創業企業與創新體系網絡化的多節點技術知識聯結,為捕捉技術知識機會創造良好條件。基于創新體系背景,我們首先分析技術知識的產生途徑,進而給出技術知識機會識別的方法。

一、技術知識的產生途徑

知識是一個含義廣泛的概念。在社會實踐中,人們始終試圖從不同層面對知識進行恰當描述。達溫潑斯(Davenporth)認為,知識是“一種有組織的經驗、價值觀、相關信息及洞察力的動態組合,它所構成的框架可以不斷地評價和吸收新的經驗和信息,它起源于并且作用于有知識的人們的大腦。在組織結構中,知識不但存在于文件或檔案之中,還存在于組織機構的程序、過程、實踐及慣例之中”。目前,普遍接受的兩種知識的分類方法是:把知識區分為科學知識和非科學知識,或區分為專業知識和日常知識,而專業知識又常常被認為等同于科學和技術的知識。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知識則被分為四類:①Know-what:關于事實的知識;②Know-why:關于自然原理和規律的知識;③Know-how:涉及做某事的技能或能力;④Know-Who:包括何人知道什么以及何人知道如何做什么的信息。其中前兩類知識更易于符號化,可編碼;而后兩類知識則更屬于“默許知識”或稱之為“隱性知識”。

基于上述分類,我們可以把社會知識存量簡單地分為“顯性知識存量”和“隱性知識存量”兩個部分,前者往往是以一種符號化的方式編碼的,具有較高的可傳播性和可利用度;后者往往是未經符號化編碼的,具有比較低的可利用度,其中既包括完全個人化的隱性知識,也包括非個人化的但仍然未經整理和條理化的集體知識,如一些隱性的制度安排等。因此知識流動能力一方面取決于社會知識的可利用性,這種可利用性主要以顯性知識存量的多少為標志,需要促進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另一方面,則取決于社會的“知識利用能力”,這種能力既內含在個人化的隱性知識之中,也體現于推進知識傳播與擴散、學習與吸收以及應用的社會組織制度安排。正是由于技術知識的不同性質,導致技術產生的路徑也不盡相同。

(一)由發現驅動的技術

技術進步尤其是巨大的技術進步,往往由偶然發現引發。緊隨發現之后的探求過程一般與偶然發現緊密相關。這類技術在早期階段時,由于相關知識不充分、不成熟,因此形成的產品性能也難以完全具體化和可操作化。這時需要大量的測試,這一特征導致技術開發過程具有長期性、高成本和高技術風險等特點。技術史告訴我們,傳統技術(工藝)就是由發現驅使而產生的。它們進化緩慢,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偶然的,新知識的產生往往靠的是“用中學”和偶然發現新奇事物的天賦。隨著基本知識的增長和趨向“科學化”,新技術的產生才采用產業研究與開發的形式,即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實驗,目前生物技術、部分能源技術和部分材料技術就屬于這一類。

(二)由設計驅動的技術

在一些工程領域,技術問題會經過預先的設計,即事先假定一個可以清晰表達的設計空間,在這個空間中發生的調査過程是連續和重復的,開發周期的持續時間相對較短,過程的成本也相應較低,風險可預測性也更強。這是由于在開發過程中預先的設計使這一過程受到強烈的束縛,這種以設計為主導的創新過程比以機會驅動的過程要求更高。機械工程、電子工程和軟件就屬于這一類,技術知識的產生絕大多數經由這兩種基本方式,生物技術和材料技術與由發現所驅動的技術相近,而軟件工程在一個近乎純設計體制內運行,絕大多數傳統工程領域(機械、電子工程等)主要是以設計為基礎的。然而,由于新的發現(科學的或其他方面的),它們的設計空間也極大地擴展。對這些領域來說,其特征是研究集中型活動集中于一般能力的開發,并且由設計所驅動的產品和開發過程在組織上與知性上有所不同。

(三)由支持體系產生的中間知識

還有一類知識的生產不能獨立使用,但可以為以上兩種途徑產生的技術提供必不可少的幫助,那就是中間知識產品的生產。這類機構通常被稱為橋梁機構或中介,又可分成兩類:一類是根據知識流動的內在邏輯區分,分為促進知識的傳播與轉移的機構、促進知識的學習與吸收的機構、促進知識的轉化與升級的機構。另一類是依據橋梁機構在提高知識流動能力方面的特定優勢而分的,一種是利用接近知識源的特殊優勢,通過提供設備或場所溝通知識的生產者和知識的使用者。如“大學科技園”利用制度優勢,通過提供知識供給方和需求方的互惠結合的機制溝通知識的生產者和知識的使用者;另一種是利用自身獲得和處理知識、信息的特殊優勢,通過提供更加有利于應用的知識產品而促進知識生產者和知識應用者更加高效地結合。不管是哪種方式,都可以營造一種環境,建構一個支持系統,通過加速知識的識別與獲取,使創業者能夠及時、有效地獲得創新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使社會的知識得到高效利用。這種環境的營造,能夠促使一些相互依賴的公司、知識生產機構(大學、研院所、提供技術的公司),中介機構和消費者通過創造新增價值的生產鏈而形成網絡。

需要強調的是,支持體系是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創業企業的知識利用和識別有重要幫助作用。支持體系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能夠降低知識需求方獲得知識的“不確定性”和“交易成本”,如果扶持體系本身不規范或不健全,會造成知識交易成本的提高,對一個區域來講,這不利于知識的充分利用;二是能夠促進企業和知識生產機構之間交互作用的社會網絡的形成;三是這樣的支持體系不僅是橋梁機構,而且本身就是一個增加價值的知識或信息的生產者,這種功能是通過提高社會存量知識的可利用性和整個社會的知識利用能力而實現的。因此,支持體系既是橋梁和媒介,更是中間知識產品的生產者。

對于顯性知識,創新體系或創業支持系統可以通過改變知識的編碼方式,尋求更好的更加多樣化的方法來開發多種形式的中間知識產品,使這種顯性知識具有更高的可利用性,能夠適應更多知識需求者的要求。對于隱性知識,創業支持系統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開發處于原始狀態的各種知識和信息,形成各種各樣的中間知識產品,使雜亂無序的隱性知識條理化,并因而大大提高其可利用性,這樣科技創業者可以因此提高其利用這類知識的能力。

從中國創新體系或創業支持系統當前狀況出發,科技中介機構的這種作用更加突出。科技中介機構在提高社會的知識流動能力,促進以知識為基礎的技術進步,從而克服科技競爭力中的結構性缺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國技術國際競爭力相對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技術專利的知識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即我國創業系統中的知識流動能力薄弱,創業者或者難以及時獲得創新所需要的知識,或者難以以可接受或吸收的方式獲得創業所需要的知識。有關研究表明,我國現有的創業支持體系支持功能大都較為單一且在咨詢服務活動方面顯得較弱,而對于高技術開發區、工程研究中心、創業中心來說,其功能主要是提供場地、建筑、政策環境、工程化等方面的服務;而且我國一些中小企業研究開發能力尚缺乏一定的知識儲備,于是與知識生產機構之間結成聯盟乃至作為主要結點形成一個社會網絡變得更加迫切。一些區域雖然已經開始重視和推行產學研間的合作,但對知識流動能力理解上的偏差,導致在進行引導時還只是停留在促使高校與企業間的項目合作以及對知識產權的明晰界定上,這些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最關鍵的即動態的知識流動能力的建設卻被忽視了。也就是說,支持體系網絡已然建成,但功能尚待挖掘。

二、影響企業技術識別的因素

(一)技術的復雜性

目前,越來越多的技術和產品開始具有跨學科的性質,這就意味著在很多技術領域中,對任何企業而言,將核心技術封閉在企業內部是不現實的。日益增加的技術復雜性促使創業者認識到只有通過獲得外部技術資源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力,才能保證企業一直在其核心技術領域保持領先地位。在技術極端復雜的情況下,專業開發者形成的網絡團體將會為企業提供專業化的支持。如美國捷利康生物技術公司集中從事生物工程、細胞生物技術等,這些關鍵技術領域基本上是在內部進行開發應用的。然而,由于這些技術非常復雜,以至于公司外購了基因識別技術,利用該技術研究人員不需要植物成熟就可以識別出植物的特性,由此加速植物的培育速度。這種從其他領域尋找互補性技術的方法可以提高公司自身的專有技術。

(二)技術的可編碼性

一項特定技術的相關知識越容易被編碼,則該項技術就越容易被轉移,相應地,該項技術擴散的速度也就越快,廣度也就越大,這類技術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顯性技術。而另外一些隱性技術則不容易被編碼,其擴散難度相對要大得多,因為只有經驗和面對面的交流才是這種技術的有效轉移途徑。因此,一般情況下,新創企業更傾向于在內部開發隱性知識,盡管隱性知識通常沒有知識產權或專利的保護,但是與可編碼化的技術相比,隱性知識能為企業提供更持久的競爭優勢來源。例如,柯達公司堅持自己開發所有的戰略技術,即使是業內認為成熟的技術也不例外,因為柯達公司認為這些成熟的技術中仍然包含了一些隱性知識,難以編碼的隱性知識是柯達公司在某些特殊的核心技術領域保持競爭優勢的要素之一。同樣,許多意大利公司也是通過隱性技術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反之,當技術容易被編碼時,保持競爭優勢則非常困難。

(三)技術的可信度

技術知識的可信程度也影響新創企業獲取技術的方式。所以,新創技術型企業要想獲得有效技術,則首先需要取得政府、顧客、學術機構、潛在的顧客的信任,這對新創企業來講有特殊的價值,如某小型生物技術公司通過與一家大型的化工企業合作可以增加該公司在市場上的可信度。合作不僅顯示出該公司對于大型研發項目的組織能力,同時,在該項目研究過程中,該公司還獲得一批專利,發表了一些學術論文,從而提升了該公司的學術地位。如一家日本移動通信公司Do Mo Co雖然具有獨立開發該領域設備和產品的能力,但還是積極與國家電話服務提供商——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展開合作,因為這種合作能夠為將來制定標準帶來優勢,同時還可以提高其產品在市場中的可信度。

(四)技術的前沿性

對于每個新創企業或內部創業的企業來講,每個企業獲取前沿技術的戰略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對獲取關鍵性核心技術的理解不同。如有些企業會開發前沿技術并且至少保留一部分前沿領域的內部技術,所以即使條件發生變化或者出現了沒有預料到的進展,它們也不會感到手忙腳亂,而有的企業如柯達公司等盡管也認識到了開發前沿技術的重要性,但它們認為大學或者合資公司才是開發前沿技術的有效途徑。我們知道柯達公司在全球的一流大學中投入大量研究經費,同時也與互補產業中的許多企業建立了一批合資公司。

大學往往被許多企業作為外部技術來源,企業與大學以多種形式建立關系,如為大學中的博士培養提供資金支持、通過博士后項目與大學展開某一領域內的具體合作、企業和大學之間簽訂較為正式的合作開發合同和合作計劃,以及企業委托大學進行特定領域的預研究等。企業通過利用大學研究可以獲得專業人員的技術支持,拓展企業內部研究,從而為企業提供一個接觸新興技術的窗口。如英國貿工部就投資設立了一項LINK計劃,支持企業與大學之間不同形式的合作。

技術型企業利用大學的研究能力,可以是多方面的,或者開展基礎研究,加深企業對某一特定領域的深層次理解,或者對企業現有的內部研究項目進行大膽的擴展。在大學中投資進行研究,可以使企業接觸到最尖端和新興的科學和技術。對企業而言,在決定是否將一項新技術內部化的時候,獲得這種信息非常關鍵,如美國的AZKO公司在美國的大學中投資開展了一系列研究項目,在項目開展的最初三年,為企業帶來了近40項專利應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安县| 盘山县| 长沙县| 衡山县| 尼木县| 巍山| 翁牛特旗| 时尚| 阆中市| 咸宁市| 吉安市| 广东省| 东阿县| 富锦市| 和田市| 华亭县| 威远县| 长治县| 奎屯市| 阆中市| 龙南县| 龙口市| 芒康县| 昌黎县| 加查县| 江西省| 锦州市| 黑龙江省| 北碚区| 股票| 广德县| 巨鹿县| 县级市| 龙州县| 辉县市| 靖江市| 京山县| 盘锦市| 苏尼特左旗| 万源市| 西宁市|